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大学生创业的困境与出路

2016-03-06余仙梅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余仙梅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大学生创业的困境与出路

余仙梅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摘要:大学生创业面临着正式制度的制约以及非正式制度的禁锢。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和提高其成效,不仅要加快创业法规政策、社会创业服务组织、创业教育等正式制度的保障性建设,更要注重提高创业认同感、创业素养和能力、创业文化氛围等非正式制度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大学生创业;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一、前言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仍处于紧张状态。近年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使得“大学生创业”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比较低,最高不超过4%,[1]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关于大学生创业难的问题,我国有不少学者着眼于政策支持、创业服务体系、创业教育及课程等层面进行了有关的探究,并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然而,从我国现实来看,大学生创业问题本身具有其复杂性,不仅涉及政策、制度等外部的行政制约,更关乎大学生群体对创业认知、动机、素养、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内在的文化特征。因此,站在新制度主义视角,从正式制度以及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去看待和分析大学生创业问题,可能更为全面和深入地探究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和出路。

二、新制度主义的内涵及引入

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社会决定论的情况下产生的。[2]新制度主义是对旧制度主义的延续,其不仅关注如法律、规章、组织以及相关的条文等外在制度,更加研究价值观、认知模式、习惯、文化等内在制度对社会成员行为方式的约束。新制度主义认为社会成员的行为并不是毫无目的的,他们的行动是受到特定制度背景的制约,人们采取的行动是制度化的表现。正如新制度主义者马奇和奥尔认为,“制度不仅包括正式规则、程序和规范,还包括为人的行动提供‘意义框架’的象征系统、认知模式和道德模版。”[3]即制度包括了正式制度(外在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内在制度)两个方面。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是高校热议的话题之一。大学生创业参与率不高,创业面临着诸多困境。从我国现阶段国情来看,大学生创业的外在环境尚未成熟,如目前就业政策的不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跟不上、创业教育处于雏形状态;大学生创业的内在文化也欠缺营养,如何转变社会、家庭、学生对创业的认知,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动力,培养大学生创业的素质以及人格特质,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更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去探讨大学生创业问题,并努力实现这两种“制度”建设的有效联动,即既要发挥正式制度的保障性作用,更要促进非正式制度的本质性转变,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可见,新制度主义及其研究的范式为分析和理解大学生创业问题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和可行的理论视角。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困境

人的行动不是理性化的选择,而是对特定制度的遵从和表现。而特定制度能够影响和塑造个人的性格、偏好以及行为方式等。而且一旦形成了某种行为习惯,又会促使个人产生严重的路径依赖,从而阻碍传统制度变革的力量。[4]外在的创业环境和正式制度尚未健全,可能导致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率与成功率比较低;而社会、家庭、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存在偏差,大学生的创业特质缺失,传统思想文化的禁锢等非正式制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创业效果。

1.正式制度带来的“外在限制”

(1)创业扶持政策的不完善。国家的创业扶持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的创业政策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然而,纵观这些创业政策,仍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投入的创业基金较少。大学生是特殊的创业群体,他们缺乏创业资本。然而,我国对大学生创业的财政投入是非常少的。目前,只有少数的发达地区成立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基金。这对于全国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创业群体来说是远无法满足需求的。第二,税收减免范围比较小。从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来看,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通常只涉及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以及企业所得税的减免,这相对于国外的创业税收减免是相差甚远的。第三,大学生创业贷款优惠政策难以落实。虽然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不少贷款优惠政策,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大学生创业贷款的门槛比较高,手续比较繁杂,设置的限制也比较多。最终可以成功贷款的创业大学生寥寥无几。

(2)社会创业服务组织滞后。组织机构是正式制度的重要要素,也是有关政策得以实施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创业制度的执行效果与社会服务组织息息相关。大学生初次创业没有相关的社会经验,在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比较多的困境,需要有关的专业机构对其创业提供系统、全程的跟踪与指导。但是单纯依靠政府某个部门以及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的服务需求,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业指导、咨询和服务的社会组织更是屈指可数。由于大学生在实际创业过程中长期处于摸索的阶段,没有专业创业的指引,导致遇到创业困境时不知所措,无法经营下去。因此,融合社会组织力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程指导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3)高校创业教育尚处于雏形状态。近年来,在响应中央的政策精神下,各高校开展了相关的创业教育。但是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存在着较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创业课程理论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以及针对性。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大学生创业课程尚处于宏观、表面、零散的层面,缺乏有深度、系统的大学生创业课程理论。这导致创业课程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第二,缺乏“双师型”创业导师。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多数为学术型教师,其本身并不具备创业实践经历,也不熟悉企业的实际运作。在教学方面,往往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对大学生创业的实践指导非常局限。第三,缺乏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创业主要强调的是实际操作,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的建设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可惜由于各种原因,多数高校在这方面的建设仍然滞后,这无疑会影响着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

