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测评与优化措施探索

2016-03-05王海燕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优化措施

王海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无论是对经济的健康发展、还是社会的稳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农产品流通作为连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和桥梁,是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现今由于流通环节众多、流通主体不正当行为、流通信息化程度较低等因素制约,使得流通体系的运行效率仍不尽如人意。因而,就如何进一步优化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以实现其高效的运行状态进行探讨十分有必要。本文将从农产品流通合作经济组织的角度,试图通过分析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其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测评指标体系,最后再提出进一步优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一些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体系 效率测评 优化措施

引言

农业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农产品流通体系运行的低效性和信息传递的滞后性等不足,不仅造成了我国农产品资源的严重浪费还损害了各方流通主体的切身利益,尤其直接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据相关统计,我国每年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约有1亿多吨的果蔬腐烂,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元;2014年我国流通农产品中,果蔬的损失率就达到25%。此外,在越来越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低效运行,必将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因此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还是增加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都必须对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做进一步的优化及完善。只有健全流通渠道体系,有力的规范保障和流通载体的高效运行,才能实现农产品的快速流通;只有实现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国际化及与现代农业的同步优化,才能更好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王家旭,2013)。

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

1.流通主体和流通模式的多元化。目前,由于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尚不成熟,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而出现多种运行模式及多个流通主体的情况。一是农户型流通主体,这类主体往往扮演着两种角色,即生产者与流通者。他们主要通过进入零售农贸市场或批发市场两种方式把自产产品销售给消费者。首先,农户通过零售农贸市场,直接向消费者销售,这种流通模式模式大大减少了流通的诸多中间环节,然而因为单纯的农户型流通主体自身的流通能力较低、流通范围狭窄,使得这种流通模式在空间上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其次,通过批发市场直接与批发商交易,这种流通方式是农产品流通主要形态之一,然而大部分农户本身规模较小,使得农产品流通的效率仍较低。二是销贩大户型流通主体,销贩大户首先向农户大量收购农产品,再运输至城镇向零售商转移产品,最后由零售商销售给消费者,最终实现产品的流通,这种模式虽然可以降低农户的成本,但由于生产者与流通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容易使农户利益受到侵害。三是企业与农户型流通主体,这种形式通过一定的机制,建立起双方的购销关系,从而将两个利益集团联系起来,继而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这种新型的流通模式虽然提高了流通的效率,但由于双方合作机制的基础较弱,所以对两者的约束力不强,存在的风险也较大。四是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三者结合型流通主体,随着专业合作社的加入,它成为代替农户直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主体,这增强了分散农户在流通交易过程中的力量,起到了力量权衡的作用。

2.流通载体形式多样化。随着流通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产品流通形成了以各类批发市场为中心、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直销配送和连锁超市为补充,产区、销区、集散地市场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首先,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截至2013年底,全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共4476家,年成交量和年成交总额各是78138.7万吨和37414.4亿元,两者同比增长分别为9.5%、18.6%;此外,市场总摊位数246.8万个,同比增长11.7%,其中固定摊位170.7万个,非固定摊位75.1万个;总交易面积1526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5%,其中交易厅棚面积和露天交易面积各为9623.4万平方米和5644.1万平方米;经销商共计213.9万个,同比增长7.8%,从业人员646.4万人,同比增长9.1%(周忠丽,2014)。其次,多种形式并存。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流通市场呈现多样化,如电子交易市场、大型超市、农产品期货市场、直营店、拍卖交易市场等现代流通市场。其中在电子交易市场方面,2014年全国各类涉农电商3.1万家,涉农交易类电商有近4000家,农产品电商全年销售2300多万吨、交易额达870多亿元。

(二)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流通环节众多、链接不紧密。从整个农产品流通链来看,一是大多数农产品流通的模式都要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流通环节,即农户→生产地市场→运输商→目标市场→零售商→消费者(郑治,2013)。而在整个流通过程中,众多的流通环节和流通主体使得农产品流通的时间过长,这直接导致农产品,尤其是生鲜类农产品质量的下降,最终影响整个流通的效益。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在运输、贮存等流通环节约有1亿多吨的果蔬腐烂,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二是各流通环节前后链接不紧密,出现供需衔接不畅甚至产销脱节的情况,严重影响流通的效率。

