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信息保真机制研究

2016-03-06郑爱龙

关键词: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机制

郑爱龙

(滁州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 滁州 239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信息保真机制研究

郑爱龙

(滁州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 滁州239000)

摘要: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是传播的基本目标诉求。对此,作为一种影响日益广泛和深远的新兴传播形式,在我国特定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中,需要构建相对于传播内容的信息表真机制、传播过程的信息维真机制、传播效果的信息纠真机制等合理的信息保真机制,以消除网络传播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信息保真;机制

现代传播学认为:传播即是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而作为一种极速发展的新兴传播媒介,网络已成为人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对此,就当前我国所倡导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构建消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信息不确定性的合理保真机制,以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目标的重要保障。正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所强调的:“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1]

一明确与准确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内容的信息表真机制

从传播内容的表现形式上看,信息是一种符号的集合。诚如在传播学所言:“传播本质上体现为信息的流通,而信息是凭借符号才能流通,信息首先表现为符号,或者说一种信息的外在形式就是某种符号。”[2]

由此,就表现形式而言,信息作为一种中介连接着传播内容与符号。一方面,信息表示着传播内容而蕴含着传者的意图,因为传播内容是传者的意思表达;另一方面,信息又表现为符号,是受者的直接认识对象,因为符号是信息的流通形态。简言之,传播活动中,信息既对上承接着传播内容,又向下表现为符号。

在此意义上,一个成功的“从传播内容到符号”的传播活动显然就是作为信息具体表现形式的符号既“清晰”地表示出传播内容,又为受者“清晰”地认知,在传者与受者之间达成“共识”的流通状态。这就要求信息的符号表现形式必须具备对特定传播内容的切实表真,以消除信息的模糊符号导致的不确定性。

对此,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以“能指”(即符号表现的外在形式)和“所指”(即符号表现的内在意义)两大概念对符号的消除不确定性功能进行了形象界定:“我们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3]

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内容的信息表真机制即为在网络传播活动中,确保信息符号的外形形式和内在意义两方面能清晰地表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特定传播内容,以为受者能清晰认知信息的符号,消除模糊符号所造成的不确定性的功能系统。

1.明确的能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外在形式维度的信息表真机制。

网络传播中,信息符号的外在形式表现具有典型的“多媒体”特征。即“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静态图像、视频动态图像、动画等多种传播形式综合一体化。”[4]一体化的形式表现赋予了网络信息符号以强烈的多重感官刺激和极为丰富的知觉体验,为受众提供了读、听、视等全方位的认知感受。

不言而喻,对于结构单一的传播信息,多媒体的形式表现可以给受众营造深刻的感知体验。这是现实传播信息符号的表现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而我国特定语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定形”体系。其所涵盖的三大层面,十二个组成部分有着明确的语言结构,且每一层面和组成部分既密切联系又各有侧重,共同构成我国当前核心价值观念的诉求系统。

对此,强烈的感官刺激和过于丰富的知觉体验易于淡化对信息符号的系统性认知,导致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符号的层次结构上认识模糊。

因而,在网络传播信息符号的外在形式表现上并非单纯的越多越好,以量取胜,而应是以言简意赅的文字阐述或清楚明了的结构流程图展示为主,以其他形式的表现为补充,构建主次分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信息符号的外在形式表真机制,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信息符号形式表现上的明确能指,以提高其层次结构的辨识度,消除认知上的不确定性,促进受众清楚明了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2.准确的所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内在意义维度的信息表真机制。

网络传播中,信息符号的内在意义表达具有独特的“超文本”模式。即“将文本的不同部分通过关键词、主题建立链接,使信息通过交互方式来访问。”[5]关联性的表达模式通过节选信息中的一部分作为检索关键词,只要关键词一样,不管其具体意义是否相同,均可以一一获得,极大地拓宽了网络信息符号内在意义的基本范畴,为受众提供了多样性的观点和看法。

显而易见,对于尚在探索期间,没有形成定论的传播信息,超文本的意义表达模式可以营造集思广益、自由探究的氛围。这是现实传播信息符号的意义表达所无法实现的。

而我国特定语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逻辑严谨、内涵丰富的“定义”体系。其所蕴含的国家、社会、个人三大层面及每一层面的具体构成均有着明确的语义指向,都是我国当前核心价值观整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此,多样性的表达、无限制的阐释必然带来对信息符号内在意义的众说纷纭。导致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符号确定意义的认识模糊,甚至无所适从。

