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凡的人物 伟大的梦想
——评《铁血兄弟》

2016-03-07

关键词:江流铁血兄弟

陈 晨



平凡的人物 伟大的梦想
——评《铁血兄弟》

陈晨

《铁血兄弟》这一剧名,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却又有着超越时代局限的力量,乍看之下稀松平常,然只要看上一集,就会迅速被剧中紧凑精彩的情节所吸引,一发不可收拾地追着看完,细细观完全剧则更是意犹未尽。不少网友观剧后纷纷表示需要好好反思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能再浪费青春而应该找到自己的梦想与使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这部让人眼前一亮、热血沸腾的电视剧,原名《新青年》,讲述的是横跨1907年至1927年的故事。这20年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扑簌迷离又曲折离奇的传说型时期,辛亥革命,清朝覆灭,五四运动,党的诞生,南昌起义……大时代风云际会,旧中国风雨飘摇,人心日益动荡不安,政治却愈加错综复杂。这是一段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关键时期,也是一段充满了危机和未知数的崎岖道路。如何讲好这段历史的种种事件,无疑是个棘手的问题,所幸,《铁血兄弟》呈现给观众的,并不是想象中严肃刻板、苦大仇深的思想教育课,而是一出既有内容,又有思想,还独具幽默感的故事。

处于这样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编剧巧妙地避开了一般主旋律剧中的“标配”英雄形象,而是别具匠心地把着眼点集中于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江流。主角江流一出场就让观众啼笑皆非:这个泛着“二”气的书生,天真地跑到封建社会的府衙,要状告自己的爹,理由则是一句没人听过的“侵犯人权”。结果家里的银子赔了,父亲的板子挨了,连他本想好心拯救的少女也因此送了性命。这个迷茫无助的少年深感悲恸,却怎么也想不通自己错在哪里,只能摆着一张堂吉诃德般的苦脸在街上踟蹰。此时的他在观众看来,是那么无知,那么懦弱,可笑而又可怜,虽可怨又不失可爱,毫无历史正剧中的“主角光环”。但就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甚至动不动就哭鼻子的年轻人,才能如此贴近地和观众产生心灵的共鸣。当他在之后的剧情发展中,因参加革命而变得果断激昂,因留学法国而变得冷静睿智,因开办报社而变得正义辛辣,直至最终加入共产党的勇敢坚毅,观众所见的便不再是一个单纯得有些愚蠢的陆军小学学员,而是一个不断改变,不断成长的真实的青年。

而在抛弃了众星拱月式的英雄主角之后,剧中的其他人物也渐渐明晰起来,他们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散发着属于自己的不同的光芒,组成了照亮新中国之夜路的熠熠银河。周鲁是一个非常讨喜角色,但一开始却并未引起关注,以为不过是个粗鲁莽撞的武官而已。随着剧情发展,他的形象却越来越饱满、越来越多元,痴情月仙见其真,手刃洋人见其勇,投身革命见其义,创办山寨见其仁,虽是粗人,却从骨子里透出伟人的品格。女主角婉玉亦然,初见这个晚清格格,觉得是个备受宠爱但总算知书达理的闺秀,却不曾想过在经历了家亡国破的巨大变动后,她竟能如此坚强地担起生活的担子,最后还出现在革命的队伍中,让人不禁心生敬佩。“富二代”王应一方面受到新思想的洗涤,想干出一番救亡图存的大事业;一方面又仁爱孝顺,为了担当家庭责任而放弃梦想;最后则再次为了梦想重新上路,成长为早期共产主义革命的实践者和领导者之一。甚至王子谦,一个只想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红红火火小日子的普通人,却在生命的最后,以一个革命者的气魄炸了郡王府。

我们可以看到,《铁血兄弟》中的人物,都不是一经塑造就一成不变的符号,而是随着时间流逝而慢慢成长的真实人物,不再是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而是在挫折和痛苦中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勇士,不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瞰众生,而是如身边某个朋友一样立体生动。于是,当他们被时代的浪潮抛起跌落,观众们便不再是打着瞌睡听英雄事迹报告大会的局外人,而是与朋友同在同行同甘苦的历史参与者了。而参与进来才发现,这历史的发展轨迹也与想象中如此不同。在《铁血兄弟》的情节设置中,再不是革命主题剧常见的爬山式前进:主人公们智勇双全地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一往直前地推动革命不断发展。相比之下,《铁血兄弟》中的人物们可以说是“倒霉”得多,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一个说不清楚的“革命”的概念,只能像没头苍蝇一样无目的地乱窜,四处碰壁,每遭失败,几乎是绕着圈子在闹革命。如江流刚被开除时,一边在南望楼偷偷地学习《革命军》思想,一边因为私人恩怨阻止了革命军的重要会晤,好不容易消除误会,可还没正式加入革命,又迎来了中间人徐梓秋的死亡。碰到第二个革命党王应时,更是好笑,三个楞头小子有模有样地宣誓要“用三民主义救我泱泱中华”,实际上却还是用着土匪的办法假装绑票、敲诈勒索,自以为是为革命筹集经费。可当江流和周鲁带着银两找到王应所说的“同盟堂”时,才发现这里不过是一个打着革命旗号的黑帮组织。事情几经辗转,对真正的革命却毫无裨益,实属无用功。这里有个小细节,周鲁为革命舞狮卖艺累得气喘吁吁,江流鼓励他说“你翻的是革命的跟头”,周鲁便笑着应承。一语双关,在革命的道路上,这些年轻人翻了多少跟头,却未曾取得与之相应的回报,不免让人唏嘘。有时候,甚至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策划良久的行动,其结果比毫无回报还糟糕。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魏国入狱的一段情节,为了营救这个大哥,江流兄弟三人竟想出“狸猫换太子”的荒唐办法营救,却不知与此同时魏国已经获释,几个傻小子救人不成,反而害了自己,连累了原已欢天喜地准备娶媳妇的王子谦。初看的时候,真是又揪心又着急,恨不能指着鼻子骂他们愚蠢,静下来后则是满心感动,再三回味,才体会到编剧的用心良苦:这就是历史的真实,闻之荒谬而思之合理——在那个四处都没有光的时代,不碰几次壁,怎么知道路在哪呢?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必然有无数的革命者在品尝失败,才有其它电视剧里披荆斩棘的成功。

