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思潮:一个概念的再探讨

2016-03-06李洁彭庆红

理论月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非主流思潮观念

□李洁,彭庆红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社会思潮:一个概念的再探讨

□李洁,彭庆红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社会思潮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对象。新时期,理解社会思潮的内涵应该注意转变角度,摒弃单纯从社会意识范畴来理解社会思潮的做法,把社会思潮纳入非主流意识形态范畴来加以考察,突出其意识形态性,进而从过程角度审视其本质和形成发展,并在与相关概念的辨析过程中来深入理解社会思潮的内涵,真正认识到社会思潮的本质是非主流意识形态掌握群众并外化形成现实运动的过程。

社会思潮;非主流意识形态;阶级社会;意识现象

社会思潮是阶级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特有而复杂的意识现象,自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1]以来,众多学者就开始研究社会思潮这一意识现象,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当代社会思潮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研究角度、时代环境,特别是社会思潮本质的暴露程度等差异,使得学界在理解社会思潮的内涵这一基础性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社会矛盾等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社会思潮的内容与传播方式复杂多变,它深刻地影响社会并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对象。因此,要做好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就需要深入探讨社会思潮这一概念,明确其范畴定位,从过程与概念辨析中重点把握其本质。

1 社会思潮是非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要范畴

“范畴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各个知识领域中的基本概念。”[2](P7)那么,社会思潮究竟应该属于哪个范畴呢?对其进行定位是理解社会思潮内涵的前提。

学界对社会思潮概念的研究成果较多,归结起来主要有“综合说”和“中介说”两种观点。[3](P52)“综合说”从社会思潮的内容出发,认为社会思潮是社会心理和思想理论的综合表现。如有学者认为,社会思潮是“以一定的社会心理为基础,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支撑,渗透、贯通于社会心理和特定的思想理论这两个层次中,是这两种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辩证综合的表现”。[3](P57)“中介说”从社会意识整体结构出发,认为社会思潮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互相转化的中介。这种观点把社会意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社会意识形态,而社会思潮恰好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位置。[4](P57)但有学者又认为,社会思潮变动性较大,并且不是任何时代都有社会思潮的存在。因此,不宜把社会思潮看作社会意识结构中单独的一个层次,而应把“普通意识”作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中介环节的一般形式,而把社会思潮看作是普通意识在特定情况下的特殊表现。[5](P8)这种观点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仍然认为社会思潮处于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中介位置。

“综合说”和“中介说”对社会思潮的界定都有各自的道理,给社会思潮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研究方法。但无论“综合说”还是“中介说”都是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角度出发,以社会意识的层次结构(二层次或三层次)为标准来定位社会思潮,把社会思潮纳入社会意识的范畴。毫无疑问,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角度来看,在理论上把社会思潮纳入社会意识范畴是绝对正确的,但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两种制度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强化,平静表面的背后却是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隐蔽的“和平演变”,社会思潮就越来越成为“和平演变”的一种重要手段。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社会意识所反映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国家经济政治制度,小到日常生活琐事,对它们的反映都可以称之为社会意识。显然,如果仅仅把社会思潮定位在社会意识范畴还不够精准,这将引起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社会意识的中性话语导致在实际应对社会思潮的过程中的畏缩不前、不敢亮剑。正是从社会意识的角度出发,社会思潮多打着“学术研究”、“言论自由”等旗号大肆宣扬宪政民主、市场化、私有化等观点,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极大冲击,如果以普通社会意识待之,那么对社会思潮的批判、斗争、引领就缺乏理论上的合法性,进而在实践中被冠以“干涉学术研究”“压制思想自由”“专制”等“左”的帽子,但如果真的放弃对社会思潮的批判、斗争、引领,却又无法避免右的错误。另一方面,社会思潮的社会意识定位让人误以为社会思潮仅仅是思想层面的运动,而忽略社会思潮在现实层面的运动。社会思潮致力于影响人,不仅传播相关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等,其最终目的是影响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比如,在生态主义思潮影响下发生的冲击PX项目、阻止修建变电站等一系列现实层面的群体事件。可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仅把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来理解是不够的,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导致一些问题。《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都进一步表明,应对社会思潮的工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意识形态在大的范围内也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转换视角,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社会思潮,把社会思潮纳入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范畴,进而更加准确地从非主流意识形态范畴来考察社会思潮。

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角度出发,把社会思潮纳入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范畴不仅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在实际的意识形态工作中也可以避免重大失误的发生。首先,把社会思潮纳入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范畴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对经济基础的集中反映。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是由旧社会生产关系残余、当前社会生产关系和未来社会生产关系萌芽等部分组成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意识形态。反映当前社会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以主流意识形态的形式存在,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建立相应的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一经建立,又以现实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而反映旧社会生产关系残余和未来社会生产关系萌芽的观念则只能以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形式存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等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广播电视、党报党刊等方式光明正大、大张旗鼓地宣传,而非主流意识形态由于其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异或相斥则不能通过上述正规途径得到传播,而社会思潮就是其传播自己的思想、观念的主要方式。其次,明确社会思潮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范畴定位也为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社会思潮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范畴定位之后,在应对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就可以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为相关社会思潮的引导、批评和斗争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和保障,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2 社会思潮的本质是非主流意识形态掌握群众并外化形成现实运动的过程

