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贤村记略
2016-03-07魏玉华
魏玉华
高贤村记略
魏玉华
(富家桥镇阳河中学,湖南 永州 425124)
今年9月1日,学校开学,2日,本校传达《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及《湖南省全面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继有湖南省濂溪学研究基地批准成立,湖南省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历代‘道南文献’研究”批准立项,继又有集贤楼重修告竣、国学院与历史博物馆建成揭牌。故《学报》本期延缓出版。适当月末,孔夫子诞辰纪念日,高贤村魏老先生来,示以所撰《高贤村记略》及《续修魏氏宗谱编后记》。湖南永州《魏氏宗谱》,予三年前始见,开本阔大,刻印精良,纸张墨色装潢俱佳,版图尤善,煌煌九册,美轮美奂。至其内容,第一册卷首存凡例十则,卷一分甲、乙、丙、丁、戊五部,收录各类传记、铭文、序跋总计一百三十八篇,其文献价值、文学价值、史料价值尤有无可替代者。永州为虞舜、湘妃、元次山、周濂溪过化之地,明清两代郡侯县令贤者尤多,位据三湘上游,旧称人文渊薮。予尝统计清代零陵方志,著录明代乡贤著作二三十家,迄今大抵亡佚。欲求清代乡贤所著,亦大抵昔日尝有之矣而今日无存。今日高校艳称文献学学科,按文者,典籍也,献者,贤也。不有典籍,安知贤者;不有贤者,典籍焉存。往日先贤、乡贤、搢绅、耆旧之风仪,乃于《魏氏宗谱》中概见其仿佛,得非幸乎!乃冠数语,即日刊发。
高贤村;永州古村落;明清乡贤;魏氏宗谱
从永州市零陵古城南门出城,沿二〇七国道逆潇水而上至人民桥,到潇水一条支流贤水河的入口处。在这条小河上游十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风景秀丽,五谷飘香,民风淳朴,古老而又神奇的村庄——高贤村。这就是魏氏镳公后裔四百年来的居住地。那一座座饱经沧桑,错落有次的古民宅,在钢筋水泥建筑中,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它勾起游子无限的乡愁。
风水宝地
村子地处五嶺之一的都庞岺北麓,零陵盆地南端,三面群山环抱。村前北斗江、船头岺,山峰起伏,层峦叠障,山顶云雾缭绕,山下白鹭齐飞,山上南竹青翠,杉木碧绿,恰似一条绿色长龙,从村南向村北逶迤而去,是村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
山脚下的贤水河,清澈、碧绿的河水在恬静地流淌,阳光洒在水面上银光闪闪。宛若村子的一条银色玉带。就是这条母亲河,千百年来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魏氏世代子孙。
河岸上是一片广阔肥沃的稻田,魏氏后裔世世代代用辛劳的汗水浇灌这块土地,用勤劳的双手在这块土地上描绘出幅幅动人的画图。这块土地不仅提供了人们赖以生存的五谷,还如一座大熔炉千百年来锤炼了人们的筋骨,铸造了人们高尚的心灵。
村中有口池塘,种满了莲藕,俗名“藕塘”,又名“万钱塘”,每到夏季,满池翠绿的荷叶似绿玉盘,盘中朵朵鲜艳的荷花让人流连忘返。祖先借此告诫后人,为人应像莲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堂堂正正,清清白白。
如今一条富何公路,从村中穿过。每年村里的农副产品,不断地从这条公路上运出去。城里的轻工产品,农用物资,外地的时令水果,从这条公路上运进来,使这个古老村庄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今村村通高压电,户户用自来水。冰箱、彩电、热水器、洗衣机、摩托车、小轿车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村中有口远近闻名的古井:石泉井。一股清澈,晶莹的泉水从石缝中源源不断地流出,灌溉着村中几百亩稻田。这股泉水非常奇特,三伏天泉水冰冷刺骨,是人们天然消暑纳凉之处,可一到数九寒天,井水就冒热气,成了温泉。
村中原来还有座道观名曰“东林观”,观中有座古香古色的戏台,戏台上有一排八仙雕像其精湛的雕刻艺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叫人赞叹不已。毎年秋收后,会请戏班在此唱戏,四乡六里的人都来观看,热闹非凡。可惜现在已荡然无存了。