2.农产品流通设施基础薄弱。一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尚不成熟,虽然我国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但是目前这个体系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内部结构发展不合理、低层次、经营方式单一化等诸多不足之处。二是批发市场方面。首先,批发市场分布不均匀,虽然我国的批发市场数量近年来呈增长趋势,然而却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分布不均匀。此外,产销批发市场的分布也表现出不均衡的情况,而这种不均衡、不平衡的市场分布格局,导致了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降低及成本增加。其次,批发市场的档次不高,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普遍存在交易主体不明确,服务设施基础简陋,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的现象。同时,交易方式上仍以传统现货、对手交易方式为主,既不利于更大范围、大批量的农产品交易,也不利于与零售市场或消费者的直接对接。三是农产品流通网络不健全、绿色通道范围过窄。较之发达国家,我国农产品物流设施相对落后,交通网络不健全,尤其在农村地区。即使全国现已建成“五纵二横”的格局,然而就全国范围而言,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的辐射范围仍然有限,依然无法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

3.农产品流通经济合作组织较薄弱。目前,虽然我国农产品流通经济合作组织整体有了一定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一是制度尚不规范,组织缺少必要同一标准的管理制度。部分合作经济组织并未严格进行登记注册,组织内部无章程,或者是有章程但不规范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二是民主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尤其在重大活动及项目中,决策往往是在部分人中进行,并没能真正做到全组织、全成员的共同参与。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产品流通经济合作组织归根到底就是建立在利益这一基础上,而组织制度的不完善、不规范,则会直接影响组织内部的运行状态和利益分配。加上组织在处理会员利益分配与组织运行两者的问题上,没能很好掌握平衡,以致有利就合、无利则散、相互毁约、整体抗风险能力低的局面时常出现。

4.农产品流通技术和冷链物流发展落后。农产品保质期短、易变质的特性,要求其在流通过程中具有很高的保鲜技术条件,然而目前我国在农产品流通中所需保鲜、防腐的技术水平较低,如在预冷环节,预冷技术还是以传统的自然通风降温、冷库顶冷等耗时长、效果差的方式为主,而对于加冰预冷、真空预冷和水预冷等低成本的预冷方法的使用率则不高,我国预冷保鲜率仅为30%,而欧美发达国家则达到80%。此外,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其易腐食品物流冷藏率达100%,并已形成了完整的食品冷链体系。而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并且冷链中存在断“链”的现象。一是初级加工和分拣区缺少相应低温制冷环境;食品装运大部分露天进行,并未严格在冷库和保温场所内操作。二是由于蔬果等农产品采后预冷处理的不完善,往往在链首就存在断裂的情况。加上我国运输环节冷藏设备不足、冷藏运输硬件设施完善度不佳,所以在农产品冷链运输的过程中,断链的现象也时有出现。虽然我国部分农产品已基本实现全程冷链物流,但约有90%肉类、80%水产品及大量牛奶和豆制品仍处于没有冷链保证的状态。三是冷链产业销售环节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冷藏农产品销售过度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卖场及超市,而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市场销售范围则过小,甚至部分地区由于其冷藏设备发展较为缓慢,从而出现缺乏冷冻销售环节的情况。

5.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程度较低。在农产品流通的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对整个流通至关重要。而目前我国在农产品流通信息工程建设仍处于滞后状态。由于信息的不及时或不通畅,使得具有技术性、权威性、可靠性的信息不能准确传达给农户,尤其对于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以致农产品流通各环节不能有效对接,出现产销脱节的情况。此外,信息传递的不通畅,也引起了农产品流通区域的不平衡性和农产品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导致出现不同流通区域里“谷贱伤农”和“供不应求”的矛盾现象。

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测评

(一)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的影响因素

如何有效评价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效率,首要一步就是找出对其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就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情况来看,虽然影响其效率的因素众多,但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即流通主体、流通客体、流通载体、流通环境。首先流通主体方面:农户社会网络、农户组织化程度等;其次流通客体方面: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质量与规模等;再次流通载体方面:基础交通设施、冷藏设施、交易场所、流通里程等;最后流通环境方面:交易关系、政府政策影响、信息化程度、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等。

(二)农产品流通体系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应用

农产品体系是由多个环节、多个主体共同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网状布局,因而其运行效率的高低往往通过流通通道中各种产出与投入的比较进行判别(陈鹏,2014)。即可以通过流通速度效率、流通业发展状况、流通经济效率、流通质量效率四个方面来衡量。第一,衡量流通速度的指标主要有存货周转率、流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第二,衡量流通业发展状况的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第三,衡量流通经济效率的指标有利润率、资产净利率等;第四,衡量流通质量效率的指标有质量合格率、农产品损耗率等(见表1)。此外,以上方面各自的衡量指标都可通过定量方式进行分析,因此也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而在测评体系的实际应用方面,一般而言,在其它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库存率X1指标数值越小,说明整个农产品流通能力就越好;反之,则越差。而存货周转率X3、总资产周转率X4、流通资产周转率X6、库存占GDP比重X7、农产品损耗率X13则与农产品流通效率呈反比关系,即X3、X4、X6、X7、X13这些数值越大,说明农产品流通的速度越快、流通的效率也就越高。例如在2014年我国果蔬在运输、贮存等流通过程中,损耗率(X13)的数值就达到0.25,美国日本等国的农产品损耗率(X13)则小于0.03,两者之间相差8倍之多。根据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损耗等级划分标准:0-0.05(不含)为A级,0.05-0.15(不含)为B级,0.15-0.25(不含)为C级,0.25以上为D级,我国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等级为C级,仍然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以此类推,对于整个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测评首先需逐一算出各指标的数值,然后再与对应的等级标准数值进行比较,从而得到相关结论。

