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本义

2016-03-07董永俊

前线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产力规律马克思主义

董永俊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人们熟知但未必回答得好的问题。由于立场、学养、经历、文化背景等不同,不同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解释颇有不同,有时甚至观点对立。我以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理应把本来客观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缔造者自认的核心理论与其他人的阐释区别开来,从马克思主义缔造者的本意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这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本义、马克思所创立的核心理论,我认为,邓小平同志作了最好的回答。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回答。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不难理解,邓小平所说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当然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许许多多的,马克思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把这些规律都揭示出来;它只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正因为是这样,马克思主义诞生,才是人类社会学说发展史上的最伟大的变革。所谓“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方面是指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归根到底为这个规律所规定;另一方面是指人类社会的其他规律归根到底也是为这个规律所支配。对于马克思主义,只能作这种理解,而不能作其他理解,因为这种理解与马克思对其学说的看法完全一致。

关于马克思主义学说,创始人之一卡尔·马克思在1859年1月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这样说道:“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这是马克思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义,是他对人类社会认识,即对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认识所得到的“总的结果”。它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规定着人类社会其他矛盾。

第二,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

第三,为这个历史规律所规定,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般说来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发展从其相对适应到其绝对不适应的矛盾运动。

第四,为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规定,人类社会必然要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化。

第五,人类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只能使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形态转化为另一种社会形态具有可能性;而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还必须有为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规定的,因而必然要发生的人类社会革命这个条件。

第六,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一般来说,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即是人类社会自身演进的五种典型社会形态。

概言之,这个“总的结果”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在,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所在。

“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创始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概论》中也对马克思主义本义作了经典式的说明。他说:“这两个伟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

先看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史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你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可以说,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发现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变革。过去的历史观都把人类历史看成是某种观念活动的结果,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合于经济基础的客观规律。

再看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实质,指出了劳动人民要得到解放,最根本的就是消灭私有制。由此,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现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学说

曾经有人担忧,马克思主义会不会过时?我认为,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也不可能过时。

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针对有人企图否定社会基本矛盾范畴,旗帜鲜明地说:“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邓小平对社会基本矛盾这个科学范畴的肯定,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具有不言而喻的重大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学会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无产阶级的立场,马克思主义观点是社会基本矛盾观点,马克思主义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可见,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我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科学指南。因此,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它不是一种僵化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社会学说。

在历史上,人类社会表现为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社会形态,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也表现为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所以,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也必然表现为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具体形态。前文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般形态,寓于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具体形态之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即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他们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认识所获得的“总的结果”,对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分析,提出了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具体形态。

列宁生活在帝国主义时代,即生活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分析,提出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具体形态。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指导下,对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分析,提出了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作为这三者的总和,毛泽东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集中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和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集中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并使之上升为完整的科学形态。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集中体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换句话说,邓小平具体分析了当代中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状况,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物的本质是逐渐张开的,社会主义特殊规律也是逐步被认识深化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建立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体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都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深化,不仅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特别是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目标,也是13亿中国人民奋斗目标。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加新内容、增添新思想,也必将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新的理论前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谱写新篇章!

总之,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本义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反,离开马克思主义本义谈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同样,只讲马克思主义本义而不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也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遵循着任何其它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论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责任编辑:叶再春

猜你喜欢

生产力规律马克思主义
来不及生产力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找规律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巧解规律
找规律
《氮和磷》中的一般与特殊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