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像:创意的形式与消费的时尚

2016-03-07王林生

关键词:创意产业消费

王林生

(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北京100101)



拟像:创意的形式与消费的时尚

王林生

(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 要:拟像是数字技术与图像艺术的创意性结合。作为图像的高级艺术形式,拟像凸显出技术的重要性,彰显了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般逻辑以及在多个层面展现出了不同于一般图像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较高的辨析度、“超真实”消弭了图像与摹本的关系、虚拟社会组织关系的现实化等层面。拟像的实践遵从文化消费的逻辑,在这一逻辑中拟像不仅彰显出鲜明的商品化特质,又推进经济的拟像化进程,体现了图像与经济的融合。在拟像生产与消费的互动中,拟像经历了一个对其自身进行符号化的过程,成为纯粹的表征。拟像消费作为一种文化时尚和特定人群的“生活设计”向度,源自对消费者对自身和他者差异性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得时尚具有了不断生产的可能性。

关键词:拟像;消费;创意产业;文化时尚

·文学与文化研究·

数字技术与图像艺术的结合,促成了虚拟化图像的出现。从美学的维度讲,拟像的出现意味着它本身是异于传统图像的形式,代表着图像发展从相似律的向自指律的演进与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意味着观看的审美范式发生了变革,而且从产业化的维度说,拟像一经出现便被纳入到资本的运营之中。尤其在当代创意产业与创意经济勃兴的时代潮流下,拟像作为最富有创意性特质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紧密依托数字技术所赋予图像的无限创造力,引领着视觉时尚的发展趋向。

一、拟像:作为图像的高级艺术形式

拟像,是数字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数字技术向一切领域渗透是不可你转的历史进程,拟像这一数字艺术形式,随着数字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创造出了丰富的创意性图像景观。拟像超越了传统的图像形式,与传统纸质图像相比,代表着图像生成与呈现方式的升级与换代。作为图像的高级艺术形式,拟像彰显了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般逻辑。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起决定性推动作用的是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正是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创意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凸显出来,推动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使得文化科技化和科技的文化化成为一种现实。对于图像艺术而言,数字技术给图像艺术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将图像带入拟像时代,数字技术在艺术领域的介入,不可避免创意性地影响到艺术的表现形式、运作形式与接收形式。“它(技术)提供新的手段,而这些手段提出一些目的,包括审美目的在内。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展开了新的天地,这不仅有助于艺术家的活动,因为他具有了新的表现手段,而且有助于观众的感觉,使观众发现新的天地。”[1]强调技术对艺术变革的意义,虽有可能被指责为“技术决定论”的嫌疑,易将人类的技艺与才华简单解释为一种纯粹的机械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拟像艺术,如数字电影、数字摄影等将我们“携裹”进影像制造的虚拟世界。

拟像理论的奠基者鲍德里亚曾将拟像的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仿造、生产和仿真。仿真与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拟像相对应,关于这种虚拟图像的形式特征,鲍德里亚曾予以这样的概括:“这种虚拟的基本概念,就是高清晰度。影像的虚拟,还有时间的虚拟(实时),音乐的虚拟(高保真),性的虚拟(淫画),思维的虚拟(人工智能),语言的虚拟(数字语言),身体的虚拟(遗传基因码和染色体组)。到处,高清晰度都标志着越过所有正常决定通向一种实用的——确切地说是‘决定性’的——公式,通向一个参照元素的实体越来越少的世界。”[2]可以说,这一概述大致勾勒出拟像不同于一般图像的创意性特征,即清晰度、超现实、现实化。

