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思想的政治源头
——以亚里士多德为主,兼论柏拉图、苏格拉底
2016-03-07陈阳
陈 阳
(东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西方教育思想的政治源头
——以亚里士多德为主,兼论柏拉图、苏格拉底
陈阳
(东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211189)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对现代教育理论具有重大贡献,实际上他们的教育思想大都由讨论政治问题延伸而来,这一点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有明显表现,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与之也有类似之处,三者的政治理想都离不开对公民的德性教育,而公民的善与城邦的善是一致的,由此追溯西方教育思想的政治源头。
教育;政治;公民;德性
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他们之间是师承关系,他们有不同的思想,但是可以发现三者最终都默契地将落脚点放在了教育上,本文主要以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分析对象,联系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相关观点和苏格拉底的一些思想,研究为何先哲们在研究政治问题时,最终落脚点会放在教育上。
一 “希腊三贤”教育思想文本来源概述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他称之为“关于政体研究的专著”,是古希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政治问题的著作,也是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主要依据。[1]本书一共八卷,亚里士多德在前面部分讨论了关于城邦、政体等一系列问题,在七八两卷主要从政治与教育的关系角度,提出了他的一些教育主张。
柏拉图一生著作颇多,大部分与政治问题相关,《理想国》是其政治哲学作品中最有影响的一部,是他盛年时期的作品。本书一共十章,柏拉图把教育称为“唯一重大的问题”,[2]在第二、三、七三章中,都提出了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篇幅很大。
作为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虽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也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但是他终身从事教育工作,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
二 《政治学》中的教育与政治
根据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观点,可以发现他主张的教育思想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第八卷一开始,亚里士多德就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应该是立法家主要的并优先考虑的事情”,原因有二:首先,“假如忽视了教育问题,一个城邦的政体将会遭受破坏”。[3]因为人民的性格既是建立政体的力量,又是维护巩固政体的力量,政体一旦建立,就必须教育人民,是他们的性格与政体相应,因为人民是什么样的,制度就会是什么样的。当然,亚里士多德所述的教育,针对的是公民,奴隶是排除在教育之外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进一步讲,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由国家负责,国家应成为公民唯一的教师,教育是公共活动,而非家庭私事。理由有二:所有公民“都怀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每一个公民“都是城邦的一个组成部分”。[3]所以,公民教育需从全体需要出发加以考虑。在这一点上,他赞扬斯巴达人给青少年的教育以最大关注,并且是共同关注,而不是由私人管理。这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和对城邦的归属感、整体感。
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对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提出了一些看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由人,所以在科目的设置上应该是有利于培养自由人的自由课程,[4]“有用的科目”对孩子的教育来说必不可少,但不意味着包括所有“有用科目”,要加以区分,哪一类适合自由人,哪一类不适合自由人,教育绝不能培养人的奴隶心性。
《政治学》最后一部分是教育的具体内容,如闲暇、体育、音乐等等,乍一看似乎亚里士多德只是在论教育,但实际上,依然是出于政治目的。
1.闲暇教育:“全部生活的真正目的就是如何享有闲暇”,[3]勤劳和闲暇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闲暇比勤劳高尚,闲暇是勤劳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闲暇并不是为了游戏玩乐,“它自有其内在的愉悦、内在的快乐和内在的幸福”,[3]拥有闲暇的人才能获得这种幸福,而最幸福的活动,就是沉思,培养理性。所以,课程(尤其是音乐)的价值在于闲暇之时培养灵魂理性。
2.体育: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认为身体教育先于人文教育,“先锻炼其体质,然后再开发其智力”。[3]体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真正勇毅的品性,造就公民战士。当然,教育的内容并不是培养野蛮人,因为这实际上会流于粗俗鄙陋,而是强调对血气的教化和培养真正勇毅之人高贵的心,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培养公民的德性。
3.音乐教育:柏拉图更重视数学、天文、辩证法等知识教育,他认为音乐教育只是初级教育,不能培养人们形成善的理性,与更高级的知识教育有很大差异。而亚里士多德重视音乐教育,原因在于二者理解的德性不同,柏拉图认为“德性即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即习惯”,他所理解的习惯是一种情感体验模式,习惯的教育就是让公民正确地感受痛苦与快乐,即情感教育,音乐有利于这种品质的形成。进一步说,音乐教育具有非暴力性,与法律不同,音乐能使人愉悦,但是法律与痛苦相关,亚里士多德以自由、平等两个词对政治统治做出了规定,由此,音乐教育与政治教育相通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技术的教育不同,前者服务于自由人,目的在于陶冶性情,后者破坏了公民的自由,与德性教育相悖,即使技艺娴熟,也称不上“习惯”,因为与德性无关。
