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海南人出洋略论

2016-03-06朱小宁龙剑平

关键词:近代目的地

朱小宁,龙剑平

(1.海南大学 人文传播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2.海口经济学院 传媒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近代海南人出洋略论

朱小宁1,龙剑平2

(1.海南大学 人文传播学院,海南海口570228;2.海口经济学院 传媒学院,海南海口571127)

[摘要]海南有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306万人。这些人或其先人主要是在近代从海南出洋的,他们多数人是搭乘洋人经营的大帆船与轮船前往东南亚国家。他们在这些国家主要从事收入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服务业、农业及种植业。

[关键词]近代;海南人;出洋;目的地

海南是著名的侨乡,据1993年海南省政府侨务办公室统计,“全省有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306万人,分布在五大洲近 60个国家和地区。”[1](P13)这些琼属华侨、华人及港澳台琼籍同胞多数是在近代从海南出洋的。地方志“蕴藏着各地区的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丰富资料,是内容广泛,记述翔实的地方史籍”[2](P5)。本文主要根据民国后期海南地方志史料对近代海南人出洋的情况进行研究。

一、近代海南人出洋之风

生长在海边的海南人,自古以来就有靠海求生存的传统。据《宋会要辑稿》记载,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欲琼州招置二百人,就于本州驻扎,经略司置将领兼海南水陆都巡检一员,于白沙港岸置寨,统辖水军,弹压盗贼”[3](P7610)。长期以来,靠海吃海的海南人就有少部分人移居海外。尤其是,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琼州府大地震后,“开启了海南人向海外移民的新时代”[4](P248)。同时,因为明清多数时期实行海禁,海南人出洋的规模不大,如学者所云:“不用谈三百年前,即二百年前,海南人也少有远渡重洋,求谋衣食者……况在从前,海禁极严,人民有偷出外洋者,以私通外国论,归来必遭官府严办,置诸重刑。”[5](P34)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该《条约》第五款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船只,毫无禁阻”[6](P145)。琼人出洋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出洋之风日甚一日。

(一)清末出洋风气

20世纪初,国内民主思潮传播迅猛,但海南普遍还处于保守状态。杨善集说:“遍看琼崖旧时各县,是宗法的社会……旧学究不必说了,且看这班入过学堂的朋友,能脱去姓族臭味的有多少?求学的目的,多数为姓族计。”[7](P156)这些人对琼人“出洋事件所采取的漠视甚至是仇视的态度”[8](P203),他们在纂修民国初期的海南地方志时,对此类事件记载较少,但依然可通过方志的部分相关记录,窥见此风渐盛。《民国文昌县志》载:“云氏南区福田园村林熙炳妻。家贫,炳客南洋殁。氏年二十九……现年五十二”[9](P769);该贞节人物事迹辑录至民国七年(1918年),据云氏守寡年龄可推测林熙炳死于南洋时间当为1895年,当时出洋的人“几乎都是青壮年劳动力”[10](P491),可知林熙炳是在1860年后出洋的。《民国琼山县志》亦载:钟光辉“出门营业,航海远游,行踪遍乎日南,转徙周乎星架”,而他“生于道光庚戌(1850年)九月初六日戌时”[11](P1100-1101),他也在1860年后出洋的。琼州海关1904年的报告记载:“计自光绪二年(1876年)以来,所有旅客出入,年盛一年。查开埠之第一年九个月中,华人之由洋船出入,不满三千名。迨至光绪八年(1882年),则增加其数,将近一万一千名。嗣后则愈旺,及至光绪十一年,已愈24000名之数,十四年(1888年)时,则增至31000名上下……迨至二十八年(1902年),则增过45000名有奇*据张兴吉研究,琼海关统计的是“海口出洋华工的数字,但不可以认为其中的人员全部是海南的出洋人数,因为其中应包括雷州、甚至是高州一带的出洋华工”。参见张兴吉著《民国时期的海南》,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第256页。,洵称最旺。”[12](P198)海关记载也佐证了自1860年后至清朝灭亡前,海南各县出洋人数基本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

