APP下载

1947-1949年历史转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高潮的内外条件、主要成果和基本经验

2016-03-07翁祥栋

东岳论丛 2016年9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翁祥栋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732)



政治学研究

1947-1949年历史转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高潮的内外条件、主要成果和基本经验

翁祥栋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732)

1947-1949年,在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党的领导人和革命者进行了深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集中涌现出大量的创新成果,形成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高潮,为新中国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凝炼了珍贵的发展方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条件;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步履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结合在一起,1947-1949年党中央在西柏坡地区的这段时间,理论创新数量大、质量高、影响远,为新中国的成立绘就了蓝图,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理论创新高潮出现的外部条件:四个历史性转变

1.国际形势:由妥协向对抗的转变

二战以后,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公布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美苏瓜分世界的对立日益尖锐,盟友迅速分列成了两大阵营的冷战对手,两极对抗在这一时期逐渐成为主流。聚焦中国疆土内,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悍然发动全面内战。苏联初期恪守雅尔塔协定的有关内容,将国家战略中心置于东欧,对于被划归为美国势力范围的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没有给予战略性关注*沈志华:《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及其目标——兼论冷战格局形成的概念界定》,《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然而,中国革命的节节推进,催使斯大林进一步关注中国解放战争走向。

2.国内形势:由战争向和平的转变

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内,人民苦不堪言、国民党民心丧失殆尽,蒋介石政府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问题暴露,无法继续饰垢掩疵,而土地改革在解放区的不断推进和百姓对中国共产党了解的深入,使得民心齐归向中国共产党,衷心期待新中国。

国民经济方面,外是帝国主义的长期瓜分侵扰、日本侵华战争遗害未除,内是战事连连,国民党政府腐败无为、管理混乱,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败退的国民党及其支持者美国曾断言共产党无法克服这些困难,必将赢了战场输在国家建设和管理上。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坐标来审视,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现状是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最直接需要面对的棘手现状。

3.国民党方面:由主动向被动转变

在蒋介石“消灭共匪”的铮铮誓言还似乎回响于耳畔之际,到1949年却只能悲叹“为人唾弃,为世讥刺,其耻辱悲惨于兹为甚”*汪朝光:《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第1页。。政治上,蒋介石政府更加孤立无援,内外交困:内部腐败和党派斗争已经几近吞噬了这个建立四十余年之久的政党;外部认为无法挽救蒋介石失败的美国寻求“脱身”。经济上,巨额的财政赤字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四起,南京政府已经基本失去了对国家经济的掌控。军事上,损失惨重、士气低下,屡遭败绩。党内,再也没有人提及所谓的“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上海《中央日报》,1946年10月17日。中共的浮夸之语,而是弥漫着对自身命运沉重浓厚的消沉念头。在这样的背景下,蒋介石政府已经难以继续使用军事进攻的手段来扭转江河日下的颓势,便费尽心机以“主动下野”寻求苟延残喘。

4.各民主党派方面:由中间派向亲共转变

1946年11月国民党单方面召开所谓的“国民大会”,其走内战道路、独裁道路意图昭然若揭。时局变化要求当时的中间派别——民主党派重新审视自己的方针。1947年10月27日国民政府发表文告称:“已将该‘民主同盟’宣布为非法组织……严加取缔,以遏乱蒙”*③④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338页,第370页,第505页。,民主党派对中间路线的期许幻灭。以民盟为代表的民主党派人士彻底认识到:“今后要想实现真正的‘和平、民主’,除非根本推翻这个蒋政府外,别无他路可走。”③此后,国民党悍然启动“戡乱动员”,公开在全国镇压民主党派,加速了中间势力与国民党斗争到底的决心。1948年中国共产党《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布,号召民主人士投入商讨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联合政府的事业中来,获得各民主党派的热切响应。经过慎重地回顾历史、审视现实,1949年初,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计55名代表联合发布《对时局的意见》,庄严做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④的决定,标志着民主党派开启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崭新世界的篇章。

二、理论创新高潮出现的内部条件:四个根本性转变

1.党的历史方位:从局部执政向全面执政的转换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不隐晦自己要夺取全国政权的意志。在漫长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多次局部执政的实践,但毋庸讳言的是,这一切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执政党实践,党始终处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在野”的革命党的地位,党的中心任务始终围绕着革命夺权这个主题展开。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历史即将发生根本性转变,革命斗争即将在全国获得最后的彻底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即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

