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业保险制度研究述评

2016-03-07高和荣莆田学院管理学院福建莆田3500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厦门36000

关键词:覆盖面

杜 选,高和荣(.莆田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莆田 3500;.厦门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厦门 36000)



失业保险制度研究述评

杜选1,高和荣2
(1.莆田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2.厦门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厦门 361000)

摘要:失业保险制度在西方建立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国外从经济学、制度改革、失业保险功能上的探索比较多。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失业保险的理论研究;对各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对失业保险制度功能的研究。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对失业保险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失业保险覆盖面与覆盖对象的研究;对失业保险金支付标准问题的研究;对失业保险管理监督机制的研究;对失业保险功能的研究;对国外失业保险制度进行的介绍与借鉴等。尽管学者们的研究比较丰富,但是还存在未解决的问题:失业保险理论上研究较多,能够深化和发展理论的研究还是空白;研究本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较多,但与国家政治经济联系,优化制度功能的研究还不够。

关键词: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功能;支付标准;覆盖面

一、提出问题

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劳动者失业后的基本生活问题,为他们实现再就业提供帮助,并且通过这一制度来防止大规模失业现象,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失业保险制度在西方建立的比较早,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失业保险制度于1905年最初建立于法国,属于自愿参加的社会保险制度。19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促使一些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工业化国家先后建立起了自己的失业保险制度,以应对当时的高失业率。

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出现于1951年,作为正式的政策建立于1986年,2011年《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更将失业保险制度法律化,标志着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运行进入了法治轨道。虽然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法律化确定的时间比较迟,但是学者对于失业保险的研究内容却颇丰,因此有必要对国内学者的研究进行细致梳理,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当前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国内学者对失业保险的研究情况

(一)关于失业保险理论的研究

国内从社会保障角度研究失业保险理论的学者并不多。有的学者认为失业保险理论是源于经济学与社会政策。如郑功成认为,“失业保险制度仍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失业问题并能够促进就业的一种较好的机制与政策选择。”他认为失业保障制度能够促进失业者再就业是最好的保障制度,在失业保险制度建设上,政府和市场应该平衡发挥作用[1]。陈庆云认为,“失业保险制度设计之所以有区别,是因为设计失业保障制度时对失业率与失业人口的统计指标存在不一致”[2]。魏瑞清认为,“如何有效地控制和防范失业保险领域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是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重要举措”[3]。失业保险理论研究的缺陷说明了我国对失业保险研究还不够重视,很多学者的研究还停留在问题与现象的层面,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继续探讨。

网络出版时间:2016-06-02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96.G4.20160602.1522.002.html

(二)对失业保险覆盖面与覆盖对象的研究

高和荣、廖小航在定量分析了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该提高劳动者参加失业保险的普遍性,将所有劳动者都整合到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中来,做到应保尽保,从而发挥这个制度的普遍整合功能。”[4]顾昕认为,“总体来看失业保险覆盖面截止2004年覆盖了不足一半的非公务员从业人员,且覆盖率呈现下滑的趋势。”[5]李强在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发现,2009年末参加失业保险的农民工仅仅占到就业农民工人数的10.99%[6]。杨方方认为将新兴职业与灵活就业者纳入失业保险制度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7]。杨文忠认为,可以根据不同类人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失业保险制度[8]。无论是对失业保险整体覆盖面还是覆盖对象的探讨,学者们的研究尤其在实证方面忽视了失业保险制度在劳动力人口中覆盖百分比,更缺少各类覆盖对象的具体覆盖程度的研究。