(二)民国出洋风气

民国以后,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侨民的保护*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保护侨民的饬令,下文具体论述。,加上交通更加便捷,使得海南人出洋大体上呈增长态势。

《海南岛新志》根据琼海关统计列出民国七年至十六年海南人出洋人次,出洋人次最少的为民国七年共12856人次,出洋的人日益增多,尤其在民国十四年达到55075人的高峰[13](P83)。正如《海南岛志》云:“民国以来,远游之风益盛”,并指明:“各县在外侨民最多者当首推文昌,约9万人。此则琼山、琼东、乐会、定安等县,俱有数千人。再次则澄迈、万宁、陵水、临高、崖县,各数百人。儋县、昌江、感恩诸地,则寥寥数十人而已。”[14](P135)从上述材料可知,民国海南人出洋更盛;出洋的海南人依然主要集中于东北部地区,同时扩散到岛内沿海周边县。

1939年,日本侵占海南后,多处杀人放火,强奸妇女。苏智良说:“在6年多的时间内,海南岛非正常死亡的人达40多万,占当时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被日军杀害的抗日军民就达20多万人。”[15](P41)在这种情况下,1939年就有5万余海南人转道湛江赤坎、西营逃往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

国民党大陆溃败后,“在海南到处抓人去当兵和当挑夫,不论年龄大小,只要看见身强力壮的男人就抓,因此逃往南洋的人越来越多。”[1](P26)

二、海南人出洋的港口与搭乘船只

海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国外船只经常往来于此,使其成为海南人出洋的主要码头。同时,“清代前期,海南岛东部的清澜、潭门、博鳌等港都是海南渔民、华侨出海的出发港,而在清代后期,这些渔港在某些时期也承当了华工出口港的任务”[16](P256)。因此,海南人主要从海口、清澜、铺前与博鳌等港口搭乘帆船和轮船出洋。

(一) 海口港出发船只情况

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饬令,要求各省及外交部采取妥善措施“禁止贩卖猪仔及保护华侨名节”,尤其是命令“广东都督,严行禁止猪仔出口外……妥筹杜绝贩卖及保护侨民办法”[18](P25)。琼崖镇守使邓铿到任后,积极响应中央政府号令“派员将船行封闭,严惩行主,释出被卖者若干人”[18](P23)。这种保护措施让侨民的处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从海口出洋的海南人更多了。《琼崖》记载:“洋船为大号帆船,容量数千余担至万担不等,来往南洋各岛及暹罗、安南各埠。每年冬季北风时由琼崖出发,运货往上述各地……在南洋世界经济萧条以前,文昌、乐会各属出洋华侨不下10万人,每年出洋者平均约有3万人,返国者平均有2万人。”[19](P317)由此可知,海口由洋行代理的众多大帆船往返于海口和香港、新加坡、暹罗及安南各航线之间;海南人多数在冬季时大规模乘此类帆船出洋。

(二)清澜港等处出发船只情况

清澜港“现时则有大帆船数十艘往来于本岛各埠,以及香港、澳门、江门、北海、安南、新加坡、暹罗等处”[14](P80);铺前港“昔时航业颇盛……现仅有二三艘约1000余担之帆船往来于暹罗、安南、江门、澳门及陵水各处”[14](P79);文昌人“多从清澜、铺前乘三桅帆船于冬至前后启程,趁北风之势,随波漂流一个月左右,方抵越、泰、马、星等地”[10](P491)。博鳌港“通航线有三,一南洋,二海口,三藤桥、三亚,均帆船。每逢春季,一二千担之船约300艘往来其间”[14](P81)。这几个港口船只多数是由海南本地渔民经营,往返于海南与香港、安南、新加坡、暹罗等处。这些船“顺风十余日可至”,通常也是“冬季北风期由海南出发,翌年夏季南风期时驶回原港”。当然这些帆船除载“各种货物外”,常常“附搭人客”,因“取费数元”,所以“乘客亦伙”[14](P277)。

三、海南人的出洋目的地及所从事的职业

(一)海南人出洋的主要目的地

清末、民国时期,英、荷、法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大搞开发,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这成为海南人涌入的主要目的地。