村后田野中有三座独立高耸的石山,一座叫“香炉石山”,一座叫“龙头石山”,这两座山岿然矗立在田野中。还有座石山叫“韩家石山”,它南北长二百多米,东西宽不足五十米。提起这三座石山,还有个动人的神话故事:很久以前,有位仙人看到离村后几十里远的零陵黄田铺乡,是靠天吃饭的干旱地方,那里的农民十种九不收,生活十分困苦,就动了慈悲之心,一天晚上,私自下凡担了一担石头,准备将贤水河上游拦腰堵死,让河水往西南方流去,解除那方人们的缺水痛苦。可一到高贤村,雄鸡报晓了,他必须在天亮前赶上天庭,就急忙将这担石头丢在高贤村,两头分别是今天的香炉石山、龙头石山,那条扁担就是今天的韩家石山。这故事现在无法考证,可这三座石山成了高贤村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给零陵黄田铺一带人们留下缺水的遗憾。他们现在准备修何仙观水库,就想完成那位仙人没做成的事。
西山在村子右边,有一山峰叫“秀华山”,它高耸入云,像一把锋利的宝剑直插蓝天,也像一威武的战士守卫在村头。在西山脚下,有一群小山丘,有一小丘形似一只猛虎,人们叫它“老虎山”,山上松树苍劲挺拔、郁郁葱葱。在老虎山的前面,有九个独立的小山丘,散布在村中像九只小羊,人们说是“一虎赶九羊”,而这几只小羊,因为进了村,给村里带来了吉祥,老虎也不敢追赶它们,只好虎视眈眈地伏地而望。
作为魏氏后裔,寄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山村中,不禁联想翩翩,感慨万千,觉得我们的祖先高瞻远瞩,选择这方风水宝地,安家立业,故今枝繁叶茂、兰桂腾芳。特别是在这浮躁而又激烈竞争的年代,寄身村中,心灵会受到一次净化,会让人进入天人合一,返璞归真,宠辱皆忘的境界。
厚重历史
当我们陶醉在这山美水美的自然景色中的时候,还会受到这方热土厚重历史的深深感染。
高贤村魏氏始祖魏镳,祖籍江西南昌鹅公大坵,其子太潮明嘉靖丁未年(一五四八年)任零陵指挥使,以官为家。离职后,将雏携妻定居这方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一代一代延绵悠远,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如螽斯之蛰蛰,如瓜瓞之绵绵,至今已传二十二代,子孙达六千来人,散居在永州零陵、道县、江华、宁远等县,还有位六世祖可徽公曾孙懋熙公在湖广填川时去了四川。现已繁衍到三千多人。
魏氏家族的家规家训家教极严,这在一定意义上保证了家属的繁荣和昌盛。而耕读传家的家风,至今已发扬光大。老祖宗遵循家训中:未教他(后代)成家,先教他做人,教他做好人,先教他存好心,明伦理,端品行,顾廉耻,习勤俭,守法度。
他们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历史上为后代楷模者,不胜枚举。为官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民的勤劳本分,孝悌仁爱。清末举人魏怀芳,中举后辞官家居乐善。一八七八年零陵饥荒,他出面筹集义谷五百担(合五万斤)接济贫困灾民,这一善举一直延续到抗战时期。
魏联蓁,光绪年间中举后,先任湖广督军秘书长,后分别任浏阳、茶陵知县,几十年为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离任后不仅没分文家产,为补贴家用,还将自己家的一栋老屋卖了。这样的高风亮节深深地教育着后代子孙。现在村中流传一段:“某某当官买房,魏联蓁做官卖房”的佳话。
百善孝为先的理念已渗透到人们的言行中,大家把孝道当做评估人们的基本标准。跪乳与反哺之义,已渗透到人们的自觉行动中。
佐材公与妻蔡氏,六载如一日,朝夕侍奉患疯瘫老母,毫无倦意。
魏富妻夏氏,生月余到了魏家,十年后阿公崇德病故,丈夫魏富随兄去四川,家仅有夏氏与阿婆。丈夫去川后,杳无音讯,阿婆恐误夏氏,对她说:“你丈夫去川二十载未归,如遭不测,你怎么办?”夏氏说:“没有您就没有我,现在只要我在,丈夫纵然不归,对您养生送死,我全担当。”从那以后,夏氏对阿婆更加孝顺,阿婆患病,侍奉汤药从未松懈,如亲生女儿一样。及阿婆七十八岁终,夏氏也终生未改嫁。
和兄弟也是家规中重要一条,兄弟是形分气同一体,是手足之亲,必须和睦相处,兄友弟恭,家庭才和睦兴旺。邦柱公生三子:德美、德文、德全。柱公早逝。德美公当时只十六岁,就担负起全家生活重担,呕心沥血,辛勤劳动,将两个弟弟养大成人,才让他们独立生活。
辛田公兄清渠公体弱多病,辛田公寒暑日夜守候兄长,风雨连床,清渠公病故后,他视未成年的侄儿侄女如同己出,殷勤抚养教育,待以成立。
鉴圹公,兄弟四人,父早丧,他弃读就耕,综理家政,让诸弟学。弟草圹病故,留下四岁侄儿怀芳,他尽心培养教育,使其中举成材。
在高贤村还居有陈、周、李、王、蒋四姓居民,人口都比魏姓少,几百年来,同饮一江水,同烧一山柴,同耕一陇田。我族后代从未与邻里发生一起因争山、争地、争水的矛盾。原因是老祖宗对后代立下一条睦邻里的家规。告诫子孙交邻有道,里仁为美。对邻里要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并对于种田、种地、砍柴、烧灰、灌水等相关事宜,都与各族长老协商出了具体规定,记载在谱书上。如有魏氏子孙违反了长辈立下的规定,刁弄是非,仗势欺人与邻里不合者,族长就严加责戒之。