2.非正式制度诱发的“内在约束”

(1)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存在偏差。第一,社会对创业评价的影响。社会流行的价值观比较功利化和单一。社会大众通常习惯以“成败论英雄”,在面对目前社会成功学泛滥以及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念,大学生自主创业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是不切实际、不务正业的表现,社会对创业的消极评价,影响大学生对创业的正确认知。第二,朋辈就业取向的影响。群体规范如一把标尺,约束着群体成员,使其认知、评价有一定的标准,形成对某一问题的一致看法。[5]基于从众心理的倾向性,大学生在选择创业的时候通常持观望或者犹豫不决的态度。目前,大学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居多。多数大学生不愿意创业、害怕冒险、恐惧失败。有关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毕业的首选是具有“铁饭碗”性质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因为这些工作单位旱涝保收,社会地位比较高。因此,朋辈群体的择业方式对有创业意向的同学具有比较大的冲击力,容易动摇对创业的信心。第三,家庭思维模式的影响。受到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学而优则仕”观念的深入人心,功利化的读书观念,让多数家长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拿到高学历,找到一份好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家长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已经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本,而大学生创业又需要一笔额外的风险投资资金。多数家长从而不太认可子女进行创业。这样导致了大学生创业难以得到多数家庭应有的理解和支持。

(2)大学生缺少应有的创业素养和能力。非正式制度强调社会成员内在素养对行为习惯的影响作用。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心理素质、人格特征等因素对创业行为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格特征以及行为习惯。多数大学生通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善于创新,心理素质差、实践能力不强,做事容易半途而废。这些性格特征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以及偏好。创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大学生具备敢于创新、突破、善于沟通和表达、吃苦耐劳、不畏惧失败、综合素质高等条件,而这些往往是当代大学生所欠缺的。大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相对较低,这导致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容易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

(3)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第一,高校创业文化不浓。校园文化是师生长时期形成的行为、偏好、观念等,它对群体的意识形态、价值观、行为取向影响非常大。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有助于唤醒学生创业的意识,对大学生创业起着引导、塑造的作用。然而,多数高校尚未形成创业文化,未能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因为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创业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创业是少数大学生的毕业出路,是无法就业的无奈之举。多数高校并没有把创业纳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多数大学生,高校习惯于号召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培养目标、激励方向、评价体系等也是以就业为指挥棒。这不利于引导大学生创业。第二,社会创业氛围淡薄。浓郁的社会创业氛围是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养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较少感受到鼓励大学生冒险、创新、创业的气息。社会也较少利用大众媒体号召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热潮当中。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氛围的营造比较薄弱,这不利于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与动力,更难形成自主创业的意识。

四、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大学生创业的出路

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不仅需要不断推进正式制度的建设,更需要从非正式制度层面上转变大学生创业的认知,提高创业素养和能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正式制度是大学生创业所依赖的外在条件,非正式制度是大学生创业的源泉与动力,现阶段我们应该力图“内外兼修”,为促进大学生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1.推进正式制度的保障性建设

(1)健全大学生创业政策,提高扶持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财政投入,设立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与社会形成有效的合力,积极调动民间资本对大学生的创业进行扶持;同时,扩大高校大学生创业税收减免的覆盖面,简化小额担保贷款的手续以及降低相关的门槛,免去相关行政手续费用等。

(2)成立社会创业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创业服务。社会创业服务组织灵活性以及针对性较强,在大学生创业前期阶段,评估大学生创业的项目与内容,帮助创业大学生熟悉相关的创业环境和政策以及成立企业的流程;在创业中期阶段,可以培训大学生如何融资、管理企业、打开销路等创业困境;在创业后期阶段,可以成立大学生创业导师团,邀请知名企业家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遇到的难题提供相关的建议。成立专业的社会创业服务组织,提供系统、专业的创业服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他们创业的操作性和成功率,并且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系统。