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6](P62)社会思潮之所以成为社会思潮而不是其他,是由其本质决定的。因此,明确社会思潮的本质是理解其内涵的核心。

学界在界定社会思潮时表述异常丰富,就其表述的最终落脚点来说,有的认为,社会思潮是一种“思想倾向”或“思想潮流”;[7]有的认为,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活动形态”;[8]有的认为,社会思潮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变动或运动形式”;[9](P119)有的认为,社会思潮是一种“大众的思维运动”;[10](P6)还有的认为,社会思潮是一种“社会意识的特殊运动”或“思想观点的运动”。[11](P4)恩格斯曾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12](P951)可见,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从运动层面来理解社会思潮确实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但就学界大多把社会思潮理解成社会意识层面或思想层面的运动,而忽略了现实层面的运动。思想层面的运动是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广泛影响群众并使之认同、接受其思想、观念的过程,即非主流意识形态掌握群众的过程,这是社会思潮形成发展必须经历的重要过程。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3](P9)即“任何一种社会思潮,只要它是比较成熟的并且在社会中有较大的影响,它总是力图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总要教导和提倡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9](P143)社会思潮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使人们认同它,而在于人们用它所传播的思想、理论指导自身的行为,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外化为现实层面的运动。这是社会思潮形成发展的关键过程,也是纯学术研究与社会思潮的主要区别。比如,儒学研究和新儒学思潮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只是从学理层面对儒家思想在学术范围内进行研究,而后者则倡导不加区别地全盘接受儒家思想,并力求广泛影响群众,最终致力于把中国改造成“儒士共同体专政”的儒教国。[14]

因此,我们所指的社会思潮并不是一种固定状态,而更应该从动态中去把握社会思潮。从本质上讲,社会思潮是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等掌握群众并外化形成现实运动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思潮本质上包括“两个过程”,即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掌握群众的过程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外化形成现实运动的过程。而在这两个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又会导致一定的现实运动。

3 基于形成发展过程分析来理解社会思潮

既然社会思潮不是特指某种特定的状态,那就需要在理解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来理解社会思潮。在社会思潮的“两个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和“现实契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心理因素是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掌握群众过程的必要条件。从根本上说,一切思想、观念的产生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而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又起着最根本的决定作用,但生产关系却在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产生中起着更为直接的决定作用,即思想、观念直接反映着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是对旧社会生产关系残余和未来社会生产关系萌芽的直接反映,并引导着社会思潮发展的价值取向,要超越学术研究的范围掌握广大群众则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是“认识主体日常的心理层面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日常社会中对各种自然、社会和人文现象的直接或间接地观察、感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态度、意见、情绪、观点等,具有直观性、流变性、群体性、地域性甚至民族性”,[15]而一种社会心理的形成往往受到一定历史背景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要掌握群众,关键要引发群众的心理共鸣,而要引发心理共鸣就与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心理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那些在历史文化因素的外力作用下,某些意愿、情绪或观点等社会心理因素长期受到压抑,缺乏表达,当遇到某种相似的思想、观念时就容易引发心理共鸣。另外,某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等则是通过某些社会心理因素的学理化,直接从社会心理演变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关思想、观念,而这些思想、观念本身在广大群众中就已经被广泛接受和认同。

其次,“现实契机”是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外化形成现实运动的助推器。契机是指“事物转化的关键”,[6](P1029)在此是指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外化为现实运动的刺激因素或者导火索,而这一角色往往由一定时期的现实矛盾来扮演。社会思潮的形成发展不是某一个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的,而是某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现实矛盾则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反映,体现着一定时期某些群体的共同利益诉求,是“诸项社会条件相互结合的枢纽”,[9](P127)是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外化形成现实运动的助推器。现实矛盾促发心理冲突,引发“舆论”,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指引下,当人们的心理突破一定极限,便发展成为现实的运动。比如,与日本相关的问题之所以能够较为容易地挑动中国人民的神经,进而引发大规模的游行示威、甚至极端行为,就在于中国人民在历史上曾饱受外来民族特别是日本民族的侵略之苦,这段屈辱史为中国人民蒙上了深深的阴影,整个民族情感、民族心理处于受伤害、受压抑的境地。如今中国的经济日益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人们普遍认为当今中国已不再是历史上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中国,一些人有“报仇雪恨”的心理。因此,每到中日关系敏感时期,每每涉及中日关系敏感点,都极容易刺激中国人民的神经,甚至受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引发一些极端行为。

最后,“两个过程”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一个结果”。掌握群众的过程是外化为现实运动过程的前提,而这两个过程的综合作用又将导致了现实运动。现实运动是这两个过程的结果,也是社会思潮发展的最终目的。经过现实运动,社会思潮则进入消退或潜伏状态,等待下一次契机,重新发起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进攻。

