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贞观入闽三考
——兼论其营救吴兆骞的第二条路径

2016-03-07吴可文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吴兴贞观康熙

吴可文



顾贞观入闽三考
——兼论其营救吴兆骞的第二条路径

吴可文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长乐 350202)

顾贞观是清初著名词人,然其生平尤其是闽中之行尚存不少未明之处。该文的考论认为,顾贞观康熙十七年入闽,二十年离开;在闽中主要与吴兴祚、林鼎复、黄晋良、陈轼、许遇等交游;入闽最重要的原因是拜托吴兴祚营救吴兆骞。闽中之行是顾贞观营救吴兆骞的第二条路径。

顾贞观;入闽;起讫;交游;吴兴祚;吴兆骞

顾贞观(1637—1714),字华峰,亦作华封,又字远平,号梁汾,原名华文,江苏无锡人,顾宪成曾孙。“所作《弹指词》,声传海外,与陈维崧、朱彝尊称词家三绝云”(《清史列传·文苑传》),目前收录其作品最多的是《顾梁汾先生诗词集》。然其生平尚存不少未明之处。顾贞观四十岁以后曾入闽数年,本文着重考论其入闽的起讫、交游和原因。由于顾贞观入闽还与其营救吴兆骞的努力密切相关,故兼论之。 

一入闽起讫考

顾贞观入闽起始时间没有争议。研究者多依据顾贞观为纳兰性德《侧帽词》所撰写的序言,定为康熙十七年。张秉戍《顾贞观年表》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是年初自京南归。三月于吴会吴绮,后入闽依吴兴祚。”[1]P589赵秀亭《纳兰丛话(续)》:“康熙十七年初,梁汾自京南返。三月,于吴趋客舍会吴绮。后未久,即入闽中,依福建按察使吴兴祚。”[2]核以《清实录》和《清代职官年表》,吴兴祚于康熙十五年十一月由无锡知县超擢福建按察使,康熙十七年五月由福建按察使擢福建巡抚。顾贞观入闽,适逢吴兴祚擢升福建巡抚前后。

顾贞观离开闽中的时间,一直没有确考。李娜虽认为康熙二十年(1681)“春夏之交,贞观自闽入京”,[3]但未列出依据,只是推测之词。以目前所见,闽中诗人黄晋良的《送别顾梁汾内翰》透露了此中消息:

海角吾颠倒,名公焉取斯。春风长拂坐,寒雨定投诗。交趁人情暖,来非俗虑为。纶扉犹缀席,岩穴数搜奇。已识山川险,多愁风雅衰。十年连战伐,半壁遂支离。措国防秋好,安边放马宜。琴心翻徵角,奎次讳龙蛇。议物憎多口,临岐对聚眉。白头双辇上,别后苦相思。[4]P317

“来非俗虑为”暗指入闽原因,待下文详考。“十年连战伐,半壁遂支离”两句为推算顾贞观何时离开闽中提供了依据。当时的连年战乱自然是指“三藩之乱”。“三藩之乱”由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起兵到康熙二十年十月吴世璠自杀,头尾历经九年,十年乃指成数而言。细玩诗意,作诗时战乱尚未结束,则此诗创作时间不晚于康熙二十年十月。

黄晋良另有《清明日同集不弃陶缾为林天友别驾诞辰兼与顾梁汾中翰叙别即事有作》;陈轼也有《清明日林靖庵黄处安祝林天友寿兼别顾梁汾》。由两诗标题可知,顾贞观离开福州的时间应该在当年清明后不久。康熙二十年清明当天乃农历二月十六,则顾贞观离闽应该就在二月。纳兰性德《凤凰台上忆吹箫·除夕得梁汾闽中信因赋》:“稠叠频年离恨,匆匆里,一纸难题。”[5]P269“频年”说明顾贞观在闽中不止一两年。

据此,顾贞观康熙十七年(1678)夏季入闽,康熙二十年(1681)春季离开,历时将近三年。之所以选择其时离开闽中,顾贞观计划先期到达京城,在京城等待秋冬之际由宁古塔返回的吴兆骞,不料突遭母丧,顾贞观只得于初秋仓促由京城南归奔丧,并在书信中与吴兆骞约定次年春节前后见面:

