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高校思政课的影响与对策

2016-03-06陈承财陈德钦

关键词:思潮自由主义思政课

陈承财,陈德钦

(1.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福建 永安366000; 2.三明学院 思政部,福建 三明365000)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高校思政课的影响与对策

陈承财1,陈德钦2

(1.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福建 永安366000; 2.三明学院 思政部,福建 三明365000)

新自由主义思潮与我国高校思政课所维护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相悖,该思潮以散点化、生活化和潜隐的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在高校反复长期渗透传播,导致许多高校思政课被边缘化、思政课教师师德弱化、学生怀疑思政课的教义,思政课的有效性受到很大影响。应对这一思潮的挑战,高校应摒弃市场主义的办学理念,重视思政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势位对该思潮进行针对性引领。

新自由主义思潮;高校思政课;影响;消解

新自由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范式和政治性纲领,为实现全球资本主义一体化,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为和平演变中国的工具传入我国,后逐渐成为国内流行的非主流思潮。受其影响,当前我国高校泛市场化现象十分明显,学生政治信仰淡漠,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泛滥,思政课的地位和效果受到很大冲击。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在高校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发源地。为了牵制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西方新自由主义者把“市场化、私有化、自由竞争、效率至上”等新自由主义价值观打造成普世价值,通过各种渠道对我国进行渗透,高校是其攻击的重要领域。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摸着石头过河”式推进,许多人在困惑中被这一思潮俘虏,并成为其传播扩散的推手。

该思潮在我国高校传播的方式不一而足。一是利用跨境投资合作办学进行传播。某些国际基金会、商学会等以投资办学、技术指导、学术交流等各种不同名义进入我国高校宣传新自由主义主张,称颂西方自由制度,美化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或在我国知名高校发展代理人,借助代理人的影响力宣扬新自由主义价值观,指使代理人积极介入讨论中国社会改革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如腐败问题),并对其成因和解决途径发表新自由主义见解,剑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高校师生都很关注此类评论,因而容易受其影响。二是利用各种传媒工具进行传播。近年来,国内宣传新自由主义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大量涌现,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频繁作客电视频道,鼓吹“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改革。介绍和评论新自由主义的出版物也多了起来,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的传记、译著不断在国内问世。在中国期刊网上键入“哈耶克”“弗里德曼”“科斯”等查找,题名涉及的期刊论文达3 115篇,主题涉及的期刊论文达9 960篇,其中不乏宣介新自由主义之作。与新自由主义思潮接触,高校教师多数是通过学术活动和理论研究的途径,大部分学生则是通过网络途径。三是利用高校课程、学术讲座、论坛进行传播。我国许多高校开设了涉及新自由主义的课程、讲座,介绍西方的经济理论,高校学术论坛也有一些关于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介绍。因为学时有限,有些教师只作一般性讲解和介绍,忽视了必要的分析和评判,少部分的教师甚至“照抄照搬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分析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得出与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反的结论”[1]。在某些高校学术论坛上更有学者以学术观点的名义公开宣传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新自由主义思潮在高校传播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散点化、立体化渗透。该思潮传播的时间与地点不确定,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过程不连续,利用新媒体平台包括电视、手机、广播、网站、微博、微信等线上传播方式,与书籍、报刊、杂志等线下传统媒体构建立体化的传播空间。新自由主义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是通过无数次零散渗透进行的,使其在不经意间接受该思潮的思想和观点。这反映出该思潮的传播具有渗透性的特点。

第二,传播手段的潜隐性。该思潮以经济学理论学派的面孔出现,摆出一副价值中立的样子,实际上其背后隐藏的是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特殊利益。“正是由于新自由主义打着经济旗号来渗透自身的意识形态,因而使得它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与欺骗性。”[2]该思潮在高校中的代表人物多为学术上很有影响力的大师,其撰写文章、举办学术讲座等行为被认为是学术前沿活动,其观点被很多人奉为济世良方(如张五常热)。传播手段的潜隐性还表现为其观点蕴含在社会时尚、社会舆论背后,如隐藏于热播韩剧、港台剧中人物的言行中,或网络粉丝追逐的时尚消费中,等等。

第三,传播内容现实化、生活化、大众化。该思潮鼓吹消费主义代替传统伦理,把高校学生的热情从理想信念引向商品消费、享受。政治宣传转向价值观渗透,不谈主义,引进普世价值。利用我国大众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如针对国企改革、城镇化等,开出所谓的“良方”,以此来吸引师生接受他们的理论和宣传。利用我国转型时期面临的问题,如就业难、房价高等,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迎合广大师生的实际利益和愿望,传播其政策主张。该思潮关注的某些社会问题直接与师生自身的生活和发展息息相关,很容易引起共鸣。

