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文本,在审美磁场中大放光辉
2016-03-06江苏海门市城北小学226100梁敏敏
江苏海门市城北小学(226100)梁敏敏
文学性文本,在审美磁场中大放光辉
江苏海门市城北小学(226100)梁敏敏
[摘要]阅读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联想、想象等心理层面的要素,对文学性文本作出自身的观照、感悟与判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托文本情境,品析语言的本真滋味;要聚焦作者语境,获取语言的对应体验;要置放文化语境,洞察文本的创作密码,从而提升文学性文本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文学性文本文本情境作者语境文化意境
文学性文本具有丰富的审美元素。在教学中,对文学性文本的阅读,要为学生营造适切开放的言语审美心理场。从一定角度上来看,文学性文本的审美场就是学生的心理场。阅读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联想、想象等心理层面的要素,对文学性文本作出自身的观照、感悟与判断,这样才能充分理解它的价值内含。
一、依托文本情境,品析语言的本真滋味
朱光潜曾经在《谈美书简》中指出:形式即内容。我们可以从粗短的线条中感受到急促的心理活动,从柔软的线条中体验到细腻的情怀。语言文字的内在情韵也会在相应的语言形式中得到充分的彰显。尤其是散文的阅读,更要做到深入细致,甚至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标点符号,引导学生从看似平淡的语言中发掘文本中的细节之美。
《桂花雨》入选教材之后,不仅在语言内容上有所修改,而且在标点符号上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如原文是这样的:“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于是,我也想起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与课文相比,这两段文字都各多上了一个逗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两处逗号形成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在语气、节奏上的变化,体会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文学性文本的形式是作者高超创作手法的体现。只有透过形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升,形成文学性文本的审美磁场。
二、聚焦作者语境,获取语言的对应体验
文学和科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学作品到处都蕴藏着作者自身的感想与情韵,表现出他们内心的真实体验。如,学生在初读《桂花雨》一文时,感受到的是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快乐与愉悦,因为作者在表达时一直在运用童年的视角观察、童年的耳朵倾听、童年的头脑思考。而文本永远都是作者内心意识的折射,文学作品尤甚。于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现作者琦君60多岁时的照片以及这篇文章创作时的历史背景。这样,整个课堂的情感基调就能得到确定。当图片与文字将这篇文章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盘托出时,学生意识到当时琦君已经是暮年,她用自己的文字怀念着童年、怀念着家乡、怀念着母亲。这样的文字融入作者怎样的情怀呢?当轻缓抒情的音乐响起时,教师要求学生在具有画面感的地方停下,想象这位老人写作这一段文字时的情态。此时,师生的生命意识已经绝不是停留在文本平常的世界中,而是沉浸在作者的思想情怀中。此时,教师继续引导:“如果现在你就是琦君,当你再次翻阅这些故乡的老照片,回忆起童年的一点一滴,你会有怎样的情感呢?”教师并没有做过多的讲解,面对这同样的语言,学生朗读的语气瞬时间变得轻柔与缓和。
此时此刻,学生的意识已经完全浸润在作者写作时的内在情境中,能深度洞察作者的情怀,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就在整体性感知中得到提升。
三、置放文化语境,洞察文本的创作密码
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文学性文本是作者将自身内在情感和意识通过艺术手段展现出来的生活,是一种文化,引导人们思考。
在《桂花雨》这篇课文中,作者正是借助对家乡桂花的思念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怀。这正是许多作家习惯使用一种策略,他们试图在客观世界中寻找到能够折射自己心灵的载体。引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就应该着重关注文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展现自然、社会中的人情、事物的。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教师为学生补充了《冬阳
童年骆驼队》《风筝》等主题相似文本中的几个经典语段,并相机追问:“文学类作品,为什么作者都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借助相应的事物和情境来抒发感情呢?”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顺势从文本的内容和主题上生发出去,引领学生以理性的视角感知文本的创作秘密,感受借物抒情的表达作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有一天,你也要远离家乡,你会选择什么事物、运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请将题目写下来。”
总而言之,文学是一种强烈的审美体验,是一种与“饥渴遇甘霖”相类似的情感认知,是一种属于生命个体的高峰体验。文学作品的体味与感知,让学生能够在阅读课堂上过上一种真正的文化生活。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其本质的特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韦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