汉槎仁兄足下:满拟秋冬之际,得握手黄金台畔,倾倒二十年阔悰。而不孝罪重孽深,顿罹大故,骨摧心裂,仓卒南奔。吾兄抵燕之日闻此,定为挥涕也。晤期非杪冬即早春,半百生还,幸而践约。此举相公乔梓(纳兰明珠、纳兰性德父子),实大费苦心。而健老长兄(徐乾学)真切相为,尤不减于骨肉。容兄(纳兰性德)每与电兄(徐轨)相对击节,吾兄归当备悉之。容兄急欲晤对,一到祈即入城,前世宿缘,宁止倾盖如旧也。[6]P375

顾贞观真乃信人,次年(1682)元宵前又赶到京城与吴兆骞、姜宸英、陈维崧、严绳孙、朱彝尊等相聚。姜宸英《题蒋君长短句》:“记壬戌灯夕,与阳羡陈其年、梁溪严荪友、顾华峰、嘉禾朱锡鬯、松陵吴汉槎数君,同饮华间草堂。”[7]

考顾贞观《顾梁汾先生诗词集》,可以确定作于闽中的有《点绛唇·螺川立春》、《字字双·闽客谣》、《菩萨蛮·榕城客舍啖荔枝》、《榕城春社林天友道山亭携酒招诸同人讌集》等作品。

二 闽中交游考

从目前留存的文献来看,顾贞观入闽期间主要在福州活动,因此他的交游大多是身处福州的官员和文人。举其要者,有吴兴祚、林鼎复、黄晋良、陈轼、许遇等人。

最重要的自然是吴兴祚。吴兴祚(1632—1698)字伯成,号留村,浙江山阴籍汉军正红旗人。顺治七年(1650)由贡生授江西萍乡知县,十二年(1655)任山西大宁知县,十八年(1661)任沂州知州。康熙二年(1663)以事降补江南无锡知县,十五年(1676)超擢福建按察使,十七年(1678)迁福建巡抚,二十年(1681)擢两广总督,征噶尔丹时卒于副都统任上。有《留村诗抄》一卷。“兴祚喜与文士游,一时名士,多共唱酬,颇能沾溉寒士,故人望归之。”[8]641顾贞观与吴兴祚是老朋友,吴氏在无锡任上时,顾氏便作有《小重山·吴伯成明府招宴云起楼属用前韵即席赠胡璞崖简讨》、《踏莎美人·再集吴伯成听梧轩偕方邵村秦对岩诸君赋》、《金缕曲·寄吴伯成喜龙光塔工告竣》;吴氏在粤督任上时,顾氏有《题吴制府伯成横卷》。如前所考,顾贞观在闽中的时间基本上与吴兴祚的闽抚任期相终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论是从生活来源还是特定目的来看,如果当时不是吴兴祚在闽为疆臣,顾贞观不可能有闽中之行。

现存顾贞观作品中唯一提及的闽中友人是林鼎复。林鼎复(生卒年未详)字道极、又作道及,一字天友,福建长乐人。康熙初授常州通判,在官九载。著有《华鄂堂诗集》,已佚。顾贞观有《榕城春社林天友道山亭携酒招诸同人讌集》五律一首,道山亭在今福州市区乌石山。康熙二十年(1681)清明日既是林鼎复的生日,又是闽中友人们集体为顾贞观送别的日子,祝寿和送行两个仪式便一并举行了。

闽中友人中唯一在顾贞观离开后还存有赠诗的是黄晋良。黄晋良(1615—1689)字朗伯,号东叟,别号处菴、一作处安,福建闽县人。崇祯诸生,南明唐王授中书舍人,擢工部主事。擅诗文、工书画。著有《和敬堂全集》、《唐诗剩义》。黄晋良除了上文已举的赠顾贞观诗两首外,还有《仲春三日锡山顾梁汾内翰招集道山书院因观谢斗生为顾公摹古诸照兼读施又韩马台臣新诗各赋五言二首》,将顾贞观与曾到过道山的曾巩、屠隆相提并论。顾贞观离开闽中后,黄晋良又作《送祁公璧重入京兼寄顾梁汾中翰》,诗中称赞顾氏“词赋增多遍两京”[4]404。

