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实践要求

2016-03-06李本松

理论月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生产力结构性供给

□李本松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实践要求

□李本松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国在新常态背景下从生产领域对供给这一侧进行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优质供给,以优质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提高供给适应与满足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结构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及其变化,使得供给更好地满足需求,实现经济增长来自于供给与需求的双驱动,从而发展生产力,提升经济增长动力。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基本理念是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目标是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实现方式是改革创新,改革内容是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以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使供给更加适应需求结构及变化,着眼点是通过实现增长动力的协同形成经济增长的协同动力。其实践要求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为先,实施质量立国战略,增强国产商品质量信誉和质量信心,进行政府改革,简政放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国家推进改革的政策要综合配套,打组合拳,突出重点,平衡好当前和长远,注重整体效应和实际效果。

供给侧;需求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面临困境、经济增长动力缺乏的背景下提出的破解经济增长与发展难题的创新思想和经济学思想。长期以来,我国在推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投资、消费、出口的“三驾马车”中,过于重视需求侧管理,过多地依靠刺激需求来实现经济增长,这导致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面临诸如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供需错配与低效现象明显等一系列问题;同时,2015年以来央行5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万亿元,但投资依然萎靡,表明传统的经济刺激政策正在失去作用,经济增长乏力;而且,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到新常态,面对生态、资源、环境制约要求的绿色化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等新特征和新要求,这就需要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动力。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这是新常态的时代必然。正如习近平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1]因此,立足于新常态下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丰富内涵

在经济学上,供给与需求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运动是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动力之源,供给是相对于需求来说的,同样,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来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在新常态背景下,从生产领域对供给这一侧进行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优质供给,以优质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提高供给适应与满足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结构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及其变化,使得供给更好地满足需求,从而发展生产力,提升经济增长动力,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用一种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来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和动力问题,这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持久的新动力,是新常态下绿色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入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理念,具有如下的丰富内涵。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习近平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2]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最终推动力量。一种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结构决定的,但是生产力是活跃的,是在不断发展的。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生产力结构一定时间内的相对稳定性与生产力不断发展变化性之间存在着矛盾,这样就导致了决定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力结构在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之后最终成为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因此,必须改革生产力现有结构才能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长期以来,我国过于重视需求侧管理,由此形成经济增长及其动力过于依赖投资和刺激手段,由此也形成发展生产力的固定结构,这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制约。例如:从产业结构上来看,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低附加值的产业比重过高,并造成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库存;从社会生产要素投入来看,过度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依靠人才、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管理、创新等要素的比重过低,等等。2015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元。”[3]这样大的经济总量,原有的经济模式无法维持,进一步发展的持续性无法为继。这样就导致了生产力结构性僵化,制约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要实现生产力发展就必须改变一种思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打破原来旧的生产力僵化结构,形成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模式结构。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这样,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改革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当前现有生产力结构,在供给这一侧从生产领域入手,改革供给要素形成生产力发展的新结构,以此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表现是在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上,表现在国民经济增长能力上。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党和政府推进任何改革和发展的一切努力都最终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人的需要的满足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条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这样,是通过改革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需要,使得人民群众在需要的满足中获得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的富裕程度越来越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需求的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向日趋明显。但是当前我国满足需求的供给却没有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满足需求的供给结构性僵化明显,表现为:低端和低品质的供给富余,产品过剩、产能过剩现象突出,高品质、高信誉、品牌化、个性化的产品满足缺乏。因此,当前我国供需错配现象明显,供给的低效、无效现象较为突出。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多样的,例如,我国国民出国扫货、疯狂抢购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出国游变成了购物季,旅游成了购物的陪衬。更主要的是,这种供给僵化结构直接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动力越来越小。同时,这种僵化供给结构直接影响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创造、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现,直接关乎党的执政理念的实现,这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促进实现人的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的需求是旺盛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5]人民群众通过需求满足追求自我发展的愿望是强烈的,但是,供给侧结构性僵化在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减弱的同时,也直接阻碍了人民群众发展自我的愿望的实现,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涵就是以促进实现人的发展为基本理念的。曾经备受关注的国民在日本抢购的马桶盖原产地是杭州的事件折射出很多问题:人民群众的需求是旺盛的,人民群众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是强烈的,但是,对国货的品质、信誉和信心等依旧存在问题。“国货当自强”、“质量立国”不仅是一种口号,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是落实发展为人民的发展思想的政治要求。什么时候国人以国货为荣、以国货为傲,“质量立国”战略才算是真正达到了目标,人民群众需要的满足才会有坚实基础,人民群众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满足才会有可靠保障。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增强经济增长动力。习近平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6]经济增长来自于经济增长的总量膨胀和质量提高上,经济增长动力就是实现经济总量膨胀和质量提高的能力。其实现的途径既包括来自需求侧的要素,也包括来自供给侧的要素。从供给侧结构性要素来说,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的经济与生产的要素有: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制度、管理、工具等,这些是社会生产的供给侧要素。要提高经济增长能力就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做:增加经济与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实现这些要素组合的有效性、灵活性、适应性以更加高效地进行生产和经营。从生产领域来看当前我国供给的无效和低效主要就是由于生产产品质量的低效化,这种低效化直接表现为生产产品在满足需要上的无效和低效,这就必然导致包括消费需求在内的需求满足是无效和低效的,这直接制约了经济增长动力,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效率下滑。因此,要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就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改变经济增长动力来自于供给这一侧的制约因素和阻碍。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生产要素的有用、有效、优质的产出,生产和产品更能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能力,更能促进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同时,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使得生产和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需求,使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四个环节能持续循环下去,由此释放出需求侧的经济增长动力,这必然地增加了经济增长的动力。