(三)有关失业保险金支付标准问题的探讨

穆怀中认为,失业保险基数的计算,需要以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百分比加上固定比例40%-45%之间[9]。聂爱霞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了厦门市失业保险对失业持续时间的影响,发现失业保险的发放期限与月发放标准与再就业的时间呈负的相关关系[10]。范君晖对上海市三条保障线的研究发现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的比值大多在0.57到0.77之间,证明了失业保险金标准应低于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且存在相对稳定的数量关系[11]。梁书毓、薛惠元构建失业保险替代率精算模型,将计算结果与国内外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发现我国当前失业保险保障水平过低,长期会出现失业保险基金积累过多,建议提高失业保险给付水平,强化失业保险失业预防和再就业功能[12]。吕丹、曲展在研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待遇及费率情况以后,提出我国要借鉴他国经验适当的提高失业金、完善基金的支出结构、选择费率调整时机[13]。孙虹、俞会新在利用28个国家失业保险制度进行比较与分析后,认为我国的失业保险有过高的保护水平,过长的等待期,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率与失业金的水平均低于比较国家[14]。我国学者对支付标准的定量研究并不很多,原因可能在于我国失业保险支付标准与其他国家不同,采用的是固定保险金待遇的方式。

(四)对失业保险管理监督机制的研究

杨方方认为,失业保险制度的管理上,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担责任。中央政府需要承担宏观政策的制定和监督,财政上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权力;具体的管理运作,应由省级政府掌握[15]。胡云亮、刘祖德认为,目前的失业保险管理实行市(县)级统筹,统筹层次较低,限制了失业保险制度发挥失业保险的互助互济功能[16]。王利清认为,“失业保险的管理和监督体制的完善是保证失业保险制度顺利运营的前提和基础。”[17]

(五)关于失业保险功能的研究

吕学静认为,失业保险改革要体现失业保险在保障生活、促进就业、预防失业三大功能三位一体。当出现经济不景气时,主要能够成为稳定就业、预防失业的第一道防线。“首先是其最基础的生活保障功能。周沛、易艳阳认为,失业保险制度为各种类型的失业者在或长或短的时间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失业保险金,使失业者及其供养人口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为解决失业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缓冲时间”[18]。尹慧敏认为,“一个社会如果不能保证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必然会导致人民的不满,潜伏下不稳定因素,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失业保险应该为失业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满足失业者的最基本的需求。”[19]其次是促进就业功能。王延中认为,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偏重失业人员的生活救济,而促进再就业功能弱化了[20]。申晓梅研究发现,我国失业保险金用于促进就业支出的投入每年仅占总支出的10%,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用在促进就业的投入甚至不足5%[21]。张新文、李修康认为,应该放宽失业保险规定中促进就业项目的享受群体范围,增加能够强化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的支出项目[22]。周娟认为,“中国失业保险金领取时间最长24个月的设计不利于促进就业。”[23]再次是预防失业功能。常飞、谭金可认为,失业保险制度中对富余人员安置、企事业单位裁员给予转岗和在职培训补贴,应成为制度中稳定就业的重要制度工具[24]。莫荣认为,失业保险基金缺少应有的长效应急机制,没有鼓励企业多承担安置就业的社会责任[25]。张军涛发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功能在某些省份虽然有所拓展,但是制度仍旧存在缺陷,希望借鉴国际经验完善具体政策,使失业保险基金的资源得到最佳利用[26]。有专家认为:在扩大失业保险金使用范围上,应该扩大失业保险金预防失业的支出,以保就业岗位不流失,保企业不倒闭为出发点,用浮动费率鼓励用人单位少裁员,用失业保险基金帮助经营困难的企业稳定就业岗位[27]。

(六)对国外失业保险进行的介绍与借鉴

穆怀中对欧洲国家失业保险制度对比研究中,发现很多欧洲国家失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失业人口增加,失业率上升,政府财政过重。丁煜在研究西方各国失业保险改革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失业保险费率的提高加重了就业者和雇主的双重负担,促使企业劳动成本上升,造就了许多假失业者[28]。张占力介绍了拉美失业保险储蓄账户,认为失业保险储蓄账户制度为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带来了新气息,为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指明了一个可行的方向[29]。孙虹、俞会新在利用28个国家失业保险制度进行比较与分析后,认为我国的失业保险有过高的保护水平,过长的等待期,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率与失业金的水平均低于比较国家[30]。黎大有、张荣芳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的就业保险制度的作用后,认为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宜用就业保险制度来完善和改革[31]。

