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糊语言学视角下我国古诗中叠词英译研究

2016-03-07李亚峰

关键词:叠词古诗词

李亚峰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模糊语言学视角下我国古诗中叠词英译研究

李亚峰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摘要]模糊语言是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是诗人思想情感表达的一种特殊手法。古诗叠词蕴含丰富的模糊意境美感,是进行诗歌翻译的难点。从模糊语言的视角探讨模糊语言和叠词翻译,分析古诗叠词的模糊美,从而找到古诗叠词英译的最佳翻译途径。

[关键词]模糊语言;古诗词;叠词;翻译途径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1]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还是文学创作,模糊性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在文学语言中语言的模糊性更为明显,但从另一个角度来将,语言的模糊性正好使得文学作品更有魅力,丰富了语言的艺术效果,并且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可以实现作品的再创造”。[2]模糊的概念比各种清晰的概念更有吸引力,在模糊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知性和理性的活动。模糊语言中有一种内在的美,是用清晰的语言无法表达出来的。如在诗歌作品中,模糊语言就是十分常见的抒发情感载体内容,尤其是叠词的运用,语言的模糊性更明显。这种模糊性虽然可以让语言的表达效果更好,但在进行诗歌翻译的时候,难度明显增加,尤其是对于一些语言高度凝炼的诗歌,其韵味无穷,翻译再现更是难上加难。从模糊语言的认知和古诗叠词的英译出发,探讨模糊语言下的古诗叠词英语途径。

一模糊语言与叠词翻译

(一)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表达在语言表达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由于模糊的思维,所以会产生模糊的语言,模糊语言问题是当前语言研究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1]近年来,在语言学的领域中,关于模糊语言的研究逐渐增多,经过语言学家的研究可以发现:模糊语言并不是语言上不清楚的一种表现,相反,是一种特定的语言形态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语言效果,在这种语言形态下,人物的个性特征会体现得更加明显。很多时候,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会故意使用一些比较模糊的语言,这些模糊的语言会使得语言的语境更加丰富,语义效果更加明显,也能更好地实现语言表达的目的。古诗词讲究的就是意境,模糊语言就能够对意境起到烘托的作用。模糊预言的现象是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的,在我国的古诗词中,模糊语言是为了表达出语言的顺应性,“第一,为了顺应语境的关系,第二,为了顺应语言结构,第三,为了顺应具体的语言环境”。[3]

(二)叠词的翻译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而文学翻译则更加复杂,由于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刻板的方式,应该要做到对原文进行准确翻译,尽量对等。叠词翻译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叠词的翻译过程有一定难度,但也是可以进行翻译的。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将原作品中的艺术意境传递出来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得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能够产生于原作读者一样的美的感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文学翻译过程中就必须要加强对一些关键词语的翻译,不仅要从语言外形上进行翻译,更重要的是要对原作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然后找到更多方式方法对原作的意境进行还原和转换。

古诗词的外宣翻译是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古诗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古诗词翻译过程中,意境是一个难点问题,不同的语言具有独特性及民间性,因此表达方式有很大不同。古诗词的翻译是翻译界中的难点,而古诗词翻译的难点就在于叠词的翻译,“叠词的翻译很难找到一个与之完全对应的英语词汇”,[4]如果按照叠词的方式对其进行翻译,可以保持原作的姿态,但是在意境上却相差甚远。英语叠词的使用频率较低,一般只在口语及俚语中才会出现叠词,主要是为了起到幽默的效果,与当前英语常用的一些构词方法相比较而言,叠词法是一种有限的构词方法,因此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中,对叠词的研究相对较少。英语叠词虽然偶尔在诗歌中应用,但并不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起到强调的作用,并不会像中文中的叠词一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效果”。[5]在汉语中更注重一种意境上的感觉,注重整体的感悟,模糊美在叠词中就油然而生,但是英语更注重的是逻辑,讲究分析的过程,追寻一种客观确切的感觉,因此英语叠词没有汉语叠词那样普遍,基本没有可以忠于汉语原文的英语叠词。在对古诗词中的叠词进行翻译的时候,不能忽略,但也找不到一种切实可行的对称方法,这是古诗词的叠词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的一个问题。

