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礼修身”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繁荣与危机》课例的分析

2016-10-27曹文梅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罗斯福育人学科

曹文梅

(上海市罗阳中学,上海 201104)



“明礼修身”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繁荣与危机》课例的分析

曹文梅

(上海市罗阳中学,上海 201104)

“明礼修身”,凝练着学校德育目标,而学科德育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如何将“明礼修身”渗透进学科教学是学校现阶段的重要实践方向。研究者从确定主题、选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落实育人目标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梳理内容,形成与“明礼修身”相对应的学科教学板块;革新方法,与“对话-共生”课堂教学改革相呼应;澄清思想,无痕化渗透“明礼修身”育人目标至关重要。

明礼修身;历史教学;学科渗透

“明礼修身”——笔者所在学校的校训,也是学校校园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懂得“明礼修身”中的“礼”是指约束人的思想行动,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明礼修身”倡导学生懂得讲规则、懂感恩、肯担当、会合作、有志向、阳光乐观、自信向上等行为准则。校园文化精神不能束之高阁,而应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校园生活的主阵地,当仁不让应努力体现学科渗透。这也正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典型实证。笔者在这一背景下开展本研究,试图以此探索“明礼修身”渗透历史学科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明礼修身”内涵界定及历史学科教育内容

1.“明礼修身”内涵界定

《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1]礼,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即规规矩矩地做人。从狭义上讲,“明礼”就是讲究起码的礼节、礼仪和礼貌。无论在公共场所、人际交往还是在个人家庭生活中,行为举止都要得体、适宜;从广义上讲,“明礼”就是讲文明,懂得如何规规矩矩地做人。笔者要求学生懂礼貌讲礼仪,做人做事讲诚信,能感恩父母、师长,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修身”则指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包括修德和修智。[2]笔者要求学生对自己自律,对社会要有责任感。

2.“明礼修身”教育目标

结合上海市“两纲”教育精神,笔者学校“明礼修身”教育目标为:勤奋学习、有志向、懂得尊重、学会感恩、能慎独自律、讲诚信。可见,它立足于一个人的道德底线,能遵守规则,讲究诚信;同时立足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会感恩,懂得担当,具有志向。概言之,学校努力培养讲礼仪、懂规则、会感恩、肯担当、有志向、知诚信的罗阳学子。

3.“明礼修身”渗透历史学科的教育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现“明礼修身”教育目标,学校尝试通过不同载体呈现教育内容,如校园环境、主题教育活动、对话课堂形态等,并结合历史学科育人价值,即“知真”“求通”“立德”三个层面展开研究。历史学科的价值在于“真”,历史认识基于“求真”。历史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历史认识也有其必须遵循的内在逻辑,追求历史与逻辑的一致,确立无征不信、孤证不立、通古论今、明辨事理等史学思想方法;“求通”即在学术上树立证据意识与兼容意识,在胸怀上树立国家意识与全球意识,在立场上具有责任意识与人格意识;“立德”即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德性。[3]在历史学科教学上,教师要注重运用科学、典型、生动、形象、富有细节又详略得当的史料,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等的感受。教育内容的选择不仅能彰显历史学科特色,更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历史课堂,在具体的学习体验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明礼修身”历史学科渗透的实践探索

为了更好地促进“明礼修身”校园文化精神在各学科中的渗透,学校借助上海市闵行区新基础生态区的平台,政史地组开设三门片区公开课,邀请兄弟学校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开展了一次“明礼修身”渗透学科教学的研讨活动。笔者承担历史学科的公开教学任务,主要通过以下两步推动自己的实践探索:

1.确定主题,选择教学内容

本学期笔者执教的是八年级下学期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首先摆在笔者面前的困惑就是“哪一课与‘明礼修身’主题关联度最大?”。思维惯性将选择聚焦在人物身上,而一战至二战这段历史时期,重要历史人物有施里芬、列宁、柯立芝、罗斯福、希特勒、斯大林等。很显然,选择落实“明礼修身”育人目标,一定要选择正面积极的历史人物,基于此聚焦在列宁与罗斯福身上。又要考虑到历史人物的国际视野与国家意识,以及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知晓度等,最终笔者选择了罗斯福,而开课的课文是《繁荣与危机》。

