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教学措施下班级建设新出路的探讨
2016-03-05马洁
马 洁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走班教学措施下班级建设新出路的探讨
马 洁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班级建设和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两大基本领域,其目标都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二者往往处于割裂的状态。在我国,班主任教师承担着教学任务和班级建设的双重压力,班级建设遭遇困境。而走班教学措施的实行对班级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班主任只有转变角色,与其他任课教师形成教育合力,以教学促教育,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实现内在路径的专业发展。
走班教学;班级建设;学科教学;班主任
在我国,班级建设是以学生发展为价值追求,是学生与教师在学校合作进行的,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和个性健康、主动发展而开展的学校实践,是学生在校社会性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班级授课制下,班级建设对于学生发展和学校管理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学校组织架构来说,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细胞,教育方针的贯彻和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安排都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班级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平台,是学生的教育生活真正发生的地方。因此,产生了很多研究者对班级建设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如周世杰提出班主任应该积极营造人和的管理环境,把权力下放给学生。[2]有研究者主张实施民主化的班级管理模式,并且建议从班级德育入手,奏响班级科学管理的主旋律。[3]问题在于传统班级授课制下班级建设大多是一些经验总结,建议措施也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虽然班主任是从优秀教师中选出来的,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同各科教师关系中起协调作用。[4]但是,在日益充满不稳定的、不确定的、独特的且具有价值冲突性的班级建设实践情境中,班主任往往在班级建设工作方面遭遇诸多困境。
走班教学措施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了原来固定班级的限制,学生纷纷走出教室,去不同的教室上课,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可能会走到不同的教学班去上课。走班教学措施引起了班级编制的变化,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为班级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发展契机。因此,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原有行政班级被重新组合的情况下,班级建设该进行怎样的变革?班主任的角色定位该发生怎样的转变?本文旨在尝试回答上述问题,并提出走班教学措施下班级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班级授课制下班级建设的困境
作为班主任需要更多地与不同学生、班干部、家长、任课教师等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班主任除了要面对日常教学工作的挑战外,还必须理顺与班级相关的种种关系,肩负着班集体建设的重任。[5]在现实中,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建设时却遭遇诸多困境。
1.角色定位尚不清晰
“角色”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按照剧本规定扮演某一角色的术语,最早借用“角色”一词的是美国学者米德,用来描述“对占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期望的行为”。[6]在我国,班主任工作尤其复杂,也使得班主任的角色日益多样化。在面对学校领导、学生、家长时,班主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虽然班主任通常为工作好、思想好、作风好,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管理学生经验和组织能力的教师[7],但是班主任对自身角色的认知依然存在误区。如有研究发现,大部分班主任自己并不清楚自己的角色。[2]况且在班级授课制之下,我国大陆地区特别强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管理与领导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主任的角色并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班主任依然沿袭传统角色,再加上角色定位不清晰,自身角色认知存在误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重人治、轻法治,事事都是班主任说了算,因此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发展。
2.工作职责尚不明确
角色不清和混乱必然会导致班主任工作内容不清晰,职责划分不明确。整体而言,我国班主任的工作负担重、事务多。有研究发现,42%的初中班主任认为“班级事务繁杂,花费经历太多”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首要难题,78%的班主任认为自己目前最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2]由此可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虽然1988年发布的《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试行)》和《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试行)》对班主任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从班主任实际的工作内容来看,占据首要地位的是教室巡查和自习陪同,早晚自习坐班、陪学生跑步、宿舍检查、定时的班级巡逻以及各种纪律检查、纠纷调解、违纪处罚等这些常规工作。[8]但是,在许多班主任看来:现在所有的工作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以前不是班主任的事情现在都由班主任来管。班主任的工作实际上就是保姆的工作,每天监督学生学习,维持一天的纪律,平息他们之间的冲突和摩擦。[9]由此可见,虽然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并没有清晰和明确的认识。由于国家相关政策文本没有详细的规定,社会对班主任的期望过高,导致班主任成为学生的“保姆”,事事皆管,样样操心。在我国,班主任依然是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仍然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学生和任课教师并不参与班级建设和管理,班级管理仍然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工作职责尚不清晰,且工作方式较为单一,对班级建设的效果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
3.班级建设效果不佳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不清晰,工作内容不明确,使得班主任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教师表示不愿意担任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还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班级管理上。有调查发现,一名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应该接受检查的项目有18项之多,这无形当中给班主任增加了很大的压力。[10]然而,这两大领域性质、要求的不同,使得教师难以找到工作的平衡,给班主任带来了沉重的工作压力。有研究发现, 90%以上的班主任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在谈到“当了班主任后心理状态有什么变化时”,97.9%的班主任认为开始产生或多或少的焦虑。[10]而焦虑原因在于琐碎而庞杂的班级事务往往没有明确的细则,基本是由班主任负责,导致教学和班级事务冲突,班主任难以兼顾两面。在此情况下,班级建设的效果必然不如人意。
二、走班教学提出的挑战与机遇
走班教学属于教学措施上的调整,旨在通过调整教学过程的特征,以便更好地促成有效的学习发生,或学习品质的变化,以最终取得理想的学习结果。[11]走班教学的实行为班级建设和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机遇。
1.对班主任角色的重新定位
班主任角色是由社会期望所决定的一种相应的行为模式,社会实践的变革必然会丰富班主任角色的内涵。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关心教育的质量。班级授课虽然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是,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却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走班教学则力图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个性而全面地发展。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是走班教学的首要目标。此外,固定班级的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化课程表”进入不同的教学班级上课,学生的自主性大大增强,班主任很难再与学生朝夕相处,班主任会产生一种管不住学生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很难再时时刻刻地监督学生。因此,走班教学措施的实行要求班主任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需要将走班教学的理念融入到对自己角色的认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可见,走班教学也为班主任角色的转换提供了新的契机。