4 在与相关概念的辨析中来理解社会思潮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社会思潮同社会心理、社会舆论、社会热点、社会潮流、学术思潮、政治思潮等概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混淆,这些概念虽然与社会思潮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确实不能混同,辨析这些概念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社会思潮的理解。

首先,社会思潮与社会心理、社会舆论的辨析。社会思潮与社会心理可谓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有学者直接把某些社会心理的表现视为社会思潮,虽然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但从一个侧面却反映了社会心理在社会思潮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社会思潮包括“两个过程”,影响广泛性和现实干预性特点是其显著特点。社会心理反映着是特定时期人们普遍的“情绪基调、态度倾向、价值取向等”,[16](P12)一方面影响甚至决定着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能否掌握群众以及促使其外化为现实运动,另一方面也直接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提供感性材料,丰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也就是说,社会心理只是非主流意识形态演变为社会思潮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而非社会思潮本身。社会舆论是指“在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上,社会大众意见的总合,常表现为多数人对此的态度和评价”。[17](P481)在此,共同关心的问题多为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矛盾,这些现实矛盾促使人们产生意见,起初的意见还是零星的、少量的,不足以形成社会舆论,只有这些现实矛盾刺激了人们潜在的社会心理,使人们长期受到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才能形成“舆论蔚然”的局面,社会舆论才得以形成。可见,现实矛盾是刺激长期潜隐的社会心理发生冲突的根源,或者说现实矛盾是社会舆论产生的根源,而社会心理却是社会舆论形成的直接原因,社会舆论是对社会心理的直接表现,甚至有学者把社会舆论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直接形容为皮肤与内脏、[18](P62)表征与内涵[19](P244)的关系。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掌握群众的过程中,社会心理起着关键作用,但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外化形成现实运动的过程中,社会舆论往往起着造势的作用,进一步加快其向现实运动的转化。因此,社会心理和社会舆论本身不是社会思潮,但却共同影响着社会思潮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其次,社会思潮与社会热点、社会潮流的辨析。社会热点是指受关注度较高的社会事件,往往与社会现实矛盾高度重合。“热点”具有热得快,冷得也快的特点,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而社会思潮则以某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为理论支撑,具有较强的持续性。社会思潮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也时常借助社会热点进行传播,扩大影响,甚至以社会热点为“现实契机”,完成从理论到现实运动的转化。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热点都能成为“现实契机”,只有那些与某种社会思潮的核心理论相一致的社会热点才能担当此任。社会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历史潮流”。社会思潮则是对社会潮流的一种反映,但并不是所有社会思潮都符合社会潮流,只有那些符合社会潮流的社会思潮才能够继续发展壮大,由非主流意识形态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如19世纪40年代末,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在欧洲流行,其中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都没能正确地反映社会发展潮流,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在当时只能算是一种社会思潮)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潮流,进而在无数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下,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共产主义运动,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了现实。

最后,社会思潮与学术思潮、政治思潮的辨析。社会思潮是一个总体性概念,而学术思潮、政治思潮则是社会思潮的一种分类。很多社会思潮总是以“学术研究”为标榜,宣扬其理论的客观真理性,以便模糊学术思潮和政治思潮的概念。其实,学术思潮和政治思潮绝不可能做到截然两分,政治思潮往往以学术思潮为前锋,试探民意和官方表现,通过学术思潮相关理论的争论,扩大影响,提高其认同度,进而为政治思潮提供理论支撑和群众基础。政治思潮在学术思潮的支撑下对现行政治体制、主流意识形态等进行批判、斗争,以达到影响国家大政方针、甚至颠覆政权的目的。因此,绝不像某些人所宣称的那样,某些社会思潮只是在学术范围内活动。无论哪一种社会思潮都有其意识形态性,它都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对象。

总之,通过对社会思潮的范畴定位,本质、过程的分析以及与相关概念的辨析,我们认为,社会思潮,就是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等在社会心理、社会现实矛盾等的推动下掌握群众并外化形成的现实运动的过程。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张澍军.社会思潮冲击与青年学生若干社会价值观念导向[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6]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邓卓明.论社会思潮的类型与特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8]梅荣政,王炳权.论社会思潮总体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5,(10).

[9]刘建军.文明与意识形态[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0]吴成.社会思潮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11]陈立思.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梅荣政.对当前几种错误观点的评析[J].红旗文稿,2015,(13).

[15]王炳权.深入理解社会思潮的基本内涵[J].高校理论战线,2010,(11).

[16]曹茹,王秋菊.心理学视野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7]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18]诺尔-诺依曼(Neumann,E.N.).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9]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赵继棠

10.14180/j.cnki.1004-0544.2016.11.020

D09

A

1004-0544(2016)11-0114-05

李洁(1986-),男,重庆荣昌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彭庆红(1968-),男,湖南汨罗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非主流思潮观念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反思西方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以近年来国内非主流历史话语为对象
健康观念治疗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学生追逐非主流文化好吗?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