从现存作品来看,闽中友人中唯一以词相赠的是陈轼。陈轼(1617—1694)字静机,福建侯官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南海县令,后升御史。桂王时官广西分守苍梧道、布政使司参议、广东分巡岭西道、提督学政、布政司右参政兼佥事。擅诗文、工词曲。著有《道山堂集》、《续牡丹亭》等。闽中文人送别顾贞观和顾贞观召集道山书院,陈轼均曾参与且有作品存世。顾贞观离开闽中时,陈轼还特意选择送别意味浓厚的《南浦》为词牌,填词相送。陈轼《虞美人·梁溪顾梁汾客松陵紫庭女史夜访信宿而别》还记载了顾贞观的一次“艳遇”。

闽中文人送别顾贞观的地点在许遇宅。许遇(1650—1719)字不弃,一字真意,号月溪,福建侯官人。岁贡生,知河南陈留县,事调江苏长洲,仕有惠政。少授诗于王士禛,七绝尤擅长,亦工画松竹梅石。作品传本有《紫藤花庵诗抄》。其父是号称诗书画“三绝”的许友。许遇的陶缾在今天福州市区光禄坊北侧的刘家大院内,当天参与送别顾贞观的有许遇、林鼎复、黄晋良、陈轼、林靖庵等。

三 入闽原因考

目前所有研究者都把顾贞观入闽的原因归结为经济上依附吴兴祚。这种论断不仅是不全面的,而且忽略了他入闽最主要的原因。上引黄晋良诗“来非俗虑为”之句,就暗示了顾贞观入闽主要不是为了解决自己的衣食问题。

陈轼送别顾贞观的《南浦》词题为“顾梁汾为友吴汉槎入闽归而送别”:

毵毵绿柳挂长堤,行幰染晴烟。领取乌峰片石,缥瞥引星纨。海曲喜闻白雪,恰仓庚声碎杏花天。奈骊歌唱彻,吴潮楚濑,吹动木兰船。 只为故人塞外,谱《伊》《凉》《金缕》调流传。此去论文尊酒,京洛抚朱絃。须是管鲍情重也,高楼明月巧连娟。望河梁滉瀁,春滩青草正芊绵。[9]P311

这首词的词题明确指出,顾贞观入闽是为了营救吴兆骞;而“此去论文尊酒,京洛抚朱絃”两句又告诉后人,顾贞观离开闽中是为了到京城迎接吴兆骞。陈轼将顾、吴两人的友情比为管鲍之交。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号季子,吴江人。少有才名,与彭师度、陈维崧合称“江左三凤凰”。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科场案发,吴兆骞无辜罹祸,遣戍宁古塔达二十三年之久,著《秋笳集》等。顾贞观为了让吴兆骞早日结束流放生涯而辗转托人相助的动人故事,早已成为清初最知名的文坛佳话之一。

顾贞观通过纳兰性德营救吴兆骞被津津乐道了三百多年,但他通过吴兴祚营救吴兆骞却被历史尘封了三百多年。由于顾贞观拜托纳兰在前,不妨称之为营救吴兆骞的第一条路径,那么入闽拜托吴兴祚就可以称为顾贞观营救吴兆骞的第二条路径。要理清这第二条路径,首要的问题便是:吴兴祚当时只是福建巡抚,顾贞观为何请他帮助营救万里之外的吴兆骞?仅仅归结为顾贞观与吴兴祚的深厚交情无疑是没有说服力的,关键要看吴兴祚具备什么样的官场背景和能量。这就要从康熙十五年——吴兴祚宦海生涯的转折点——谈起。

当年,吴兴祚由七品无锡知县直接超擢为三品福建按察使;两年后由福建按察使拔擢为二品福建巡抚;康熙十八年在巡抚任上因驱逐郑经“叙功,晋秩一品”。[10]P627换言之,吴兴祚用了三年时间,从七品蹿升至一品。这样匪夷所思的升迁速度,除了证明吴兴祚军功显赫、政绩出众之外,朝内具备强有力的奥援恐怕是一个决定性因素,而后者正是顾贞观拜托其设法营救吴兆骞的原因。正如学界所熟知的,顾贞观通过纳兰性德营救吴兆骞,也是因为纳兰明珠是当时的权臣。从目前所见的文献来看,吴兴祚的奥援至少有两位——康亲王杰书和漕运总督帅颜保。

