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2016-03-07魏华
魏华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魏华
目的研究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妇实施针对性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88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产后实施常规护理服务模式,观察组产后实施针对性护理服务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5%,高于对照组的81.8%(P<0.05)。观察组产后并发肺栓塞1例,少于对照组的7例(P<0.05)。结论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妇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针对性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后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产妇机体所造成的危害相对较大,如果产妇并发出现肺栓塞症状就很有可能直接导致死亡[1]。本次对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妇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88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初产妇28例,经产妇16例;年龄19~32岁,平均年龄(25.3±4.8)岁;孕周34~42周,平均孕周(39.4±1.5)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时间1~19 h,平均发病时间(8.1±4.7)h;体重43~74 kg,平均体重(54.9±6.7)kg;观察组中初产妇29例,经产妇15例;年龄18~36岁,平均年龄(25.6±4.9)岁;孕周34~43周,平均孕周(39.1±1.5)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时间1~17 h,平均发病时间(8.3±4.6)h;体重43~77 kg,平均体重(54.6±6.2)kg。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产后实施常规护理服务模式,观察组产后实施针对性护理服务模式,主要措施为:①一般护理:保证产妇处于绝对卧床休息状态,将患肢适当抬高30cm左右,在膝关节下方位置垫一个软枕,使膝关节的屈曲程度保持在15°左右,保持产妇下肢处于生理功能状态,并避免对髂股静脉造成压迫。使产妇的皮肤保持清洁,注意对肢体进行针对性保暖,对患肢皮温、颜色及动脉搏动等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暂停对新生儿的母乳喂养。②抗凝及溶栓治疗:静脉滴注肝素的滴速水平不能过快,使用尿激酶实施全身溶栓治疗和经导管进行局部溶栓治疗时,应该对有出血倾向的产妇进行密切观察,在用药前应该了解产妇是否已经合并存在出血性疾病,产妇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应该高度警惕颅内出血的发生。在溶栓治疗后应该嘱产妇下床活动的时间不能过早,以免已经溶解的血栓发生脱落导致出现肺栓塞。③局部外敷:采用肿消散对患肢实施局部外敷护理,外敷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加强产妇皮肤的护理,在浸湿之后应该及时进行更换,使药物的渗透性得到显著性提高,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皮肤湿疹及压伤的出现,还应该定时、定点对下肢周径水平进行测量,对肿胀消退情况进行密切观察。④置管溶栓护理:溶栓导管的保留时间需要控制在10 d左右,采用浓度为0.05%的碘伏对导管引出皮肤位置进行消毒,并及时更换无菌敷料,1次/d,防止局部位置发生感染。采用超声或静脉造影对血栓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对溶栓导管的侧孔位置进行调整,使其始终位于血栓内部,从而使溶栓治疗的效果得到充分保障。拔导管操作前应该实施深静脉造影,停用抗凝及溶栓药物,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达到60 s以内之后,可以拔除导管和导管鞘,在对局部实施消毒处理后应该下进行加压包扎。⑤ 肺栓塞护理:肺栓塞通常情况下会在血栓形成的2周左右发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主要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咳嗽、咯血。一旦产妇并发肺栓塞,应该立即嘱咐其处于平卧状态,给予高浓度的氧气吸入,避免剧烈活动与咳嗽,给予及时的抗凝和溶栓治疗[2,3]。
1.3 观察指标 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产妇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比较两组产后并发肺栓塞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产妇对临床产科产后护理服务模式的满意度为95.5%,高于对照组的81.8%(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2.2 两组产后并发肺栓塞例数比较 对照组产妇有7例在产后并发肺栓塞,观察组有1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促进产妇在产后的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使静脉内膜的损伤现象减少,在最大程度上防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以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产生积极有效的预防效果。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应该对产妇实施积极的抗凝和溶栓治疗,对出现肿胀的肢体实施局部外敷处理,并对产妇有无出血倾向进行密切观察和准确的判断。在临床产科护理服务过程中,应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对产后并发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妇实施护理,主要可以通过对产妇实施积极有效的溶栓和抗凝治疗,进一步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使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的治疗效果提高,使治疗速度加快,在最大程度上防止产后并发肺栓塞,对产妇的康复可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大程度上保证产妇的安全。
[1]黄菊.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3):122-123.
[2]肖光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2例.北方药学,2013,10(8):29-30.
[3]易芬兰.间歇充气压力泵辅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实用医学杂志,2012,28(3):50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0.163
2016-09-22]
463400 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