2.对班主任工作内容的重新要求
传统的班级管理将班级看成一个封闭的系统,班级管理就是对班级内部成员的管理,与别的班级、任课教师的关系不大,导致班主任的负担过重,所有的工作都集中在班主任一个人身上,班级管理方式也比较陈旧落后。而走班教学模式对传统的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走班教学的过程中,整齐划一的班级被打破,学生的流动性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广泛。班主任很难再和自己班级的学生朝夕相处,教学班和行政班可能存在管理“真空”的情况。[12]不过,走班教学措施的实施也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土壤和契机。在走班教学措施下,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时间较多,班主任很难再去充当学生的“保姆”,班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堂管理,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加强对课堂的管理,而最有效的课堂管理方式就是通过教学促管理。
3.对班主任工作效果的冲击
当然,走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对班主任工作效果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走班教学措施下,学生以走班的形式流动到自己将要上课的教室,打破了以往以整个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形式,按照学生的需求,重新组成教学班,进行教学。[13]因此,这种变化要求班主任转换原有班级建设观念,重新认识自己在班级建设中扮演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当然班级生活的复杂性往往使得班主任面对许多突发状况显得无所适从,或者是觉得已经掌握的理论无法解决实践中的诸多问题,进而寄希望于更好的理论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然而,班主任的工作情境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试图借鉴现有理论来套用解决实践问题的科技理性模式在面对实践的多样性情境时,有时难以解决问题,甚至会导致问题变得更糟。这时,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和直觉性恰恰是在不稳定、不确定、独特的及价值冲突性的情境中所展现的。因此,班主任要以巨大的勇气直面实践中的变化,把自己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以研究者的身份积极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以求改善或提升工作效率。
三、走班教学措施下班级建设的有效路径
走班教学措施下,班主任要善于反思和总结,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尝试适合自己的班级建设策略,成为在班级建设中反映的实践者,在探索班级建设的有效途径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1.促进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成为反映性实践者
走班教学措施开展的效果和班主任、学科教师有很大的关系,班级建设也绝不仅仅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它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参与。班级建设的成效、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增强教师素质、提升教师能力成为问题的关键。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既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美国的小队教学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所谓小队教学,也叫“协同教学”,由高级教师、助理教师、实习教师和其他助手组成教学小队,共同负责一个班或者是几个平行班的教学管理工作[14],它有利于实现教师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师生之间彼此熟悉,便于管理。在我国,班主任工作压力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实践经验。在走班教学措施下,班级建设情境充满复杂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价值冲突,因此,班主任需要在班级建设实践中,成为“自觉且熟练的反映性实践者”。[1]惟其如此,才能较好地应对走班教学措施和新课程改革给班级建设工作带来的挑战。
2.增强学校协调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班级授课制下,班级之间、教师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相互竞争而非协作的关系。甚至同一班级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彼此孤立,经常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发生矛盾和冲突。这就导致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建设时处于一种孤军奋战的局面。[14]但是,无论是进行班级管理还是课堂教学,他们的根本立场都是一致的,他们面对的对象都是学生,都是为了实现每位学生的成长发展。
在走班教学措施实施的过程中,整齐划一的班级被打破,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身处不同的教学班当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广泛,随之而带来的班级的教室配备、班级管理等问题更加需要教、学、评各方的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学校应从宏观层面进行持续的评估、反馈和指导,为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提供制度支持。比如有的学校在走班教学下推行了一种新的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组合制,它将两个班分为一组,并按照“一总两小”等方式将不同年龄、性别的班主任组合在一起,三个班主任相互沟通协作,共同进行班级建设。[15]学校是一个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的影响力,而他们如何共同运用这种影响力,关系着学生的发展。班主任应该加强自身的生态系统意识,注意充分调动一切对学生发展有利的资源和条件,发现与学生发展相联系的一切因素,包括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同班级之间的相互影响,注意发挥教育合力。因此,班主任需要做好和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实现各种力量的优化组合,管理好班集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上海市晋元中学的做法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它要求每位教师都能够承担一门基础课和拓展课,能够承担班主任的工作。任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班级会指定班长,固定学生座位,为学生编排《学生学习情况追踪记录表》,加强与班主任之间的联系,[16]这种合力作用将有利于实现有效的班级建设。
3.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以教学促发展
班级建设和学科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班级建设和学科教学的顺利进行,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将两者简单地对立起来,这就要求变革传统教学。传统的学科教学将考试分数视为唯一的价值追求,基于的假设是所有的学生以同样的学习态度、学习速度学习同一门课程,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这种做法显然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别差异,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走班教学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旨在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认知水平等各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层次的班级和课程。
走班教学的成效和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走班教学措施的效果。同一班级的学生散布在不同的教学班当中,班主任很难及时地了解班级同学的情况,集体的班级活动开展的难度也将增大,这就更需要各个教学班级的任课教师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要一味地认为管理班级是班主任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时间,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现课堂管理:在思维品质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参与班级建设、解决班级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可以将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班级建设的过程当中,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5],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和水平,并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在此情况下,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通过分层,教师面对的是同一层次的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也比较接近,教师更有可能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自己能力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的功能和效果。
