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样癌及癌前病变孕激素治疗前后的病理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2016-03-06孙宇许凯卢红明何苗李慧峰范桂莲
孙宇 许凯 卢红明 何苗 李慧峰 范桂莲
子宫内膜样癌及癌前病变孕激素治疗前后的病理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孙宇 许凯 卢红明 何苗 李慧峰 范桂莲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样癌及癌前病变孕激素治疗前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例子宫内膜样癌及28例癌前病变患者,分析患者孕激素治疗前后的病理变化。结果治疗后,子宫内膜样癌临床完全控制12例,部分控制6例,无效2例;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完全控制22例,部分控制5例,无效1例。治疗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P53、Skp2及Cmyc蛋白阳性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样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应用孕激素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应用病理组织学诊断可准确评估患者病情转归情况。
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孕激素;病理评估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内分泌学区别主要分为子宫内膜样癌和非子宫内膜样癌。前者约占所有子宫内膜癌的70%~80%[1]。虽然子宫内膜癌治疗效果仍以手术最佳,但对于年轻患者且有迫切的生育需求的患者,孕激素疗法通过对抗雌激素改变子宫内膜样癌增生和表达不失为一种选择。本研究观察子宫内膜样癌及癌前病变孕激素治疗前后病理病变及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20例子宫内膜样癌及28例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已婚。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30.6±6.4)岁,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Ⅰa期;癌前病变患者平均年龄(29.2±5.8)岁,病理组织学检查呈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增生。所有患者表示有迫切的生育需求,治疗前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口服孕激素,醋酸甲羟孕酮(片剂,250 mg,北京斯利安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562) 250~500 mg,1次/d;或口服醋酸甲地孕酮(片剂,160 mg,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712)160~320 mg,1次/d。3个月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后根据病理结果再制定治疗方案。
1.3 检查方法 常规全面诊刮,石蜡包埋,再将包埋组织切成厚度为4 μm的切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剂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染色,依次DAB染色、苏木精复染、然后脱水,透明封存,放置显微镜下观察。免疫组化指标包括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P53、Skp2及Cmyc蛋白。所有免疫组化指标检测中细胞呈棕黄色为阳性信号,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P53检测中阳性细胞数≥50%为阳性;Skp2及Cmyc蛋白检测中阳性细胞数≥25%为阳性。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子宫内膜样癌病变组织及不典型增生组织消失;部分控制:子宫内膜仍有不典型增生组织存在但较前有所缩小,细胞形态大致恢复正常;无效:子宫内膜样癌变组织及不典型增生组织未见减少。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及病理变化特点 治疗后,子宫内膜样癌临床完全控制12例,部分控制6例,无效2例;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完全控制22例,部分控制5例,无效1例。治疗后病理变化特点:子宫上皮细胞细胞核变小变圆,核/质比下降,染色质匀细,局部上皮细胞胞浆呈淡粉色,发生典型鳞状上皮样改变。子宫内膜厚度为1~2cm,有水肿迹象,部分患者可呈息肉状,腺体结构复杂性降低、数量减少,血管扩张,细胞间质增多,部分腺体发生囊性扩张。腺体上皮细胞变为立方形,细胞密度下降,腺体分泌量增加。
2.2 免疫组化指标变化 治疗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P53、Skp2及Cmyc蛋白阳性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8例患者免疫组化指标阳性率治疗前后对比[n(%)]
3 讨论
孕激素可抑制雌激素导致的子宫内膜复杂的、不典型的增生,从而逆转子宫内膜样癌及癌前病变。在典型的子宫内膜样癌及癌前病变中,异型性上皮细胞数目增多,腺体结构复杂、数量多,孕激素治疗后,间质发生水肿及蜕膜样变,腺体稀疏、内膜反应趋于同化[2]。除子宫内膜一般性改变,上皮细胞不典型性减轻,大多数患者还会出现上皮嗜酸性改变即化生或细胞分化性改变,对于上述众多变化,郭东辉等[3]认为阅片时应重点观察腺上皮细胞的形态改变,其实是腺体复杂性结构的改变,并在阅片前充分了解患者的临床病史,这对目前子宫内膜样癌及癌前病变病理疗效评估尚无统一标准的情况下评估病情有重要帮助。免疫组化在子宫内膜样癌与宫颈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作用日益受到关注[4]。子宫内膜样癌内膜上存在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P53蛋白高表达[5,6]。本研究对病理切片还进行了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5.00%、77.08%,高于相关学者的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阳性率60.87%(28/46)、67.39%(31/46),其原因可能为研究样本均较小或评价标准差异,也有可能是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的高表达在癌前病变中差异较大。Skp2及Cmyc蛋白的表达增高可能预示子宫内膜样癌患者预后差。本研究孕激素明显降低Skp2及Cmyc蛋白的阳性率,提示孕激素疗效的可靠性。
总之,子宫内膜样癌及癌前病变应用孕激素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应用病理组织学诊断可准确评估对患者的病情转归。
[1]邱春萍,姜洁.子宫内膜癌的分子机制和靶向治疗进展.妇产与遗传(电子版),2013,3(1):31-35.
[2]李世荣,苏圆圆.子宫内膜样腺癌与子宫内膜复杂不典型增生患者应用孕激素治疗的病理学变化及预后观察.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11):883-887.
[3]郭东辉,李灵敏,张慧娟,等.子宫内膜样癌及癌前病变孕激素治疗后的病理评估及其临床意义.中华病理学杂志,2015(3): 216-220.
[4]黄敬皓.免疫组化标记物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与宫颈腺癌诊断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6):778-779,782.
[5]罗祖强,周正平,格桑志玛,等.子宫内膜癌及不同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p57kip2、ER、PR的表达及意义.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29(9):982-985.
[6]侯静,王晋芬,闫小丽.p53、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在卵巢浆液性癌与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肿瘤研究与临床,2014,26(8):559-56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2.144
2016-04-12]
163311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