三、国外学者对失业保险的研究情况

总体上看,西方针对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失业保险的理论研究,二是对各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研究,三是对失业保险制度功能的研究。

(一)古典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以及福利经济学对失业保险基础理论的贡献

传统经济学家庇古把失业人口说成是“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32]。凯恩斯认为第三种失业范畴,即所谓“非自愿失业”,有大量“非自愿失业”存在,以“非自愿失业”为轴心,他探索和分析它所发生的原因,并进而拟订救治的对策。而经济学另一学派瑞典学派对就业的看法与凯恩斯的主张类似,认为增加有效需求,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减少失业的主要经济手段。实现“增加有效需求”的主要政策途径是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兴办公共工程、推进社会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体系。供给学派的芒德尔(R.A.Mundell)、阿瑟·拉弗(ArthurGaffer)等认为,高额的失业保险津贴会鼓励失业者延长失业时间,并诱使雇主以加剧临时解雇的方式来组织生产,供给学派主张大幅度降低失业保险的税率、改革税制,削减社会福利支出,降低失业保险津贴、失业福利救济金,严格限制失业人员的领受条件[33]。

劳动经济学上,主要是研究失业保险对劳动力供需的影响。最著名的就是由费尔浦斯(E.S.Phelps)等经济学家提出的工作搜寻理论(searchtheory),也叫职业搜寻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讲失业保险通过改变失业者保留工资水平与时间,进而影响人们的失业时间和就业状态。Mortensen指出,失业保险具有激励和促进失业人员积极寻找工作的双重“资格效应”(entitlementeffect)(即失业保险金的享受资格),因此,失业保险制度具体对个人劳动供给产生的效应是不确定的[34]。Hamermesh验证了失业保险会对个人劳动供给产生积极影响。Hamermesh认为失业保险会增强人们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积极性[35]。Berkeleian和Black等人认为,失业保险税是工资所得税,由企业和劳动者共同负担,会导致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同时下降。失业保险金对失业风险的补偿,会吸引人们参与劳动力市场,增加劳动供给。在劳动力供给无太大变化,劳动力需求减少时,市场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水平会随之降低[36]。Topel 和Welch认为,失业保险税具有双重效应,对于不会或者较少解雇劳动者的企业来说,其缴纳的失业保险税会高于解雇的雇员综合获得的失业保险金,失业保险税成了企业的额外负担,会降低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对于经常解雇员工的企业,被解雇员工综合获得的失业保险金要远远大于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税,失业保险的结果会成就企业的解雇行为[37]。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公民权力论认为,失业救济表面上是提供给失业者的福利,但因其惠及所有公民,因此,每个劳动者皆有承担和分摊社会保险义务的权利[38]。信息经济学学者们用逆向选择模型对失业保险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萨缪尔森认为失业保险是一个私人保险市场无效的例子,保险公司无法提供失业保险,是因为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失业风险不存在独立性,需要政府的介入和提供失业保险。政府防止不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却能借助全面覆盖,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来防止逆向选择的出现。Wang与Williamson研究了有两种道德风险来源的动态经济模型,这种道德风险均来源于隐藏的个人信息:一种是失业者的搜寻强度;另一种来于个人的工作的努力程度。他们用美国数据验证模型,计算了最优的失业保险计划,认为失业保险金最开始时要递减,之后递增,然后再逐渐减少[39]。

福利经济学主要研究失业保险对个人福利的影响。意大利的学者Dalit Continia和Matteo G.Richiardia研究了个人获得失业救济的耻辱感对个人搜寻工作的影响,发现对领取失业救济存在强的耻辱感的人就业机会更少,而且需要更多的社会福利[40]。Browning与Crossley利用加拿大的失业者对消费需求的研究,证明失业保险制度能够增进个人福利,通过失业保险金补贴失业者的基本生活,能够有效保证其基本的福利水平。失业者失业周期过长,将影响其消费水平。研究证明失业者的失业时间持续超过6个月,消费水平会下降14%左右[41]。

