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湖北书院建筑风格及现代启示
2016-03-06蔡志荣
□蔡志荣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清代湖北书院建筑风格及现代启示
□蔡志荣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清代湖北书院实际上成为地方的教育和文化中心,是地方文化精神的象征,书院建筑也是展示地方文化形象的符号。书院地点的选择受禅宗山林文化的影响,注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结合。书院的建筑空间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烙上鲜明的荆楚文化地域元素。现代学校建设,注重学校选址、建筑和环境的营造,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的环境,不仅陶冶性情,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书院;天人合一;建筑;荆楚文化
1 书院的院址:“天人合一”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明清时期湖北地区教育发达,人才辈出。湖北书院院址的选择受禅宗山林文化的影响,注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结合。书院大多建立在风景优美的山林名胜之区,奇秀的峰峦、清澈的溪流,让人心旷神怡,有助于陶冶性情,养德修业。孝感西湖书院原来旧址偏小,而且又靠近庙宇,知县重新选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景优雅的地方,“治之西北垂,峻山为枕,沦河为带,形势宏敞,气象轩豁,洵陶淑人伦光昌文治之胜区也”。[1](卷50)来凤县的朝阳书院原在城南,邑侯王廷弼认为其地狭窄而且喧嚣吵闹,不利于读书学习,准备寻找高敞之地,于是“在城东门数几里地桐梓园,下临溪河,每春夏泛涨,则波涛出没,如闻蛟龙声,秋冬冷溢之状,亦令人悟源头活水,而树木阴翳,时鸟变声,皆可以助读书之兴”。[2](卷8)良好的读书环境对士子有所启迪,地方安静,鸟语树林中,水波飘逸之处,为读书佳境。士人在此聚居读书,相互讲习,“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之所。广济县的梅川书院旧址“正当孔道圜圚多嚣”,书院处在交通要道和街市喧闹之处,不利于学习于是重新选择基地,新书院“高明爽朗,远迎山秀,近挹流清,晏坐月业仁风翔洽,亦梅川一胜观也”。[3](卷13)对书院周围的自然环境精心选择,希望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除了读书声和琴声等人为因素外,来自大自然环境中的声音烘托和陪衬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古今之气运系文章,人物之钟灵由山水”。[4](卷7)书院讲究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宇宙观、人格观、审美观的高度结合,是书院文化的理想追求和特有气质。蕲州的玉台山“山川奇秀,邑志首称,诸文人墨士靡不至,至则或题之,或记之,或咏歌之,辉映栋宇间,盖其盛也”[4](卷6)。风景秀丽,吸引许多文人骚客,加以地方官员的苦心经营,才有书院的创建,说不清是“人以地传乎”,抑或“地以人传乎”。