《繁荣与危机》课文里有两个目:“柯立芝繁荣”与“罗斯福新政”。那么,接下来的教学设计的重点就在于如何权衡这两个目的教学内容。既要能凸显罗斯福新政的教学在本课的育人功能,又要能兼顾遵循历史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本课的内容属于政治经济史范畴,“柯立芝繁荣”是指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既带来了经济繁荣,但也存在隐患——行业不均、生产过剩、投机过热等,最终导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罗斯福新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对现行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与改革,帮助美国走出危机。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如何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一个教学难点。通过罗斯福这一鲜活人物串起这段跌宕变化的历史。思考再三,笔者将本课的课题改为“危机后的重生——记伟大人物罗斯福”,教学内容调整为危机的爆发、危机的应对措施、危机后的重生三部分。并且围绕罗斯福用三个核心问题串起来:罗斯福在什么背景下任职的?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罗斯福实行新政后对美国乃至世界产生什么影响?这三个问题也正好是明礼修身的价值体现:责任担当、身残志坚、自信勇敢、积极创新。

通过“明礼修身”在本节课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笔者发现,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聚焦彰显历史人物的个性品质。人类文明的进程是由典型历史人物推动的,尤其是在历史进程需突破性地向前迈进时,杰出历史人物的个人努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明礼修身”若想成功渗透到历史学科教学,就务必关注这些杰出历史人物。就这段历史而言,罗斯福与柯立芝相比,更为合适。

第二,突出正面历史人物的育人价值。彰显个性品质的典型历史人物,均能影响历史的进程。然而有些人物的历史影响,具有共生性、发展性、积极性;相反还有些人物的历史影响,却存在很强的排他性、破坏性、消极性。若要真正实现育人目标,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选择正面的人物。就这段历史而言,可以选择罗斯福,而不能选择希特勒。

第三,选择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基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因此,若要促进课堂深入对话,须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而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就这段历史而言,学生对罗斯福的了解远远超过对列宁的了解。

第四,凸显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的个性特征、价值品质往往是在处理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尤其是在面临重大困难、需要帮助走出重大困境时,典型历史人物的价值得以体现,他们在解决难题时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优秀的品质。通过特定历史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设身处地,换位移情感受伟大历史人物的魅力之所在。

2.调整教学方法,落实育人目标

首次试教时,采取了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式:从《时代》周刊罗斯福三次当选年度风云人物导入;通过图片与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柯立芝繁荣与经济大危机;再从胡佛总统对经济危机处理不力引入罗斯福;通过“身残志坚”故事,以及一些罗斯福的照片等细节,带领学生了解罗斯福的个人品质,以及面对经济危机创造性地实施新政;再通过罗斯福新政视频以及小组合作任务单,全面了解新政过程。

整节课下来,感觉教师讲得太多,一直牵着学生的鼻子向前走,对于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来讲,很多内容是囫囵吞枣,不知其所以然;此外,学生充分交流表达的时间较少。这与目前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相背离,也与学校积极倡导的对话课堂貌合神离。为此,在备课组的通力合作下,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专家所倡导的“启思教育”的理论指导下,笔者试图调整课堂,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成长。“罗斯福在什么背景下任职的?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罗斯福新政后对美国乃至世界产生什么影响?”三个核心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不断暴露出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中碰到的困惑与不解。此时,教师的讲述才显得更为恰到好处。另外,“明礼修身”的育人目标是要通过学生感受表达出来的,没有任何灌输的育人目标是很难达成的。尤其是课堂小结的时候,让学生们说说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从罗斯福身上获得了哪些成长的启示。学生们基本上都能从个人品质、面对困难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通过“明礼修身”在本节课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笔者发现,教学方法的调整要基于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转变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曾几何时,我们的备课更多聚焦在如何讲清楚所教的内容,关注学科内容的逻辑性与严谨性。然而这样的课堂,多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往往不能很好消化,教师也不清楚学生的学习程度与学习效果。因此,要转变方式,从“教”结构转向“学”结构,关于某一教学内容,多思考“学生如何习得使效果更好”等问题。围绕中心,层层递进,深入学习。

第二,聚焦问题设计,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的学习内容或许较为宽泛、笼统、分散,学生整体的学习与提高较为困难,需要教师围绕该教学内容,聚焦问题设计,以问题为主线串起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整体把握。越聚焦的问题,学生越有话可说。课堂学习的思路愈加清晰,学习效果会更好。