(二)失业保险制度在各国的改革与完善使失业保险制度由理论走向了实践

当前各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由于建立的基础与要实现的目标不一致,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强制性失业保险、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失业补助制度、双重失业保险制度。其中实行双重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在西方国际中占大多数,包括失业补助与强制性失业保险结合的国家,如德国和英国;实行失业补助与非强制性失业保险相结合的国家,如瑞典和芬兰。本文将有代表性的三个国家近年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举措作为对失业保险制度实践性的探索。

首先,近年来美国政府对国内失业制度改革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探索失业保险领取时间与最佳替代率的关系。美国的失业基金来源主要是对雇主征税,联邦政府并不给予财政补贴,如果州失业保险基金无法收支平衡,允许州向联邦进行借贷。Wayne·Vroman通过对美国2009年各州失业保险基金以及失业人口状况分析,认为需要对失业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包括:第一,改革联邦失业保险税的税基;第二,为州提供财政刺激措施来增加失业保险信托基金的储备;第三,提高获得失业保险收益的门槛;第四,增加联邦在失业保险与就业服务上的投入[42]。

其次,迈克尔·格瑞克通过研究认为德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弱化了俾斯麦特征。德国失业保险改革打破了德国长期坚持的传统,即要将失业者的生活水准维持在失业以前的水平。促进就业与失业保险相结合的改革使得德国2008年6月时失业人数下降至316万(2005年为500万)[43]。

再次,瑞典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体现了“就业第一”的目标。Bertil·Holmlund通过调研发现,瑞典的2007年到2008年的失业保险改革鼓励了失业者接受兼职工作,赋予了兼职者同样获得失业保险收益的权力,雇主也必须向兼职工作的人提供失业保险,雇主和雇员都愿意参与到失业保险体系中去,但是失业保险的等同也鼓励了一定的全职工作者放弃全职工作转而从事兼职工作,“活动保证”计划等措施降低了失业率。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降低了其覆盖面,减少了工会密度。但是对瑞典失业保险政策的评估的脚步赶不上瑞典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步调[44]。

(三)西方学者对失业保险制度功能的研究使失业保险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Daron Acemoglu和Robert Shimer认为,失业保险通过鼓励工人寻找更高生产率的工作而提高了劳动力的生产力,同时鼓励了公司创造了高生产率的工作[45]。William Beranek,David R.Kamerschen通过在美国与欧洲的个案研究验证,试验表明失业者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与其个人素质相匹配的职位,慷慨的失业福利,为失业者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的搜索,增加了搜索工作的时间,最终产生社会效益[46]。美国的David R.Howell和BertM.Azizoglu针对美国等有些国家将失业保险支付时间延长的政策做了相关研究。他们研究了2008年至2009年增加失业福利的效果,最后得出,依据贝弗里奇曲线的变化,劳动力流量的数据表明,如果失业保险的慷慨增加了失业,是因为失业保险使劳动力更加市场化而不是减少了工人的工作动力[47]。

四、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评价

虽然国内学者对失业保险的研究涵盖了失业保险制度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失业保险的发展轨迹的问题,失业保险制度本身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覆盖范围狭窄与覆盖对象不全面的问题、失业保险金支付标准确定问题、失业保险管理机制问题、失业保险制度某一方面功能缺失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为其他学者深入探讨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完善和进一步发展失业保险制度奠定了基础。但是国内学者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空白:第一,多数文章都是从失业保险功能的一个方面入手进行探讨,没有整体上对失业保险功能进行定位和研究。第二,多数学者提出要扩大覆盖面,将所有人员整合到保险体系中去;少数学者认为应该分别建立几类人员的失业保险。但是具体应该怎样整合或者怎样分别建立的具体做法却鲜有人继续探讨。第三,将失业保险制度分几类人分别建立,会出现一种碎片化的状态,管理分散,难于衔接。第四,失业保险金支付标准的探讨不够深入,仅仅考虑了登记失业人口。第五,侧重国际间比较分析的较多,从经济学或者劳动经济学进行研究的著作较多,但是从失业保险理论上研究,能够深化或者发展失业保险理论,乃至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