4.在班级建设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管理
班级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价值追求,班级建设是学生与教师在学校合作进行的,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和个性健康、主动发展而开展的学校实践,是学生在校社会性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7]因此,班级建设当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在学校教育中,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班级建设的最终目的也不是选拔最优秀的学生去管理班级,而是通过这个平台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进行自主管理,以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走班教学措施的实施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班级建设领域其实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在当前的班级建设的实践中,班主任常常把班级管理、班级服务等工作视为“班级德育”“班级管理”的内容,以点状的、完成上级任务的方式开展班级活动。但从学生学习的视角看,正是这些日常活动本身,构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促进着学生的发展。[17]因为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建设的过程当中,学生的诸多能力获得了发展。班级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诸多可以亲身参与的、复杂的、多变的、不确定的情境,在与情境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当中,学生对实践性进行反映,在不断探究的过程当中获得认知与能力的发展。
同时,新的管理方式也是走班教学措施顺利实施的关键,走班教学措施要求班级管理的重心必须下移,必须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将有助于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和身心发展状况,发现学生群体当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教育的针对性[18],同时也使得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一切教育和管理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走班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是希望培养学生学会选择的能力。而走班教学也确实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条件,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在此情况下,如马卡连柯所说:“儿童生活在这样的传统网里,会感觉到自己身处具有特殊的集体规律的环境中,会因此而感到自豪,并力求改善这种集体规律。”[19]不过,问题还在于赋予学生自由的权利,并不意味着学生会使用这种权利。班主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不仅是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认可,也是培养学生选择能力、管理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1] 李家成,等. 追求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的综合融通[J]. 教育发展研究,2012,(4):10-14.
[2] 周世杰.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4,36,38.
[3] 杨瑞. 高中班级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4.
[4] 陈桂生,胡惠闵,等. 教育半月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4.
[5] 钱秋萍,胡惠闵. 新教师入职读本[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66,271.
[6] 陈桂生. 师道实话[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7.
[7] 陈桂生. 常用教育概念辨析[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50.
[8] 周文亮. 论教育社会化视角下的班主任角色转换[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3,66.
[9] 谭传宝,等. 问题与出路:若干德育问题的调查与专题研究[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57.
[10] 杨坤据. 小学班主任生存状态的调查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8,35.
[11] 王建军,等.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走班教学调查报告[R]. 2016:1.
[12] 张晓红. 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模式下的班级管理问题及策略[J]. 潍坊学院学报,2011,(2):145-148.
[13] 胡忠晓,刘秀峰. 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新探索:走班制[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5):116-119.
[14] 韩艳梅.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组织方式的新探索[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5):43-46.
[15] 殷玉新.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6):34-40.
[16] 焦来宪.十年磨一剑:“分层教学走班制”促学校内涵发展[J]. 中小学管理, 2013,(9):35-36.
[17] 李家成. 论班级建设中学生发展的实现[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59-164.
[18] 张志亚. 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班级管理面临的新问题[J]. 辽宁教育研究,2007,(1):54-56.
[19] 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M]. 吴式颖,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5.
Discussion on the New Approach of Class Construction under the Situation of Hierarchy and Mobile Teaching System
MA Ji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lass construction and subject teaching are two basic fields in schooling education, aiming at the development of every student. However, they are usually in the state of segregation in the real schooling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ead teachers bear the great pressure of teaching and class construction and they usually encounter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class construction. What’s more, they also are challenged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erarchy and Mobile Teaching System.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ner-pat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ead teachers need to change their roles, form educational joint forces with other teachers, promote education for teaching, encourage students’ self-government and promote them to b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in the process of class construction.
hierarchy and mobile teaching system, class construction, subject teaching, head teacher
马 洁,河南安阳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