湖北书院选址除了注重自然环境的山水秀丽外,还重视历史文化古迹和名士遗踪等人文环境。以便“远尘俗之嚣,聆清幽之胜,踵名贤之迹,兴尚友之思”。相当数量的书院的分布直接同名儒大师的学术活动相联系。东湖县的六一书院“东望东山,南瞻五陇,大江襟带其前,三游、黄陵环拱其右,或曰,此形势之枢纽也”,是环境宜人的佳境,加上唐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此游历,士子可以在此可以“追景祐之胜治,溯先哲之芳踪,忠臣义士所瞻仰。仁人孝子所观型”。[5](卷14)安陆府钟祥为“古郢中地,在周时为楚旧都,擅方城汉水之雄,据荆山云梦之胜,奇秀甲西南,历千百余年山川不改风景如故”。邑侯杨禄绶探访旧楚胜地,如宋玉井、子婿台、兰台石城等处许多胜迹。在宋玉阳春白雪之处建阳春书院,“以阳春白雪之遗迹,以激发乎文人之心思”,可以“一以仰古人,一以开后学,欲使肄业其中者词擅白雪句庚阳春,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希望“读书斯院者必有如屈宋之人,再振宗风”。[5](卷16)以古人的文采激励后人的文思,千古悠悠,帝王兴衰,只有文章才流传千古。
新洲问津书院选址就是讲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的典型代表。从自然环境看,问津书院背靠孔子山,面向孔子河,座山依水,面南而向。前有清溪盘绕,后有碧嶂环抱;左方是一肪纵横的高山,右边是村田相间的原野。从人文环境看,此地相传孔子自陈蔡途经此地,使子路问津。从西汉起,历代州县均在此立庙祭祀孔夫子。宋末时龙仁夫在此筑室讲学兴建书院,历经元、明、清三朝七百余年,负笈求学者源源不断,名贤硕儒辈出。荆门州知州舒成龙建龙泉书院,查访荆门自宋以来有三孙、理学如二朱、四胡等游历教化,荆俗为之突变,于是书院于龙泉旁“构荆园,筑土为山,引泉成池,以为多士啸吟之地,又东山别业,筑草堂以勿忘三孙、二朱旧迹,且兴院右之全忠祠、孝隐亭互相掩映。”希望肄业其中士子“内培忠孝之基,外得江山之助”。[7](卷36)既受山川钟灵水秀的熏陶,又受名儒、贤达的感召。
书院位置十分讲究。大多数书院是背山面水型,背枕山丘,面向河流或湖泊。书院的方向坐北朝南,书院的大门大多居中向南或向东南、西南方向,也是为了符合风水理论中所崇尚的“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书院的所在地大多依山傍水,所谓“山屏水障,藏精聚气,钟灵汇秀”,为风水中的最佳“吉形”。按照风水理论,若书院选址依山傍水,背靠大山,而与之相对的又有一小山,这样地方则是风水极佳之地,科举必然兴盛。两湖书院、经心书院以及后来的存古学堂之所以都是建在环绕都司湖畔,就是看中此地方风水好,科举必盛。
虽然到封建社会晚期,书院日益官学化影响到书院的选址,出现由山林逐渐向城镇靠拢的趋势,但由于城镇环境的嘈杂和用地的限制,位于城内的书院过于喧嚣嘈杂,所以最后许多书院采取“半依城市半依郊”的折衷方式。例如来凤县的凤山书院原在县署左,光绪七年知县唐殿华在城南发现一块读书佳境,“其地距城约数十武,平原高旷,树木森秀,风光黛色如在目,前扩为精舍,诚为读书佳境,”认为来凤“山川之灵秀郁久必发,”从而“行见人才蔚起和其声以鸣国家之盛”,[8](卷29)书院以设在城乡交界处来缓解同喧嚣的市镇环境的矛盾,同时便于控制。“书院办在山上,包含着学术文化的传递和研究所必需的某种独立精神和超逸情怀;但又必须是名山,使这些书院显示出自身的重要性,与风水相接,与名师相称,在超逸中追求着社会的知名度和号召力”。[9]P230
书院的选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空间体现,受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的深刻影响,人寄情于山水之间,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产生感应和共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统一,在自然中获得美德教育,理性得到升华。
2 书院的建筑:浑朴、雅致、庄严
书院的建筑风格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艺术水平。湖北地区书院建筑具有浑朴、雅致、庄严的荆楚建筑风格特色,既不同徽州书院追求地方情调和乡土风格,也不象西北书院沉稳、端庄、古朴。