需要明确的是,城邦的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所以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看教育,可以发现他的教育观点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 城邦政治与公民的德性教育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都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衣钵,对理性的力量非常推崇,认为思辨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但是二者的思想也有所不同,《雅典学院》鲜明地表达了他们思想上的原则分歧:一个重现实,一个重理想。二者的区别体现在教育上,即习惯教育和辩证法教育,这两种教育方式之后成为西方传统教育的两大方向。但是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重视教育的力量。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还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他们所阐述的“理想”都离不开教育。二人所述的政体对公民的德性要求甚高,如亚里士多德在《理想国》第三卷第四章提到:“在理想政体之中的好公民必须要具有成为好的统治者所要求的品德,同时也要具有成为好的被统治者的品德”,[5]而公民德性的培养需要教育的支持。所以这里的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艺教育,更多的是德性教育、政治教育。
《政治学》开篇亚里士多德提出城邦的目的是追求至善,使公民获得优良的生活:“所有的城邦都是某种共同体”,“共同体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善而建立的”,“那么很显然,那些最高的共同体,包括其他一切共同体,就一定会追求至善”。[3]而“一个城邦所具有的勇毅以及一个城邦所具有的公正、明智跟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所谓的勇敢、公正、明智的品质具有相同的能量和同样的特性”,[3]即在理想的城邦中,公民的善与城邦的善具有一致性。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对于个人与城邦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相似,持整体性的观念,即个人是城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成为城邦的一员,才能实现其本性,在亚里士多德的认知中,公民与城邦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公民的善德对理想城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城邦只有在其有权参与城邦管理的公民都具备善德的情况下,才能成其为善邦”,[3]所以公民获得善,也能使城邦获得善。随后,他在第七卷第一章提出三种可以使人变善的途径:天赋(本性)、习惯和理性。其中,动物和人都具有本性,后天的习惯可以改变本性,理性是人独有的,它可以引导人类的行为,而习惯和理性则需要靠教育和立法来培育。
培养公民德性是发展理想政体或城邦的需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公民的理性,使公民获得善,而公民的善与城邦的善是一致的,由此,才能达成至善城邦的条件。
[1]唐永干.古希腊体育的民主政治使命——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有感[J].体育文化导刊,2004(2):75.
[2]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29.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高文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7,2,282,313,330,331,333,334,335,336.
[4]李长伟.朝向德性的教育——浅解《政治学》卷八中的教育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5(10):65.
[5]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13.
Class No.:D0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Source of Western Educational Thought Originated From Aristotle, Platon and Socrates
Chen Yang
(School of Marxism,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89,China)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Socrates, Platon and Aristotle has spread up to now, which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modern educational theory. In fact, their educational ideas are mostly extended from the discussion of political issues, which has a clear performance in Aristotle's Political Science. The political ideals of the three people are all based o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he citizens. At the same time, the good of the citizen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good of the city, which can be used to traces back the source of western educational thoughts.
education; politics; citizen; virtue
陈阳,硕士,东南大学。
1672-6758(2016)09-0033-3
D0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