(一)辨析度超越传统图像

逼真是数字技术应用到图像艺术领域而呈现出的最显性特征,尽管传统的图像艺术形式,如绘画、摄影(依据鲍德里亚的阶段划分,它们分别从属于仿造和生产)等随着技法或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图像的清晰度都有很大提高,如绘画中焦点透视法的发明以及摄影银版照相法和胶卷感光法等方法的发明与应用,但这些技术与数字成像技术相比仍稍逊色不少。由数字支撑的动作捕捉系统、表情识别系统、信号处理系统等成果,成倍地提高了图像的辨析率,同时,立体技术的应用还将普通的二维平面图像艺术转化为三维立体图像艺术。清晰度较高的3D渲染技术,使图像的视觉效果更具有创意,被广泛应用于当代电影产业,成为当代电影创意的核心科技。

(二)“超真实”消弭图像与摹本的关系

在传统图像中,或者说拟像发展的前两个阶段,图像并未完全与摹本/实物相脱离。古典时期的仿造,是一种以实物为摹本的制造,图像与自然现实之间是一种指示性的关系,拟像也只是一种“象征义务的拟像”。而工业革命之后,拟像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生产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模式,机械复制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机器大工业虽然对图像——摹本构成的秩序形成了挑战,但它对世界的征服而言,仍是一个“相当贫乏的想象性解决方案”。那些存在于想象中的、意念中的虚幻的纯精神性场景受制到图像生成条件的限制无法得以完美展示。而在仿真阶段,拟像的生成机制受数字代码的支配,使图像在处理与摹本/实物的关系上有了革命性的转变。英国艺术史家约翰·伯格曾以照片和心电图的对比为例,认为“照片只是对所见事物的一种记录,其艺术性与心电图相似。”[3]也就是说,在仿造或机械生产阶段,指涉物与其再现之间存在着类比和对应关系。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摹本或现实在拟像面前失去了原有的效力,原件和副本之间没有了区别,图像与现实真实之间的界限已被打破,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区分也得以消解,而且虚拟的真实有时显得比现实真实更为真实,是一种极具创意性的“超真实”。“在拟像社会中,模型和符码构造着经验结构,并销蚀了模型与真实之间的差别……在后现代世界中,形象或拟像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已经内爆,与此相伴随,人们从前对‘真实’的那种体验及真实的基础也均告消失。”[4]153-154换言之,拟像本身实现了从图像的相似性向自指性的转变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创意,因为它不再要求人们想象现实或实在的东西,而是专注拟像营构的“超真实”世界。数字技术重构了图像与想象、现实等层面的关系,极大地释放了图像的文化生产力。图像创作不再是一种精神性的隐喻或艺术家内在的精神活动,而是依托于数字科技的创意性生产。也正是基于此,图像产业的发展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重视,图像生产所能达到的科技化、数字化程度,成为衡量这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层次和水平的重要标准。

(三)虚拟社会组织关系的现实化

数字技术以其强大的魔力征服着世界,世界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日益呈现出数字化、虚拟化、创意化的特质,而这也构成了数字虚拟化图像超越其他两个阶段拟像的独特之处。在数字虚拟的世界中,创意性地将人物关系、身份扮演、时空场景、历程体验等融入虚拟的世界,拟像为现实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时空环境,形成了颇具拟像时代特色的社会组织原则。如网游中玩家的级别,决定了玩家在真实社会交往中的尊卑关系。

现在已有许多类型的虚拟创意社群为娱乐、工作、生活、学习提供专门的交流平台,为现实生活服务,且它们的影响力和规模正日益扩大。拟像所产生的冲击已不仅局限于艺术世界,而是向现实生活扩张。哈宝社区(Habbo)作为全球最大图形互动的创意型社区,针对的是8~14岁的青少年而开发的虚拟空间。虚拟世界不仅在加强人们与人们的交往与合作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可资利用的平台,而其所带来的商业利益也正一步步地予以凸显。