《海南岛新志》列出民国八年至十六年海南人出洋人次及目的地[13](P83)。其中民国十年,前往香港的人为6208人次,占表中移民总数的35.3%;民国十四年,前往马来西亚的人为28768人次,占表中移民总数的52.2%。当然这些人中也有部分人以香港、马来西亚为中转站而前往其他地方。

《海南岛新志》又列出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海南人前往海峡殖民地*1826年,英国将槟榔屿、马六甲与新加坡合并为海峡殖民地。与暹罗的人次[13](P83)。其中民国二十六年,前往海峡殖民地的人为35633人次,占表中移民总数的80.5%;民国二十五年,前往暹罗的人为9873人次,占表中移民总数的29.7%。

由此可见,海南人“所至之地,曼谷、新加坡、香港三埠最众,海防、爪哇及马来半岛一带次之”[14](P135)。

(二)在国外从事的主要职业

《海南岛志》记载海南人出洋后“经营农工商诸业”[14](P134)。从事工商业的海南人,大多数“以旅馆、酒肆、茶室、制鞋、缝衣”[14](P135)作为职业。从事农业的海南人:有的人在“安南作佃农者”[14](P135);有的人马来西亚后,“便向当地政府申请土地,在各山芭荒野,搭起草庐,披荆斩棘,开山锄地,种槟榔、咖啡、胡椒等”*参胜水著《丁州琼人的今昔》,载寒冬著《海南华侨华人史》,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当然,前往其他东南亚国家的从事农业、种植业的海南人多数也同上述材料记载一样:先是当佃农,积累一定资金和技术等之后再承包一块土地或山地来种植,也有少数成功的人购买土地来经营自己的事业。近代琼侨“在侨居地之社会地位,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较低的一个方言群,因他们多属工人阶层”[12](P226)。

琼侨虽然自身收入较低、社会地位不高,但他们对海南有深厚的感情,多数情况能尽自己所能帮助自己的故乡。海南建省后,更是激起琼侨建设投资故乡的热潮。据统计,1988-1996年,华侨在海南投资办企业达6736家,合同投资金额96.6亿美元,实际投入资金36亿美元[20](P693)。当下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关键时期,不仅要吸引华侨资本参与进来,还需重视吸引华侨的智能资源参与其中;同时,这些人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要客源。

[参考文献]

[1]刘阳.海南华侨文化 [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2]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弁言 [M].上海:上海书店,2001.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八) [M].北京:中华书局,1957.

[4]闫根齐,刘冬梅.海南社会发展史研究(古代卷) [M].北京:光明出版社,2011.

[5]由海南史地文化及乡侨出洋经过述起[G]//泰国海南会馆卅四年周年纪念特刊.1980.

[6]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上)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57.

[7]杨善集.琼崖社会两种大病[G]//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琼崖大革命史料选编:内部资料.1994.

[8]张朔人,于苏光.华侨与海南社会发展[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9](民国)林带英.民国文昌县志 [M].吕书萍,王海云,点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10]文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文昌县志 [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11](民国)王国宪:民国琼山县志 [M].邓玲,邓红,点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12]苏云峰.海南历史论文集 [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13](民国)陈植.海南岛新志 [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14](民国)陈铭枢.海南岛志 [M].郑行顺,校订.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15]苏智良.日本对海南的侵略及其暴行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16]张兴吉.民国时期的海南 [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17]陈翰笙.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5辑 [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8]王家槐.海南近志 [M].台北:台湾日报社,1993.

[19](民国)陈献荣.琼崖 [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20]海南百科全书编委会.海南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薄刚]

[收稿日期]2015-12-16

[基金项目]2014年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HNKY2014-22)

[作者简介]朱小宁,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海南历史文化研究;龙剑平,海口经济学院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海南历史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6)02-0151-03

猜你喜欢

近代目的地
向目的地进发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动物可笑堂
按主要原产地和目的地划分的商品进出口
我国近代女子体育观的演变及其特征研究
觉醒者的悲哀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苏州商团历史沿革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