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论》解读的哲学方法论视角:现实可行性与意义

2016-03-06芮飞军

关键词:资本论辩证法

芮飞军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3)



《资本论》解读的哲学方法论视角:现实可行性与意义

芮飞军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芜湖241003)

[摘要]《资本论》哲学方法论作为一个唯物辩证法体系,内涵丰富。方法论既是研究学习的对象,也是研究学习的手段,《资本论》方法论和《资本论》基本理论二者之间互为手段和目的。从《资本论》研读中探索出的方法论,是把方法论作为研究目的;以哲学方法论去研读《资本论》,是把方法论作为学习研究《资本论》的手段和方法。以哲学方法论去研读《资本论》,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哲学方法; 辩证法

一、《资本论》哲学方法论的内涵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方法论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基石,在实践活动中系统化、理论化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关于《资本论》哲学方法论的内涵,学术界目前仍存在争议,这并不妨碍学术界在某些方面达成比较稳定的共识,例如,李建平认为《资本论》方法作为一个辩证法体系,包含四个层次,即唯物史观、辩证方法、形式逻辑方法和数学方法以及具体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1](P341-351)。李建平的这一观点改变了以往学术界对《资本论》哲学方法论描述过于笼统、根据不足、层次不够严密等缺陷。他认为,在这四个层次中,唯物史观是核心、灵魂,辩证方法是主体,它们和第三、第四层次的方法一起构成《资本论》方法的有机整体。《资本论》方法的有机整体可以简称为唯物辩证法体系,唯物是根本,诸多层次方法是“体系”。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化的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内在矛盾是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关键,并且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分析历史发展的哲学思维,也是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一些有关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要素和概念说成是永恒的范畴,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去专门批判蒲鲁东用黑格尔“纯理性”的方法去分析政治经济学的做法,指出抽象的经济范畴必须把根基落实到现实的生产关系等社会关系中。另外,比较有特色的方法就是指具体科学的方法,是把自然科学中研究方法运用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中。马克思在当时最新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转化运用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以理想化方法舍弃一些次要因素干扰,以细胞解剖来类比商品分析。

二、哲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一致性

列宁指出:“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用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并且向前推进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2](P357)列宁的说法非常准确,他所指出的“逻辑”和“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一致,并且指出哲学方法论和认识论的一致性。《资本论》以诠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规律为根本目的,其整个体系充满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并顺其自然地成为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方法。

另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中说:“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之后,现实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3](P23)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把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相结合,体现他在方法论上抽象和具体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为了批判当时考夫曼的讥讽,所以马克思强调不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叙述方法,都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世界能动性的反映,都是从实践基础出发的,是现实运动的历史反映。规律性的认识就是科学的逻辑,研究的过程也是认识的过程,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

三、以哲学方法论研读《资本论》的现实可行性

1.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所谓客观的辩证法是支配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的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4](P534)他接下来还指出,主观辩证法就是“辩证逻辑和认识论”。资本主义世界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物,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和环节,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真理性认识,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哲理性的方法论思考,能够使我们的认识真切地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存在。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客观辩证法属于物质范畴,主观辩证法属于意识范畴。要使物质和意识相统一、客观和主观相统一,就必须以哲学的思维思考资本主义生产,以哲学方法论研读《资本论》。

我们只能认识到有限的东西,但是,我们的认知可以站在前辈先哲们高大的肩膀上,快速进入理性的世界、自由的王国。马克思作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研究方法论,其政治经济学的推理过程和逻辑过程可以转化为我们追求经济学知识的哲学工具,成为理解《资本论》不可缺少的哲学方法。

实现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必须把二者的运动牢牢地扎根于现实的社会实践中。主观辩证法不能等同于主观随意,它也必然和客观相辩证联系。对客观辩证法的把握需要在现实实践活动中获得,并且要结合辩证思维认识加工过程,使客观辩证法转化为现实可靠的人的认识能力,这样才有哲学能动性的意义。因此,以哲学方法论来研读《资本论》,必须具有历史的时空维度,把握现实的资本主义发展脉动,努力结合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

2.抽象和具体的统一

概念和范畴是哲学的基本元素。从抽象范畴到具体范畴,进而解读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和范畴,是一种现实可行的科学抽象法。抽象的范畴主要来源于对已知的具体事物的分析归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从具体回溯到抽象,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运动的特征,这方面马克思本人已有娴熟的做法。马克思指出:“十七世纪的经济学家们,总是从活的整体……他们总是通过分析找出两三个规定的抽象的一般关系。”[5](P750)马克思本人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像过去的经济学家那样对现有的具体现象进行分析,也不是严格地遵循历史发展轨迹分析政治经济学相关概念范畴,而是按照逻辑性从整体性把握其本质,以科学性、真理性为原则对现存的资本主义世界逐一剖析。马克思先从事物的内在逻辑出发,再从抽象的范畴向具体范畴升华,逐渐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本质。