祖宗们深深感到耕是生存之本,读是立身之本,自信积钱不如教子。所以耕读传家之风,至今已为传家宝。以前村子里设了蒙馆,公费请先生让学龄儿童进馆受启蒙教育,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一类初级文化课本,稍大一点的就进郡馆,学习内容是四书五经,成绩突出的则送去岳麓书院深造。
在清朝光绪年间第十四代孙怀芳同何仙观周崇傅、周藻园三人同时中举,那时曾轰动全零陵,因为这三人都是进贤乡人,家只相距五里之远,就有“五里三拔贡”的美誉。历史上,太潮后裔,出秀才一百五十六人,举人四人。
村中还有一座三级宝塔,名曰“惜字纸塔”,此塔没供什么佛像,也不是为了纪念谁。是专供烧字纸之用。先辈告诫子孙,敬重自己废弃的写字纸,不乱丢乱踩踏,将它收集起来,投入塔内销毁,这充分体现了祖先对文化的敬重,因为只有敬重它,才能认真学习它,掌握它。
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也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代的一笔精神财富。村中东林观有一座仓屋,屋中有五间仓库,是专供存放“义谷”之用。所谓“义谷”就是我们祖先自愿捐赠出的粮食,到每年青黄不接时,无息借给缺吃的民众,到秋收后借粮人就自觉按数还上。多年来,不知解决了多少人的燃眉之急,解除了多少人的水火之痛。也见证了大家诚信品格。
村中贤水河上有两座木桥,是村里人过河上山打柴的必过木桥,每年都要被洪水冲垮,冲垮后我族民众自觉捐物出力修整,几百年来两座桥都横跨在贤水河上,赞扬我们先辈乐于善事的美德。
那些淳朴的民风,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村边贤水河的岸上,是上游山区木材、楠竹的集散地。本地或外地客商,经营木材,在此地设一中转站,常年有不少木材与楠竹在此上岸成堆,无专人看守,只要在木材或楠竹的堆上,划上一条石灰白线作为印记。除了主人,根本无人动它。
家族中逢婚丧喜庆之事,那隆重而热情的场面,实在使人动容。每遇这样的事,家属们自己的事再忙,都得丢下,去义务帮忙。真正是一家有事,四邻帮忙,这成了条千年不变的家风。
对于那些过去的沉重历史,那些伤痛,我们也应铭记在心。明崇祯一十四年(一六四二年),明皇朝面临崩溃之时,在做垂死挣扎,用莫须有的造发罪名,将当时任零陵知县的第六世祖魏可教打入死牢,致他含冤而死。他的四个儿子,两个在外地,两个在高贤村的闻讯临夜逃往人烟稀少、山高林密的道县到江源,才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而今他们的后代已发达到一千多人。
一七二六年中国大地内战频繁,四川连续战乱三四十年,人口骤减。我族一第六世祖可征公曾孙懋熙公被征召携妻带子,含泪别离故土。随填川大军入川,餐风露宿,九死一生,途历数月。好不容易到了四川,入川后,披荆斩棘,开荒造田,艰苦奋斗几十年,才安居下来。而今懋熙公一房已发达到三千多人。
一九三七年后,中国大地沦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族人民也难逃厄运。一九四四年正值秋收时候,一队日寇,突然窜入村中,行凶作恶,将农田中农民正在收割的稻谷倒在路上喂马,农民敢怒不敢言。更有甚者一九四四年十二月日宼自觉末日已到,更加猖狂,一天,一队日寇窜进离村三里远的阳河村躲避,还做垂死挣扎天天来村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那些禽兽一进村见东西就抢,见人就杀,见妇女就奸淫,村中就有敏五、培善、世大、死在那些强盗的屠刀之下。世大一听日寇进村,便拼命往船头跑,在大洞里被日寇打死。老人培善在家烤火,日寇打进他家问他话,他听不懂,日寇就用刺刀活活将他刺死。敏五不知日寇进村,肩背锄头想去田里看水。日寇在两百多米远的地方发现他,向他射击,一下便开枪将他打死。更有甚者,一位少年见鬼子进村,急忙躲在刺蓬中,几个魔鬼走到他身边,朝刺蓬中连开数枪,可怜这一少年活活倒在血泊之中。日寇投降后,村里满目萧条,饿殍遍野,疾病流行。这笔血债,我们怎么也不能忘记。
无容晦言,在文化革命时期,那时生产凭长官意志,生产力深受束缚,人民生活徘徊不前。政治上极力推行极左路线,致使兄弟阋于墙做出了一些使亲着痛,仇者快的事。改革开放后,国家拨乱反正,一切兄弟间的矛盾引刃而解,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那种血浓于水的真情比以往任何时候还深。
雏凤之声
在前辈道德力量的熏陶下,后辈子孙遵循前辈的教导,继承前辈的遗志,开拓进取,光前裕后。