第三,训练学生倾听的习惯与表达技巧。“明礼修身”渗透学科教学,本身就属于学科德育范畴,这种内化的目标需要输出表达,才能说明是否达成。因此,交流表达在“明礼修身”学科渗透时至关重要。而很多学生的课堂表达表现出困难,一来不敢大声表达,二是不会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出现“学生不愿意听学生讲”的现象,课堂表达效果非常有限。因此,教师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需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以及清晰表达自己的技巧。比如,清楚理解教师的问题是什么、同伴鼓励大胆表达、多次强化表达等。

三、“明礼修身”历史学科渗透的得失总结

1.梳理内容,形成与“明礼修身”相对应的学科教学板块

“明礼修身”学科渗透,在本节课体现在富兰克林·罗斯福个人的品质上,即面对自己小儿麻痹、双腿瘫痪的残疾,能够直面困难、自强不息、乐观豁达;在经济危机、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肩负起走出危机的重责,用自己的勇气与自信感染着美国人,并且创造性地采取新政措施提高了资本主义世界应对危机的能力。除了用重要人物渗透明礼修身外,还可以通过典型历史事件来渗透,如“商鞅徙木为信”等。但若要真的梳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努力做到“明礼修身”学科渗透,就应该明确“明礼修身”相关维度,并力图找到相应的学科教学内容,仔细斟酌。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涵盖“明礼修身”的全部内容,见下表1:

表1 “明礼修身”学科渗透的维度

2.革新方法,与“对话-共生”的课堂教学改革相呼应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倡导“对话课堂”,强调“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等,通过阅读文本,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堂能充分表达交流,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力,这体现了正确的学习观,充分认识学习场景对于学习的意义,高度认可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及其价值。因此,在本节课“明礼修身”历史学科渗透实践尝试中,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即自主先学与合作学习,先让学生快速查明罗斯福是哪一年就职的。仔细阅读课文“柯立芝繁荣”,思考罗斯福是在什么背景下就任美国总统的。通过小组同伴交流讨论,分析罗斯福在什么背景下上台执政,以及共同完成表格任务,讨论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关键等。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3.澄清思想,无痕化渗透“明礼修身”育人目标

这节课的课堂效果整体感觉是较好的,尤其是在导入新课阶段,在罗斯福人物细节的挖掘上,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学生的课堂表现等方面,体现出教师在“明礼修身”学科渗透上的努力,基本达成学科育人目标。然而,由于在罗斯福个人性格特点、处事风格上的重笔墨,弱化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影响,不利于学生完整历史知识体系的搭建,从某种意义上看,更像一节语文课,或者作为普通历史课的学科拓展更合适。如果作为单纯历史课的教学,则在内容上更要体现学科特色与知识的完整性。因此,需明确:“明礼修身”应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而非历史教学渗透到“明礼修身”育人目标中,“明礼修身”更需无痕化。

另外,教学组织形式上,小组合作交流有些流于形式,学生的交流次数少,时间过短,没有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合作学习,一般是基于个体学生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通过合作学习的途径,最终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不能为了凸显“明礼修身”中的合作学习,生搬硬套流于形式,而主观上并没有充分考虑成熟:合作学习的任务是什么?是否合理?合作学习的结果怎么样?是否有效?如果时刻基于以上思考,那么,“明礼修身”学科渗透一定会走向无痕化。

[1][东汉]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知真、求通、立德[M].上海:上海教育音像出版社,2013:1.

[3]王立英.明礼修身——初中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实践路径[J].闵行教育,2015,(10):24-25.

[4]凤光宇.基石——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教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5]於以传.瞻前·顾后——於以传教研文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Courtesy and Self-cultivation” in History Teach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Boom and Bust”

CAO Wenmei

(Shanghai Luoyang Middle School, Shanghai, 201104)

“Courtesy and self-cultivation” condensed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goal; moral education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classroom teaching. Penetration of “courtesy and self-cultivation” in subject teaching is the moat important for our school at this stage. The writer carries out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by determining the subject, choosing teaching contents, adjusting their teaching methods,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al of education etc. And during the study, the writer intends to find and comb the contents in order to form the corresponds to the “courtesy and self-cultivation” teaching; through method innovation, the writer echoes with the “dialogue symbiosis” to the reform in classroom teaching; Besides, it is also very important to clarify the thinking and fulfill the “Courtesy and self-cultivation” goal naturally.

courtesy and self-cultivation, history teaching, subject permeation

曹文梅,安徽全椒人,上海市罗阳中学一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罗斯福育人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参照 借鉴 提升——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换个角度看历史——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
罗斯福的壮举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