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房颤患者的华法林基因个体化治疗效果观察

2016-03-06陈艳平邓桂明陈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2期
关键词:华法林个体化抗凝

陈艳平 邓桂明 陈镇

房颤患者的华法林基因个体化治疗效果观察

陈艳平 邓桂明 陈镇

目的观察华法林基因个体化给药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120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记录患者的CYP2C9*3和VKORC1-1639G/A基因检测结果,对照组按照体质不同给予华法林治疗,观察组则按基因个体化给予华法林治疗。观察比较华法林的实际剂量与预测剂量之间的差异、疗效差异等。结果对照组的稳定剂量(3.82±0.10)mg明显低于观察组的(4.32±0.08)mg,而对照组的预测剂量值(3.23±0.07)mg明显低于观察组的(3.86±0.12)mg,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优良率(7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3%)(P<0.05)。结论房颤患者的CYP2C9*3和VKORC1-1639G/A基因检测在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具有参考值意义,但是治疗方面还存不足,需要临床进一步的探究。

心房颤动;华法林;基因组;个体化给药

华法林是临床最常用的防治血栓栓塞的口服抗凝药[1]。华法林的抗凝、溶栓的双重调节作用,治疗效果显著,药物治疗作用持续时间长,服用方便,价格适当。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2],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华法林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显著,但是不同的参照用药标准,华法林的治疗效果亦不同。本次研究选取本院120例房颤患者,均给予华法林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120例房颤患者,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6.3±1.2)岁;患者中,高血压导致的房颤24例,冠心病引起房颤35例,肺源性心脏病引起房颤36例,其他情况25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3.5±7.3)岁;对照组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2.3±7.6)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进行CYP2C9*3和VKORC1-1639基因检测,对照组患者同样进行基因检测并记录,根据患者体质不同华法林个体给药,在用药前患者逐个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各项功能检测后进行登记;根据其基因差异,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华法林个体化给药,起始剂量2.2 mg,根据复查结果,适当调整华法林用量。两组患者给予同样级别的护理,并且进行日常饮食生活方面跟踪,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跟踪记录,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1.3 疗效评定标准 将治疗效果的评定标准分为优、良、差3个指标。优:无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显著,抗凝强度达标,房颤消失;良:房颤基本消失,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抗凝强度基本达标;差:房颤基本消失,有药物反应发生,抗凝强度不达标。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剂量比较 对照组的稳定剂量(3.82±0.10)mg明显低于观察组的(4.32±0.08)mg,而对照组的预测剂量值(3.23±0.07)mg明显低于观察组的(3.86±0.12)mg,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优良率(7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7,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剂量比较(±s,mg)

表1 两组患者的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剂量比较(±s,mg)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

组别 例数 稳定剂量 预测剂量观察组 60 4.32±0.08a 3.86±0.12a对照组 60 3.82±0.10 3.23±0.07t30.24 35.13P<0.01 <0.01

表2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中国的房颤流行病学显示[3],我国房颤患者有1千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8%,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房颤患者易发展为动脉栓塞,从而导致脑梗心梗等并发症,甚至急性死亡。因此预防动脉栓塞成了房颤患者首要治疗任务。华法林对于房颤患者的动脉栓塞起到很好的抗凝作用,但在剂量使用上存在一定争议。

华法林在常规体质参照给药与基因参照给药,治疗效果有一定区别,本次研究,观察组患者优良率(7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3%)(χ2=5.17,P<0.05)。而刘俊等[3,4]人的研究中得知:尽管CYP2C9*3、VKORC1在解释华法林个体差异起着关键作用,但是还有近50%的剂量差异无法得到解释,FDA也并未强制各医疗机构在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前开展此类基因检测。综合来看,虽然华法林的药物用量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有一定参照性,但是单纯的参照基因检测来确定华法林剂量,存在一定的用药偏差。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对照组的稳定剂量(3.82±0.10)mg明显低于观察组(4.32±0.08)mg,而对照组的预测剂量值(3.23± 0.07)mg明显低于观察组(3.86±0.12)m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预测剂量值与实际剂量值均少于观察组,但其治疗效果要比观察组显低许多,而观察组的药物反应、抗凝强度达标率等方面均强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华法林在确定临床用药剂量方面的参考途径,有待进一步斟酌。

据相关报道[4],华法林主要通过肝脏CYP2C9代谢为无活性的6-和7-羟基化合物,负责编码CYP2C9和突变型CYP2C9~CYP2C9*13。从而达到较好的抗凝效果。由于单纯的基因检测并纳入的样本量小,基因检测能否真正运用到临床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必须要大规模的临床验证,因此建立合适的华法林个体化给药模型,减少单凭临床进行抗凝治疗的弊端,科学指导临床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发挥抗凝作用的同时,降低华法林抗凝过量带来的出血风险。

综上所述,房颤患者的CYP2C9*3和VKORC1-1639G/A基因检测在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具有参考值意义,但是不能作为临床华法林个体给药剂量的唯一判断标准,需要结合临床其它因素进行综合判定,从而确定华法林的最终稳定剂量。建立一套合适的华法林个体给药模型,以确保华法林在临床使用方面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均一性。

[1]刘俊.华法林基于药物基因组学个体化给药方案的评价.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22):1857-1862.

[2]孙安修,顾欣.华法林的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给药.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5):569-570.

[3]刘俊,徐航.基因组学个体化给药对心脏瓣膜术后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的影响.中国药房,2014,25(4):330-332.

[4]娄莹,李一石.华法林的药物基因组学及其合理应用.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13(1):32-3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2.174

2016-05-05]

410004 长沙市中心医院(陈艳平);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邓桂明 陈镇)

邓桂明

猜你喜欢

华法林个体化抗凝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Mutually Beneficial
华法林出血并发症相关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个体化多媒体时代微电影的流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