二古诗叠词的模糊美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之一,在古诗词中,叠词的使用是一个基本的特征,叠词也造就了古诗词中的模糊表达。比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欧阳修《蝶恋花》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 ,《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这些都是古诗词中比较著名的叠词诗句,叠词将音、形、义三个要素集于一体,会带来一种音韵和谐的感觉,让人在听到叠词的时候,就好像见其形,给人呈现出一种诗意的感觉。但叠词这种模糊的表达又给人带来一种迷茫的感觉,说不清楚在叠词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究竟有一种什么样的韵味。一般说来,在古诗词中的叠词,本身就带有一种形容的感觉,比如“脉脉”这个词语表示的是形容水没有声音,就好像是含情脉脉的样子,再比如“戚戚”是形容比较忧伤的样子,叠词读起来不仅有一种美感,而且意境上也美,意境上的美就美在一种模糊, 美在让人有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让人在读到某个叠词的时候就会将自己拉入到某个环境中。此外,诗歌的语言本身也是情感的集合体,情感越是复杂,诗歌的模糊性就越强,语言的模糊性也就越明显。叠词就是作者用来表达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可以对诗歌的主旨进行理解,从而给自己更多的审美空间。

三模糊语言视角下古诗词叠词的翻译途径

叠词诗歌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讲究诗歌的韵律和意境的模糊美,也是进行诗歌翻译的一个重点。对于诗歌叠词的翻译翻译,并没有说可译和不可译之说,只是翻译实践比较困难。诗歌讲究韵律,形式和意境的统一,因此在叠词诗歌的翻译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则。

(一)直译再现

直译再现是翻译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指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按照对应的原则,按照原作的字面含义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从音、形以及义三个方面着手,对原作的叠词进行翻译的过程”,[6]6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翻译方式,处理的内容有限,一般用于对一些象声叠词以及颜色叠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例1.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7]184

杜甫的这首诗词是对当时唐王朝行役的一种讽刺,采用了一种写实和夸张结合手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画面:准备上战的战车隆隆作响,战马萧萧而鸣,抓来的壮丁被披上了战袍,佩戴上了弓箭。父母双亲和妻子儿女奔跑,捶胸顿足,哀声痛哭。行军路上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至于连咸阳桥都看不到了。从模糊语言学视角来说:“辚辚”本身具有模糊性,象声词,一方面可指代雷鸣声,另一方面可是指代行车声。“萧萧”既可以指代落叶声,也可以指代马嘶鸣声。诗词开篇运用雄厚的笔法,选取了“辚辚”和“萧萧”两个模糊叠词将当时战事状况惟妙惟肖地传递出来:送别亲人的哭声和战车马声相呼应,同时“辚辚”和“萧萧”也可以激发读者对当时送别天气的和周围环境的一种联想,给读者强烈的视听震撼,开篇营造了全文的基调,通过两个象声词营造出一种模糊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a.Charitous rumbling; horse neighing;

Soliders shouting martial cries;

Drums are sounding; trumpets braying;

Seas of glittering spears arise.[7]184

b. Chariots rumble

And horses grumble.

The conscripts march with bow and arrows at the waist.

Their fathers,mothers,wives and children come in haste

To see them off,the bridge is shrouded in dust they’ve rasied.[7]187

以上分别是Budd和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在两个译本中分别用“rumbling” “neighing”和“rumble”“ grumble”进行直译。从模糊语言视角来讲:rumble有两层含义“雷鸣般的响声”和“(车辆)辘轳行驶”, neighing是“马斯鸣的声音”, grumble含有“抱怨”和“隆隆响,嘶鸣声”的含义。Budd的译文中,“rumbling”既可以指代战车行进中的声音,也可以是战士们的楠楠细语,具备语言模糊美的效果。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rumble”同样具备Budd译文中的语言模糊美,与此同时,译者使用了“grumble”一词,在传递出原文中战马嘶鸣状态的同时,还赋予了战马以人的思想情感,“grumble”一词还有“抱怨”的意思,从而让读者可以通过这个词语了解诗人当时对于战事的态度,同时两个译本都通过英语语言的韵脚“ing”“ble”和“st”来形成一种重复,读起来在听觉上一种听力冲击。英文词汇的模糊性,同样可以给读者营造一种思想情感和客观体验的一种模糊美,从表象上体会深层次的思想情感。

例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7]11

从模糊语言学视角来讲:叠词“关关”就具备一定的模糊性,这是一个拟声词,是一种动物的叫声,但确实模糊的,并不确定究竟是哪种动物的叫声,可能是斑鸠的“咕咕”声,也可能是水鸟的“刮刮”声,但可以确定是鸟儿在求偶时发出的叫声,是一种十分悦耳动听的声音,代表的是一种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渴望。通过这种模糊性营造出一种想象美:可能是恋人见面时听到的一种愉悦叫声,或许是恋人向心上人模仿动物叫声发出来的一种声音,读者可以想象成任何一种自己愿望的美好场景。

a.Kwan-kwan go the ospreys,

On the islet in the river.