2.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向城市的转换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曾经对于中国革命的顺利发展和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杰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是机械的、僵化的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党的工作重心也要发生重大转变。早在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的口头政治报告中就明确指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当需要在乡村时,就在乡村;当需要转到城市时,就转到城市。”*《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2页。当然,毛泽东在这时的提议还只是一种前瞻性的设想,要完全把这种设想变成现实,必须有实现的客观条件。1947-1949历史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占领了一部分重要城市,并将很快占领中国的几乎全部城市,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3.党的中心任务:从革命向建设的转换

正如列宁指出:“新政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同旧政权并存的条件下,在反对旧政权的斗争中产生出来、成长起来的。”*列宁:《立宪民主党人的胜利和工人政党的任务》(1906年3月),《列宁全集》(第10卷),第215页。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接过革命的接力棒,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虽历经磨难和曲折,但总的来说走的是一条上坡路,是在曲折前进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西柏坡时期,历史开始发生重大转机。中国的革命已经处于全国胜利的前夜,新民主主义革命就要获得彻底的胜利,国内大规模的战争就要结束,国内和平的实现已经曙光初现。当此之时,建设即将成为历史实践的主题,由此,党的中心任务也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实现重大的历史性转换,从革命转向建设。

4.中国革命性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换

1940年1月,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尤为重要的是,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还科学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他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第二步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步是第一步的前途和目的,第一步的时间相当地长,不可能一朝一夕来完成。事实正是这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实践,到1949年初,才基本上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当此之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现实问题,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变的时刻已经到来。

三、1947-1949年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坐标来审视,1947-1949年的西柏坡处于特殊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革命进入十字路口,前方的道路还不明朗,如何探索出适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是迫在眉睫的要务,也是历史对共产党人提出的艰巨课题。中国共产党人在1947—1949年进行的理论创新不仅科学分析了世情、国情和党情,拨开了时代的迷雾,更借助理论创新的新高潮绘就了新中国的伟大蓝图,留给后人取之不尽的瑰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包含着思想、原则等理论部分或者称为“虚”的内容,也包含着政策制度等实践部分所谓“实”的内容,“虚”的部分为“实”的部分提供设计思路、实践逻辑和践行依据,“实”的部分是“虚“的部分的体现和践行,检验“实”的部分,它们在本质上辩证统一。本文主要谈理论创新的“虚”的部分,依据“虚”的部分进行的制度设计、具体政策策略等不在本文一一赘述。

(一)形成新中国的“矛盾论”,指明发展方向,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历史源头

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危害市场正常秩序、侵害社会公平发展、攫取人民手中财富的毒瘤,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显著部分,从而也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具有了“社会主义”的性质,更使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顺利衔接到社会主义革命。自1947年以来的日异月更的国共力量对比促使中国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着迅速而根本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根本改变也在此期间发生。

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逐渐转向人民群众。中共中央领导人曾多次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建国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而阔步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根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土壤里,经历社会主义改造,必然能够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可以这样评价,这一时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再完善,正是社会主义的良种获得的除虫草吸营养,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完善和实践,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的顺利诞生,更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顺利铺就。

(二)形成党的建设理论,强化领导力量,开启了共产党全局执政的历史新幕

中国共产党一直将自身建设作为必须牢牢把握的生命线。在1948年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就开始部署应对革命胜利后党的建设的各方面的问题,着重谈到了党内民主、干部队伍和提高理论水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七届二中全会系统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迎接革命胜利和胜利后党的建设的有关问题,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早期理论架构。

在领导方式方面,变农村领导城市为城市领导农村的工作方式。在能力和素质方面,提出要发扬学习精神,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经济能力,以比较高的能力和素质当好执政党。在应对胜利后的地位和环境变化方面,提出必须要增强忧患意识。在精神状态方面,毛泽东审时度势前瞻地指示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确定“国体”和“政体”,明确依靠力量,打下了新中国基本政治建设的牢固基础

毛泽东在绘制新国家蓝图的时候遵循并灵活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认为国体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问题,政体是国家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1948年在为新华社撰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贺词中,毛泽东强调必须“用革命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5页。,第一次向全国人民公开发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的号召。七届二中全会上,新中国建设的基本纲领获得确立,人民民主专政被正式确立为新国家国体,确保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共产党在政体的确立中也显示出实践的独立自主性和理论的独创性。毛泽东指出,“过去我们叫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死搬外国名词。现在我们就用‘人民代表会议’这一名词。”*《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页。在党中央领导下,1948年8月召开的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开创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先河,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前身。这一时期创造和确立的国体政体理论不仅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也与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相通。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之典范。