在国家与民族需要时,他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世海公于一九四七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场奋不顾身,曾立三等功三次。
世戴公,在解放海南岛战斗中,作为先锋营一员,在渡海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一腔热血撒在祖国的大地上,可歌可泣的事迹,至今不仅催人泪下,激励后人向前。
在抗美援朝战斗中有延辉公参加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与朝鲜人民一道,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战斗,历尽千辛万苦,一次在敌人用毒气战时,他将一床军毯浸湿,盖住全身,因身材高大,军毯盖住头未盖住脚,因而双腿中毒受伤,落下终生残疾,也无怨无悔。
在和平建设时期有子才公参加新疆建设兵团,投身边疆建设,结果终老在边疆,一把忠骨留在塞外。还有的支边人员已在边疆生根结果,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继续为边疆繁荣发展出力。
敬祖宗,孝父母,是家规中的首条,在我族中已成为一种自觉的风尚。特别注重对父母长辈精神上的孝敬。今天农村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格局早已不存在。子女们不是在外地工作,就是在外地做工。每年必须有两次的全家团聚,一是春节,分散在各地的年轻人他们不顾旅途劳苦,必须赶回家与父母团聚。哪怕是住一晚,吃一餐饭,也要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有位远在新疆的游子,他离休后,八十多岁的高龄每年都要按时回家探亲。二是清明祭祖,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重,三天假期,途中两天,一天时间很为珍贵,这天除了父母子女叔侄弟兄一次团聚的机会,还要祭拜祖先,缅怀先辈,表达对祖先的敬畏怀念与感恩之情。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二〇一五年清明节,时隔两百七十八年,远在五百公里外的四川泸州懋熙公后裔一行十人,带着完成祖先朝思暮想回归故里的遗愿,带着全房父老宗亲寻根祭祖的强烈愿望,不顾一天的旅途劳累,回故土寻根祭祖,认祖归宗。这一对祖先的敬重行动不仅感动了沿途的百姓,也深深地教育了所有魏氏后代,亲人们相见那天,大家都感动得热泪盈眶,都陶醉在骨肉团聚的欢乐之中。
在敬老方面我族后辈中还有不少没成文的好风尚。年轻人走上就业岗位,得到第一份工资时,必须要给父母、长辈买份自己长期以来想要孝敬他们的礼物。
父母在,自己年岁再高也不能摆寿宴庆寿,因为这样表现对父母的尊重。父母生日,儿女们必须为父母祝寿。
每年大年初一,就是与父母住在一起,也要一大早起床,先向父母拜年,祝父母健康长寿。
守孝是对已故父母怀念的一种礼节,今天这种礼节在我族中并未消失。父母故世后,儿子五十天内不理发。第二年没过大年初四不出门。过初四后如遇亲朋好友请客设宴,辈分再高,也不能坐主宾席,以表对父母的怀念与敬重。
除了在形式上,这些民风民俗在形式上体现了我族子孙对祖先的敬重外,特别表现在行动上。
现在年轻人都离开了家乡在外创业,父母在农村的,就接他们住在自己身边菽水承欢。有的过惯了田园生活,不愿离开故土的健康老人,儿孙们常回家看看,让老一辈安享天伦之乐。有的还在农村建了别墅,让老人安度晚年。有的为他们买了手机,除一年两次回家外,还时时打电话问候。如果有几个孩子,父母年老了,必须留一人在家照顾父母。
如父母患病,子女们都晨昏定省,侍奉汤药,形影不离。还千方百计为老人做那些可口的食物,有时让儿女聚在病房讲些老人们爱听的事,以解除老人病痛。
十九世孙裕民,曾侍奉父母岳父三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安度晚年,特别是岳父晚年常患病,负担就落在他唯一的女婿身上。他岳父临终前几个月,常在床褥大小便失禁,裕民天天为他洗换衣裤,有时大便不通,他便用手帮岳父排便,一片真诚不仅感动人也感动了天地。
耕读之风在我族已发扬光大,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魏氏家属在人均只有八分田地的基础上,勤耕苦作,含辛茹苦、节衣缩食。三十多年来,在这块热土上培养出出了一百二十多名大学生,还有硕士、博士多人。现在他们在国家各个建设岗位上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辛勤的劳动,忘我的工作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父老。有的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员,他们在美国、加拿大工作。