(3)务实推进创业教育,奠定创业基础。要坚持校内外结合的原则,系统规划,统筹资源,构建科学体系,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得到良性发展:[6]第一,创业课程应该涵盖专业的创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介绍如何把握商机、撰写创业计划、融资,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创业指导和培训。第二,应该聘用创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投资人或者具备双师资格的教师进行创业教育。第三,创业教育可以采取“体验式创业、模拟经营企业、创业沙龙”等新颖的授课方式。第四,应该配备创业实践和项目孵化基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创办创业平台,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引入符合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只有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才能为大学生今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2.强化非正式制度的内涵式发展

(1)提高对创业的认同感,突破传统就业思维。创业认同是创业激情的核心要素。[7]大学生应该突破传统思想文化,从理性的角度认知创业,树立敢于探索和冒险、不怕失败、乐意创业的价值观。大学生应该正确看待朋辈、家庭、社会对创业的态度,明确自身的价值和定位,及早形成创业思维方式;另外,家长应该转变传统思维模式,与社会潮流和主题接轨,父母和孩子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给予孩子更多的话语权,了解大学生的创业需要和意向,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的认同感。

(2)培育创业素养和能力,应对创业困境。必要的创业素养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软实力,也是非正式制度所强调的作用因素。自主创业充满着艰险与曲折,需要面对变幻莫测的激烈竞争以及随时的变动,这需要创业者具有非常强的心理调控能力。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素养的培育,应当紧密结合实际,立足长远,全面积极鼓励本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扎实创业,[8]有序地推进创业教育各项工作,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立、敢为、坚韧、创新、适应、合作等人格特质,磨炼自身创业的意志和情感;同时,应该培养良好的组织能力、敏锐的市场把握能力、果断的行动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业素养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

(3)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引领创业潮流。一方面,高校应该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鼓励和支持学生创业,丰富创业文化的内涵,提升创业文化的品质,弘扬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文化的感染力和感召力。[9]例如可以举办创业宣讲会,定期邀请知名企业家或者创业成功的校友对在校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可以定期举办相关的创业比赛,使创业竞赛常规化、制度化,熟悉创业模式,培育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做事方式。另一方面,社会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国际互联网、电视、电影、杂志、报纸等)对大学生创业成功典型进行引导、推广先进经验,发挥社会言论的作用;树立多样化的价值观以及评价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氛围。

五、总结与展望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和提高成效。我们不仅要加快大学生创业有关的正式制度的保障性建设,如创业法规政策的完善,成立专业的社会创业服务组织,创新和务实创业教育,更要敢于打破传统固化的就业思维,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认同,培养创业所需的素养和能力,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等。只有实现大学生创业的正式制度建设与非正式制度建设的有效融合,推进“内外兼修”,才能有效地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困境寻找出路。

参考文献:

[1]郭德侠,楚江亭.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评析引用[J].教育发展研究,2013(7):65.

[2]郑文换.制度、行动与行动流——新制度主义与结构化理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40.

[3]James G.March and Johan P.Olsen.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The Organization Basis of Politics[M].NewYork:Free Press,1989.

[4]曹如军.制度创新与制度逻辑——新制度主义视野中地方高校的制度变革[J].高教探索,2007(5):7.

[5]田景海.大学生择业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37.

[6]侯德伟.大学生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6):60.

[7]陈建安,曹冬梅,陶雅.创业认同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12):30.

[8]李俊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培育的路径选择[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6):101.

[9]丁钢.高校创业教育的文化诉求与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5(4):10.

The Predicament and Outlet of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Based on New Institutionalism

YU Xianmei

(Guangzhou Colleg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800,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faces with the restriction of formal institution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In order to promote entrepreneurship and improve its effectiveness,we not only need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ffordable formal institution such as entrepreneurship policy,social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organizations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but also need to improv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informal institution as entrepreneurial identity,entrepreneurial quality and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atmosphere.

Key words:new institutionalism;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formal institution;informal institution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8-469X(2016)02-0082-04

收稿日期:2016-02-24

作者简介:余仙梅(1988-),女,广东化州人,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生创业
从“互联网+”分析大学生创业的未来发展
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研究
创业公司及项目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财务管理在大学生创业中的运用
编辑出版专业大学生的自出版创业模式研究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制度研究
“互联网+”促进大学生创业途径的思考
大学生开设特产专卖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