在数字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图像的内部要素发生了创意性的变革,使其自身完成了从形态展示至社会关系层面的调整与重组。图像与数字技术的创意性结合,不仅将图像的生产模式与传统相割裂,赋予了图像生产更多的意义,使得图像具有了鲜明的创意化特质,而且生产型拟像与消费的融合,还催生出新的行业和产业部类。随着后工业时代行业界限的进一步消弭,“一个‘形象审美’的信念正在被博物馆化,同时一个‘拟像消费’的大趋势正在氤氲于我们的生活。”[5]拟像正在向以消费为导向,与互联网、电视、电影、广告等数字化产业业态相结合,成为能够体现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创意性行业。

二、拟像遵从文化消费的逻辑

经济的文化化与文化的经济化是现代图像创意产业的一大特征。图像作为一种艺术类别,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在拟像化的进程中,美学特质已非是拟像要固守的唯一价值,而是在与其他领域相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具有了多元价值的可能性。拟像的经济性或经济的拟像化诉求,深刻体现了作为文化艺术的图像与经济的融合,它们的融合共同推动了拟像在观看消费领域的扩张,彰显出文化消费的发展逻辑。

(一)拟像遵从的消费逻辑强调的是图像具有商品属性

拟像作为一种创意性商品进入资本的流通与交换,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鲍德里亚认为,在拟像的三个进程中,拟像已经在工业时代成为了一种商品,这种商品首先表现为摄影产品。摄影的兴盛缘起于摄影术发明后的最初十年(1839—1849年),“在这摄影兴起的最初时代,叫卖小贩和江湖贩子出于盈利目的既非笼笼统统也非单纯地掌握了这一新技术,而是将之用于批量生产,但这并非工业生产,而是更接近集市上的艺术品制作。”[6]3图像的商品属性在摄影产品的制作中逐渐得到强化,而最初的图像制作者从中也获利颇丰。“假如今天的摄影见习生首次将目光投向那前工业时代的摄影兴盛期,那他们就会不足为怪地看到摄影与当时令人震惊的资本主义工业之间的潜在关联。”[6]4易言之,在工业化时期,图像的商品属性就已经崭露,它阐释了拟像作为文化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加强,拟像的生产由游走于街头巷市的个体生产也随即为机械复制所代替,拟像的生产与制作日渐成为一种规模化的生产性活动。

20世纪中后期,信息技术革命进一步推进了拟像与技术的融合,数字信息技术手段不仅介入拟像的生产,而且在行业发展上进一步拓展了拟像的发展的空间。如果说机械复制时代的拟像生产将图像从对原真性、唯一性的迷恋中解放出来,开始规模化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那么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拟像生产将拟像的经济性充分地展示出来。在这一阶段,拟像生产不仅出现了如数字音乐、数字模拟、网络游戏等新的产业类别,而且原来的一些部门和行业如电影、电视、摄影、出版等也无不成为数字技术性强的行业。此时,虚拟化图像作为商品已完全被纳入消费的逻辑之中,拟像产品的交易与消费成为拟像生产的核心目的。拟像在产品开发、发行流通等诸多层面,无不以消费为最终导向,消费者的消费品位、消费心理、精神需求等无一不是产品开发者考虑的对象,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成为了拟像经济化的最大目的。

(二)拟像遵从的消费逻辑推动了经济的拟像化进程

拟像的商品化属性展示出拟像具有的经济效能,与此同时,经济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拟像化的发展态势。所谓经济的拟像化,即是经济以拟像化的手段实现产业的增收。信息时代的消费者,深受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影响,对数字媒体、数字媒体产品、数字媒体平台等已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对数字化技术支撑的创意性产品的需求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所以,在现代经济中占据重要比例的创意性经济与数字化的娱乐休闲方式紧密结合。如网络游戏、动画片、虚拟穿戴设备等。尤其是对虚拟体验性需求的不断增强,虚拟技术整合真人或真实场景的消费体验活动,将虚拟体验与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视角、情节和交互性带来的颠覆性体验,极大地增强了虚拟现实技术的产业经济价值,使得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新的经济业态和经济增长点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目前IBM、谷歌、苹果、三星、小米、中兴等国内外科技巨头纷纷进军虚拟现实产业,一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产业风暴蓄势待发。