湖北书院建筑空间构造注重风水阴阳。如汉阳晴川书院买屋扩建时,先“相其阴阳,观其栋宇”。[10](卷27)云梦县的梦泽书院,原来外有照壁一座,因有碍风水,照壁拆去。荆门州的龙蟠书院,“像其地形亦以为多士登龙之兆也,”希望对读书其间的士子带来登科之吉兆。[7](卷3)书院规模一般不大,小巧实用,大多为二进或三进,二进式的书院,第一进为仪门,第二进为讲堂,讲堂后附设祭堂。三进式的书院,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多为三到五开间的讲堂,第三进为先贤祠堂,建文昌阁或魁星楼、藏书楼等。湖北地区书院基本上此格局,如汉阳的崇正书院“头门迤而西为二门,门外房一间,二门内建讲堂,讲堂西建六贤祠,皆新造之讲堂,后二堂,堂上东西二房,堂下东西二房为收藏书籍之所。二堂后三堂,堂上东西两房,堂下东西两廊为山长下榻之所。由讲堂迤而西屋五间,东西廊房四间,门外隙地一段为监院厅均补葺之,由讲堂后迤而北抵凤凰山麓建齐房二十号,诸生肄业其间”。[11](卷8)
湖北地区书院建筑中,齐舍的建筑规模较大。如云梦县梦泽书院建有东齐舍二十五间,西齐舍二十四间。襄阳府鹿门书院建有二十四齐,两湖书院建有齐舍二百四十间。苏云峰认为传统学宫、书院建筑和现代学堂建筑区别在于:“传统的学宫,以祭祀乡贤为目的,故其建筑,以祀祠为多;传统的书院,以自修应试为目的,故其建筑,重齐舍,而轻讲堂。对于学生的起居饮食卫生与健康活动,均不注意。现代学堂,则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设计的重心。”[12](P70)书院以自修为主,重视齐舍就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场所,因此,齐舍是书院中最多的建筑。同时,书院注重整体效果。例如,勺庭书院中为讲堂,后山长住齐,左为先圣礼殿,右为薄公祠,祠前左右号舍各十,次为监院厅以藏书。整个建筑群,从建筑结构元素到亭台楼阁,美轮美奂。殿堂祠馆上覆琉璃碧瓦,下铺方面石砖。室内画栋雕梁、丹楹刻桷;院外朱栏曲槛、宫墙护围,这些雕刻都恰到好处,处处彰显建筑精心构思。
以问津书院为代表来了解湖北地区的建筑风格。问津书院清时为黄州府,现为武汉新洲区,建筑群至今仍保留一部分,可见荆楚书院的建筑风格。问津书院建筑空间为轴对称式,中轴线上为主体建筑分列上、中、下三层,自前而后,前为仪门,中为讲堂,后为大成殿,供孔子像,右为仲子祠供子路塑像,左为文公祠供朱熹塑像。隐士祠,供奉长沮,桀溺之牌位,先儒祠,供奉宋明诸大儒之牌位。还有洁粲斋、奉牲斋、理事斋等,为师生起居、饮食、会客及院长办公的地方。另建有亭、斋、楼、阁数栋,整个建筑有墙院护围,占地面积数十亩。周围环绕有孔子山、孔子河、颜子港、长沮冲、桀溺畈、回车埠、孔叹桥、问津碑、讲经台、晒书场、墨池、砚石诸多胜迹。问津书院的主体建筑严格地顺次布置在中轴线上外,师生日常起居生活所用的斋舍等则结合院落对称地布置于两厢。这样既突出了书院以讲学为中心的教育功能,又宣扬了书院尊师重道的传统精神。[13](P38)同时沿中轴线层层叠进,给人一种深邃、幽远、威严、庄重的感觉,也彰显传统社会尊卑有序、等级有别的社会伦理关系。建筑越往后则地位越尊贵,因此这种排列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礼制所强调垂直等级划分。书院以人重,重师门,崇道统,纪念学统宗师和建设功臣。书院通过讲学教育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传统正是来源于供奉的先师祠堂中所供奉的先师先圣,所以在书院祭祀建筑的地位要高于讲堂。书院所有的建筑,既没有繁复的装饰和夸张的细部,也不故作粗犷之态。在设计上张驰有度,收放适中。称得上是以充分建筑化的手段达到最佳的、也是天人合一审美效果的典范。问津书院建筑风格可以说是荆楚书院建筑的代表,建筑群落与周围青山绿水浑然一体,体现儒家宣扬的中庸平和理念,彰显出浑朴、雅致、庄严的气势。
3 书院的环境:“人物之钟灵由山水”