第四,反复性和长期性。该思潮在高校传播,时而蔓延泛滥,时而转入潜伏状态。“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发展演变和传播过程中会呈现出一定波动性,其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程度也会不同,表现出具有周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3]近几年,新自由主义在全球遭受重创,暂时处于不活跃的潜伏状态,但该思潮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短期内是不会自动消亡的,一旦条件成熟,又会卷土重来。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传播对高校思政课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思潮与高校思政课所维护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是相悖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弘扬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信念,这是高校思政课必须具备的功能。新自由主义思潮与此格格不入,它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等同于经济决定论,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主张社会演进的自发秩序,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是过了时,而是从未对过”[4]。对社会主义道路,哈耶克称之为“通往奴役之路”,把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同于法西斯专政。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要“告别革命”,否定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5],散播“意识形态的终结论”,根本目的在于影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信心,从而融入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该思潮主张私有化、自由化,认为集体主义“基本上来自一种对权力的要求”[6]138,生产资料私有制才是个人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因此否定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府宏观调控。该思潮反对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为两极分化高唱赞歌,认为为制造社会正义对竞争的结果进行调节是对个人自由的侵害,两极分化才是保持社会活力、实现利润增长、使穷人受益的最佳方式。此外,该思潮鼓吹全球治理和“民族终结论”,与高校思政课弘扬的民族复兴“中国梦”也是对立的。

该思潮与高校思政课所维护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也是相悖的。高校思政课弘扬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宣传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强调奉献的人生价值观。新自由主义思潮则主张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权利。该思潮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人性论,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将竞争性的利己主义视为人类的天性”[7],认为人是受理性所支配的,趋利避害,维护自主权利、私有财产,追求个人利益都是必然的。新自由主义把人视为原子式的单个的人,“生而分立,死而分立”[8]8,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全盘否定集体主义价值观。该思潮主张市场万能,“试图把一切人类行为都纳入市场领域”[9]4,把市场主义价值观念不断从经济领域泛化到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社会各个领域,使整个社会按照市场逻辑运作,通过理性手段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高目的。该思潮鼓吹消费主义,将“个人自由”化约为“经济自由”,“使人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市场的控制,成为商品交换的奴隶”[10],使物质欲望充斥全部生活,从而诱发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

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我国高校传播泛滥,严重影响许多高校的办学理念,冲击毁坏高校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导致许多高校思政课被边缘化、思政课教师师德弱化、学生怀疑思政课的教义,思政课的有效性受到很大影响。

第一,影响高校的办学理念,导致思政课被边缘化。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工具主义和市场主义教育思想影响,许多高校的办学理念奉行“竞争、高效”的原则,功利倾向明显,教育改革追求与市场全方位连接,重智轻德现象普遍。从学校的生存发展出发,奉行市场主义的准则,认为学生是衣食父母,教师教学只是为了换取工资福利和社会地位,学生交费上学是一种花钱向学校及其教师购买服务的市场行为。按这一逻辑,师道尊严、道德、奉献和责任感教育基本上无从谈起。许多高校奉行“够用就行”的工具主义办学理念,培养方案重视专业,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轻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思政教育,思政课被定位成为专业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些高校安排不具备相应理论素质的行政干部、辅导员上思政课,有些高校把思政教师的管理分散到专业系部,甚至按专业需求删减思政课的课时和教学内容。片面以就业为指导的工具主义教育理念使得部分学生只关心专业学习而忽视思政课。

第二,影响思政课教师的“三观”,导致其师德水平降低。受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现阶段我国很多人把个人致富当作奋斗目标,把物质上的成功当作评价人的社会地位和能力的主要标准,社会责任和集体义务被弃于一旁。高校教师群体中奉行丛林法则的多,奉行无私奉献的少;极端个人主义抬头,集体主义遭受冷遇;私有欲望膨胀,以贫富分强弱。人生价值追求的量化、工具化、物化、功利化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教师,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思政课教师在高校属于弱势群体,在泛市场化的现实环境面前,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道德信念正遭受巨大冲击。一些思政课教师上课不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批判新自由主义思潮,反而对社会现象作负面解释,事实上许多教师已经成为该思潮的俘虏;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做课题和撰写论文,备课教学应付了事;一些教师把上课以外的时间全部用于做生意赚钱,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续学习和对学生的悉心指导,把物质待遇和时尚消费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忽视了作为思政教师应有的价值和责任。