The modest,retiring,virtous,young lady——

For pur prince a good mate she.[7]11

b.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ding

A maiden fair he loves.[7]12

c.From the islet in the stream,

The ju-jiu calls“coo coo”.

A sweet ,retiring girl

The princely man will woo.

从语言本身来讲:Kwan-kwan是对“关关”的音译,coo是“咕咕声叫声”的意思。上述两个译文中不管是直译的“Kwan-kwan”和“cooing”和“coo-coo”都很传神地将鸟叫这个拟声词表达出来,不仅在读音上有些相似,而且也表达出一种喃喃低语的感觉,可以将鸟儿在呢喃时的那种感觉表达出来,同时意会成对爱情的渴望。译文的用词选择虽然是一种声音上的传递,读者同样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理解为自然界中小鸟的叫声,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求爱者的一种声音模仿,为了引起心上人注意的一种行为,译文单词同样营造了一种理解上的模糊美,让爱情的描写也具备了无限的想象和美感。

例3.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7]253

这是一首描写闺怨的词,全诗用词简练,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离别思念之情,秋雨阵阵,落叶纷纷,雨珠滴滴打在门前的石阶之上,一直下到天明外加落叶飘飘,秋雨阵阵,更加衬托了主人公的“秋思”之情。从语言字面含义上来讲:“叶叶”是一个量词,形容落叶之多。“声声”是形容词,一方面是形容雨滴落在台阶上的声音,另一方面可以是指落叶落地的声音。“叶叶”和“声声”本身就具有模糊的意境美,秋雨夹杂着落叶,所以“叶叶”可以说是修饰“落叶”或者“秋雨”,同样“声声”也可以是形容落叶的声音,也可以是秋雨落地的声音,通过对秋雨落叶场景的描写,读者也可以把“声声”想象成抑或惑是少妇的的泪滴声,让全诗的意境有了一种朦胧模糊的美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a. Leaf upon leaf,

Drop upon drop,

On empty steps it drips until the dawn.[7]253

b. Leaf on leaf without grief,

Drop by drop without stop,

They fall on vacabt steps until the morrow.[8]254

从语言上来讲:“upon”是“接着”的含义,“on”和“by”是“接着,继续着”的含义,上述两个译本分别采用了“Leaf upon leaf,Drop upon drop.”和“Leaf on leaf without grief,Drop by drop without stop.”的直译方法进行翻译,对仗工整,和原诗的保持了格式上的“神似”,用“upon”“ on”“ by”实现了诗歌形式和意义上的对等。从模糊美来说:“upon”“ on”“ by”描述了落叶和雨滴的一种动态下落过程,同时通过词语的重复运用和转换给读者一种动态的声音,让落叶和雨滴相互夹杂,艺术性地再现了诗歌中落叶纷飞,秋雨绵绵,同时译文2中,译者创造性的增加了“without grief”来进行重复,一方面是在听觉上对手声音进行模拟,同时也赋予了落叶和秋雨以人的思想情感,暗含了少妇思夫的无怨无悔等待意象,耐人寻味。

(二)意境再现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重点,是诗人思想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诗词的点睛之笔在于诗人意境氛围的营造,因此对于诗词意境的再现翻译需要译者慎重。在古诗叠词的英译过程中,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审美情趣和文字表达规范,很难在两种不同语言之间找到一种完全对等的形式再现原文的意境和韵律,同样的表达手法不一定能起到相同的效果。然不管何种增译、转换词性和形式的转换都应该遵循再现诗词内在思想情感和意境的基础之上。

例4.思悠悠,

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8]113

白居易的这首《长相思》主要描写了一位女子的思念之情。诗词中的意境众多,都是围绕着“无尽的思念”而展开。从语言层面来讲:“悠悠”有“长远;忧愁思虑的样子;从容自然的样子;荒谬”等多重含义。而诗词中的“悠悠”一方面是江水的蜿蜒曲折,也是女子的思念之情绵绵,词语修饰含义具备了模糊的韵味,营造了一种模糊的意境美,在描述物象的同时具备了表情达意的功能,诗歌营造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a. My thought stretches endlessly,

My grief wretches endlessly,

So thus until husband comes to me,

Alone on moon-lit balcony.[9]

b. O how can I forget?

