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的骨运输治疗效果分析
2016-03-06孙业东王仁鹏
孙业东 王仁鹏
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的骨运输治疗效果分析
孙业东 王仁鹏
目的分析采取骨运输治疗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72例行骨运输治疗的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随着跟踪时间延长,72例患者骨缺损长度及软组织缺损面积均有明显改善(P<0.05),髋关节、膝关节与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骨运输技术治疗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效果明显,骨缺损恢复较快,感染治愈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价值极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骨运输;感染性骨缺损;下肢创伤;生活质量
感染性骨缺损是因为感染和骨缺损导致肢体功能受损,治疗难度强,骨感染是治疗时最为困难的问题,由于骨骼具有特殊的结构,给予抗生素治疗时效果不显著,病情逐渐发展为感染性骨缺损。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骨运输、自体骨移植、假体植入等[1]。其中骨运输方法是目前应用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它是指骨缺损时,要对其进行截骨伸长,让骨细胞可以再生,同时软组织也可以重新构建,不仅可以抗感染,而且让肢体重新构建[2]。为了分析骨运输治疗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效果,本院对72例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给予骨运输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3月~2015年1月本院共收治72例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男40例,女32例,年龄38~69岁,平均年龄(36.5±10.9)岁,股骨发生骨折31例,胫骨发生骨折41例。纳入标准:①下肢有创伤,并且有骨缺损;②采集创伤处的分泌物,进行细菌检验,为阳性。
1.2 治疗方法 ①抗感染治疗:在患者住院时,采集创伤处的组织标本,进行药敏试验检测;同时对伤口进行消毒清理,如先清理出脓液与一些已经坏死的组织,清洗伤口等,结合药敏试验检测结果,个体化选用抗生素,达到抗感染治疗的目的。②手术治疗:对感染部位进行扩创以及骨运输外固定架的安置。a.扩创:对患者进行麻醉后,平卧在手术台上,对创口进行切开,切除感染、游离、坏死的组织、骨折干端等,对骨缺损处进行消毒,如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干净。b.外固定架的安置:对Orthofix外固定架进行消毒,在其轨道上安装钉夹模板,在最近端与远端各拧入1 枚Schanz螺钉,其中近端夹块固定后调整肢体力线,将远端夹块放于远端纵轴的中心,可以使螺钉将远端夹块钉在骨骼上。使用软组织分离器定位,对骨干中心进行置钉。接着拆除钉夹模板,安装支架轨道、钉夹,并且近端与中间钉夹间安装加压牵引器[1]。③术后处理:术后护理人员时常注意患者的病情状况,如足背、足部的神经感觉、足趾运动等,术后3 d可以指导患者进行下肢康复训练,如膝关节活动、下肢肌肉训练等,术后14 d,指导患者进行下床负重锻炼[3,4]。
1.3 观察指标 ①对手术前与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015年12月)骨缺损长度与软组织缺损面积进行对比;②分别比较股骨、胫骨骨折患者手术前与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踝关节(Baid-Jackson)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缺损长度与软组织缺损面积分析结果 随着跟踪时间延长,72例患者骨缺损长度及软组织缺损面积均有明显改善(P<0.05)。见表1。
2.2 股骨与胫骨骨折功能评分 随着跟踪时间延长,72例患者的髋关节、膝关节与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见表2。
表1 72例患者手术前后骨缺损长度与软组织缺损面积分析结果(±s)
表1 72例患者手术前后骨缺损长度与软组织缺损面积分析结果(±s)
注:不同时间比较,P<0.05
项目 手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末次随访 F P骨缺损长度(cm) 7.8±3.7 5.2±2.4 2.1±1.3 0.5±1.2 0.3±1.0 8.252 0.022软组织缺损面积(cm2) 12.7±4.4 7.2±2.2 4.1±1.8 0.8±1.3 0.5±1.1 10.334 0.017
表2 72例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膝关节与踝关功能评分结果(±s,分)
表2 72例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膝关节与踝关功能评分结果(±s,分)
注:不同时间比较,P<0.05
项目 手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末次随访 F P髋关节 69.29±12.39 83.29±9.13 87.23±10.46 91.93±9.29 94.29±4.28 7.452 0.032踝关节 69.29±12.39 83.29±9.13 87.23±10.46 91.93±9.29 94.29±4.28 7.452 0.032膝关节 58.38±14.72 70.21±8.19 81.59±8.72 84.17±8.63 86.14±7.59 6.834 0.037
3 讨论
感染性骨缺损是由于骨折时对创伤清除不完全或者伤口二次裂开,发生感染引起肢体感染性骨缺损,而且该病治疗困难,耗时长,有许多并发症,如骨质或伤口感染复发;骨连接不当,畸形愈合;神经血管损伤[1,5]。该病治疗时间长,费用高,不仅给患者身体带来巨大的损伤,而且对心理有不同程度的伤害,给家庭与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治疗方法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骨运输或骨延长技术、骨移植、自体骨等[6]。其中一些治疗方法存在许多问题,如人工假体,由于不存在免疫排斥现象,但感染率高,假体容易松动。骨运输技术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截骨,并且骨段在软组织的管腔内进行互动,在运动时刺激骨细胞的增生,软组织也可以生长,在治疗感染的同时,让肢体也可以进行重新构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跟踪时间延长,72例患者骨缺损长度及软组织缺损面积均有明显改善(P<0.05),髋关节、膝关节与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
综上所述,采取骨运输治疗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不仅抗感染效果显著,而且使骨缺损部位恢复迅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价值极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乔永军,张晓瑞,杨文学.骨搬运技术在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河北医学,2016,22(1):128-131.
[2]李维,王子明,杜全印,等.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5,37(3):267-270.
[3]姚一民,檀臻炜,匡红,等.生物人工材料人工骨修复下肢骨缺损的临床观察.中华创伤杂志,2012,28(8):708-711.
[4]鲁波勇,祝少博,吴刚,等.组合式外固定架联合组织瓣移位治疗下肢感染性骨外露.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5): 649-651.
[5]牛志霞,苏健,张延琴,等.下肢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体会.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10):1102-1103.
[6]李军,毕龙,薛宝宝,等.下肢大段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23):4477-448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2.029
2016-03-23]
118300 辽宁省东港市中医院骨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