《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三吴兴祚传:“(吴兴祚)以贡知萍乡县,改无锡县。康亲王征福建,知其才,荐授福建按察使。”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1645—1697)乃康熙皇帝堂兄、礼亲王代善亲孙,在平定耿精忠叛乱、驱逐郑经等重大战役中担任统帅,是地位极其崇高且功绩彪炳的人物。对于吴兴祚来说,康亲王是如何“知其才”的呢?《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吴兴祚本传:“(吴兴祚)父执忠,客礼亲王代善幕,授头等护卫。”有此前因,康亲王对吴兴祚另眼相看就顺理成章了。我们查阅各种吴兴祚传记,都把他协助康亲王平定耿精忠叛乱和驱逐郑经作为主要业绩加以叙述。《啸亭杂录》记载了康亲王营建府邸时的一个小插曲:

公(吴兴祚)既感良王(康亲王)恩,岁时修僚属礼甚恭。王建邸时,奉旨命天下督抚佽助。公毫无献纳,王怪之。及邸造就,公适进帘榻古玩诸物,价值万金。设之庭寝,无不合度,盖公预令人丈量而制办者也。王意释然。虽小节,其敏捷也如此。[11]P290

由此不仅可见吴兴祚与康亲王的密切关系,还表明吴兴祚深谙官场邀宠逢迎的游戏规则。

《满汉名臣传》卷二十二吴兴祚列传:“(康熙)十四年四月,漕运总督帅颜保疏陈:‘兴祚莅任后,清厘钱粮,代输前任历年逋赋,积弊一清;又招徕流民复业,捐给牛种,升科四千二百余亩;又立法征漕,仓场肃清尽除折勒之弊。’”《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吴兴祚本传:“(吴兴祚)用漕运总督帅颜保荐,超擢福建按察使。”赫舍里·帅颜保(1641—1685)的赫舍里家族是清初极显赫的家族之一。帅颜保官至礼部尚书,其父希福为大清开国重臣、族兄索尼位居康熙四位顾命大臣之首、族侄索额图乃当时权倾朝野的大臣、族孙女是康熙皇帝原配孝诚仁皇后。其时希福、索尼、孝诚仁皇后皆已不在人世,惟帅颜保与索额图身居高位。《啸亭杂录》中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郑氏既降,其将蓝理曾受明鲁王将军封号,率三千众据岛不降。公(吴兴祚)说以大义,理乃受命。时纳兰相公明珠与公不睦,乃不增理标下粮饷,皆公以私财蓄之,理感激用命,擒海贼无算。[11]P290

如前所述,吴兴祚谙熟官场,不至于轻易得罪权相明珠。之所以与明珠不睦,相对合理的解释便是:由于吴兴祚与赫舍里家族关系密切,明珠将其当作索额图一党。

当时朝内最有权势的大臣就属纳兰明珠和索额图(康亲王是宗室)。顾贞观为了营救吴兆骞,分别通过新朋友纳兰性德和老朋友吴兴祚疏通了这两条路径。可以说,为了营救挚友吴兆骞,顾贞观已经动用了自己所有可能的社会关系,达到了一介布衣文人所能做到的极致。如此古道热肠、义薄云天,难怪能写出《金缕曲》那样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唱。只是纳兰性德这条路径取得了成果,所以人们在营救吴兆骞的故事中记住了纳兰父子和徐乾学。幸而陈轼和黄晋良的作品没有湮灭在历史的云烟中,让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到顾贞观营救吴兆骞之苦心孤诣和不懈努力。

[1]张秉戍.弹指词笺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赵秀亭.纳兰丛话(续)[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8,(4).

[3]李娜.清初词人顾贞观研究[D].苏州大学,2002.

[4]黄晋良.和敬堂全集[A].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4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张草纫.纳兰词笺注(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顾贞观.与吴汉槎书[A].吴兆骞.秋笳集·附录五[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7]姜宸英.湛园集(卷七)[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9]陈轼.道山堂后集[A].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2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0]国史馆辑.汉名臣传(卷二十二)[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11]昭槤.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责任编校:王晚霞)

I206.2

A

1673-2219(2016)09-0054-03

2015-12-07

吴可文(1975-),男,福建福州人,文学博士,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郑振铎与闽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福建地方文献与文学。

猜你喜欢

吴兴贞观康熙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浙江吴兴:四好农村路为乡村振兴架起“最美走廊”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
漫画五幅
康熙下象棋
下海创业“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