古人认为环境对人物才学、性情具有很大的熏陶作用,书院的环境对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古今之气运系文章,人物之钟灵由山水。”[4](卷7)书院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对书院进行精心布局。有的书院历经几代不断重修、改建,为士子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晴川书院经过改建后“秋风初动香气袭人,为诸生攀折兆桂且为诸达官课文退息所,小屋后为楼屋者三,再后为群房计十余楹。向志苦湫隘苦偏小者,盖至是而奥如、旷如远非前比。每当风晨月夕,诵读琅琅,角艺者搦管高吟有气吞云梦之想”。[10](卷27)经过改建后书院宽敞宏阔,在崔灏的诗句感召下更能潜心向学。书院除了主体建筑外,作为修文敦儒之地的补充,书院游息部分也必不可少,设计者灵活地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设置园林或布置亭榭,以平衡主体建筑的规整严谨,表现出天地之和的融和。即使书院所在地,缺乏自然的山水风光,也通过人造山水来改善书院的环境,因此,许多书院建造人工园林、亭台楼榭、假山水池等人工建筑。例如荆门州的内方书院“院之外筑一亭,历十二级而上,中銮圆牖四,於远眺宜。颜以白眉,吊古也。亭后有桥,桥下有墨池。可数丈许,垒以石,居停刘泗堂,舆有一臂焉”。[14]卷59
书院建在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古迹的地方,也注重对自然环境经过人工雕琢,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成为巧夺天工的读书胜地。以下以荆州府的龙泉书院的建筑和园林设计为例加以说明。龙泉书院位于荆门南滨文明湖,有蒙、龙、顺、惠四泉注入,环境幽静,景色旖旎。乾隆19年,荆门州舒成龙捐资倡建,书院建筑加以人工精心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此地成为读书求学,修身悟性的佳处,源远流长,从而人才辈出。
象山为荆门右肩下麓诸泉,夙称名胜,故灵秀所结,非大儒则大魁。宋之三孙二朱四胡一范赫弈史乘非明验欤考之郡志,州东山旧有孙氏书院,象山旧有陆文安讲经台,岁久绩湮流风歇绝教化未施,鼓舞无从,司土之任也,矧荆门人文蔚起教育宜宏,即沙洋先有汉上书院之建,才为东南一隅计耳,州城风化所自书院。成龙捐金成之,初布局仅一处基,阔九丈长二十四丈,前为大门三楹,颜曰龙泉书院,内为讲堂三楹曰育德,附耳房六,讲堂后曰启秀门,门内座楼三楹曰乐群,楼之左右耳屋各二楹,规模粗具矣。诸绅士以地之隘也,请于东偏为别业益之,复拓地阔二十一丈,长如初,爰作园二所,即门右而入穿书院绕荆园至方塘东南而出,凡水所经皆瓮以石或为池或为沼,宽深坚固,清澈宜人,真有源头活水云影天光之趣。北五楹为方塘,书屋前有桥,两翼各三楹,东为寄畅轩,西为会心轩。池中筑室方台,宽长各五丈,柱以石为之作卷棚三楹,颜曰洗心堂,前建石门一,颜曰荆园。外为月台护以石岸,宽二丈,长三十丈许,建桥闸便往来,创是堤开溪河,此西所之结构也。东所筑小山于异隅,即以浚塘土为之苍松翠竹间植其上,桐梅桃柳之属随意种之山下,山上有亭曰听泉,对山者曰东山草堂,环草堂者曰东山别业,前有廊,复建春花、秋实二馆,此东所位置也。……书院既立古迹,谋复遂筑讲台于象岭构书台于东山,理学科名立之标准成全忠祠于院右,立孝隐亭于院北,大节庸行策以景行他如修陆公祠文昌阁、魁星楼皆为院多士计耳。[14](卷59)
为了树立读书立品的良好风气,地方官员和书院师长经常向肄业生童进行讲解、训示、谕告,并努力在书院内形成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气氛,在书院内进行环境布置,营造浓厚学术的氛围,以随时给人们以提示和启迪。书院的匾、额、题词或建亭台楼阁的题词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士子警示或提醒。如鹿门书院的“二十四斋二十四齐”,分别命名为:“曰经德、曰履道、曰尊仁、曰畏义、曰存诚、曰成性、曰修来、曰道积、含章、曰藏密、曰强立、曰力行、曰学众、曰问辨、逊业、曰辨志、曰正诣、曰正业、曰念典、曰就将、曰学聚、曰博习、稽古、曰时敏、曰式训。”[15](卷13)丹阳书院斋“曰种学、曰绩文、曰学古训、曰通世务轩、曰丽泽堂、曰明道”。这些斋齐为生童居住之所,每天进进出出,激励他们奋发向学。书院的各斋齐、大殿、画像旁等贴有对联,如问津书院的孔子圣像旁有联云:“圣人在上,贤人在旁,恍见当年执辔时车马风尘,早已化成南国;传道得徒,行道得侣,试观此日问津处,文章礼乐,居然教衍东山。”