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社会学发展态势探析
2016-03-07陶小军
陶小军
(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艺术社会学发展态势探析
陶小军
(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艺术社会学作为一门前沿性的学科,产生于18世纪初的法国,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已经呈现出新的态势。本文通过对艺术社会学发展历程的梳理、基础理论的总结、存在问题的说明,揭示出艺术社会学在当前的发展态势。
艺术社会学;发展历史;理论基础;艺术学
艺术社会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首先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艺术学的学者是斯达尔夫人,法国艺术家丹纳沿着斯达尔夫人研究思路提出艺术社会学研究的三要素理论,随着众多学者加入到艺术社会学的研究行列,艺术社会学学科定位逐渐清晰。梅拉赫指出:“艺术社会学是研究艺术发展对历史条件、艺术家的世界观、价值观变化的依赖性”[1]11。耶祖伊托夫指出:“艺术社会学不仅要揭示艺术创作发展的特殊的受历史制约的规律性,而且要揭示艺术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要考虑到艺术发展明显受社会发展制约,而且要考虑到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独立的一面”[2]43。诺沃热洛娃认为:“艺术社会学不仅要考察艺术学家说什么和为什么这么说,而且要站在社会学角度分析艺术语言这门社会交流的工具”[3]47。韦茨曼认为:“艺术社会学旨在阐明艺术与不同欣赏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4]95。科涅夫认为:“艺术社会学同时分析与产生艺术作品有影响的社会学结构、艺术思想和审美思想不同于其他一系列社会思想的特点[5]。素桩尔认为艺术社会学是艺术文化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规律和职能[6],别罗夫指出:“艺术社会学不涉及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感受”[7]。综上,艺术社会学既是一门艺术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美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研究的是社会与艺术活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艺术在具体社会历史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首先梳理了艺术社会学发展历史,接着归纳了艺术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最后揭示出艺术社会学在当前的发展态势。
一、艺术社会学发展历史
艺术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初,其创始人是法国文学理论家斯达尔夫人,她最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艺术活动与艺术现象。1847年,米盖尔思首次提出艺术社会学的概念,19世纪中期,法国艺术家丹纳创造性地将社会学相关理论用于艺术学研究,成为艺术社会学理论奠基人。随后,法国艺术家居约、丹麦艺术家勃兰兑斯、德国艺术家格罗塞等均为艺术社会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整体上看,可以将艺术社会学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互动阶段、融合阶段。
萌芽阶段(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艺术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前,许多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就对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艺术的社会功能进行过粗略的探讨。如苏格拉底将美视为合乎社会目的的美,认为美的东西就能产生社会价值;启蒙思想家卢梭对奢华艺术进行了专门批判,认为奢华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社会风气。19世纪初,法国文学理论家斯达尔夫人最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艺术活动与艺术现象,成为艺术社会学的创始人。之后法国艺术家丹纳沿着斯达尔夫人的研究道路,创造性地将社会学理论用于艺术学研究,并提出艺术的产生于发展受制于种族、环境、时代的三要素著名理论,为艺术社会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理论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学家对艺术与社会的关注,他们开始利用社会学的眼光来看待艺术问题,社会学也因艺术学家的广泛关注显得更有生机活力。但是,萌芽期的艺术社会学还没有脱离人类学、艺术学、哲学的研究范围,没有也不可能对艺术同社会的复杂关系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8]89。
互动阶段(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期,艺术社会学逐渐从美学、哲学等学科体系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艺术社会学家不单纯从社会学或者哲学角度考察艺术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也不再单纯追求社会学理论或艺术学理论,而是试图通过理清社会与艺术的关系,在社会学与艺术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例如,普列汉诺夫试图利用社会学理论分析文艺兴衰的社会根源,并进一步探讨艺术趣味对文艺发展的影响[9];佛里契在《艺术社会学》著作中全面论述了艺术发展的社会机制以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对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融合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艺术社会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不再是“艺术与社会”,也不是“艺术在社会中,社会中有艺术”,而是“艺术就是社会,社会就是艺术”,艺术与社会融为一个整体[10]30。艺术的创作过程是充分考虑社会因素的创作,社会理论、方法也融合到艺术研究中。统计、计量、调查、访谈、观察等社会学流行研究方法引入到艺术社会学研究,形成调查艺术社会学,调查型艺术社会学不仅进一步拉近了艺术社会学与真实社会之间的距离,而且使得艺术社会学研究与社会现实的步调愈加吻合。
二、艺术社会学理论基础
艺术社会学起源于欧洲,并迅速拓展到美国、俄国和日本,其中俄日艺术学家为推动艺术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按地域划分,艺术社会学理论可以分为欧美艺术社会学理论、苏俄艺术社会学理论和中日艺术社会学理论。
欧美艺术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丹纳,艺术社会学理论奠基人。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主要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11]18,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同样也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这三大因素。在这三因素中,种族是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内部动力,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因素,种族因素决定着艺术社会学的风格和面貌;环境是外部压力,是艺术繁荣与昌盛的重要决定力量,环境因素决定着艺术发展的多样性;时代是后天动力,是艺术调整和改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时代因素决定者艺术的社会适应性。只有上述三种力量通力合作,共同促进,才能推动艺术的全面发展。