How can I not regret?

My deep sorrow will last till with you I have met,

Waiting from moonrise to moonset.[10]114

从字面语言上来讲:“endlessly”是“无穷无尽”的意思,“forget”是“忘记,忘却”,“regret”是“遗憾,懊悔”。以上两个版本都是许渊冲先生的译本,译者改变了原诗歌的模糊性表达,采取了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直接增加了主语“my thought”,“my grief”和“I”来直接表达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虽然前后两个译本有些差异,但译文1用两个“endlessly”在形式上和原文一致,同时直接修饰主人公的思念之愁,更加直接,再现原文的意境。译文中,许先生译用“how can I forget?”和“How can I not regret?”前后呼应,采用尾韵的形式,用“forget”和“regret”对应了原诗的叠词,同时直接传递出女主人公无尽的思念之情。译文虽然没有原诗中的模糊意境美,直接使用主语来传递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改变了原诗的形式,使译文的思想情感表达更加直接,舍弃了原文的模糊美,意境更加鲜明,情感更加充沛。

例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7]195

这是杜甫七言律诗中的一个选段,全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诗歌是诗人在安史战乱后,生活依然穷苦潦倒的状态下写的。从语言意义上讲:“潇潇”有两层含义“马鸣声”和“风声,草木摇落声”,“滚滚”则是“大水急速翻滚向前”和“烟雾急速升腾”的意思。其中诗词中的叠词“萧萧”和“滚滚”是全诗已经点睛之笔,暗含了韶光易逝,青春不在,壮志难酬的感慨。其中“潇潇”表面上是指落叶的凋零,同时也暗含了诗人的韶光易逝。“滚滚”字面意思是形容江水的汹涌澎湃,同时也暗含了生命生生不息的韵味。两个叠词勾勒出一幅宏伟的意境:落叶漫天,萧萧而下,一望无际的江水滔滔而去。两个叠词的运用,通过模糊美给读者一方面进行诗人登高所见场景的描写,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内心活动的一个侧面描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a. Through endless Space with rustling sound

The falling leaves are whirled around.

Beyond my ken a yearsty sea,

The Yangtze’s waves are rolling free.[7]195

b. The bou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7]195

对于原诗中的叠词和意境的模糊美,译文1的“whirled around”和“rolling free”再现了原文的表面含义,并没有引申出内在的含义,对于人生的思考这个层面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只是通过诗歌尾韵[?nd]和[i:]来再现原诗的叠词音效,并没有内在意境和联想因素可以激发读者去思考。译文2中“shower by shower”和“hour after hour”不仅对仗工整,且和原文在形式上“神似”,运用双声增强韵律感,传递出落叶和江水的状态,同时译文使用了“boudless”和“endless”做主语意象的前置定语,再现了原诗中的浩瀚广阔的场景,同时紧促感让读者会联想到时间的飞逝,同样可以给读者一种模糊的视觉和思想情感,能引申出原诗的内在含义,意境突出,相比译文1,此译文稍好。

例6.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7]347

李清照的这首词开篇给读者营造出一个惨淡的意境:诗人一整天都是寻寻觅觅,不尽清冷惨淡,周围冷冷清清,犹如诗人的心情一样。从语言层面含义上来讲:“寻寻”有“不着边际,无边无际”和“寻找”两层含义;“觅觅”是象声词,表示“寻找的声音”;“冷冷清清”既可以指“天气的状况”,也可以指“人物的思想状态”;“凄凄”是“悲伤或者寒凉”的意思;“惨惨”则是“忧愁”“昏暗状态”和“阴森恐怖状态”;“戚戚”是“神伤的样子”和“急促的样子”。诗词开篇的7组叠词,都有“忧愁苦闷”的引申含义,既可指当时的诗人所处的一种环境,同时也可以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勾勒出的是一种凄惨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世界,描述了当时词人落魄和无可奈何的场景。汉语重意境,强调意合,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主人公的词汇,但是通过一些列的动词就给读者描绘了主人公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状态,意境形象模糊,同时动作具体,意境深远,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a. Search. Search. Seek. Seek.