[16](卷6)在书院读书士人不但熏陶性情、进德修业,可以潜心治学,而且可以悠闲自得、流连忘返,从而发出对书院美景的赞叹和热爱之情,不由得谱写读书乐在其中的诗句。“曲水亭前日正延,薰风吹入武城絃。当阶细草朝舍露,夹道垂杨晚吐烟。蕉扇引风窗自豁。荷衣泛水榻相溅,疏云傍月来萤火,赢得书声彻晓天。”[17](卷22)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殊的教育机构,书院在选址、建筑和环境布局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不约而同地选择清静优美的地方,让学生即能感受自然美的熏陶,精神也获得超脱而升华到宁静的境界,取得独特的道德情感感染。“书院教育将道德与寄情山水的审美情趣融为一体,将道德修养与知识学习与山林怡情养性合而为一。升华了中国自古就有的‘归田’、‘归隐’意识,成为古代山林文化的优秀结晶”。[18](P41)以史为鉴,当今学校建设过分注重高大上,注重硬件建设,而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校园景致缺乏人文熏陶。一所好的学校,会有一种特殊的磁场,让人祛除浮躁,静心读书。我们现代学校建筑和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学校选址、建筑和环境的营造,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的环境,不仅陶冶性情,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只要有良好环境和意识,会获得全新的成长,在这个飞速发展时代,浸润在真正尊重知识,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幸福而美好的。
[1]汉阳府志:卷50·艺文志[M].清乾隆刊本.
[2]来凤县志:卷8·学校[M].清同治刊本.
[3]广济县志:卷13·艺文[M].清同治刊本.
[4]湖北文征[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5]宜昌府志:卷14·艺文志[M].清同治刊本.
[6]钟祥志:卷16·记[M].清乾隆刊本.
[7]荆门州志:卷36·艺文[M].清乾隆刊本.
[8]施南府志:卷29·艺文[M].清光绪刊本.
[9]余秋雨.千年庭院[M].文汇出版社,1998.
[10]汉阳县志:卷27·艺文[M].清同治刊本.
[11]汉阳县志:卷8[M].清光绪刊本.
[12]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专刊(35),1983.
[13]金敏,周祖文.儒家大学堂-长江流域的古代书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4]湖北通志:卷59·学校[M].民国刊本.
[15]襄阳府志:卷13·学校[M].清光绪刊本.
[16]问津院志:卷6[M].清光绪刊本.
[17]孝感县志:卷22[M].清光绪刊本.
[18]胡青.书院的社会功能及其文化特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文嵘
10.14180/j.cnki.1004-0544.2016.11.012
TU986.45=(263)
A
1004-0544(2016)11-0066-04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5YJA710001);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第三批)(16ZD074);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4Y070)。
蔡志荣(1970-),女,湖北安陆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