我们应当感到庆幸,这些屡屡受挫的中国青年们从未放弃过对青春梦想的追寻和对光明未来的探索,他们迎着时代洪流的冲击,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前行,以生命的代价,用每一次碰壁扬起的微小尘埃,卷成了一股摧枯拉朽、横扫阴霾的新时代飓风——正是因为这种力量悬殊的对比,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和他们不忘初心、前赴后继的执著,才使得剧情更符合这一阶段革命求索的真实,凸显出信念的力度和思想的广度,才能在快乐、紧张、感动、心痛等直接的观剧体验之后,给观众以难以释怀的感慨和思考。因此,《铁血兄弟》不仅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更从这一历史中迸溅出耀眼的火光,为百年后的另一批新青年照亮了梦想之路,引起他们对民族复兴和国家未来等问题的思考,表现出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总制片人唐静表示,《铁血兄弟》创作之初就希冀为新时代、新世纪的中国青年还原一段激荡人心的记忆,它是对中国青年自强不息、崇尚真理、敢于担当的铁血精神的生动展示,更是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一次形象化、艺术化的历史启迪与精神感召。

编剧梁振华曾说:“《铁血兄弟》里的新青年,是一群拥有青年风貌和理想的年轻人。在面对时代赋予的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时,他们积极去寻找一个新源头、新方向,因此他们必然要用一种新的、昂扬的姿态去做这些事情。在那个风云跌宕的时代,这些青年为着同样的救国强国之梦走到了一起——探寻救亡图存,追求民生福祉,开启自由、平等的民族新篇。”[1]如他所言,剧中的主人公江流不过是一个连三民主义都说不清楚的懵懂少年,与其说他是一个革命家、政治家,不如说他只是怀着一个拯救四万万同胞梦想的普通青年。梦想的完美和遥远,使其永远超前于现实,但它给予人们的是一个精神最高追求的希望,它告诉人们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使人甘心前赴后继,不断追寻。就是因为有这个梦想,使江流不愿意安于现状,而是走出家门,闯南洋,炸王府,赴法国,学新知,开报馆,启民智,究其半生来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实践梦想,完成对未来之承诺的有用之人。

《铁血兄弟》在教育意义上的高妙之处便在此,它并不大肆宣扬理论信仰的绝对正确性,而是把“革命”织就成一个绚丽完美的梦想,结成了因难以企及而愈加诱人的果实,使这些青年如望梅止渴一般,只要有革命,有四万万同胞,有自由和新的世界,他们的眼睛便骤然被点亮,一切问题仿佛都能迎刃而解,一切矛盾和犹豫都有了答案,一切失望中都能生出新的希望。当代年轻人若能设身处地以自身情感随主人公一同用青春、热血、磨砺,乃至苦难去实践这个梦想,便可学会于悲痛中振作,于重压下坚强,于苦难中汲取营养,而他们沉寂已久的年轻的激情便可喷薄而出,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反思:我的青春应如何度过?当这星星之火的念头在年轻人心中闪现时,《铁血兄弟》便已实现其最大梦想。恰如江流所言,“我们这一代人已不再年轻,时间的力量,终会让我们零落成土,化为尘埃,直至辗转成历史的记忆。可是没关系,中国的未来还有你们,青春的信仰,还有你们。”

参考文献:

[1] 梁振华.写一页风云历史 书一段激扬青春——我写电视剧《铁血兄弟》[N].文艺报.2013-09-04(4).

猜你喜欢

江流铁血兄弟
铁血战鹰队 集结,猎人特训营!
江流儿故事类型与民间“报冤”心态
Introducing voids around the interlayer of AlN by high temperature annealing
吹响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号角——读《横江流韵》随想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铁血舰长闯也门
目 光
跟你做兄弟是会上瘾的
铁血战旗红
落难两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