在培养子女尽心尽力的事例,实在不胜枚举,十六世孙秋芳、柳芳十七世孙世秋他们靠种田发展家庭副业,不分日夜,不论寒暑,勤耕苦作,分别供两个孩子完成大学学业。十七世孙世琰支持儿子华林供三个男孩读完大学。
在近代家属中,五六十年代的中青年,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他们不靠天不靠地,全凭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凭自己坚强的意志,已先富起来,在他们中百万富翁算小富,有的正在向千万富翁行列迈进。那些在部队在工厂在学校在各个工作岗位上的魏氏后裔,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都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镳公第十八代孙云飞,高中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九九二年转业到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现任泸州兴霸实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企业固定资产过三亿,安排就业一千六百多人,毎年上交国家利税八千万元。近年来累计投入社会福利亊业五百多万元。
这些肤浅的记载,实在不能反映出高贤村魏氏厚重的文化底蕴,不能表达我对高贤村怀念与感激的深情。我之所以写出来,是想让它引起宗亲们对家乡的重视与热爱,引起大家去深入品味,深入挖掘它的魅力,深深感受这方热土、对自己的成长与进步的影响。不管你身在何处,不管你贵在何方,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我们血液中有着祖先的基因,在我们的骨子里有祖先的品格。树高千尺,也不能忘记根。故乡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和温暖的家。现在我们的眼光要放远点,再放远些,我相信,再过十年、二十年,高贤村这朵鲜花,在祖国的大地上会开放得更绚丽更妩媚,在这方热土上的后生更可畏。
附录:续修《魏氏宗谱》编后记
校完最后一页续修《魏氏宗谱》,深深地吁了口气,大脑中紧绷的弦终于松弛了下来。像一位考生努力做完最后一场考试的最后一道考题,郑重地向老师交上考卷,不想考分多少,只觉得自己尽力了。
回顾五年来,走过的坎坎坷坷,曲曲折折的修谱路,心情无法平静。其间有苦也有乐,有激动也有纠结。然而最多的是感动,是充满信心与力量。
续修《魏氏宗谱》是一个宗族的事,一无行政资源,二无资金后盾,三无固定时间,四无专职人员。全凭宗亲们对祖宗的孝敬之心,全凭宗亲们的血缘情感去完成。
我们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时,总感到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我们在激励着我们,我们像开足马力的船,义无反顾地朝前驶去。
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首先来自我们祖辈,当我们反复阅读一九二五年祖辈编纂的《魏氏宗谱》时,深深地感到他们的那种对祖辈的一颗赤诚的孝敬之心,那种对修谱工作全力以赴、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那种不计名利、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那种对美好事物热情讴歌,对丑恶现象无情鞭策的高尚情操,那种对宗族后代的谆谆教诲,深切厚望的拳拳之情,使我们受益匪浅受教极深。在祖辈的高风亮节面前,我们觉得如芒在背,如履薄冰,哪敢有丝毫懈怠之心,哪敢有半点斤斤计较之意。
其次来自今日的叔侄弟兄,他们对我们充分的信任与支持,使我们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已是耄耋之年的世盛公,真是老骥伏枥,心系故里,他远在江苏苏州居住,曾三次要子女陪伴专程回零陵与修谱人员研讨修谱事宜,平日不知打了多少电话了解工作进程,还曾将微薄的养老金节省下来两千元慷慨解囊资助修谱。培燕公已年届八十,且身在农村,也是修谱的热心肠,开始曾为修谱提供资料带领年轻人联系宗族后裔登记人口,以后一直未间断催促指导修谱工作。