国外对于失业保险的研究更是由来已久,劳动经济学家多数注重于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探讨失业保险作为失业者面临选择“搜寻”或“停止搜寻”的尺度问题,即一种博弈。信息经济学者与福利经济学者研究了每个人参与到失业保险中的权力问题。他们的研究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失业保险的道德困境,更能明确认识到隐性就业、延缓就业、以及自愿失业等心理和现象的本质。这些国外学者的研究为西方国家失业保险政策制定和改革目标的确定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也为我国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少走弯路提供了借鉴经验。由于失业保险制度在西方建立的比较早,国外的学者对失业保险的研究也非常全面和深入,涵盖的学科也比较广泛。但是他们的研究中仍旧还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第一,失业保险不只是经济制度,它更多的是社会政策,很多学者关注效率比较多,基于公平去考虑的较少。第二,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应该将失业保险作为隐形的安全网,除了保障个人基本的消费以外,还可以保障自愿失业者进行更好职业机会的搜索,达到社会整体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失业保险应该对失业者有多少帮助还没有定论。第三,失业保险制度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联系,对于怎样优化制度,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功能并没有定论。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83-184.

[2]陈庆云.中国失业保障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探讨 [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4):107-108.

[3]魏瑞清.浅议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及防范措施 [J].社会科学论坛,2012(4):238-239.

[4]高和荣,廖小航.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实施与普遍整合 [J].西北人口,2012(1):94-98.

[5]顾昕.通向普遍主义的艰难之路:中国城镇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分析 [J].东岳论丛,2006(3):27-32.

[6]李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融入”与“不融入”[J].河北学刊,2011(9):106-114.

[7]杨方方,郑功成.中国失业保障体系现状和未来挑战 [J].甘肃社会科学,2004(2):89-90.

[8]杨文忠.德国的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 [J].中国劳动保障,2009 (4):61-62.

[9]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 [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1:235.

[10]聂爱霞.失业保险对失业持续时间的影响 [J].南方人口,2012 (3):43-48.

[11]范君晖.上海社会保障三条线的数量关系分析 [J].经济分析,2008(7):66-67.

[12]梁书毓,薛惠元.费率降低背景下失业保险保障水平的确定[J].西北人口,2016(1):63-69.

[13]吕丹,曲展.典型国家失业保险制度[J].中国劳动,2014(10):29-32.

[14][30]孙虹,俞会新.主要发达国家失业保险制度结构与劳动力市场表现 [J].中国劳动,2015(7):56-58.

[15]杨方方.关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社会保障责任划分的几点看法 [J].经济体制改革,2003(3):18-20.

[16]胡云亮,刘祖德.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缺陷与改进 [J].价格月刊,2010(7):81-83.

[17]王利清.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风险 [J].前沿,2011(23):148-152.

[18]周沛,易艳阳,周进萍.社会保障概论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45.

[19]尹慧敏.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11-113.

[20]王延中,张车伟.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J].中国经贸导刊,2005(11):22-23.

[21]申晓梅.论失业救济制度向就业保险制度的转型及其政策探析[J].人口与经济,2007(3):67-69.

[22]张新文,李修康.英中两国失业保险制度比较研究 [J].经济研究,2011(3):98-101.

[23]周娟,完善失业保险的促进就业功能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20):88-90.

[24]常飞,谭金可.就业保障导向下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善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4):71-73.

[25]莫荣.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作用 [J].中国社会保障,2010(9):63-65.

[26]张军涛.对我国失业保险基金功能拓展的研究 [J].中国劳动,2014(12):12-15.

[27]巩春秋.关于失业保险制度功能转型问题的思考 [J].山东社会科学,2014(11):80-86.

[28]丁煜.国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漫谈[J].人口学刊,2000(5):40-43.