因而,在网络传播信息符号的内在意义表达上不能毫无规制地随意表述,自由发挥。而应强调以官方权威的解释为主导,构建指向明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信息符号的内在意义表真机制,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信息符号在意义表达上的准确所指,以提高其逻辑内涵的可靠性,消除理解上的不确定性,促进受众深入而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

二固定与稳定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过程的信息维真机制

从传播过程的运行模式上看,信息是一种关涉传受的选择活动。亦如传播学所释:“传播——无论其参与者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6]

由此,就运行模式而言,信息是作为一种纽带联系着传(者)和受(者)。一方面,在传播环节上,相对于“传者”,信息表现为信源,是信息的出发点;相对于“受者”,信息表现为信宿,是信息的落脚点。而连接信源和信宿之间的路径即为信道。传播过程正是由信源、信道、信宿三大时间阶段组成。另一方面,在传播方向上,相对于“传”的行为,信源表现为信息的生产者,是信息选择的起始状态;相对于“受”的行为,信宿表现为消费者,是信息选择的终端状态。传播过程的互动选择就是经过信道在起始状态与终端状态之间空间位置的变化。

在此意义上,一个圆满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传播过程就是在由空间和时间两大基本界域构成的一定传播情境中,特定信息从信源经由信道准确到达信宿,并为受者所选择,信息在传者与受者之间达成“共有”的交互状态。

而在任何的时空情境中,传者所提供的信息显然都并非是受者唯一的选项,其必然面临大量其他信息带来的信源与信道的“干扰”。这就要求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必须对信源与信道进行持续维真,以消除干扰信息造成的不确定性。

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过程的信息维真机制即为在网络这一特定的传播情境中,为确保受者最终接受并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特定的传播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维系信息在从信源到信宿之间的一致性,维持信道的通畅和完整,消除其他干扰信息造成的不确定性的功能系统。

1.固定的信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过程时间界域的信息维真机制。

网络传播中,作为传播过程的起点,网络运行时间的“全天候性”带来了网络信息形成的“极速性”。

在全时性的网络情境中,传统信息产生、出现的时间障碍被消解,信息传播的效率在传出与接受之间被无限提高。“信息瞬间可到达世界任何地方,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你见即我见’。”[7]数字通信、光纤通信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更使“即时传播”“实时传播”成为现实。从速度单位上看,信息的传播也不再以“天”“小时”来计量,而是表现为以“秒”“毫秒”为表征的“信息高速公路”。在这条公路上,信息的容量再也不是以“条”“个”来计算,而是动辄以“千兆”“亿兆”等来衡量。

而我国特定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定点”选择的过程,即在各种各样的海量被选择的网络信息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信源能为受众持续所选择到。

这里,面对网络情境中相似的与相异的、相向的与相反的、相合的与相离的等无法计数的信息干扰时,如何确保受众所选择的是我们所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而非其他传播者所提供的网络信息是实现传播目标的基础。

对此,需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的固定传播信源的维真机制,形成连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供应源”,抢占并提供长效的网络信息传播阵地,从源头上使广大网络受众能时刻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的真切存在,消除海量信息干扰的不确定性,创立“从无与有”的选择可能性。

2.稳定的信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过程空间界域的信息维真机制。

网络传播中,作为传播过程的轨迹,网络运行空间的“全方位性”导致了网络信息存在的“多端性”。在开放性的网络中,传统信息传播的地域壁垒被打破,信息传播的自由权利在传者与受者之间被演绎到极致。“信息不再是来源于与一定的信息源相联接的特定的大众媒体,而是来源于每一个可以与网络联接的网民。”[8]

正是这种既是传者也是受者,传者与受者之间界域的模糊性使网络信息传播的信息迥异于传统信息传播信道的“一对一”或“一对多”模式,而呈现出“多对多”“群对群”相互交织的立体化“网状”模式。

而我国特定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定向”选择的过程,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朝向受众流动,被受众选择的过程。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为起始端,受众为结束端的传播轨迹。

这里,面对网络空间中相互交叉、相互交织,甚至相互交错的网络信息传播信道,如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信息精准到达受众,维系信道的完整与通畅是实现传播目标的前提。

对此,需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稳定的传播信道的维真机制,形成持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供应链”,从路径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信息能直接到达广大网络受众,消除繁杂信道干扰的不确定性,创立“由短及长”的选择可能性。

三及时与完整的协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效果的信息纠真机制

从传播效果的追求状态上看,信息表现为一种影响作用。恰如传播学认为:“传播就是要把特定的内容传递给特定的受众,被他们注意、理解和接受,最终达到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目的。”[9]