(四)形成和平过渡思想和独立自主原则,确定过渡方法,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崭新篇章

在明确了社会主义方向后,发展的方式和方法问题就必须明确。马克思曾有采取“和平赎买”方式消灭资本主义的设想。列宁在实践中曾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80页。未能成功,转而尝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实施新经济政策来进行过渡,虽然被斯大林以“全盘集体化和国家工业化”中断,但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分析了中国道路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将“独立自主”作为基本原则,将“和平过渡”作为基本方法,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思想开端,也成为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源头。中国共产党人以“独立自主”探索实施的“和平过渡”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出的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经验,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重大成果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创举。

(五)形成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基础,创建中国特色政党关系,开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之先河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并将之作为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历史转折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对统一战线理论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和全面创新:进一步肯定了其重要意义,明确坚持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毛泽东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7页。,突出“大团结”、“大联合”,着眼大多数,着眼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西柏坡时期的统一战线体现在国统区,是领导和组织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破除“第三条道路”,有效形成了反蒋的第二条战线。体现在解放区,通过解决土地问题与农民阶级结成坚固联盟,将工农联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础。*张静如:《中国共产党通史》第一卷(下),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92页。而在处理比较复杂的对资产阶级的联合和斗争问题中,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历史转折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为新中国的建立破除了藩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广泛的政治力量,实践了和平统一的理论目标,成为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的形成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高潮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指出:“制定一个原则性纲领……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判断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列宁经过苏联建立和发展的实践认识到纲领的重要意义,认为纲领对于政党的团结一致、始终一贯的活动具有重大意义*《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6页。。前文所提到的理论创新成果是顶层设计的“纲领”性部分,党中央依据这些纲领,在社会各个领域拓展化和具体化,确保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繁荣昌盛、蒸蒸日上。其对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启示有三:

第一,回应中国具体实践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任何真理都需要与时俱进、需要适应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需要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只有这样,这个真理才能够发挥作用,才能够走下神坛,真正焕发生命力。毛泽东早就指出,任何国家都要创造新的理论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作为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在回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理论生长点、发展突破口、增强影响力的。站在新时期回望1947-1949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潮,也正是在直面转折时期的挑战,探求科学回答如何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等重大问题中取得的重大飞跃,成就了理论创新的爆发式涌现。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深入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业已谱就,既确定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方向,又指明了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第二,加强理论创新主体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托力量

历史转折时期,由于国民党溃退迅疾,解放战争以超乎预期的速度快速推进,党内部分党员居功自傲、松懈轻敌的思想开始蔓延;暗藏的敌人和投机倒把的部分资本家也企图利用各种手段腐蚀党员干部。党中央迅速发出了一系列指示,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改进党的作风的并举多措,确保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转折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即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依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总结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教训,深入探究中国背负的特殊国情,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掀起理论创新的新高潮。历史一再证明,党的建设能够确保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不断推进也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前列、担承历史使命的关键所在。

第三,研判国际局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在影响因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的两次造成巨大影响的挫折,无论是王明的“一次革命论”为代表的“左”倾思想妄图功于一役直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还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放弃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都是盲目听从苏联和共产国际指示、对国内外政治格局缺乏正确研判的结果。在一步步靠近共和国的日子里,中国共产党能够科学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不能不说与对国际局势的正确研判应对有枝附叶着的紧密联系。

中共科学研判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敏锐捕捉他们的利益分歧。毛泽东曾异常清醒地判断:“蒋介石是共产党的敌人,但我们又不得不和他搭伙。因为问题决定在美国,倒不决定于蒋介石。同时共产党后面也站着一个苏联。”*毛泽东:《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前的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1945年8月26日),《毛泽东文集》(第4卷),1999年版,第15-16页。在美苏倡和的背景下,一度提出“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思想,为国共双方预留了广阔的回旋余地。随着美苏冷战端倪日渐显著,中共中央对国际局势的判断集中体现在了“中间地带”的思想上,破除了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担忧和国共内战对苏影响的束缚。与国际局势正确研判相伴生的是军事上的势不可挡,理论创新的高歌猛进。“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5页。、“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将革命进行到底”等论断出台,中共对蒋介石从“洗脸”转为“割头”,为迎接新中国到来而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总之,合理判断国际局势而不单纯依赖国际力量,借力推力、顺势而动才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良好的内外环境,提供正确的创新指引。

[责任编辑:韩小凤]

翁祥栋(1986-),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山东大学团委主任科员。

B27

A

1003-8353(2016)09-0077-05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中央委员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