俄苏艺术社会学理论代表人物是普列汉诺夫和弗里契。普列汉诺夫强调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有其社会特征和社会价值,并形成了艺术的社会本质论和艺术的社会价值论。弗里契主要是界定清了艺术社会学的定义、研究方向和学科定位,并形成了艺术社会功能理论、艺术生产法则理论、艺术兴盛衰退理论等,对艺术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日本艺术社会学理论代表人物是本间久雄与平林初,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与平林初的《文学之社会学研究》对中国艺术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艺术社会学理论代表性文章较多,李泽厚阐述了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研究对象和功能范围,并且认为艺术社会学与美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李平也提出将艺术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分别奠定了艺术社会学在美学与社会学中的地位。花建、李平对文艺社会学的客观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历史渊源和未来发展进行科学论证和系统把握,为文艺社会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12]。中国艺术社会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1986年司马云杰的《文艺社会学论稿》和刘崇顺等人的《文艺社会学概论》,这是两部艺术社会学方面理论专著,表明我国艺术社会学已经形成了理论体系。之后,徐启华的《小说社会学初探》、徐侗、王建的《喜剧社会学》、冯凭的《艺术幻测论》、汪天云的《电影社会学引论》、花建的《现代文艺生产论》、花建、于沛的《文艺消费学》以及王邦雄、熊方元的《社会化的美术和没书读社会化》,从小说、喜剧、电影、美术、文艺消费等方面对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研究,对艺术社会学的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随着社会的转型,1990年代许多学者致力于对国外文化理论的研究介绍,如中国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大众文化研究译丛》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化和传播译丛》等都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研究的发展。该阶段,艺术家的社会心态和艺术与地域的关系也是被关注的重要内容。宋建林澄清了艺术社会学与社会学批评、社会学、美学的关系,并站在艺术学的体系构架中阐明了艺术社会学所处的地位[13];陈德洪,巫大军密切联系当代艺术的实际,就艺术社会学的学科概念、研究范式及研究方法和途径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艺术社会学拓展了传统艺术研究的视野和范围,其学科价值与迫切性突显,其研究范式的发展应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从而为纷繁复杂的当代艺术研究厘清方向[14]。
三、艺术社会学研究存在问题
1.艺术社会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学科交叉性体现得不明显
一方面,一些社会学家对社会学理解过于机械教条化,导致对艺术问题的研究产生偏差。表现较为明显的是庸俗社会学派,文学创作直接地、不经中介地依赖于经济关系和作家的阶级属性;企图用经济因素解释词语、比喻、韵律等的构造特点;用这个或那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去限制对具有历史意义的现实生活的了解而无视一个时代丰富多彩、具有全民意义的政治、思想、心理生活;不是把艺术作品当作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而是当作对现实生活的消极记录;企图通过文学形象直接揭示普遍的政治经济范畴和抽象的阶级心理的特点;把文学的内容和目的与社会科学的内容和目的混为一谈;把文学变成对社会学的形象化的插图[15]。可以看出,该学派对艺术创作进行社会学研究时,对艺术活动的社会学解释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另一方面艺术学家缺乏社会学背景,对艺术社会学的研究还普遍停留在对西方社会学理论术语的贴标签性的引用层面,在具体研究中只会简单套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生硬地解释艺术活动表现出来的具体社会现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就曾提出要打破艺术学思维的局限,突出社会学对于艺术问题的重要性。但是,“阻挡我们对于艺术进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那些我们习惯用来评价艺术作品的美学概念”[16]。
2.研究方法问题
艺术社会学是将艺术创作、艺术传播、艺术消费等艺术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艺术学与社会学结合后的跨学科研究,不仅需要从社会学角度对艺术进行综合研究,也需要从艺术学角度对社会问题进行探讨。艺术社会学涉及艺术与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不仅涉及艺术创作的社会条件、艺术商品的社会功能、艺术收藏的社会心理、艺术价值的社会标准,还涉及艺术与经济、政治、哲学、美学、道德、民族、宗教等社会环境的互动。总体来看,艺术社会学研究不外乎两个维度:一是从艺术家的角度来审视社会公共问题,另一是从社会公众角度对艺术创作、消费、贮藏、流动等做出判断。因此,对艺术社会学问题,即可以进行综合研究,也可以进行专题研究;既可以进行社会学定性研究,也可以进行社会学定量研究;既可以进行哲学美学思辨研究,也可以采取解释学方法。
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是艺术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社会学定性研究的基础是实地调查,包括观察、访谈等方法,通过观察或访谈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诠释。在研究过程中,观察或访谈实施者与被实施者是不同个人,而在艺术社会学定性研究中,观察或访谈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完成的,艺术创作者既是观察或访谈的实施者,又是被实施者。从研究角度看,艺术社会学一般从艺术的社会结构、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的社会满足属性、艺术的民族宗教功能等角度来研究艺术的社会特性或艺术家与社会群众的关系。但是定性研究方法无法科学解释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产品的一系列特性,也无法同时解决“艺术家的个人意识”、“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艺术商品属性”三个问题,而这三个问题又是艺术社会学必须解决的问题。伽达默尔提出解释学方法能同时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定量研究是针对拟研究问题产生的一系列数据进行挖掘,达到解释拟研究问题的目的。