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izarov骨搬移技术在促进创伤性骨髓炎患者肢体功能中的机制研究
2016-03-07陈文峰
陈文峰
Ilizarov骨搬移技术在促进创伤性骨髓炎患者肢体功能中的机制研究
陈文峰
目的探究Ilizarov骨搬移技术在促进创伤性骨髓炎患者肢体功能中的机制。方法50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清创、封闭负压引流,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骨移植内固定手术,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对骨折疗效优良率、修复的骨缺损平均长度和术后的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骨折疗效优良率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骨折疗效优良率44%,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修复的骨缺损平均长度(6.9±0.4)cm,对照组修复的骨缺损平均长度(2.7±0.1)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有2例患者存在骨不连,1例患者出现再度感染,对照组中存在5例骨不连和5例再度感染的患者,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Ilizarov骨搬移技术可以有效的促进创伤性骨髓炎患者肢体功能,术后感染发生率低,手术操作简单,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Ilizarov骨搬移技术;创伤性骨髓炎;肢体功能
创伤性骨髓炎发生因骨组织在创伤后出现感染,在下肢骨组织中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粉碎性骨折,骨折术后的内固定感染容易诱发骨髓炎[1]。患者在发病后容易出现发热,红肿等症状,严重时需要截肢。因此,在临床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的发展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及时治疗防止出现严重的并发症[2]。临床中Ilizarov骨搬移技术在创伤性骨髓炎的治疗中应用在逐渐增多,本研究发现Ilizarov骨搬移技术在治疗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疗效较好,并发症发生较少,并针对Ilizarov骨搬移技术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1日~2015年3月1日在本院治疗的创伤性骨髓炎患者50例选入的患者为胫骨骨折后内固定出现骨髓炎,排除严重的心、肝、肾功能异常,骨质疏松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7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4.6±6.4)岁。观察组中男20例,女5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6.2± 6.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之前进行常规的术前检查,对创伤面进行清创,同时进行封闭负压引流。
对照组患者行骨移植内固定术,患者采用腰硬膜外麻醉,在麻醉后,进行常规消毒,在原手术切口位置切开,逐层剥离露出病变骨组织,将坏死的组织等彻底的清除,清除骨折断端硬化骨,测量缺损的骨长度,在两断端间植入自体髂骨并固定,引流缝合。
观察组应用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麻醉和消毒,首先,在原手术切口位置切开,暴露出现感染的骨组织,进行彻底的清创,修整骨折断面。然后,在外固定器的帮助下将两断端固定,在固定打钉时需要选择安全位置,避免血管和神经的损伤。另外,根据骨损伤位置用骨刀对其进行横行截断,在截骨后需要保护好骨膜完整性和周围的组织。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均应用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定期对固定器的钉道消毒,叮嘱患者进行肌肉运动,关节活动,每天调整固定横杆,纵向搬移截断的骨块,直到两断端碰在一起将缺损闭合。两组患者骨端的骨膜等张成熟后,去除固定装置和内移植的固定钉等。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对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
1.3 评价指标[3]创伤性骨髓炎骨折治疗后的效果评价采用骨折优良率评价,在感染、神经血管损伤、旋转、内外翻、疼痛、膝关节活动度方面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根据两组的骨损伤修复的最长和最短长度,计算平均长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骨折疗效优良率6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骨折疗效优良率44.0%,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骨折优良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修复的骨缺损长度比较 观察组修复的骨缺损平均长度(6.9±0.4)cm,对照组修复的骨缺损平均长度(2.7±0.1)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术后,观察组的有2例患者存在骨不连,1例患者出现再度感染,对照组中存在5例骨不连和5例再度感染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3 讨论
Ilizarov骨搬移技术的作用机制是应用损伤肢体外的固定装置支撑骨缺损的位置,在骨缺损的位置处将骨干的上端或者下端截开,在外固定器作用下移动钢钉位置,以骨生长的速度推算移动固定器,保证骨块间逐步的接近至对接,达到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目的[4,5]。
本研究中发现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后的骨折优良率较高,并发症发生较少,可以修复的骨缺损的长度较长。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移植骨内固定。治疗后,观察组骨折疗效优良率68%高于对照组的44%;观察组修复的骨缺损平均长度(6.9±0.4)cm长于对照组(2.7±0.1)cm;观察组的有2例患者存在骨不连,1例患者出现再度感染,对照组中存在5例骨不连和5例再度感染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综上所述,Ilizarov骨搬移技术可以有效的促进创伤性骨髓炎患者肢体功能,术后感染发生率低,手术操作简单,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侯福山,尹芸生,潘耀峰,等.骨搬移治疗胫骨骨髓炎伴大段骨缺损的疗效观察.实用骨科杂志,2015,8(21) : 757-760.
[2]韩立仁,穆卫东,陈志强,等.Ilizarov 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0) : 901-904.
[3]李朋,杜刚强,张锴,等.Ilizarov 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研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12):1133-1137.
[4]张华,李贵山,于新民,等.Ilizarov 技术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骨不连12 例.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4):373-376.
[5]赵巍,秦泗河,任龙喜,等.串珠式多段骨滑移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13):1234-123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0.061
2016-09-22]
528400 中山市中医院骨二显微创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