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一路向新

2016-03-06通讯员李新刚史忠华

中国石油石化 2016年19期
关键词:胜利油田油价勘探

○ 文/本刊记者 赵 玥 通讯员 李新刚 史忠华

科技一路向新

○ 文/本刊记者 赵 玥 通讯员 李新刚 史忠华

胜利:向新,向心

50余年发展,创新已经完全融进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成长的血液中。

在油价持续走低、国内经济放缓的形势下,一定程度上说,科技创新释放的红利让胜利油田在“寒冬期”稳住了阵脚,也增强了员工的向心力。

科技创新所贡献的增产占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年度产量的1/10,为油田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8月,正值汛期。黄河入海口波涌连天,浩浩荡荡。河流遵从着大自然指示的方向,从巴颜喀拉山一路向东,奔流到海不复回。

胜利油田,便发祥于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带。

河流自有河流的走向。对于一个发展50余载的石油企业,它的方向在哪里?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才能站稳阵脚、继续发展?

胜利油田不断地探索着答案,并用实际行动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一路向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在低油价仍然肆虐的“寒冬期”,科技创新成为胜利油田最明确的方向,亦是最鲜明的成绩。翻开胜利油田“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的成绩单,在多达2000余件的专利授权中,有发明专利205项,6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胜利油田,目前有90%以上的科研成果被转化成生产力,在一线落地生根。每一年,胜利油田由科技创新所做出的增产贡献占据年度产量的1/10,为油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勘探要“雪中送炭”

“胜利油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史、一部勘探发展史。”胜利油田油气勘探首席高级专家宋国奇一提起勘探工作如数家珍。上世纪末,他参与提出“隐蔽油气藏理论”,并因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理论被视为胜利油田近30年勘探持续稳定发展的“助推剂”。

作为一名老地质人,宋国奇再明白不过科技进步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没有科技创新,甚至不会有胜利油田。”从诞生伊始,创新就已经在胜利油田的土地上刻下深深的烙印。胜利人正是靠着科技创新,才成功挑战稠油、低渗透等一个个世界级的勘探开发难题。

位于东营市胜利机场周边的青坨子凸起西翼地区,曾是胜利油田无数勘探科研人员只闻其声、未见其面的“旧友”。

上世纪60-80年代,老一辈勘探人曾经在这一带发现大套厚层砂岩储层,部署钻探了永21等一批探井,发现并上报了200多万吨的探明储量。然而,随后钻探的永84等4口井均未钻遇油气显示,勘探就此搁浅停滞。

这一放,就是近40年。

如今,东营凹陷勘探不断深入,规模储量寻找难度日益增大,科研人员把目光再次瞄向这片复杂而又有潜力的区域。

然而,数十年没有进展的区域,要想找出油来,谈何容易。

联屏电脑显示器上,呈现着五颜六色的三维地层剖面图。油在哪里?科研人员眼睛盯着屏幕,心里始终盘算着这个问题。

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

借助新出站的深度偏移地震资料,胜利油田的勘探研发人员对该地区构造进行重新解释。厘清了断裂发育及组合特征,发现了一个千万吨级规模的复杂断块圈闭群,并优选油气输导条件较好的断块,部署了永123等4口探井。

寻踪已久,黑色的石油开始露出神秘的身影。今年,位于青坨子凸起西翼的永123井试油成功,获得日产10余立方米的工业油流。

试油当天,现场一片泪水、一片欢呼。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研究,无数次废寝忘食的讨论,终于让这位躲藏近40年的“老朋友”和大家见了面。

“永123井能够成功,主要得益于勘探理念的转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胜利石油管理局副总地质师兼油气勘探管理中心主任宋明水抑制不住兴奋,激动地说。

“如果下一步向南向北甩开勘探并取得成功的话,就可一举拿下规模储量阵地,在东营凹陷再次开辟出一片勘探新阵地。”宋明水进一步补充。

有地质专家曾形容胜利油田的地质条件是:“一个盘子摔在地上,摔得粉碎,又被踢了一脚。”在胜利油田,勘探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与血汗,无数次的创新与突破。

如今,胜利油田又一次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

低油价让勘探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使命。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局长、胜利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孙焕泉不止一次地指出,要“强化勘探战略地位”。他认为,在低油价下,勘探要“雪中送炭”,寻找富集高效的区块,在建产创效中形成正向贡献。

