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之花,在联想中尽情绽放
2016-03-06江苏扬中市实验小学212200常春霞
江苏扬中市实验小学(212200)常春霞
识字之花,在联想中尽情绽放
江苏扬中市实验小学(212200)常春霞
[摘要]联想识字的核心目标在于识字,但识字的过程和策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老策略、老套路,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让学生以联想的质态充分整合自身的主观能动意识识字。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为识字载体融合趣味性,使识字形式更具开放性,让识字过程彰显多重性,从而使识字之花在联想中尽情绽放。
[关键词]融合趣味开放质态彰显多重联想识字
传统教学中,识字教学相对生硬、呆板,很多学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畏难情绪。而“联想识字”的核心目标在于识字,但识字的过程和策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老策略、老套路,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让学生以联想的质态充分整合自身的主观能动意识,积极地识字,主动地识字,联系性地识字,将传统识字教学中的机械堆砌转化成学生的主动构建,从而锻炼学生的识字能力,提升识字教学的整体效果。笔者以联想识字课《桥》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对联想识字的理解。
一、识字载体融合趣味性
识字教学推崇的是随文识字,即应该力求避免机械僵硬地纯粹识字,谨防识字过程的生硬,要将生字浸润在相应的文本故事中,引导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识字。联想识字每节课都有一定的主题,有的引导学生收集饼干名称,有的是儿童作品的名字、家乡名胜的名称等。而这节课,教师为学生寻找了极佳的识字载体——丰富多样的桥的名字。学生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没有固定的内容,教学的对象完全源自学生事前的各种收集与整理。学生充分的准备构建了识字的载体,形成了具有动态化特点的识字资源。
在课堂教学之初,很重要的一个板块就是引导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桥”的资料进行分享、交流与碰撞,并对相应的桥名进行反复的诵读,将打印好的各种桥名的纸张张贴在黑板上。联想识字应该以识字为重,为什么笔者要花费如此多的精力与学生共同分享桥的内容与资料呢?这样的教学不就已经将课堂异化成与“识字”毫不相干的综合实践课了吗?但随着课堂的推进,最后汇总时,就不难发现:识字之前的交流,其实是教师为学生铺设了适宜的识字载体,将所要教学的汉字置放在丰富、多维、趣味性十足的交流情境中。
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言说着生字,聆听着生字,诵读着生字,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中,汉字的字形、字音已经进驻学生的意识中。联想识字就这样在充满趣味性、知识性的交流分享中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二、识字形式更具开放性
传统教学中,识字教学就局限在读音、组词、记形上,学生始终处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状态——识字教材直接指定,识字过程被动灌输,识字内容统一标准。这种逼仄、局限的认知空间不仅不能提升识字教学的效果,反而会增添学生的厌学情绪,最终得不偿失,造成识字教学整体效果低下。而联想识字就给予了学生广阔的认知空间,整个教学过程灵动而开放,在尊重学生认知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识字积极性。
笔者在教学“桥”时,尤其是在教学最后的汇总板块时,将所有涉及的桥名汇总出示。针对这一板块,笔者设置了三大环节:“识字大王”——引导学生竞赛朗读这些桥名,对交流分享过程中的桥名再度朗读,加深记忆,夯实积累;“发现大王”——引领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些生字的自主发现;“联想大王”——由这些名字出发,引导学生畅述自己联想到的俗话、诗句、成语……
纵观这三个环节,教师始终将学生置于识字教学的主体地位中,将学生的内在意识由识字这一原点,不断向外拓展,学生充分整合自身的原始资源,以开放的胸怀接纳与生字相关的各种信息,拓展了视域认知。
三、识字过程彰显多重性
在一般的识字课堂中,教师始终以教材为基础,课堂教学也始终将识字列为单一环节。而联想识字则打破了这种单一化的识字模式,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经历了多维、立体化的感知过程。
首先,在搜寻中初步接触:学生一开始进行资料收集时,就已经初步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桥的名字;其次,在摘抄中强化认知:当学生将搜寻的资料摘录到自己的“剪贴本”中时,更是直接以书写描摹的方式强化了对这些生字的记忆;而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言说、聆听、诵读、记忆等环节中立体化感知这些生字。
识字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生字,其实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反复历练才行。纵观课前的搜集整理、课中的夯实积累,学生对这些生字形成了多角度、多维度、立体化的感知网络,在课堂交流分享过程中得到了夯实与深入,教学效果立显。
总而言之,联想识字相对于传统理念中的识字,以其厚重的知识性、浓郁的趣味性、生态的开放性、立体的多重性,更加契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心理规律,是对识字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对学生识字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责编莫彩凤)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7-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