Cold. Cold. Clear. Clear.

Sorrow. Sorrow. Pain. Pain.[7]347

从译文的语言上:“search”通常是对某处、某地的搜查,强调一种有意行为。诗词中词人是出于忧伤和烦闷中的一种无意识的“乱翻”,显然此处翻译和原文含义不同。“seek”一般用于抽象意义,表示渴望得到某一种东西的寻找,然而原文诗词中作者是一种漫无目的和心不在焉的寻找,这和原文是违背的。“cold”虽有“寒冷的”意思,同时还有“失去知觉的”含义,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clear”是“清楚明白”的意思,这显然是和词人当时的思想状态不一致的。“sorrow”是“痛苦,懊悔”,强调的是精神上的状态,“pain”是“痛苦”和“身体某部分的疼痛”,强调的是身体上的感受。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做到了和原诗词的一致,实现了一一对应,但诗词中作者的内心孤独,凄凉心境和模糊的意境感全部没有了,更别说诗人的“欲罢还休”。译文失去了原文的那种惆怅语气和味道,给人一种“去寻找吧”的感觉,甚至有点改变原来的含义。

b. so dim,so dark,

so dense,so dull.

so dim,so dank,so dead ![7]348

林语堂将原来的诗句进行对应使用了14个词语,形式上实现了一种全新的美感,而且接连使用了七个“so”,so这个单词是一个程度副词,是对一种感觉的形容,用在这些形容词的前面,对感受进行加强,而且他所选用的形容词,都是表达出一种凄清、冷清的感觉的词汇,所以可以很好地将作者的那种心情展示出来,而且这个几个“so+形容词”的搭配也使得原来诗句中的那种意境有了很好的体现,那种模糊感渐渐浮现出来。so的重复运用,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对原诗的朦胧美进行再现,整体上也符合英语的使用规范,是一种比较成功的翻译方式。

c.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7]349

译文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有很大的改动,增加了主语“I”,保持了句子的完整性,并且在句子末尾使用尾韵的形式来再现原文的音美,虽然没有再现原诗的那么形式美,但诗歌采用[s][z]和[∂]进行重复,再现原文的叠音效果,同时译文中的“what”具体指代什么,并没有说明,暗示词人当时的一种漫无目的的状态,再现原文的意境。译文中“what”和“so”的重复使用,再现了诗歌的朦胧美,同时点名主人公的动作,心情和环境,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因此,任何一种语言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并不能完全对等地找到一种对应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为了要实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最大限度地对称,则应该要尽量保留原文的美感”,[11]86不能保留原文美感的情况下,在确保原文的意思清楚的前提下,可以对译文进行适当地变通,从而使得译文的质量得到提升。

(三)语义再现

语义再现也是一种要对译文进行相应的变通处理的翻译方式,语义再现要变通的内容相对于语境再现,要变通的内容更多,程度更深、范围也更广。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太大,源语言也负载了一定的文化信息,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对等,一般要进行变通,对原文中的叠词的艺术形式以及音律进行改变,从而保留原文的真实含义。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为了在功能上使译文读者体味到与原文相似的效果,一般会对原文的内容进行“内化和理解”,从而找到一个更合乎清理的表达方式对原文的内容进行替换。

例7.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7]128

此选段属于写实,织布机的声音吱吱作响,木兰对着房门在织布。字面意思上看,没有什么特别。叠词“唧唧”还有“叹息”的意思,按照此层含义理解“叹息一声一声,木兰还在织布”,究竟发生了什么?从下文中可以得知木兰因为阿爹被点名从军而发愁。因此叠词“唧唧”是织布机和木兰当时心情的一种真实写照,具有模糊的意境美。

Alack,alack! alack,alack!

She weaves and sees the shuttle pass.[7]130

译文中“alack”是“呜呼,表示忧伤的意思”,译者在充分理解原诗的思想内涵之后,在译文中重复使用四个“alack”,一方面在读音上显得急促,另一方面突出了木兰织布时候的状态,直接再现了木兰因为担心阿爹的那种心情,语义更加明确,给读者的感觉更加直观。

译文开篇强烈的心情状态会让读者更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开篇营造了一种模糊的氛围,下面译文直接进行陈述,直观再现原诗的语义内容。

例8.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7]29

这是一首描写保卫边疆的士兵从出征到回家的整个过程的诗歌,这简短的四句诗歌中,情景交融,将感情融入到景色中,而叠词的使用,更是加深了这种效果,比如“依依”、“霏霏”这两个叠词是对柳枝进行描绘的词语,将柳树枝条的那种形态描绘得十分到位,而且借助柳树枝条的形态来表达出人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达的是士兵在出征之前对自己的亲人的不舍情绪,“雨雪霏霏” 则可以很好地让人联想到士兵在战争的过程中经受的种种磨难,并且也衬托出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a. Long ago we set out

When willows were rich and green.

