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价值澄清学派重新审视道德灌输的价值

2016-03-05李尚洋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灌输学派道德

李尚洋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由价值澄清学派重新审视道德灌输的价值

李尚洋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在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文献中,“灌输”总是作为与“价值澄清”相对立的范畴出现。价值澄清法被认为比较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任务不是传授“正确”的价值观,而是帮助学生澄清他们的价值陈述和行为。而灌输法则顾名思义地被认作具有极大的被动性,是一种错误观念指导下的消极教育方法。但是如今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道德灌输的价值,灌输法就如一柄双刃剑,有它消极的一面,但是当教育者能够挖掘出灌输法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时,就会发现灌输法的隐蔽性即渗透性的特点,从而成为实施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价值澄清;道德灌输;价值

一、价值澄清学派对道德灌输的反对认识

价值澄清学派的理论家经常提到“灌输”这一概念。但并没有对这一概念加以明确的界定,他们经常把灌输与“谆谆教诲”“注入”“培养”“道德说教”“强迫接受”以及“洗脑”等概念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基本上是把“灌输”这一概念看成一种消极被动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方法。[1]无论是把“灌输”等同于以上提到的哪种概念都可以看出其概念界定的局限性、单一性。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本应处于动态教学过程的主体性,变成了只有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主体性地位,而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所以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价值澄清学派的价值澄清法注定与灌输法会成为两个相反的教学实践方法,从而把灌输看成是有效道德教育的最大“敌人”。

价值澄清学派代表人物拉思斯认为灌输之所以不能接受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

第一,灌输是以一种错误的前提为基础的,这一前提认定教育者知道这一系列“正确的价值”,因而有资格和能力向儿童传递道德价值。拉思斯认为,认定存在一种可证实的、为人们一致认可的、确定的价值本身就是错误的。事实上,世界的持续不断的变化决定了对价值问题不可能有一个可证实的、确定性的答案。第二,灌输代表了一种错误的、消极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的主要特征在于它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递”“控制”“强迫接受”为宗旨的,这种教育方法把儿童视为被动的和顺从的、需要塑造使其成形的客体,而不是“思考”“选择”“决定”“检查”的主体,它所能导致的最大结果不外乎是学生虚伪的顺从。

从以上三点来看,价值澄清理论对灌输的反对主要是基于一种人性观。也就是说价值是“个人”经验的产物,是个人在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自由选择的结果,任何价值都应该是相对的、个人的,强调个人的自主选择性、发展性,不存在一套可以强加给学生的道德真理。因此这种人性观认为儿童包括所有人都有发展自我指导的能力,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儿童自己充分发挥这种能力,而不是压制这种能力。显然在价值澄清学派看来,道德灌输是一种基于固定的道德模式、道德原则、道德内容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方式。价值澄清学派认为社会当中并不存在一种普遍使用的或有效的价值陈述,价值教育旨在教授“评价的过程”,而不是一系列固定的美德或价值标准。所以道德灌输的方法在他们看来显然带有固定性,直接把道德教育的内容以说教的方式传授给了学生,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对价值观的固定认知模式,不符合价值澄清学派提倡的人性观,以及学生作为个人所应该具有的自由选择权。

二、重新审视道德灌输,树立科学的“灌输”法

从价值澄清学派对道德灌输的反对,可以看出传统的道德灌输的确存在着不足。在传统教育阶段,强调绝对的、强制性的灌输,借助于规劝、树立榜样和问答式教学等形式得以实现。后来随着民主教育方法的出现,强调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人是具有积极性、主动性的主体,能够进行思考、反省,并促进自身成长。

尽管道德灌输存在着种种不足,尤其当出现社会校园混乱的危机时候,灌输法就有自身存在的必要性,我们就应该对道德灌输重新审视、重新定位,抓住道德灌输渗透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使“灌输法”重新得到重视,在传统的德育方法的基础之上,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注重形式的多样性。注重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以建立“灌输”的条件,在途径上注重灌输的灵活性以及实效性。避免澄清价值学派所反对的道德灌输方法,建立起一个新的“灌输”方法,即科学的灌输法。

所谓科学的灌输法就是注重价值澄清法所强调的要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所以在进行道德灌输时首先就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如利用师生间的对话式“灌输”,即互动式灌输,打破传统灌输模式的刻意死板。在灌输的过程中,能够让师生双方相互接受,沟通交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设置道德情境,吸取科尔伯格道德两难的方法,运用讨论式教学和引导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积极性,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有目的地灌输。使学生真正设身处地地投入到道德情境中,调动思维与情感的充分发挥。

另外在实施道德灌输的过程中,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道德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所处的道德阶段是有所不同的。如处于5~7岁的儿童能通过第二个道德推理阶段;9~11岁儿童能够通过习俗水平道德推理项目;处在第五六道德推理阶段的青少年和成人,都能在测验中达到形式运算的水平。这就说明道德发展阶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升的。那么在道德灌输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做适当的引导,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改进方法和艺术。灌输要做到让学生心悦诚服地去接受,否则灌输就会产生负面效果。所灌输的内容既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又要以科学价值观为引领,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以外在的正确的固有价值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良心,培养其同情心、人性关怀。将一般性灌输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年龄阶段、心理特点来进行适当引导,以使灌输内容与学生达成共鸣的效果。