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方式是改革创新。习近平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改革创新来实现的,改革创新是消除经济增长与发展障碍的有效方式,是破除发展僵化机制的有效方式,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不足和经济的下行就是由于我国长期奉行的需求侧管理导致的结果。经济运行有其自身规律和内在机制,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哪一种经济模式和经济理论是一成不变的,当经济增长与发展遭遇到了困境的时候,只有通过改革创新闯出一条新路来,这是被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证明了一条真理。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终结了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重新粉墨登场,需求侧管理理论和实践模式成为了“二战”后世界各国政府“宠儿”,但是却形成上个世纪60-7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滞涨”局面,为破解困局,里根经济学(当然也是包括撒切尔经济学)开始大行其道,包括减税、控制货币发行量、减少经济的行政干预等供给侧管理开始盛行。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创新是世界经济变革的主旋律,每当经济运行遭遇到困境的时候,都需要通过改革创新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来走出困境。当前我国的经济困境就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过于重视需求侧管理造成的,这导致了一方面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库存严重,另一方面供给不足,优质供给、有效供给不足,供需错配明显,满足需求的供给低效和无效问题较为突出。例如:高质量的产品不足,国人对国货的信心不足,国人对国货质量信任不足。长期的高耗能和高污染造成的我国的生态环境灾难,经济绿色化不足,人民群众对蓝天、新鲜空气、纯净的水等基本需求是渴望的,对食品安全是渴望的。这些都是供给不足的。改善和提高供给不足只有通过改革创新的方式来实现,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的方式是改革创新。

第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是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以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使供给更加适应需求结构及变化。习近平指出:“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通过加强优质供给以此来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这里必然存在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优质供给,怎样实现优质供给?优质供给就是质量高、信誉好、是人民群众需要的、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产品,可以理解为就是优级高质量产品,这是能实现有效供给的产品。优质供给就是优质产品,优质产品必然是从优质生产中来的,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这是从生产领域做起。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供给来自于生产领域,优质供给必然要靠优质生产。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必然是要求实现优质生产,这首先要从生产领域改革做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通过改革供给提高供给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的全面性和要素利用的充分性。改革供给归根结底是改革生产,就是要改革生产体系、生产结构、生产模式,实际上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资源的节约,实际上是对生产方式的改革,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生产。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必然包含着改革生产,实现优质生产,通过优质生产实现优质产品,以此实现提高供给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最终使得供给更好地适应需求。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供给才是有效供给,能充分满足人的需求的供给才是优质供给,无效供给就是无效生产,低效供给就是低效生产,无效供给和低效供给不仅造成供给短缺而且浪费资源,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包含着生产,是以满足需求为导向的思想。