之所以经济活动中注重拟像的开发和利用,就在于对拟像的消费与体验表现出了比真实实在更强的优越性,或者说,其对拟像消费本身便构成了一种真实的实在。不可否认,尽管对拟像和超真实对当代社会的构成有片面夸大的嫌疑,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电脑空间、用技术手段创造出来的各种现实(如计算机游戏、人工食品和化妆品、人工感知元件)以及其他新奇事物,则预示着未来有可能会出现如鲍德里亚的范畴所预期的那些戏剧性变化。”[4]186而事实的发展的确证明了这一点,这体现在数字技术在实践领域的应用这一维度上。

由于数字拟像突破了物质现实的限制和时空条件的束缚,显露出图像创意的强大展示能力,能够以一种更为逼真的形式表现其所要表现的效果,并能为拟像的制作带来丰厚的经济价值。如航空航天的高空环境模拟、工程中的建筑设计等。这些拟像类别跨越了一般的商品消费,向谋求更高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方向迈进。

其实,无论是拟像商品属性的凸显,还是经济日益体现出拟像化的特质,其本质彰显的是在后现代语境中行业的越界与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图像产业是极富创意性的产业,正是通过行业的越界与融合,对不同领域的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在探索中寻找创意的生长点,衍生出体验性、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等为内涵特征的产行业产品,培育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米勒指出:“当印刷业逐渐让位于电影、电视和因特网时,正如现在以剧增的速度所发生的,所有那些界限、边界和隔墙完全都发生了变化。所有那些曾经坚实的边界现在都模糊了。”[7]正是由于边界的消弭与模糊,图像不再仅仅禁锢在艺术的范畴之内,而是渗透到政治、经济等领域,信息技术、传输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数字科技也已经全面渗入到各类图像艺术的制作、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中,迅速转化为拟像经济的核心生产力。

行业的越界与融合打破了传统行业固有的领域,也正是在行业的越界与融合中,创意拟像不再仅仅是美学的,甚至再以美学的视角来审视都会“显得匪夷所思”。这也就意味着对拟像考察的维度并不唯一,而实践也进一步证明,现阶段的拟像生成已经成为商业运作、信息技术及文化内容等多个行业、部门联合进行的事业,已成为一种极具时尚性的创意型产业。

三、作为时尚的拟像消费

拟像在消费时代已被浸染了资本的逻辑,拟像作为艺术的形式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界限已轰然坍塌,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在当代社会中无疑占据着重要地位。现代消费的目的已不是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注重的也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或物质性,而是它所代表的符号意义。易言之,消费拟像成为当下文化消费中的时尚,因为拟像创意性的形式与内容,不仅体现着图像新的风格、新的体验和新的感觉,也是衡量消费者消费能力、审美品位、社会地位、生活档次等要素的重要标准。

拟像生产的目的在于消费,只有生产出的产品被消费了,拟像生产的过程才算最终完成。但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虽然在实践层面是以一种实在的观看行为发生作用,但在文化消费的逻辑中,拟像消费作为一种具有时尚性特质的消费方式,经历了一个对拟像本身的符号化过程。这种符号化就是在图像的流通与传播中告别图像的物质属性,赋予图像一种表征性的意义。“符号——物既不是给定的,也不是交换得来的:它是被个体主体将其作为一种符号,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符码化的差异来占有、保留与操控的。在此存在的是消费的物。而它常常是属于并来自一种在某种符码中被‘符号化了的’、具体的、被消解的社会关系之中。”[8]就是说,在消费社会的逻辑下拟像消费不再以物的转移为中介,它已经从物的生产转变为符号的购买与消费,拟像成为了一种符号——物,虚拟化的图像形式构成了这个符号-物本身的一种修辞。在这一关系中,消费的已不再是拟像艺术的物质性,而是拟像代表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作为一种时尚给予了拟像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现实使用性的要素在符号面前消解了,拟像成为了纯粹的表征。