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化路径

(一)加强农产品流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

农产品流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现代流通模式中连接农户和企业的重要环节,一是积极制定和完善组织内各项制度规范,只有完善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组织内的经营管理活动才能有序健康运行,才能保证流通的效率。同时,除了各组织内部制度的完善,区域内的组织也应加强交流与合作,使得组织制度在区域的层面上能够更加规范和统一,争取通过制度体系的约束作用来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抗风险的能力,并最终提升整体的组织化、民主化的程度。二是合作组织要积极开展普及合作组织知识的活动与培训。通过必要的宣传教育,让农户了解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价值理念等,进而培养农户与组织的合作意识;而通过对组织成员及农户的相关培训,来提高他们在组织或者是合作过程中的业务能力,共同推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三是通过典型示范进行推广。地区内的组织可以利用成功案例,在总结借鉴的基础上,做好示范和推广工作,发挥其在组织间的引导作用。

(二)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并大力发展冷链物流

一方面,基础设施作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载体,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因而,加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及市场配套建设、完善流通市场体系等工作至关重要,尤其是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仓储等重要流通环节的建设。同时,着力统筹农产品流通市场的整体规划。第一,合理布局农产品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的建设;第二,重点促进批发市场的建设和改造升级。通过合理布局、引入先进交易方式、建立现代信息网络等来进一步完善批发市场的功能、提高批发市场的档次,争取建成一批功能齐全、安全卫生、信息灵敏的现代化批发市场和多层次、多样化、多业态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王蕾,2014)。另一方面,农产品贮藏、加工和保鲜运输是流通链条的重要部分,因此,我国应加强农产品冷链流通系统的建设,如:冷库及相关的制冷系统、冷藏运输车、冷藏配送集装箱等的建设。此外,通过冷链理念宣传及技术创新,加强多方合作,积极发展第三方冷链流通,实现冷却与冷藏的同步发展,促进产销一体化的冷链物流运作。

(三)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信息化建设

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信息传递渠道的不畅往往是导致农产品产销脱节、流通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要全面推进农产品信息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市场信息服务功能。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系统,建立一个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快速准确的农产品公共信息传送平台。其次,健全信息收发制度,对于获取的各类新信息应严格经过筛选、整合、加工、处理等环节,以保证信息的准确与有效性。再次,将各个信息平台进行信息联网,便于用户在不同平台上能够及时获取全面的信息,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最后,建立专门的信息中介方和有效的信息监控机制,这些中介组织在进行农产品信息预测及发布的同时,还可通过提供各类农产品信息的增值服务,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最终提高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交换与传递的时效性。

(四)积极创新

一是管理创新。首先,通过宣传贯彻有关的农产品流通规范以及农产品流通示范区的建设来引导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如分级、包装、冷藏等环节的标准化;其次,完善农产品流通的增值服务体系,严格加强农产品质量等级化、标识规范化、包装规格化等方面的管理;最后,对传统流通结算系统进行革新,加快新型电子结算系统的推广和管理,提高流通交易环节的效率。二是制度创新,流通合作组织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同时,应根据流通情况和发展环境的变化,审时度势主动进行制度上的创新,以促进组织经营管理向多样化与多元化方向发展,更好地与各方主体进行合作,如与农户、企业两者的合作,获得政府支持等。此外,流通合作组织还可通过跨地区兼并重组、积极参与流通体系公益性建设等方式,来提高整体的集中度和运行效率。

结论

构建完善、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仍存在诸多不合理、亟需改进的地方,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传统流通体系向现代高效流通体系转型,不仅需要各相关主体的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家旭.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评价与优化路径[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2.周忠丽.中国西甜瓜流通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3.郑治.农产品物流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4.陈鹏.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5.王蕾.基于供应链的新疆北疆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

6.盛革.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的协同优化设计[J].管理评论,2009(8)

猜你喜欢

优化措施
浅谈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优化
软件企业财务管理优化措施研究
浅谈思想政治管理环境的优化
浅谈基本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市政工程招投标
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优化
医院工资薪酬分配及优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