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评结合,切中肯綮
——评《狄更斯学术史研究》

2016-03-07王桃花

关键词:国际视野

王桃花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史评结合,切中肯綮
——评《狄更斯学术史研究》

王桃花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赵炎秋等所著《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一书,是国内首次对英美、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狄更斯学术史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梳理、归纳、分析与评论的著作;其资料收集详实,阐述简明扼要,批评切中肯綮;著作既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又立足中国的本土研究,为国内狄更斯研究提供了充实资料,也为学术史研究提供了范式。

[关键词]《狄更斯学术史研究》;狄更斯学术史;史评结合;国际视野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其声名饮誉全球,国外狄更斯研究在其生前就业已形成,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研究资料可谓汗牛充栋,国内研究也迎头赶上,浩如烟海的资料容易让研究者迷失其中,是时候对狄更斯的研究做一个全面总结了,《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以下简称《学术史》)应运而生,通过史评结合的方式,切中肯綮,为研究者拨开层层迷雾,直抵狄更斯研究的核心。

赵炎秋教授与他的研究团队成员刘白、蔡熙等博士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学术史》在诸多方面起着引领作用。从总体框架来看,除绪言与附录外,《学术史》主体分为“学术史梳理”和“学术史反思与研究”两个部分。绪言主要对专著的分工与主要内容选择做了具体说明,加上“重要文献”“人名中外文对照及索引”“书、报、刊名中外文对照及索引”等三个附录,共同构成了全面系统的学术研究体系,遵循了学术史写作的一般规律。重要文献部分并非不加选择的面面俱到,而是去粗存精,突显出研究的经典性,也体现出研究者独到的眼光。“学术史梳理”部分资料详实,做到史评结合,既把握了各国狄更斯研究的总体脉络,又充分对比评述了各种批评之优劣。学术史反思部分切中肯綮,阐述简明扼要,让读者很容易掌握狄更斯创作之精髓,了解狄更斯批评之精义。

一学术史梳理:史评结合

《学术史》的第一编主要梳理了英美、东方(中国与日本)以及俄苏的狄更斯学术史。一方面,对现有的研究进行了相对客观的梳理与总结;另一方面,在浩如烟海的研究史料中攫取了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与方法。要从卷帙浩繁的狄更斯研究史料中选取代表性的批评实非易事,不仅要求研究者对史料广泛涉猎,更要具有犀利的学术眼光与精准的价值判断,要有慧眼识金的本领,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从专著目录就可以看出狄更斯学术史的主体轮廓,学术史梳理部分对重要的研究资料提纲挈领,切中肯綮,让读者很容易就能把握住狄更斯学术史的缘起与发展脉络。著者对“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按照不同的时间段做了详尽的分析,让读者不仅了解到狄更斯生前的英美评论概况,同时也得知狄更斯产业的形成过程,以及当前英美狄更斯研究的概貌,这样一来,读者能够轻松地把握狄更斯在英美国家的接受与传播的整个历史、现状与发展。

狄更斯生前的英美评论(1836-1870)条分缕析,按照小说发表的年份对小说评论逐一进行了梳理,不仅理清了小说连载发表的具体时间,也对当时的重要评论进行充分展示,既包括溢美之词,也包括批评之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狄更斯生前的英美评论概况中有许多19世纪的一手评论材料,这些材料对当今的狄更斯研究者而言无疑弥足珍贵。“狄更斯产业”的形成(1870-1914)梳理了从狄更斯去世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传记研究、重要的研究论文与研究专著三个方面。两战期间(1914-1939)的英美狄更斯评论部分从“形式主义与新批评研究”“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狄更斯研究的第一次转向”(1940-1959)分析了“狄更斯声誉的复苏”“形式主义批评”“传记研究”这三个方面。“狄更斯产业的健康发展”(1960-1979)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后狄更斯批评方法的多元化,从主题研究、影响研究、形式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心理批评和原型批评等方面对这一时期的批评进行了梳理,并指出其后批评发生的后现代转向的原因。“后现代批评与传统批评的融合互渗”(1980-2010)分析了这一时期后现代批评与传统批评并存的现象,并详尽分析了各种批评的代表作家的观点。