时尚对于消费拟像的意义并不存在于拟像与观者的观看关系中,也不存在于图像所展示的虚拟世界中,而是存在于观者与他者、其他事物的比较之中,存在于与他者的差异之中。西美尔指出,时尚的魅力就在于它既是对既定模式的模仿,又满足了对差异性、变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它一方面“凭借内容上活跃的变动——这种变动赋予今天的时尚一种区别于昨天、明天时尚的个性化标记,”另一方面又“总是具有等级性这样一个事实,社会较高阶层的时尚把他们自己和较低阶层区分开来,而当较低阶层开始模式较高阶层的时尚时,较高阶层就会抛弃这种时尚,重新制造另外的时尚。”[9]时尚既需要他者的模仿以减轻个人美学与伦理上的责任,又不能将模仿转化为刻板的普遍性规则。消费时尚的动力源自于对自身和他者差异性的追求,尤其在在以视觉文化作为主导文化形态的消费语境中,拟像消费已然成为特定人群的特有的“生活设计”向度。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认为,当3D电影《激情与速度7》公映之时,去影院看这部新类型电影,是追求时尚的一种表现,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中对拟像的观看犹如一种“仪式”,在这个“仪式”中看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看了”。只有“你看了”,你才能获得图像符号所意味的声望和时尚,才能获得图像符号所代表的社会身份,才能在社会存在的比较中获得一种“差异感”。

拟像作为时尚性的消费,在完成给予观者观看的自我满足与肯定之时,也在刺激着拟像对更具创意和创新的追求。在消费逻辑之中的拟像观者为始终追求身份性的差异,会保持求新的欲望,会希望能生产出更具创意性的影像来满足内心的期待视野,而拟像生产为能在消费社会中成为被消费者消费的时尚,会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完成对更具创意性拟像的生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时尚具有不断生产的可能性,时尚消费就是生产方式和消费需求互动的产物,消费与生产存在着一种共生与循环的关系。所以,作为拟像生产为能进一步引领时尚,更好地把握文化消费逻辑中的消费者心理,为消费者创造更具观赏性的创意影像,实现拟像的商品属性并推进相关领域的拟像化进程,对受众心理的把握与“测量”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拟像生产与营销所关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法]M·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孙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11.

[2][法]让·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M].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2.

[3]JOHN BERGER. 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G]/ / TRACTENBERG.Classic Essays on Photography.New Haven:Leete’s Island Books,1980:291-292.

[4][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金惠敏.从形象到拟像[J].文学评论,2005,(2).

[6][德]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谢少波,王逢振.文化研究访谈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46.

[8][法]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46.

[9][德]齐美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72.

[责任编辑:郑红翠]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971(2016)03-0071-05

收稿日期:2016-03-07

作者简介:王林生(1983—),男,山东莘县人,副研究员,博士,从事艺术理论、创意产业研究。

Simulacra,A Kind of Creative Form and Consumption Fashion

WANG Lin-sheng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Simulacra is the creative outcome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image art. As an advanced art form of the image,simulacra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echnology,highlights the general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image at a number of levels.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reflected in a higher degree of discrimination,“hyperreality”elim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e and transcription,and the reality of the virtual social relationship organization,etc. The logic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became apparent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simulacra. Simulacrum not only reflect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ercialization,but also promotes the process of simulacra of economy. They embody the integration of image and economy. In the interaction of simulacra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simulacra has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its own signifying and become a purely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Simulacra of consumption as a kind of fashion culture and“Designed for Life”of a specific group of people,can give expression to the pursuit of differences and lead to the possibility of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fashion.

Key words:simulacra;consumption;creative;fashion

猜你喜欢

创意产业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创意产业视阈下加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对策
设计艺术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关系分析
英国创意产业政策对英国电影的影响及启示
消费物价指数
新消费ABC
消费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