“转观念就是转方向,尤其是科研工作。”宋明水认为。越是低油价,越要高度重视高效勘探,打牢油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根基,突出商业勘探和勘探转型愈发重要。

每一个想法的突破,都要靠科技创新来实现。

由于砂砾岩储层内部结构非常复杂,过去,勘探研究人员明知道里面可能有块“肥肉”,却很难吃到嘴里。“以前我们只是能描述出砂砾岩储层集体的大体轮廓,而对其内部特征知之甚少。现在有了这套地震描述技术,就如同有了CT成像扫描一样,可以深入到砂砾岩体内部进行观察、解剖它了。”胜利油田物探院副总地质师于正军说。

“胜利油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史、一部勘探发展史。”

于正军所说的就是“砂砾岩体油藏地震描述技术”。该项目成果获得了2015年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其中有三项内容获得了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形成三项中石化专有技术。

如今,这一成果已经应用于胜利油田东营、车镇、渤南等三个地区,发现和落实砂砾岩体有利面积136.5平方千米,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896.15万吨、计算新增利润9.393亿元。

理论与技术上的突破,带来了勘探禁区的解放,沉寂多年的勘探区块一一被唤醒。

今年上半年,胜利油田区带探井工业油流率达到41%,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探井成本同比下降264元/米;滚动探井成功率为93.6%,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沙湾组发现控制储量近1000万吨整装稠油油藏;沾化凹陷桩海地区古生界勘探取得新发现,其中桩斜169井中途测试获日产356吨高产工业油流;高青潜山带花古102井上古生界钻遇30余米厚油层……

一个个勘探发现犹如“强心剂”,让胜利人坚定了信心、确定了方向,幻化为向前发展的源源动力。

开发新技术促降本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中石化集团公司第三届科技委召开的第四次全体会议上,集团公司董事长王玉普提出“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扎扎实实走出一条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引领型发展的路子来。”

在油价低位运行时期,创新更是上游企业应对困局、赢得市场的一把利器。

是把命运交给变幻莫测的油价,还是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决定了一个油田的存亡与未来。胜利油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在胜利油田,员工们每天上班时都会习惯性的看看油价。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破30美元/桶,但他们没有抱怨,没有等待,而是默默转身回到工作岗位,埋下头、静下心,努力找出突围的办法。

左右不了油价,那就左右成本。这是经过无数次思考和讨论后定下的路线。

在今年年初举办的“胜利油田2016年开发技术座谈会”上,300人的会场里,即便后加了不少座位,仍然挤不下前来听讲的人群。

蜂拥而至的员工急切地想知道,面对持续走低的油价,胜利油田怎样突围?怎样把储量变产量?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胜利油田将‘十三五’的开发战略定调为低成本开发战略。这是我们油田开发‘十三五’的总指导思想。”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杨勇说。

低成本开发,成为破解低油价困局的答案之一。

杨勇坦言,如今他们肩上的担子不轻。由于油价持续低迷,胜利油田2015年比2014年投资降了一半,2016年又比2015年降了一半,压缩至45亿元。投资减少了,为了油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做大增量。

“就跟我们过日子一样,这个月花了100块钱,如果还能挣100块钱,过日子就不紧张。但如果花了100块钱,却只挣了10块钱,那么家底就会越来越少、日子越过越紧。”杨勇形象地比喻。只有增加了可采储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三期叠加”的严峻形势,加上投资减少,企业的当期创效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但胜利油田清醒地意识到,在油价下跌的压力下,为了盘活存量,必须实施低成本战略。

“低油价下实现效益开发,离不开低成本技术做支撑。”杨勇说,“科技力量让许多‘可望而不可即’的区块变成了现实产能。含水高不等于没效益,规模小不等于没效益,渗透率低不等于没效益,油稠不等于没效益,聚驱后不等于没效益。”在上述座谈会上,他提出的“五个不等于”令人耳目一新。

低成本开发,就是要和油价赛跑。这既是一场百米冲刺,也是一场马拉松,胜利油田能跑好吗?

