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创业“造”人才
2009-08-11刘剑
刘 剑
穆伙/责任编辑
抢先一步办班“造”人才,这是已有几百万资产的吴兴琪的成功之道。
1991年,吴兴琪是南京—家水泥管厂的一名干部。在当时,吴兴琪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一杯茶,一支烟,—张报纸看半天”。
但吴兴琪却希望生活中能有点浪涛。这样下去,青春年华岂不浪费?
下海!念头在脑中一闪,他便在那一刹那间决定了自己前行的方向。可下海干什么呢?当时—股“公关热风”吹遍全国,而—部名为《公关小姐》的电视剧更是把“公关热”进一步升温。吴兴琪选定了目标,但他不是去做“公关先生”,而是要“制造”公关的人才——他要创办—个公关人员培训班。
吴兴琪七拼八凑,才弄到300元钱。这点钱够干什么呢?不过这难不住他。吴兴琪一个人跑到南京大学,打听到总务处处长家的住址,当天晚上便来到了这位处长的家里。
“我想租一间教室,办个培训班。”吴兴琪开门见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是,我没有钱。”
处长一听有点莫名其妙:“没钱我怎么租给你教室?”
“教室能不能让我先用,待培训班办起来了,再给钱也不迟嘛!”吴兴琪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的创业蓝图和眼前的困窘,讲得声情并茂,他的“讲演”终于感动了那位老处长,不但答应让他先用教室后付钱,而且租给别人100元一间的教室,租给他只要50元,用同样的方法,吴兴琪又从南京大学、河海入学请来了公共关系学的教授,一切就绪,吴兴琪这才掏出他仅有的300元钱,在报纸上做招生广告。
他的广告引来了众多的报名者。第—期培训班就招了二百多人,南大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的。三期培训班下来,吴兴琪的手里有了一些资本,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接下来的事便是注册成立自己的公司。可注册资金哪里来呢?手里的那点钱还不及九牛一毛。他又一次开动脑筋:去借。可有钱的亲戚都不同意他办公司,当然也不愿借钱给他。吴兴琪只得央求说,只用几天,等注册了公司,立马就还上。亲戚只好同意。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就像一阵风,今天刮东风,明天刮西风。1993年,那股公关热过后,吴兴琪的业务陷入了低谷。招不到学生,吴兴琪连房租、水电费也难以维持。这时,他的一个得力助手跳槽走了,这对吴兴琪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明白:自己已经走进了胡同;再不转向,恐怕只有死路一条了。
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最紧缺的?吴兴琪整日没头没脑地在街上转。这天,他随意走进长江路上的中港娱乐城,和一位姓钱的经理闲谈起来。
“我们这里最缺调音师,您能不能介绍几个过来。”钱经理这样对他说。调音师,这是个吴兴琪闻所未闻的职业:“你们没有向社会招聘吗?”他问。“招了,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更没有。”
一语惊醒梦中人!
在随后的调查中,吴兴琪发现,街头巷尾的歌舞厅、夜总会、俱乐部如雨后春笋,但却几乎无一例外地缺少专业调音师(DJ)。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吴兴珙决定下一步就“造”调音师。
办调音师培训班,首先要有调音师教员。可当时全国所有的高校都没有这个专业,到哪里去找教师呢?吴兴琪跑到东南大学电子系打听,哪位老师对音响设备在行?系里给他介绍了一位教授,当时教授没在系里,到了晚上,吴兴琪专门带了礼品,到教授家里造访。这位电子系的教授也没听说过“调音师”这个职业:“让我们这些外行去教别人,不是误人子弟吗?”教授可不愿干这事。吴兴琪又苦口婆心地劝说:“现在社会还没有真正的内行,我们就是用现有的知识去培养内行!”
三顾茅庐,吴兴琪用他的热情和诚挚感动了教授,教授终于答应出山。用同样的热情和真诚,吴兴琪又在南京艺术学院请来了一位音响师,然后又组织人手编写教材,开班招生,这样,全国第一家专业调音师培训班在南京一炮打响。触类旁通,当洒店、饭店越来越多时,他就培训调洒师,面包师;当看到花店一家家开张时,他就当即筹办扎花工和插花员的培训班。
1995年手机在社会上还是一件高档品,因其贵重,所以维修费也极高,许多人用得起却修不起。吴兴琪又不失时机地举办了手机维修人员培训班。
外语和电脑是今后社会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从1994年起。他就开始加工制造外语和电脑人才……此外,家电维修服装裁剪、干洗、美术等等五花八门的职业,只要是社会所需的人才,吴江兴琪都要去“造”,多年来,吴兴琪的江海培训集团“造”出的人才达三四万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