再次,不能仅仅把道德灌输局限于对道德的教育上,而要注重各学科间的渗透式“灌输”。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包括语言类和人文历史文化等学科,这些课程的特点就是政治性、历史性理论强,体现了一定的政治观、价值观。通过这种渗透式“灌输”的学习方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获得道德的熏陶,道德判断力、自我责任感也会随之加强。例如对一些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学习,不单单只是记住这个时间段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学会明辨是非,判别历史事件的对与错。通过对历史的“灌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与自信心,更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2]

最后把灌输这一概念在无形之中应用到课外实践活动中,这种灌输是一种无意识的,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活动,以及学校组织的各项音体美活动等。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积极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以及审美情操。

三、借鉴价值澄清法,充分发挥“道德灌输”的作用

尽管价值澄清学派所批评的道德灌输存在种种的不足,但那只是传统的“灌输”方法。同时我们也应该客观认识价值澄清学派的价值澄清方法,它们反对把灌输或直接的道德教育作为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帮助学生独立思维,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这一方面来看,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灌输和单纯内容的教授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完全否定内容教育的合理性则是错误的、片面的。在教育实践中,向儿童传授道德知识和帮助儿童理解道德内容并非是水火不容的。应该正确运用灌输这一方法,树立科学的灌输方法,以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来实施灌输法。“灌输”形式具有多样性以及隐蔽性,同时它的渗透性特点值得可取。

同时不能把价值澄清法与道德灌输法完全置于两个极端。教育者可以借鉴价值澄清法的四个关键性因素,从而与灌输方法合理有效地结合,达到灌输方法的绝佳境界。

第一,以生活为中心。这个因素就决定了灌输内容的生活化、实际有效化。同时这个生活化也应该包括教育者进行道德灌输时,使用语言生活化。比如在进行灌输时,可以适当引入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比喻式言语等,这样会显得不那么单调乏味,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的良好效果。另外灌输的内容不能华而不实、脱离实际,否则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进行道德灌输时,并不是机械地重复书本上的理论,而是要将思想理论内容渗透到生活领域中,以生活的实际案例为出发点,引发学生对道德的判断与思考。同时融入情感要素,通过人们的共同感受和移情,以心灵相容、情感沟通的方式实现价值渗透。具体的理论灌输中,要进行适当的情感处理和加工,将鲜活的生活实例与真实的理论结合起来阐述,才能说服人、开导人,灌输的理论才更具感染力,达到学生觉悟上的提升。总之,灌输内容要贴近学生关心的问题,来源于生活领域。

第二,接受实然。价值澄清强调我们要原原本本地接受他人,不必对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这种接受意味着在接受自己的过程中帮助别人,与他人真诚相处。那么把这一点引荐到灌输当中,就是要告诉教育者在进行“灌输”时,要建立师生间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建立彼此间的信任感。做到灌输的同时并不强制,并不阻断学生的思维,而是学会倾听,完成对话。当学生的言行不得当、思想价值观有所偏颇的时候要运用引导、逐步疏通的方式,将学生引向正确的方向,而非当场进行批评。

第三,要求进一步反省。价值澄清不仅要求接受,而且要求对价值问题做进一步反省,特别是综合的反省。这就需要学生做出更多明智的选择;更多地了解人们珍爱和珍视的是什么;更好地把选择、珍视整合到日常行为当中去。[3]所以道德灌输也要吸取这一点,让学生在进行接受的同时,要学会自我判断、自我反思。灌输在道德教育当中是不可少的,但是教师所教给学生的道德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地帮助学生解决所有具体的道德情境问题。因为道德内容是宽广的,而且具体情境需要具体分析。所以在道德灌输的时候就需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让他们学会综合思考和判定。

第四,培养个人的能力。价值澄清方法不只是鼓励训练澄清的技巧,而且要培养个人深思熟虑地进行自我指导的能力。那么在灌输的同时就要注意到个别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各自的道德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在关键时刻掌握自我梳理、自我指导的能力,对灌输内容能够学以致用,并且能够整合这些内容,学会选择、投入行动,并能在日后表现如一。

[1]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268.

[2]李婧.科学对待灌输法与价值澄清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安徽师范学院学报,2014,(1).

[3]杨英.美国高校公民教育的“灌输法”及启示[J].现代交际,2011,(3).

By the Value Clarification School to Re-examine the Value of Moral Indoctrination

LI Shangyang

(Education Colleg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Value clarification school of thought in the main literature, “indoctrination” is always as opposed to “values clarification” category. Value clarification method is considered more emphasis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educated, the main task is not to teach the “right” values, but to help students to clarify their statement of value and behavior. And instill law just as its name implies 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tremendous passivity, is a mistake to miss know negative education method. But now we should rethink the value of moral indoctrination, infusion method and just like a double-edged sword, has its negative side, but when educators can dig up behind the infusion method really is the education idea, education mode, you will find the concealment of the infusion method namely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thus become a kind of effective method for implemen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value clarification, moral indoctrination,value

李尚洋,河北唐山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德育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灌输学派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