第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眼点是通过实现增长动力的协同形成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协同动力。习近平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当前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减弱、经济增长乏力、旧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越来越成为经济在新常态下的增长与发展的制约和瓶颈情况下,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新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实现增长动力的协同形成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协同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协同是指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的动力既来自于供给侧又有来自于需求侧,是双动力。从供给侧这一侧的结构性改革来看能生成经济增长和发展动力,因为供给侧这一侧的结构性改革是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这必然是生产领域的改革创新和科技革命,必然实现的是高效经济,这必然能形成我国经济新的增长和发展动力。从需求侧这一侧来看,由于供给侧结构改革所提供的优质供给,能减少无效供给和低效供给,扩大和提高有效供给,使得包括消费需求在内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能继续发挥和增强需求侧管理的消费、出口、投资“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以提高和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是在供给侧进行改革,但是却是关注需求侧,是为了使供给更好地适应需求,是以需求为导向和依据的,能从通过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产生和释放经济增长和发展动力。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能实现供给与需求两侧动力协同互生,由此产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协同动力。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要求

通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内涵的解读可以发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为了在新常态下解决我国发展的动力问题,实质仍然是属于我国的发展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不仅关注供给这一侧的问题,而且关注需求这一侧的问题,是通过改革供给来更好地适应需求,由此实现发展动力的协调互动共生,以此来生成增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因此,要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在实践上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为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生产领域做起来提供优质供给的,优质供给来自于生产,这要求改革生产体系、创新生产方式,实现优质生产和高效率生产,实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改革创新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这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导因素和贯穿因素。生产体系和生产方式的改革创新就要求实现生产模式和生产方式的改革升级换代,实现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的改革创新,为此,要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倾斜、经济、政治、法律等多种手段和机制实现企业等生产单位的升级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与改造生产是实现生产领域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关键。改革创新在当前我国被提到很高的高度,但是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放空炮,要建立改革的保障机制和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从改革的保障机制来看,国家要从制度上和法律上塑造改革的良好环境,为改革保驾护航,消除和减少改革阻力,宽容改革失败。对于创新则要更多地建立激励机制,要让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实践创新的主体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实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关乎供给这一侧,更关乎需求这一侧,这是以满足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改革,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是系统性的改革。系统性的改革就是要用革命的精神来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第二,实施质量立国战略,增强国产质量信誉和质量信心。在我国当前,一方面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库存严重,相对于国人海外消费的日益高涨来说国内消费显得冷清,另一方面国人国外疯狂扫货,消费强劲旺盛,海外购买异常火爆,旅游观变成旅游购。这种国内外消费冷热有别、反差鲜明表明,我国的需求是巨大的,需求的潜力也是巨大的,但是国内供给明显存在着供需错配、错位现象,存在着满足需求的供给的低效化、甚至无效化现象。其根源就在于我国的产品质量不高,产品的质量信誉不高,国人对国产产品的信心不足。要想改变这一切,只有提高国产产品的质量和质量信誉,提高国人信心,坚持实施质量立国战略。国人在国外购买的有些产品就是产自中国,例如,国人在日本抢购马桶盖原产地杭州就是一个例子,为什么国人宁愿舍近求远、甘愿付出关税和外商的利润?这说明国人对国产产品的信誉和信心不足。因此,“国货当自强”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通过实施质量立国战略,树立品牌意识,久久为功,逐步培育和增强国产产品的质量信誉和国人对国产产品的信心,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实践要求。我国是有很强的生产能力的,也完全有能力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来。例如,我国出口产品和代加工产品等,质量都非常高。诸如苹果手机在我国的代加工生产,由我国生产的耐克服装和鞋等贴牌产品就能说明问题。我们在国外经常能见到很多产品是中国产的,质量是很高的。因此,我国树立质量的国家意识和品牌意识,质量应该成为一个国家的意识和品牌。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消费者追求的是质量和性价比的满足的效益与效率,两者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但是通过质量立国战略能最终实现两者目标的一致,最终实现个人、企业、国家都是受益者。为了实施质量立国战略,我国应该建立质量标准体系,以此建立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以此制约企业的低效、无效生产,从而逐步实现产品的优质供给,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要求。