经过多年开发,如今,胜利油田的主力层不同程度地出现水淹现象,多个油层互相干扰,失控储量多,常常存在难以动用的小规模剩余油。但在杨勇看来,利用技术革新,“寒冬期”中老油田的效益开发依然大有可为。

整装油藏矢量开发、断块油藏立体开发、特低渗油藏仿水平井注水开发等技术破解了难题。目前,复杂断块立体开发技术已推广应用31个单元,覆盖储量2.2亿吨,提高采收率5个百分点。

作为“石油地质大观园”,胜利油田油藏类型多、靠单一技术很难实现增效,技术集成配套、集中合力成为开发的必要途径。

去年至今,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王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忙碌。由她负责的稠油单元开采难度大,压力也就更大。利用“三线四区”经济运行模型,2015年,采油厂稠油吨油开发成本低于油田平均水平。她和同事们摸索出了“间停注汽”管理法,孤汽9常规蒸汽驱实施后,年减少注汽量2.5万吨,节约费用700余万元,吨油成本降低20%。

现在,孤岛采油厂的主力开发单元中,有2.5亿吨储量已经转入了后续水驱开发,是采油厂主要的上产阵地。

但王宏依然不满足,因为胜利人对效益的追求没有止境。

看着挂在办公室的开发形势图,王宏又在思考,如果能把有效益的油从水中捞出来,那将是多大的增效潜力。

说干就干。孤岛地质研究所水驱开发人员尝试着在低效单元西区南馆3-4开展合理提注提液增效工作,一口一口地分析计算,逐步总结出了监测先行、优化注水、差异提液等精细调整五步工作法,提高了开发效果。目前,单元日产液增加1012吨,日产油量增加了46吨,实现了低效变高效。

而这一结果,恰好印证了杨勇所说的“油田含水高不等于没效益,区块聚驱后不等于没效益”。

“五个不等于”的背后,是胜利人一以贯之的不盲从、不迷信,解放思想,坚持创新。在这个大框架下,好成绩接踵而来。

滨425区块创新形成大井距稀井网注水开发理念,创新集成了“特低渗油藏低成本开发配套技术”,被中石化油田事业部领导称作中国石化特低渗透高效开发的样板。

科研人员在东辛油田原已废弃的辛1沙1-4块开展注水试验,半年后4口油井单井日均产油20多吨,含水率从90%降至70%。目前,实现净增油8万吨,废弃井变成“金疙瘩”。

滨南采油厂也尝到了低成本创效技术的甜头。他们在19口井应用ANS酸化解堵工艺,阶段增油6576吨,在盘活低品位稠油存量资源的同时创效1200多万元。

在胜利油田,从来没有极限。这里的人笃信潜力无穷无尽。

两年间,胜利油田石油开发中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注采井距扩大一半,钻井数量减少一半,一口新井投产费用减少100万元,日产量增加近两倍,桶油操作成本降至10美元左右。

另外,胜利油田油气单位完全成本比计划降低22.39元/吨;十大挖潜增效项目组挖潜12亿元。

“低油价困局并非无解之题。”尽管低油价尚未划上休止符,但胜利油田已经找到了突破口和信心。

“最强大脑”创新管理

今年3月,中石化集团公司的有关领导来胜利油田调研时,曾频频为胜利“点赞”,甚至用“震撼、敬佩”来描述他们取得的减亏增效成绩。这是对胜利人“不断创新,措施有力,应对有效”最直接的褒扬。

这其中,通过科技创新建设起来的智能油田,在实现管理化繁为简的工作中功不可没。

在胜利油田的生产指挥中心,由多块屏幕拼接起来的一个宽近10米高近3米的大显示屏上,可以看到整个油田的实时运行情况。

这是胜利油田的“最强大脑”,也是发展“智能油田”的核心之一。

在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垦东12区块,采油工王燕端在电脑前盯着生产指挥系统,点击鼠标,对无人值守的海上油水井远程管控。

在胜利油田,像垦东12这样给油井装上“眼睛”的采油管理区有12个。到2018年底,全部油井将实现数据自动化采集。

提高效率是首位。通过“最强大脑”,在现河采油厂史127采油管理区,传统巡检需要44人,单井巡检一次耗时20分钟。如今,1个人就可以不间断地完成对油井和线路的电子巡检,单井巡检10秒钟。