相对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更科学严谨,因此艺术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是艺术社会学堪称经典的方法。贝克尔在《艺术世界》中就曾提出:艺术是集体行动的结果,是一大群具有合作关系的人构成的一个社会网络的中心,是所有与最终成果有关的人参与合作的结晶[10],在该书中,很多观点的论证已经非常接近社会学的实证研究。索罗金被公认为是在艺术社会学中最先系统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通过利用欧洲美术作品历史数据,对美术作品中肖像画出现的情况与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人群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肖像画中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人群出现的次数与他们在各历史时期所承担的历史与社会责任关系密切。是否所有艺术社会学问题都适合应用定量研究方法?艺术社会学问题定量研究的前提条件就是问题是可以量化的,或者说被研究的问题存在数据变量,能通过挖掘数据回归到研究问题的假设。
相比而言,艺术社会学研究中定量分析往往受数据限制研究浮于表面,相对肤浅,定性分析要更为丰富、充实,能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但是定量研究在艺术社会学研究中又是不可缺少的,众多艺术社会学问题需要借助数据,通过分析他们的数量关系来表达。如对艺术中介市场的分析、艺术文化产业的研究,需要有一定的数据支撑。
艺术社会学具有一定复杂性,单纯用某一种方法进行研究会造成顾此失彼,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因此艺术社会学的研究需要将定性研究、解释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四、艺术社会学在当前发展态势
面对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社会矛盾,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亟需重新探讨。艺术社会学当前应该着重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艺术与社会关系理论。
艺术社会学的发展是艺术与社会理论不断互动的过程。在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互动不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决定艺术”的简单的单向互动,而是复杂双向式互动。艺术与社会关系互动,包括艺术与社会文化环境、艺术与民族宗教、艺术与经济、艺术与政治、艺术与道德等社会关系方方面面的互动,每一互动关系均是艺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只有弄清艺术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机理,才能实现艺术与社会学的真正渗透。
第二,艺术社会学应用研究。
虽然一些学者围绕艺术产品与生活审美的关系、艺术产品消费、艺术产品的生产实践等方面问题开展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但是高质量的艺术社会学应用方面文章较少,且门类研究缺乏新进展,甚至一度出现了文学研究代替艺术社会学研究的倾向。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方法论意义,在重视艺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同时结合当前中国艺术社会学的实际开展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增强艺术社会学研究的应用性。
第三,综合方法在艺术社会学研究中应用。
解释学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的分歧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综合方法”的途径加以解决。鉴于艺术社会学的学科交叉性和复杂性,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都难以科学有效地揭示出艺术社会学的本质规律,因此,诠释理论法、诠释文本法等解释学方法,深度访谈、座谈会法、德尔菲法、影射技法、观察法等定性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等定量研究方法以及个案研究、行动研究方法,只要有助于解释艺术社会学的本质与规律,均可以用于研究,而且都应该被推崇。综合研究方法对于艺术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对于解决艺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分歧,对于推动艺术社会学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1]梅拉赫.艺术创作综合研究途径[M].科学的合作和创作的奥秘,莫斯科,1968.
[2]耶祖伊托夫.社会学和艺术性[M].科学的合作和创作的奥秘,莫斯科,1968.
[3]诺沃热洛娃.艺术社会学[M].列宁格勒,1968.
[4]韦茨曼.社会学[J].电影艺术,1975(11).
[5]科涅夫.艺术的社会存在[M].萨拉托夫,1975.
[6]素桩尔.社会主义社会的作曲家和听众[J].社会主义社会的音乐,第2册,1975.
[7]别罗夫.什么是艺术社会学[M].列宁格勒,1970.
[8]徐剑.20世纪中国艺术社会学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02(4).
[9]普列汉诺夫.从社会学观点看十八世纪法国戏剧文学和法国绘画[M].法国,1905.
[10]孙振华,鲁虹.艺术与社会[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11]依波利特·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12]花建,李平.文艺社会学略论[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1):167-176.
[13]宋建林.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及现代形态问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4):11-16.
[14]陈德洪,巫大军.论当代艺术社会学的研究范式[J].民族艺术研究,2013(5):92-96.
[15]宋建林.现代艺术社会学导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51-52.
[16]杨道圣.艺术社会学的建构[J].艺术百家,2009(6):105-109.
(责任编辑 卢虎)
J0-05
A
1671-511X(2016)06-0128-05
2016-06-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明书画消费与文人生活”(16BA008);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艺术与中国精神研究”(2016ZDIXM02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8批一等资助项目(2015M58045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9批特别资助项目(2016T90481);江苏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江苏碑刻文献整理与研究”(15ZD007)阶段性成果。
陶小军(1976-),男,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常州大学学报》(社科版)副主编,研究方向:书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