Now we come back

Through thinkly falling snow.[7]29

b. 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

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7]29

译文1很好在再现了原诗歌的形式和表面意思,不能引申出作者的内在思想情感,碎玉模糊叠词含义的翻译更是韵味全失。译文2在翻译的时候,传神的地方就在于将杨柳这种植物赋予了感情,用“杨柳落泪”来表达那种不舍的感情,从而将即将出征的士兵对自己的亲人的怀念情感展示出来,将士兵归来之后的那种沉重的心情表达出来,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产生一种唏嘘的感觉,对士兵的情感有更深的体会,同时译文还采用[∂]和[a]来进行语音上的重复,改变了原诗中叠词的重现方式,同样具有音乐的美感。译文创造性地通过“通感”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意象以人的思想情感,译文的语义更加鲜明,诗歌的主旨更加明确,形象更加鲜明

模糊语言的多义性是汉语语言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诗词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意境是诗词表情达意的载体,是诗词的核心所在。意境的模糊美可以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和联想的空间,增加诗词的模糊美感。中西诗词和语言是两种不同的体系,翻译就是需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旨在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文章中诗词叠词的翻译方法和意境美的翻译方法,都是在译者充分理解原诗思想内涵基础上的一种选择,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再现原诗的主题思想,让更多的西方读者领略中国古诗词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在文学领域中,明确的、唯一的指代是不是亘古不变的,一首诗歌会因人制宜,因情而变,会有多种理解,文学符号的复杂性增加了意义的多样性,模糊性和无限衍义性。因此译者应该总揽全局,主次分明,灵活选择。古诗词的翻译是一个十分繁琐的过程,在古诗词翻译过程中,叠词产生的那种朦胧美感是古诗词的关键,在翻译的时候,这种朦胧的感觉很难实现对等翻译,为了要尽量还原原作中的朦胧美。译者不能为了单纯再现原诗的模糊语言或者意境而乱译、错译,而应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一方面要忠实于原文,另一方面又要为译文读者所接受。对于诗歌中的叠词,在确保原文的意思得到还原的基础上,要尽量做到形式的对等,实现等效再现。需要注意的是,在翻译的时候不要为了形式上的对等而忽略了诗歌的含义,而应该要将主旨的传递当做翻译的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原灵杰.语言模糊问题在文学翻译中的研究[J].语文建设,2015(14):78-79.

[2] 代玉华.译者主体性创新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J].名作欣赏,2015(9):141-142.

[3] 史丁丁,季晓丽,王静.从“三美”原则浅析许渊冲的汉诗英译[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6):93-94.[4] 刘旭.论汉语文言虚词的英译[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34-638.

[5] 李海川,周晓红.中国古诗叠词模糊美的英译再现[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90-93.

[6] 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 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 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唐诗.下[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

[9] 许渊冲.唐诗宋词100首:英汉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2007:21.

责任编辑:李珂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Reduplicated Words in ChineseAncient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zzy Language

LI Yaf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541006,China)

Abstract:Fuzzy languag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henomenon in ancient Chinese poems, and also a special technique for poet to express emotional idea. Fuzzy language translation is a difficult work which rich contains fuzzy beauty, artistic concep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zzy language, analysis of ancient reiterative fuzzy beauty and reduplicated words translation. can help us find best translation ways for reduplicated words in Chinese ancient poetry.

Key words:fuzzy language; Chinese ancient poetry; reduplicated word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7X(2016)02-0102-07

作者简介:李亚峰(1989-)男,河南汝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助教,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省级计划项目“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传播对中原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142400411844);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省级计划项目“翻译社会学视翻阈下古典文学小说译介模式研究”(142400411848)

收稿日期:2015-11-11

doi:10.3969/j.issn.1674-117X.2016.02.019

猜你喜欢

叠词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妙用叠词我来说
我爱古诗词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的”字叠词招聘会
可爱的叠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