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基于大学生认知和传播渠道的角度

2016-03-07杨立海

关键词:传播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杨立海

(河北大学 党委办公室,河北 保定 071000)



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基于大学生认知和传播渠道的角度

杨立海

(河北大学 党委办公室,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大学生成才、国家社会未来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当下大部分大学生有明确的价值观,但是这种价值观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出入,且有相当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存在抵触或无所谓的心理。部分大学生对于涉及自身利益以外的社会存在关注度不高,缺乏社会责任感。在传播方式上,大学生更喜欢大众传播方式和社会实践的形式。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表述,做到理论彻底,并明确其具体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解释力;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创新校园大众传播方式,注重实践性;要加强价值观和责任感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发挥其重要教育作用;要为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相应的校园软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态度;传播途径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055

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直接影响其成才与否。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关系到中国的历史命运,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因此,高校必须肩负起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重任,将其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部分。课题组针对当下高校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及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50份,收回645分,有效问卷610份。

一、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态度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是决定大学生群体能否接受、认同并践行的思想前提。针对当下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课题组进行了调查。当问及“你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吗”,63%的学生回答“明确”,但同时也有17%的学生“不明确”,20%的学生“不清楚”。当问及“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时,9%的大学生选择了“抵触”,9%选择了“无所谓”,82%的人选择了“可以接受”。当问及“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情况”的时候,有超过50%的大学生仅停留在“基本了解”层次上。对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上的表述,“很了解”的在被调查大学生中占2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回答“很了解”的比例是不断上升的,分别是22%,25%和27%。当问及“什么因素对自己价值观影响最大”的时候,却有52%的大学生认为是家庭教育,只有25.5%的大学生认为是学校教育。从调查数据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大部分大学生有明确的价值观,但仍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根本不明确或不清楚自己的价值观。这说明现在大学教育中,价值观教育淡薄甚至缺失。而当问及影响自身价值判断的主要因素(限选3项)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社会地位、生活质量和知识。其中选择生活质量的大学生最多,选择知识的最少。这说明,不论现在我们讨论的价值观是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受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都是最大的,而教育即知识的影响仅排在第3位。这表明现在的高等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确实是薄弱的,而教育的物质化、功利化对学生的价值判断影响颇深。在结果中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将知识放在影响价值判断的第3位,说明了当下大学生浮躁的心理和不符合实际的追求。在大学生中,靠知识改变命运、获得社会地位和较好的生活的愿望并不强烈,投机心理严重。

其次,大学生明确的价值观与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出入,更倾向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人”层面,是一种日常行为选择的思维和行动指南。原因在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了解程度是最高的。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这种明确的价值观来自家庭教育而非学校教育,这表明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中受家庭、父母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要远高于学校教育,或可解释为家庭教育是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基础。可以看出,非学校教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其日常化倾向比较明显,而正统性、理论性较差,在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中是一种涉及生活的、灵活的综合思维和行为选择,有别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表述;也表明,关于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对于大学生而言比较高远,学生感觉远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表述受关注的程度要低于个人层面。所以,高校教育应加强价值观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信念的培养,这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再次,大学生更倾向于关注涉及自身现实利益的问题,猎奇心理浓厚,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体现不强且不稳定。大学生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注程度反映了其与社会的接近程度,更体现了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强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肩负着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我们进行了调查。在被问及对于“三农问题、社会收入分配改革、就业问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公民自身道德建设、反腐问题、国家国际事务问题和突发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时,除了对“就业问题和突发的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选择了“非常关注”,其他所有问题都是选择的“比较关注”,而选择“偶尔关注或者不关注”的几乎没有。而对于国家战略而言,认同最多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调研中,大学生中仍有9%抵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9%的人无所谓,表明当下大学生中有将近20%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冷漠态度。当问及原因时,有66%的人选择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没有什么作用”;被调查者中还有42%的人“不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说明,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还需加强,我们还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或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理论彻底,让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含义,同时必须能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解释力,即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作用。通过理论彻底将其作用真实地反映在大学生求学的过程中,变成一种真正能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理论取向,而非空洞的论述。

二、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调查

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媒介。针对大学生对于当下现有的培育和传播途径是如何认识的,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当问及“你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限选3项)”,大学生选择的答案集中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3个方面,其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选择的最多,占受调查者的62%,而选择“学校教育”的才占44%。当问及“你更愿意通过哪种途径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66%的大学生选择了“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而只有6%的学生选择了“学校教育”。当问“你认为以下哪种途径更有利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选择最多的是“媒体宣传和志愿者活动”。而当问“你认为学校开展的哪类活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最大”时,有54%的大学生选择了“思想政治理论课”,32%的人选择了“志愿者活动”,还有28%的人选择了“校园文化活动”。当被问“你认为要让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哪些方面的教育引导更为重要”,45.5%的学生选择了“领导作风”、“教师言行”和“理想信念主题教育”。在问“你认为个人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应该提供什么条件”时,48.1%的学生选择集中在“正确舆论引导,让大学生觉得有用”,“联系社会,进行实践”和“完善高校规章制度,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3个方面。根据以上这些调查数据,我们总结得出以下几方面基本结论。