第三,进行政府改革,简政放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这是实现社会生产全要素高效率的条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提高社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这实际上是社会的一切创造活力和创造源泉的涌流,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这就要求进行政府的行政改革,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由此激发释放最大的创造热情,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能调动社会各种主体的创新和创造,能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从本质上看,行政权力与市场机制是对立的,行政权力强大且干预过多必然会抑制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这就是权力逼退市场,市场机制和作用萎缩,市场激发创新与创造的活力就受到抑制,这就不可能有所有社会主体的创造和创新,不可能有生产全要素的充分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社会全要素生产率就不可能实现。正如上面分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内涵所指的那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领域提高优质供给,减少无效,扩大和增加有效供给,由此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使得供给更加满足需求及其结构和变化,这个过程归根结底还是要在政府推动和引导下,由市场来主导,这是市场机制和行为,市场是这一过程的最高效、最有效的机制。为此,要坚持破除垄断,营造公平竞争、透明规范、法治高效的市场环境、市场规矩、市场机制。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腐败会产生多种严重的后果,扭曲价格信息和供需关系,增加经济交易的成本,直接制约优质高效的供给。这里要指出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要素不是仅仅指进行物质生产的要素、还包括制度、管理、文化等要素,市场机制能有效实现着这些要素的最佳、最优、最高效组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要求进行政府改革还与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相联系,转变政府职能是释放市场活力的重要条件和机制。

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国家的政策要综合配套,打组合拳,突出重点,平衡好当前和长远,注重整体效应和实际效果。首先,要从解决当前迫切的四个方面问题做起:化解过剩产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其次,从长远战略上来看,要进行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改革创新和战略调整,改革生产方式和生产模式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这要从我国经济结构、增长与发展方式、生产模式和方式改革创新转型做起,这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做好、做足、做实其中的“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做好加法就是要补齐制约发展的短板,发展新兴产业门类和高新技术产业,例如:互联网+,海洋工程,生物工程,机器人产业等。做好减法就是要实现政府简政放权消除制度制约和制度成本,实行关停并转、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低品质、造成产能过剩的“五小企业”,去掉积压库存,减税为企业降低成本和债务负担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活力。做好乘法就是要发展科技、特别是高新科技与工艺,并努力使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速科技向经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渗透、扩散和转化,使其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杠杆。通过行业企业整合和科技改造实现产业科技升级改造、规模经营、产品升级换代来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做好除法就是要清除过剩产能,优化重组企业,坚决关停僵尸企业,实行市场化的企业淘汰机制,挤出房地产泡沫、消除房地产的暴利化。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2-22(01).

[2][7]习近平.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N].人民日报,2016-01-19(01).

[3]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6-03-06(01).

[4][8]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森林生态安全工作[N].人民日报,2016-01-27(01).

[5]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6-03-06(01).

[6][9]习近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5-11-11(01).

责任编辑 许巍

10.14180/j.cnki.1004-0544.2016.11.023

F121

A

1004-0544(2016)11-0129-05

河南工业大学校社科繁荣计划项目(2013FRJH15)。

李本松(1969-),男,河南光山人,哲学博士,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生产力结构性供给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