[29]张占力,智利失业保险储蓄账户制度:运行与经验 [J].拉丁美洲研究,2011(5):60-68.

[31]黎大有,张荣芳.从失业保险到就业保险:中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路径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35):108-110.

[32]庇古.论失业问题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1-32.

[33]范家骧,高天虹.西方经济学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587-615.

[34]Mortensen D.Unemployment Insurance and Job Search Decisions [J].IndustrialandLaborRelationsReview,1977,30(4):505-517.

[35]Hamermesh,Daniel S.SocialInsuranceandConsumption:anempirical inquir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72(1):101-113.

[36]BlackS W,KelejianH.AMacroModeloftheU.S.Labor Market [J].Econometrica,1970,38(5):712-741.

[37]Topel R,WelchF.UnemploymentInsurance:SurveyandExtensions [J].Economica,1980,47(187):351-381.

[38]马歇尔.公民权与社会阶级[M].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50:122-138.

[39]Wang C,Williamson S.Unemployment Insurance with Moral HazardinaDynamicEconomy[J].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1996(44):43-46.

[40]Dalit Continia,Matteo G Richiardia.Re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WelfareStigmaonUnemployment[J].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 &Organization,2012,84(84):229-244.

[41]Browning M,Crossley T F.Unemployment Insurance Benefit LevelsandConsumptionChanges[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 2001,80(1):1-23.

[42]Wayne Vroman,Unemployment Insurance:Current Situation and Potential Reforms[R/OL].UrbanInstitute,2009-2-4.[2015-11-10].http://www.urban.org/publications/411835.html.

[43]迈克尔·格瑞克.德国:在积极和消极劳动市场促进措施之间获取平衡服务响应及和提供的地区差异:德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构架 [C/OL]//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研讨会手册,http:// www.docin.com/p-106638586.html,2008:109-113.

[44]Boone J,Fredriksson P,Holmlund B,Ours JCV.Optimal UnemploymentInsurancewithMonitoringandSanctions[J].Economic Journal,2007,117(518):399-421.

[45]Acemoglu D,Shimer R.Productivity gains from unemployment insurance[J].SsrnElectronicJournal,1999,44(7):1195-1224.

[46]William Beranek,David R Kamerschen.Unemployment Benefits and Unemployment[R/OL].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Network,2010-11-27.[2015-11-10].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 abstract_id=1756263.

[47]David R Howell,Bert M Azizoglu.Unemployment benefits and work incentives:the US labour market in the Great Recession[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11,27(2):221-240.

文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16)-02-0034-06

DOI:10.14081/j.cnki.cn13-1396/g4.2016.02.006

收稿日期:2015-11-25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项目(FJ2015B190)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杜选(1979-),女,山东烟台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社会政策。

Critical Review on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Studies

DU Xuan1,GAO He-rong2
(1.Management College,Putian University,Fujian Putian 351100,China; 2.School of Public Affairs,Xiamen University,Fujian Xiamen 361000,China)

Abstract:UI(unemployment insurance)system has developed for hundreds of years in the West.The research mainly concerns UI theory,reform and function of the UI system.China UI system was established in the 1980s,and domestic research on UI mainly focus on UI theory,the coverage and the object,payment standard,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UI function,introduction of foreign unemployment insurance and reference.Although the research is rich from domestic and abroad,but unresolved problems still exist.The theoretical studies are rich,but in-depth theoretical studies are rare;studies on domestic UI system reform are rich,but the studies on the optimization UI system function are not enough.

Key words: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payment standard;coverage;unemployment insurance function

猜你喜欢

覆盖面
优异答卷载入奥运史册
如何在企业中发挥女职工组织作用
新媒体形势下如何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覆盖面
幼儿队前教育试点工作 扩大少先队组织覆盖面
青少年体育保险的历史变迁与推进路径
探究工伤保险覆盖面存在的制度缺失及完善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条路径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的文献研究综述
创新廉洁教育方式确保新线网时期的人员“安全”
如何提高小功率短波电台的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