“中国狄更斯学术史”部分追溯了国内狄更斯学术研究历史,分为“晚清与民国”“共和国建立到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三个时期。著者不仅展示每一时期的史料,而且对其进行恰当的评价,比如,晚清时期的狄更斯学术史主要体现在林纾的译本序言当中,在阐述其观点后,进行了如下评价,“客观地说,狄更斯的小说并不以结构为其第一强项。林纾囿于自己的阅读面,将狄更斯的小说作为结构的范例向中国读者推荐,是可以商榷的。”[1]203对民国时期孙毓修的评价也做出点评,“作者肯定了狄更斯小说描写生动,结构严谨,但将《圣诞欢歌》看作狄更斯‘第一篇有名之杰作’,似乎并不妥当。”[1]205对“十七年”期间的评价,“杨耀民的论文全面、扎实、深入,代表了十七年国内狄更斯研究的最高水平。但也有这一时期狄更斯研究常见的不足:侧重思想内容,喜用阶级分析,有用观念剪裁作品实际的现象。”[1]221对“共和国建立到70年代”的狄更斯研究不仅进行了梳理,还用了近两页的篇幅从“始创性、介绍性、侧重具体作品的分析和鲜明的政治色彩”等四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狄更斯研究做了评价。“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狄更斯学术史的梳理分为两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前十二年”。除了对重要研究者的文献进行微观的梳理分析以外,还对该时期的总体研究趋势与特征进行简明扼要的评述,做到史评结合,让读者很容易把握每一个时期狄更斯研究的总体脉络与基本状况。

《学术史》梳理部分既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又立足中国的本土研究,为国内狄更斯研究提供了充实资料。正如陈众议先生在总序中所言的那样,“不具备一定的学术史视野,哪怕是潜在的学术史视野,任何经典作家作品研究几乎是不能想象的。”[1]总序2《学术史》通过尽可能抽丝剥茧式的梳理,将最有代表性的狄更斯研究成果公之于众。

二批评之批评:切中肯綮

《学术史》并不满足于对史料进行一般的梳理与述评,而是洞察狄更斯研究的关键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第二部分的批评之研批评——“狄更斯学术史反思与研究”,并非只是对学术史本身进行反思,而是围绕狄更斯学术史的一些核心问题,联系狄更斯的创作进行了全新的探讨,提出了著者的真知灼见。

本部分探讨的第一个核心问题是狄更斯的创作方法。他到底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作家?这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议的话题。赵炎秋教授提出了自己对创作方法的独到看法:“创作方法不过是作家创作的一些共同特点的归纳,无法包括每一个鲜活的创作主体。对狄更斯这样具有高度独创性的作家,我们应该从其创作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创作特点,多侧面地剖析其创作时遵循的基本规则,这样,我们才能对狄更斯的创作方法有一个比较客观科学的理解与把握。”[1]292通过分析狄更斯的具体作品如《荒凉山庄》中的“大法官庭”“克鲁克的自燃”等生活中的“奇异”之事,赵教授认为:“狄更斯的创作侧重表现生活中奇异的一面。”[1]295进而得出结论:“狄更斯的创作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感受型的现实主义。”[1]292

本部分探讨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狄更斯作品中的“监狱”意象。“监狱”在狄更斯的作品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赵教授深入分析了狄更斯笔下监狱的两面性:“在狄更斯的小说中,监狱既是揭露社会黑暗的地方,又是惩罚的场所,既是普通民众谋生的地方,又是不良分子聚集的场所,呈现出正反两面性。”[1]315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狄更斯的“人性”问题。狄更斯创作对“人性”有没有深刻的表现?大家观点并不一致。亨利·詹姆斯等批判狄更斯缺乏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认为其作品“只创造了人物肖像而没有别的”,赵教授通过对《大卫·科波菲尔》中马车夫巴奇斯的迷财、《小杜丽》中克林南姆夫人的仇恨、《荒凉山庄》中巴杰尔医生的虚荣与世俗、《双城记》中人性的复杂与深度等进行分析,充分论证狄更斯对“人性”问题的关注,认为“狄更斯善于在平常的生活事件中发现丰富的人性内容。”[1]321