胜利油田作为国内油气生产信息化、数字化的发起与示范单位,被信息化专家评价为“在智能油田、大数据应用等领域走在了业内前列”。

“如果把数字化比喻为‘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那么智能化就是‘秀才不出门,能做天下事’。”胜利油田石油管理局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杨耀忠介绍。

“十二五”期间,胜利油田以“四化”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数字油田”的建设。从“数字油田”向“智能油田”演进,是胜利油田“十三五”规划的目标。

建设“智能油田”是胜利油田被动的选择,更是主动的出击。欲穷千里目的胜利油田,必须要借助信息化更上一层楼。

随着开发时间的推移,胜利油田可动用区块逐年减少,新区勘探难度越来越大。要延缓老油田资源枯竭和产量递减速率,对地质油藏的监测与评价需要更加精细、更加全面的动态数据,还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以及科学的决策分析模型。

“十三五”期间,胜利油田将从数字油田向智能油田演进。

而这些,只能依靠信息化技术完成。集合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而成的针对油田的应用,能让胜利油田获得持续性发展。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胜利人深知,只有看得更远,才能走得更远。

“从这个屏幕上,你可以看到万里之外的新疆工区,也可以看到近在咫尺的胜利油田本地油区;你可以找到影响系统运行效率的节点,也可以从生产数据的波动中感知生产细微变化,提前预警……”胜利油田生产运行管理中心运行科科长孙剑说。

距胜利油田12000余公里,墨西哥湾东岸向西30公里,ALTAMIRA1127井正在钻进。与此同时,位于东营区乐园路1号的胜利油田地质录井公司随钻技术支持中心的大屏幕上,不停地滚动着来自万里之外的实时数据:井深947.12米,垂深548.08米,钻头位置124.56米……

“全油田4.6万口油水井,每天有6.6万多条数据从四面八方传回来,数据中心累计存储数据超过4亿条。”胜利油田物探院副院长路慎强介绍说。这些数据是评价决策油气田勘探和开发的重要依据。

“这些信息就像沙盘一样,可以对油田生产进行预演。”杨耀忠说。以往,得出结论靠的是技术人员分析后的经验定性,实际结果与预想结果可能相差较大。如今,通过单井措施效益评价系统输入相关参数,经过大数据分析就可以得到定量化结果,有效地提高了措施成功率。

如今,在胜利油田,智能化的应用在勘探开发等各个方面已初见雏形。2016年,胜利油田开展了“互联网+”试点,勘探、采油工艺模型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模型化建设夯实了智能油田的基础。

在胜利油田工作20余年的邴绍强,见证了胜利油田从人工操作到智能管理的跨越。“以前勘探井位部署采用纸质挂图、群体论证的模式,但是现在有可视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多学科信息集成、地面地下一体联动,快速实现了勘探目标。”

基于大数据的支持,现在胜利油田针对济阳、埕岛等300多个区块的个性化特点,为每个区块“私人定制”了开发模型,剩余油区块相继“脱单”,进一步释放了潜力。2016年,胜利油田将实现主力单元模型化率100%,全面建成“数字透明油藏”。

孙焕泉认为, 数字化、智能化是传统油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引擎。面对低油价的挑战,必须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闯出一条低成本发展的新路子。

在8月底召开的“2016中国两化融合”大会上,胜利油田分公司被国家工信部授予“中国两化融合创新实践奖”荣誉。在胜利油田的规划中,他们将力争在2020年初步建成智能油田,总体技术水平达到行业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如今,在胜利油田,智能化应用在不断地被推广中。油田利用“互联网+”建设了众创空间,为职工群众搭建了共享的智能交互线上平台,更好地为油田生产经营服务。同时,逐步渗透到社区物业服务、居民水电气暖供输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油田员工们体验到了智能化带来的便捷与高效。

胜利油田的疆域并不仅仅局限于本土。未来,“最强大脑”将让胜利油田在西部、海上等地插上更多的战旗,收获更多的希望和成果。

责任编辑:赵 雪

znzhaoxue@163.com

猜你喜欢

胜利油田油价勘探
油气勘探开发三年滚动计划编制的思考
庆祝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贺信
下半年国际油价仍旧承压前行?
勘探石油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2019年上半年豆油价低
立秋
浅析测绘在煤矿勘探中的应用
胜利油田经济产量效益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