由此,在追求状态上,信息作为一种中介连接着目标与结果。一方面,相对于目标,信息承载着传者的预期要求,是传者通过传播信息的影响作用以使受者行为达到所期望的变化状态;另一方面,相对于结果,信息体现为受者的实际转变,是受者因传播信息的影响作用而产生的对传者期望的实际反应状态。传播效果正是体现受者的实际反应状态对传者的期望变化要求的趋向程度,是衡量传播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在此意义上,一个良好的“由目标到结果”的传播效果就是在信息的“积极”影响作用下,受者的实际反应状态对寄托传者期望变化状态的信息“正确”且“完全”的趋同,信息在传者与受者之间实现“共鸣”的影响状态。但在一定的传播环境中,由于利益诉求的差异性和事物本身的发展性,各种“错误”的、“片面”的负面信息不可避免地存在,产生着消极的影响作用,阻碍着传播的效果。

这就要求传者必须对所传播的信息在正确性和完整性上进行持续的纠真,以消除负面信息带来的不确定性。

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网络传播效果的信息纠真机制即为在网络传播活动中,为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网络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网络信息积极的和整体的影响作用,对错误的和片面的信息进行纠真,以消除负面信息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功能系统。

1.及时的矫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效果取向层面的信息纠真机制。

在影响作用的取向层面上,网络信息流动的“自由化”特征引发了网络信息利益诉求的“多样性”。 当前,网络的传播环境业已形成一个自由的“国际信息流动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传统信息流动的各种限制被淡化,代表不同目标诉求和利益主张的各种信息济济一堂。正如学者所言:“作为最新的大众传媒,Internet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言论多样化的舞台,以及信息自由流通的机会。”[10]其中,相对于特定的传播信息而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角色立场必然导致不同信息间的交织,此时,为了争夺受众,占据主导地位,彼此间的斗争与交锋也就不可避免。

而我国特定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标具有“定性”传播的要求。即在传播效果的取向上,要实现广大网络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的主动转变和行为上的自觉遵循,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网络受众的主导价值观念。

对此,需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及时的矫正机制。针对网络中关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错误信息,建立健全检索、鉴别、判断、解决、公开等系统的信息矫正规范流程,提高信息矫正的效率,以维护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的正确性,增强其可信度和说服力,消除错误信息的不确定性,进而推动广大网络受众在思想转变和行为遵循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心、信念,乃至信仰。

2.切实的保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效果形制层面的信息纠真机制。

在影响作用的形制层面上,网络信息传输的“即时性”特征导致了网络信息发生速度的“高频性”。当前,网络的运行速度正呈现出越来越迅捷的发展态势。速度的提升使得在单位时间内,信息本身流转和变化的频度加快。即从网络信息的整体性上看,一方面,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网络信息的存在状态总是表现出持续的变化性。如每时每刻都有无数新的信息在产生,也有无数旧的信息在消亡;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时间段,网络信息的存在状态又总是表现出不同的形制,如产生、更新、消亡等。

而我国特定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标具有“定制”传播的要求。即在传播效果的形制上,要实现广大网络受众思想主动转变和行为自觉遵循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大方面、十二个组成部分的整体,而不是仅对其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

对此,需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切实的保全机制。建立既重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组成部分网络传播的效果,体现出各个部分间的层次差异性;又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的网络传播效果,凸显出各个部分间的整体统一性。避免“以偏概全”和“断章取义”,消除片面信息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3-12-24(02版).

[2]李彬.传播学导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05.

[3](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 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02.

[4]赵志立.网络传播学导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27.

[5]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46.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

[7]赵志立.网络传播学导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34.

[8]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2.

[9]金鸣娟.人类传播与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230.

[10]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556.

Class No.:G64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Information Fidelity Mechanism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s for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Zheng Ailong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Anhui 239000,China)

Abstract:Eliminating the uncertainty of information is a fundamental goal for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for socialist core values need to build an information fidelity mechanism which can be used to eliminate the uncertainties i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cess and gives full play to the network dissemination in nurturing and practic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ernet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fidelity; mechanism

作者简介:郑爱龙,硕士,副教授,滁州学院。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6-2018年安徽省高度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建设项目“名师工作室(思政理论课教师)”(编号:Szzgjh1-1-2018-18);2015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信息保真机制研究”(编号:AHSKY2015D07);2016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信息失真问题研究”(编号:SK2016A0677);2016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编号:gxyqZD2016321)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7-0017-4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机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