第三,影响学生的“三观”,导致其怀疑思政课的教义。新自由主义思潮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许多学生将“等价交易、自由选择”视为唯一的行为准则,将学校的教学活动理解为市场交易行为,并将“自愿平等”作为参与各项活动的基本原则。有的学生甚至认为交了学费不上课,与支付了某种服务费而放弃享受服务是一样的。一些高校学生接受该思潮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对思政课宣传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集体主义观念、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弱化。过分强调自我价值和个人利益,认为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为达到个人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在部分高校,不少学生是为学分而学思政课,对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热情。据学者2009年对全国13所重点或特色大学进行的关于新自由主义思潮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影响的调研,发现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和主流价值信仰逐渐淡化,价值观方面的个人取向和多元取向现象比较突出,人生观由追求理想向追求实用逐渐嬗变[11]。

三、消解新自由主义思潮对高校思政课影响的对策

认清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意识形态本质及其在高校传播的方式,警惕其负面影响。高校在办学理念上要重视思政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思政课批判该思潮的危害,必须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势位,提高引领的针对性。

(一)摒弃市场主义的办学理念,重视思政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

十年栽树,百年育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要求,高校应摒弃工具化和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办学理念,坚持社会效益为主。培养方案设计不能只顾眼前的就业市场需要,要放眼长远,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思政课在维护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帮助学生认清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本质和危害、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学生只有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武装头脑,才能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分清是非。因此绝不可把思政课的定位降低成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普通文化基础课,否则思政课的功能就会消失。高校应真正重视思政课的作用,保证授课课时和教师待遇,对学生应适当开展思政教育重要性的宣传。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并存,信息获取十分便利。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要消解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建设一支党性强、业务素质高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十分重要。要不断提高师德水平,自觉抵制经济利益至上的新自由主义价值观,树立甘于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强化上课纪律意识,政治立场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思政课教学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势位对该思潮进行针对性引领

思想文化扩散遵循“势位差规律”,高势位的思想文化能够不断地冲击低势位思想文化,逐渐成为一个思想文化系统的核心,从而有效地吸引低势位的思想文化向中心汇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核心价值具有“真理性品格、民族性品格、时代性品格、包容性品格”[12],与新自由主义思潮相比具有显著的高势位优势,具有凝聚共识的引领功能。高校思政课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势位优势,就等于拥有了强大的正能量,只有用这个“正能量”引领学生的信念和追求,才能有效抵御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挑战。

在高校,思政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阵地,实现有效引领必须提高针对性,以增强学生辨别能力。第一,针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最新样态和本质,通过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比,引导学生对该思潮作正确的辨析和评判,认清其本质和社会危害性。提升思政课的影响力,思政课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大众化和生活化创新,不断积累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适应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认识,适时改变话语模式。第二,针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在高校传播的方式和特点,思政课教学要注重人文关怀,切合高校学生的现实利益和审美标准,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联系学生的交友、恋爱、就业和经济生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时解答学生的现实和理论困惑,纠正其带有新自由主义倾向的思想和言论。

[1] 孟杰,李娜.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影响[J].赤子,2013(7):53-54.

[2] 高和荣.揭开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面纱[J].政治学研究,2011(3):86-92.

[3] 周泽红,詹耘.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机制及对策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88-91.

[4] 本刊记者.“张五常热”解析:吴易风教授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3(4):24-26.

[5] 梅荣政.新自由主义的谱系、流变及影响[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1):41-46.

[6] 啥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 萨林斯.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和人性[N].文汇报,2008-10-19(6).

[8] 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曹海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9] 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M].王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10] 罗远航.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的掩蔽性管窥[J].现代哲学,2012(5):60-65.

[11] 强飚,李东海.辩证看待新自由主义 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J].江苏高教,2010(2):115-117.

[12] 陈秉公.近现代中国核心价值“高势位”建设的历程与基本经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3-4.

(责任编辑:李翔)

Influence of Neo-liberal Ideas on the Politic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CHEN Chengcai, CHEN Deqin

(1. 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Yongan 366000, China; 2. Sanming College, Sanming 365004, China)

The neo-liberal idea is contrary to the national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the value concept which the college political course maintai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deas, the political course is marginalized, the teacher’s ethics is weakened, the students doubt the doctrin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ducation is badly affected. Therefore the college running idea of marketism should be abandoned, the special status of the political course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the teacher’s ethics should be improved. To critique neo-liberal ideology and value concept, the political course must depend on the high potential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neo-liberal ideas; politic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influence; elimination

2016-03-06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思政工作专项)A类课题“新自由主义思潮对高校思政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AS141009)的阶段研究成果

陈承财(1969—),男,福建尤溪人,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陈德钦(1962—),男,福建尤溪人,三明学院思政部教授,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G641

A

1008—4444(2016)03—0123—04

猜你喜欢

思潮自由主义思政课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对非理性者的排斥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反对自由主义
严明党的纪律,克服自由主义——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导读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