第四个问题是狄更斯小说中的跨时代因素,包括结构、道德、城市文学与先锋人物四个方面。在结构上,赵教授分析了狄更斯的早期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奥列佛·退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等承继了斯摩莱特的《蓝登传》、斯特恩的《感伤的旅行》、菲尔丁的《汤姆·琼斯》以及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流浪汉小说的结构传统。并认为,狄更斯的“中后期小说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这种结构模式,但不少小说仍然保留了流浪汉小说的许多因素。”[1]328并因此总结,“狄更斯的小说结构总是,比如,没有托尔斯泰的小说结构那样紧凑。”[1]328著者又详尽分析了狄更斯与传统流浪汉小说的不同之处,并用“多元整一”[1]329来概括狄更斯的小说结构。在道德上,赵教授将狄更斯与哈代的道德观进行了对比,认为,“在哈代那里,社会道德以恶的面貌出现,它给主人公带来的只是灾难与毁灭。而在狄更斯的小说中,道德则以天使的面貌出现,是主人公安身立命的依据。”[1]333在城市文学方面,赵教授认为,“狄更斯可以说是英语城市文学的开创者。”[1]335同时,赵教授认为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带有“一些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因素。”[1]340并从“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自由意志的丧失”“人的渺小感和无能为力感”三个方面来进行充分阐述。[1]340-342

最后一个问题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的道德内涵。关于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中西作家颇有争议,为了解决这种争议,赵教授引入“道德”,认为“道德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的主要内涵,而人道主义则是狄更斯道德体系的基础与核心。”[1]345

赵炎秋教授高屋建瓴,站在一个较高的视角俯瞰狄更斯研究之全貌,既不盲从西方学者的研究话语,也不重复国内研究的观点,在批评之批评部分切中肯綮,突显研究的问题意识。正如曾思艺在评论赵教授的另一部专著《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时所评价的那样,赵教授“不迷信权威,大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2]

《学术史》的主要作者赵炎秋教授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狄更斯研究,并于1996年出版了专著《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在《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文学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大量有自己独特见解的高水平文章,2014年9月由译林出版社推出了由他编选、他与他的团队成员翻译的《狄更斯研究文集》。经过长期积累,他不仅对狄更斯作品烂熟于心,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也了如指掌,在学术史梳理与其后的批评之批评中对狄更斯小说中的细节与批评家们的观点都能随手拈来。《学术史》是迄今为止我国首部狄更斯学术史研究方面的专著,有助于读者全方位掌握狄更斯研究辉煌的历史与现状,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本专著的高超之处在于其不是作家作品个案研究,却胜似作家作品个案研究,在狄更斯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与意义,它的出版影响了国内狄更斯研究的进程,也是将来的狄更斯研究者绕不过去的必读参考书,必将大大推动国内狄更斯研究走向新的视野与台阶。

参考文献:

[1] 赵炎秋,刘白,蔡熙.狄更斯学术史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 曾思艺.在求实中创新——读赵炎秋的《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3):128.

责任编辑:黄声波

Combining the History and Criticism, Speaking to the Point——On Dickens Academic History Research

WANG Tao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China)

Abstract:Dickens Academic History Research writen by Zhao Yanqiu is China’s first work making a multi-level, multi-angle and comprehensive combing, induction, analysis and review on the Dickens academic history researches in the UK, US, China, Japan and Russia. It is informative, consise and to the point. Though this work is based on the domestic researches, it has broad international view. It not only provides rich materials for the Dickens study in China, but also provides a paradigm for the academic history research.

Key words:Dickens Academic History Research; academic history of Dickens; Combining the history and criticism; international view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7X(2016)02-0126-03

作者简介:王桃花(1975-),女,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西方文论。

收稿日期:2015-11-08

doi:10.3969/j.issn.1674-117X.2016.02.025

猜你喜欢

国际视野
国际视野下高校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国际视野下我国驰名商标的保护
搭建激情与梦想的舞台
国际合作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趋向分析
浅论江苏省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的大胆尝试
《矿山机械》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国际化视角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探析
中西合璧 铸魂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