我族一些新生代,对中华传统文化,对编写宗族历史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与热情。部分大中专学生也加入到修谱工作中来。如晓斌、嘉健、魏兰、魏斌、弘毅、魏玲等,他们利用寒暑假时间义务为修谱打印了不少资料,节省了一笔开支。十九代孙骁勇在广州工作,除支持父亲裕民在家积极从事修谱工作外,还在网上建立了交流群,时常通过互联网发布宗族修谱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二〇一三年,联系上失联二百七十八年在四川泸州的镳公后裔,并通过四川泸州的祥通,了却了四川亲人几个世纪以来寻找血亲的心愿。实现了先辈对故土朝思暮想的遗愿,后辈认祖归宗的愿望。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四川镳公第十八代孙云飞,正是如日中天大展宏图之时,在百忙之中马上致电邀故乡宗亲携谱书去川认证,并热情接待去川亲人,又于二〇一五年清明节亲自率四川泸州市宗亲不远千里回乡寻根祭祖,在家三天时间,他们爬高山,攀野岭,披恶荆,斩毒棘,按谱书上记载,寻找祖坟,皇天不负有心人,结果三四百年前的祖坟全部找到,便按传统礼节,在坟前虔神祭掃,这种对祖宗孝敬与感恩的耿耿之心,对追溯宗族渊源,对根的探寻执着之情,实实感天动地,教育后人,这是我族有史以来第一件动人之举。同时云飞还个人出资续修宗谱,这才能让这部宗谱今日出版。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工作的动力。
这部宗谱我们本着新、实、全的宗旨编纂,所谓的新就是力求让这部宗谱反应出新的时代精神、新的概念、新的价值观。
首先我们认为今天每位镳公后裔,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因此在践行和培养家规家规家训时,个人的道德标准应该升华到国家对公民的道德建设的要求上来,要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行为准则。
其次我们力求通过宗族中一些有威望口碑好为国尽忠,在家尽孝的人物传记,反映宗族人员的精神面貌,通过村容村貌的照片来反映家乡的巨变。
所谓实,就是材料真实可靠,做到字字有来历,事事有依据,一切据实而定。只要是镳公后裔,我们不问职业,不分职务,不论地位,不讲资力,必须一一如实登记入谱。特别是魏氏历朝历代,不乏指点江山,流芳千古的名人,然而我们不能为了提高宗族的知名度,而无确凿证据凭空去攀龙附凤,硬说是某某名人之后。无信之谱,有不如无。所以我们今天,仍遵祖训“以镳公为始,镳公以前概从缺疑之例 ”。
所谓全,就是追根溯源,做到木有本,水有源。今天宗谱上登载的每位魏氏后裔都能从世系图与齿录中反应出是魏镳的血脉,根与源都出于魏镳一人,这样才显示我们四百年前是一家人血脉相连。所以我在编纂世系图与齿录时还是遵照欧式与苏式的格式编纂,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修谱的意义。
编纂宗谱,还有项主要的内容,那就是家规家训。家规家训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微观载体,还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灵魂,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有直接作用。老谱中几篇家规家训,反应了前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观,这些同样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所以我们在实践公民道德标准时,必须与家训为具体实施标准,把它当作规范宗族中每人的行为可行性条例,营造百善孝为先,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献爱心的良好风尚,以达到宗族世代繁荣昌盛。
最后我们必须记下为这部宗谱收集整理资料尽力的宗亲有:世祚、世柳、世友(零陵)、再平、中秋(已故)、冠军、再武、国昌、世友(道县)、群峰(已故)、裕民、寿清、寿宣、定国、劲松、祥通、寿宣、定国、劲松、魏平等。
因知识浅薄水平有限。此卷宗谱纰漏不少,诚请宗亲谅解,恳望后续者纠正,幸哉!
I209.9
A
1673-2219(2016)09-0007-05
2016-09-28
魏玉华(1937-),男,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高贤村人,富家桥镇阳河中学退休语文教师。
十七代孙世珂氏玉华沐手撰
二〇一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责任编校:张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