《资本论》所体现的哲学方法论无疑是一种“抽象”,是对《资本论》整个逻辑体系的一种抽象,当唯物辩证法的各种原理和范畴运用到《资本论》文本研究中,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以哲学的抽象解释经济学的抽象,遵循人类思维(认识)运动的一般规律。分析研究既可以作为方法的开始,也可以作为方法的结束。对《资本论》方法论的理解也可以遵循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规律,把贯穿于《资本论》的方法论抽象提炼出来,再放入成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对已知的具体经济现象、经济范畴进行验证,把唯物辩证法原理沿着原创者的思维在《资本论》理论体系中重新展开,形成往复循环,促进我们的理性认识不断提升。

3.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客观存在物,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现象。马克思为我们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供典范。在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研究中,在其《资本论》这一著作写作的过程中,马克思已将哲学方法论内化于心,其中充满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体现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习惯思维常常重视结果,而不愿追溯事情的来龙去脉,而理性思维会认识到过程和结果是有机的统一体,不能轻易地忽视过程和方法。因此,有必要对《资本论》这一著作进行由果溯因的反思,追寻原创者的思路和方法,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马克思无疑是“天才”思想家,但“天才”也需要一定的历史环境,需要长期的努力思考。《资本论》中的研究思路和哲学思想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研究过程也出现过几次重大转向,其中的哲学方法论思想也存在一个逐渐成熟、完善的发展轨迹。理解这一系列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资本论》哲学方法论的内涵。从1844年的巴黎手稿,到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再到1857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其中的哲学思维逐渐成熟。1858年1月14日,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描述他写作政治经济学的心路历程:“由于偶然的机会……我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如果以后再有工夫做这类工作的话,我很愿意用两三个印张把黑格尔所发现,但同时又加以神秘化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合理的东西阐述一番,使一般人都能够理解。”[6](P121)马克思的信突出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法思想,同时也表明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其哲学方法思想出现过历史性转向。

四、以哲学方法论研读《资本论》的现时代意义

1.以哲学方法论研读《资本论》,能够使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精华,既是一部经济学著作,也是一部哲学著作。《资本论》方法论和《资本论》基本理论二者之间互为手段和目的,以手段和目的相统一的思维认识和研究《资本论》的方法论是十分必要的。从《资本论》研读中探索哲学方法论,是把方法论作为研究目的;以哲学方法论研读《资本论》,是把方法论作为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手段和方法。从哲学方法论视角研读《资本论》,哲学和经济学一并学习,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各项基本原理。当然,以哲学方法论研读《资本论》,需要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政治经济学知识。

2.以哲学方法论研读《资本论》,能够使我们避免教条主义思维的困扰

教条主义的幽灵之所以困扰我党,是因为我党没有全面、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而沉溺于各种结论和论断。教条主义以僵化思维对待某种既成的理论、教义等,有意无意地割裂理论与实际的各种联系,漠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各种方法。后人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对立之中有同一,批判背后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到现今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昭示着我们的思维需要有现代意义的转向。

3.以哲学方法论研读《资本论》,能够使我们认清当前国内外的发展态势

马克思《资本论》的创作过程表明,马克思主义既包含世界观方法论,也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三大组成部分,它作为有机统一体,科学地描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诚然,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现象与联系,在诸多方面已偏离《资本论》的描述。然而,规律和方法是客观存在的。《资本论》作为哲学反思和科学研究的完美结合,仍是我们认识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运用《资本论》的立场和方法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妥善解决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问题;运用其哲学方法在全球视野下思考国际财富分配以及与此相关的市场失灵,可以深入剖析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的弊端以及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困境和危机的内在本质。

4.以哲学方法论研读《资本论》,能够使我们的精神力量和实践力量不断增强

马克思将辩证法作为其写作《资本论》逻辑和认识论的灵魂,娴熟地将这一方法运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形成划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使辩证法哲学得到科学和严密的验证。时隔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资本论》的原理和哲学方法论依然闪烁着真理性的光芒,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每一位共产党员和理论工作者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资本论》,这也是我们应尽的思想理论修养义务。理性的思维需要不断地练习和提升,把《资本论》方法论和《资本论》基本理论交错思考,反复验证,能够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思考,能够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同时,马克思教导我们,哲学的使命关键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运用于实践,指导我们实践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列宁全集:第38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责任编辑冒洁生]

[收稿日期]2015-12-03

[基金项目]2015年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本论》哲学方法论及其现实价值的研究”(Wzyrw201518)

[作者简介]芮飞军,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6)02-0007-03

猜你喜欢

资本论辩证法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浅析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哲学阅读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融媒时代,新闻报道要用好辩证法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