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第一个殉职的记者

2016-03-07不自由撰稿人李子

山海经 2016年5期
关键词:慈禧太后清政府

●不自由撰稿人李子

中国第一个殉职的记者

●不自由撰稿人李子

沈荩

记者因揭黑、曝光社会不良现象而遭人打击报复的新闻时有发生,可见,无冕先锋这份职业并不好当。在清朝,就有一位记者,因为揭露了朝廷的卖国丑行,最终被残害而死,他就是沈荩。

1903年,沙皇俄国背信弃义,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东三省条约》中分期撤兵的约定,反而进一步提出在东三省及内蒙古一带享有路政税权及其他领土主权的“七条”要求,强迫清政府接受。软弱无能、丧权辱国的清政府决定答应沙皇俄国的要求,欲与沙皇俄国缔结《中俄密约》。哪知《中俄密约》尚未签署,其详细内容即通过新闻媒体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出这一壮举的爱国者名叫沈荩。

沈荩(1872年—1903年),原名克诚,字愚溪,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沈荩从小就立下了反清救国的远大志向。维新变法期间,沈荩积极主张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沈荩留学日本,其政治态度也迅速由改良派变成了革命派。

1900年春天,沈荩由日本回到上海,与唐才常等人共同组建革命组织“正气会”,随后又更名为“自立会”。沈荩任自立会干事,“主持交通,出力甚大”。自立会以汉口为中心进行革命活动,公开宣布“我等认为满州政府不能治理中国,我等不肯再认为国家,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变苦境为乐境”,谋求“新造自立之国”。自立会还建立了以会党群众和清朝下层士兵为骨干的“自立军”。自立军共有七军,湖北新堤为右军,共有6个营,沈荩为右军统领。7月24日,沈荩携带花银2000余元赴新堤,以“中国国会自立军右军统领”的名义,研究部署在新堤举行武装起义的具体事宜,并决定在8月15日举行起义。

三天后,沈荩得知汉口起义失败,唐才常等主要领导人殉难的消息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提前举行起义。28日,“右军所部起事”。当天晚上,新堤卫队营偷袭清军水师营,各地自立军2000多人纷纷响应,自力军的黄绫旗“插遍全市”。

起义失败后,沈荩辗转来到上海,随即他又悄悄地潜入北京、天津等地。在天津,沈荩受聘为“报馆访事”(即今天的记者),同时兼任一家日本报纸的通讯员,开始以记者的公开身份为掩护,继续从事反清活动。当时的北京正处于八国联军控制时期,由于沈荩擅长交际,又有政治眼光和新闻敏感性,很快便与八国联军的部分将士混得相当熟悉。北京各界名流听说沈荩认识许多外国朋友,纷纷前去巴结。为了从这些贵族口里打听到有用的信息,沈荩尽量和他们把酒言欢,虚与应付。

1903年,沈荩从贵族口中得知中俄两国要签订密约的消息后,为阻止清政府的卖国行为,决心在签约之前把密约内容昭示天下,让全国人民认清清政府的丑恶嘴脸。经过多方努力,沈荩最终通过政务处大臣王文韶之子搞到了《中俄密约》草稿的原文。沈荩迅速将《中俄密约》草稿寄给了天津英文版的《新闻西报》。《新闻西报》收到后当即原文刊登。随后,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转载,日本新闻界还专门为此出了一期号外。

《中俄密约》的内容公之于众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全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斥责清政府的卖国行径,进一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清政府则陷入了非常难堪的狼狈境地。在国内外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放弃签订《中俄密约》的计划。

《中俄密约》泄密后,清政府立即派人全力侦察密约泄露的原因。而此时的沈荩非但没有躲避清政府的追查,反而提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计划:联络李莲英,干掉慈禧太后。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两个最要好的朋友旗人庆宽和前翰林吴士钊。哪知庆宽和吴士钊得知沈荩的想法后,深感不安,决定联合向慈禧太后告发沈荩。1903年7月19日晚上,毫无防备的沈荩在北京寓所里被捕。

沈荩被捕后,毫不畏惧,审讯期间,沈荩毫不讳言自己的言行,坦陈自己的爱国行为,并大声揭露慈禧太后企图掩盖《中俄密约》的卖国行径。本来因光绪皇帝出生在六月(农历),故六月被称为“万寿月”,“例不行刑”,加之当时清政府正在操办慈禧太后生辰庆典,但是恼羞成怒的慈禧太后还是极其残忍地下令将沈荩“斩立决”。后因惧怕行刑会影响“庆典”,慈禧太后这才发布谕旨:“着即日立毙杖。”

7月31日(农历六月初八),刑部大堂8个狱卒手拿特制的大木棍,8名狱卒轮流捶打沈荩的四肢和背部,时间长达4个小时之久。沈荩被打得血肉横飞,“骨已如粉”,其状惨不忍睹,但沈荩自始至终“未出一声”。这时,堂司以为沈荩已死,下令停止捶打。不想这时沈荩用微弱的声音说道:“速……用绳绞我……”见沈荩还没有死,堂司又下令“以绳勒其颈,而始气绝”。

清政府以极其残忍的酷刑处死沈荩后,全国人民在沉痛悼念沈荩的同时,更加激起了对清政府的无比痛恨之情,就连外国报纸也纷纷加以谴责。当年9月,章太炎先生以义愤填膺的心情在革命派的报纸《浙江潮》上写了一首沉痛悼念沈荩的诗《狱中沈禹希见杀》:“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魑魅羞争焰,文章总断魂。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沈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年仅31岁。

猜你喜欢

慈禧太后清政府
Painting the Buddha
话不必太多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华侨政策的变化研究
京剧武生的机敏
新军:清政府的掘墓人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里瓦几亚条约》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跪着开的汽车
浅析清政府从“以蒙治藏”到“以藏治藏”
慈禧的御用司机:中国醉酒驾车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