首先,媒体宣传是被大学生认为更有利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自身接受的方式,尤其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大众传媒。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方式的大众化、普及化是最佳选择。因此,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如何将大众传播媒介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或者说高校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大众传播手段将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选项被选择不多,不能说明学校的教育地位不重要,只能说明学校教育中,进行宣传和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学生的实际喜好存在脱节现象,不能得到广大学生群体的认同。由此可以看出,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教育组织者和大学生个体实践者之间存在施教与被教的矛盾,大部分时候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现实需求。

再次,在所有校园活动中,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的教育地位和校园实践活动的作用。有54%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影响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是“志愿者活动”和“校园其他文化活动”。可见,大学生除了认为思政课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能发挥最重要作用之外,其次就是志愿者活动和其他活动,即校园实践活动。而在被问及“你学习榜样和参加志愿活动的主要动力”时,65%的大学生选择了“实现自我价值”。这说明,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有向国家和社会贡献达到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但是这种精神需求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存在不稳定性,不能固化。

最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软环境。需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其有理想,有信念。同时,领导作风和教师言行也是大学生需要的重要软环境。作为教育组织者,高校应多为学生创造条件进行社会实践,要不断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尤其是诚信环境,因为有48.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诚信缺失是阻碍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因素。

三、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和分析,在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着重做好以下4方面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表述,做到理论的彻底性并明确其具体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解释力。理论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必须来源于实践。但同时理论必须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而指导作用的发挥有赖于理论本身被接受群体掌握的程度,其理论表述是否精准将直接影响其指导作用的发挥。调查结果显示,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被大学生群体重视并主动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在教育方面还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凝练,要做到理论彻底。这种理论彻底必须根据现实去凝练,必须反映当下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必须理性昭示中国发展的未来。如果价值观的表述脱离了现实,价值指向不明确,即仅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口号阶段而不能解释当下中国发展的现状,就不会成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必须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发展特性,有针对性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凝练,体现大学生群体特征,明确大学生最应该具有的价值取向,使理论宣传做到“有的放矢”,真正起到思想洗礼和价值判断标准树立的作用。

第二,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创新校园大众传播方式,注重实践性。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更喜欢当下大众传媒方式。所以,在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回归朴实,创新大众传媒的使用方式。在此过程中,研究校园大众传播内容、方式,将重点放在校园大众传播方式如何能够反映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需要,如何能够让大学生更喜欢。同时,大众传播方式还要体现实践性,研究如何能够让大学生参与进来。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其他一些群体性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比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是大学生喜欢的。所以,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把大众传播和大学生喜欢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大众传播的广泛性和文化活动的实践性,以大学生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方式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第三,要加强价值观和责任感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发挥其重要教育作用。通过调查得知,高校在大学生形成价值判断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得并不明显,低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反映了当下高校的价值观教育亟需加强。在中国经济社会大变动、大调整时期,教育的物质化、功利化越来越严重,这明显偏离了高等教育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所以,我们应当反思高等教育的前途和使命,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专业技术课都要剥离行政化和功利化,体现理性科学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规律,将崇高的精神教育、理想追求和正确的价值判断的形成作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当下大学生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关注程度并不高,相比于国家社会,更关注个人发展和实际需要,没有形成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社会命运联系起来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不强。高校思政课仍是大学生认为的最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之一。因此,必须研究如何让思政课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在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操、政治信仰和政治自信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专门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教育。思政课必须突破传统的口号宣传和空洞的理论宣讲,向学生阐明理想的重要性、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和应该具有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四,要为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相应的校园软环境。高校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环境。在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时期,高校除了要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之外,还应该提供必要的成长环境,其中高校的软环境建设是必须要加强的。根据调查可知,大学生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于领导作风、教师言行和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是渴望的。因此,高校必须重视这些方面的软环境建设。在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不断规范领导作风,不断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做到行为示范,让在高校环境里的每一个人意识到大学生的成长与其息息相关,树立模范思想和全员育人的意识;要不断完善高校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科学校园管理,使每一个学生能够感觉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培养其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意识和追求。

参考文献:

[1]冯秀军,王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学与研究,2014(8):67-73.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4-05-05.

[3]陆铭,朱振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伦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106-108.

(编辑:刘雪春)

收稿日期:2016-04-02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模式创新研究”(编号:HB14MK02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立海(1963-),男,河北大学党委常委,高级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27(2016)02-0121-04

猜你喜欢

传播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流行甚“High”的网络流行语
警惕环境恶化的新因素
题壁诗歌创作在自媒体时代下的存继与思考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