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包诗”在诗文呼应中走向高效
2016-03-06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小学226000王春平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小学(226000)王春平
让“文包诗”在诗文呼应中走向高效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小学(226000)王春平
[摘要]“文包诗”是借助一个故事将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古诗产生的历史背景、诗人心境、基本大意等多种元素,有机地整合起来的一种文体。对于“文包诗”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大意的对照中理解故事大意、在核心字词的对照中感知语言风格、在关键语句的对照中体悟故事情境。
[关键词]文包诗诗文呼应阅读教学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个创造性的编著内容。“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有诗。文本是诗歌产生的源头,是对诗歌大意和内蕴的拓展与阐释,而诗则是文的浓缩与提炼。阅读教学就应顺应这种文体的特点,寻找文本与诗歌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掘出古诗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多视角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在整体大意的对照中理解故事大意
“文包诗”最大的特点是将诗歌巧妙地整合在一个简短而浅显的故事之中。这些故事大多通俗易懂,并富有情趣。在初读文本、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视角上感知文本的内容,把握“文包诗”课文的内在特色。
例如,在执教《李广射虎》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手势以及恰当的表情向学生描述了课文的核心内容:“在古代汉朝的一个夜晚,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带着士兵正在巡逻,路过一片松林。突然,刮起了一阵旋风,各种草木都发出‘哗哗’的声音。这位将军四处打量了一下,发现一只‘老虎’,连忙拉起了弓,只听‘嗖’的一声,一下命中。等到第二天,人们才发现,这位将军射中的并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学生一下子就被故事深深地吸引了,瞪大了双眼,迫不及待地要开始学习课文。紧接着,教师顺势导学:“这位能把石头射穿的将军正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著名边塞诗人卢纶还为此专门写下了一首诗,叫做《塞下曲》。”随后,教师出示诗歌内容,要求学生自读诗歌。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感性认知,再以诗文呈现,形成了诗歌与文本的相互映照,做到了诗与文的和谐统一。
二、在关键语句的对照中体悟故事情境
在具体感知诗歌大意、体悟诗歌意境的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充分考量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遵循借助文本切入诗歌,依托文本解读诗歌的教学准则。
以教学“林暗草惊风”这句诗为例,文本的对应语句是:“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联系诗句与文本语言的对应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又想到了什么?如果你在当时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教师借助这些问题,将学生的身心意识浸润在故事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李广当时的紧张、谨慎。随后,教师在学生自主交流的基础上顺势而导:“这种感受在诗歌中,卢纶就用了一句话来表达——‘林暗草惊风’。”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诗句中“林暗”“惊”等词语体会李广射虎时的场景与意境。
如此教学,学生理解的已不仅仅是一句诗表层的意思,更体会到蕴藏其间的内在意境。
三、在核心字词的对照中感知语言风格
“文包诗”整合了现代白话文和古典诗文两种不同的体裁内容,正是引领学生结合语言感受两种文体不同语言风格形成的表达效果的极好契机。因此在教学“文包诗”时,教师可以找准诗文对照的结合点,紧扣其中的核心字词,引领学生深入对照,深切感受不同表达形式的表达效果。
《李广射虎》一文中写得最为精彩的就是“李广搭箭射虎”的部分。作者运用了“猛然间”“连忙”展现了李广作为一名将领的机智勇敢、当机立断;而连用的三个四字词语“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则使一个武艺超群、力大无比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不得不令读者感叹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而所有的这一切,边塞诗人卢纶在古诗创作中仅仅着一“引”字,就成功地将所有表达意蕴和盘托出,真可谓举重若轻。在教学中,教师紧扣课文中这三个四字词语与诗歌中的“引”字进行对照,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对现代白话文语言的感悟与积累,还强化了诗文的交融对照,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古典诗歌讲究的是语言的精练简洁,而现代白话文更注重对人物细节的描绘,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言语风格上的对比,让学生感知不同的表达风格,促进了学生言语生命的有效生长。
总而言之,“文包诗”的教学不能偏重于诗与文的任何一方,而要在充分关照两者的基础上,强化诗文之间的和谐交融,在呼应与互动中化难为易,达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责编刘宇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