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历史教学基本原则刍议

2016-03-05王遵义

新乡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思辨能力历史教学

王遵义

(长垣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河南 长垣 453400)



中职学校历史教学基本原则刍议

王遵义

(长垣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河南 长垣 453400)

摘要:中职学校历史教师应当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要,遵循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乡土化、授课方式思辨化、教学方法生本化、教学评价科学化、情感引导理性化的原则,对教学进行全方位改革。使受教育对象成为既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又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同时还具备丰富情感的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中职学校;历史教学;目标多元化;乡土文化;思辨能力;情感引导

一、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好中等职业教育,按照系统培养、全面培养、终身教育的理念,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基础文化和体育、艺术课程,加强新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为学生全面成才、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1]。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下文简称中职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讲素质普遍偏低,知识基础较为薄弱,接受能力不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深入剖析学生的思想,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要出发,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笔者尝试结合中职学校历史教学的实际探讨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教学原则。

二、中职学校历史教学的原则

(一)教学目标多元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目前,各地区是按照“一纲多本”的原则,围绕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组织自己的专家团队来编写历史教材的。一些参与教材编撰的专家专业水平较高,他们所编撰的教材中以较大的篇幅对一些知识点进行了深入解读,学生要想读懂这部分文字,就必须掌握较为丰富的历史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中职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在学习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内容时感到吃力。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讲课时照本宣科,其教学效果必定会受到影响。因此,中职教师应当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多元化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适合不同学生的 “口味”。

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这部分,教材中提到,秦统一后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其特点是皇权至上,皇帝集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师来讲,使大多数中职生弄明白这一层,就算是达到教学目标了。至于东西方政治体制的异同等内容,比较适合讲给那些学习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学目标多元化原则是针对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贯彻这一原则,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二)教学内容乡土化

中职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浅,他们往往对家乡的历史和景观情有独钟。目前我国历史教材的专业性较强,学术气息浓厚,偏重理性分析,枯燥的教学内容往往使学生产生心理距离。因此,教师应当对教育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充分挖掘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使乡土文化走进历史课堂。

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本地区的历史遗迹、历史典故,把大量鲜活的历史事例呈现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乡土文化进课堂,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亲近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例如,在给学生讲“孔子的儒家思想”时,可以适当讲述一些孔子及其弟子在中原地区周游时的典故。由于这些事情是发生在学生所熟悉的这片土地上的,他们会感到十分亲切。这样一来,历史教学就与学生的精神需求实现了对接,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但是,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乡土文化时也要注意适度,不宜另起炉灶,本末倒置,以致喧宾夺主。教师必须明确,乡土文化进课堂的目的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疏远为亲近、化隐晦为明朗,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三)授课方式思辨化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师不应当只是简单地进行知识梳理,而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指出,如果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2]。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当只是满足于对史实进行准确描述。如果忽视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历史课堂就失去了思想性。美国思想家纳德尔说:“史学的职能是选择有教诲意义的适当范例,通过史学家的口来向人民说明那些需要谆谆善诱的东西和预先谨防的东西。”[3]相对于高中生来讲,大多数中职生理解能力不强,不易形成有一定深度的学科思想。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当注意在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全面介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思想,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具体来说,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史学研究中,由于史观不同,人们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在讲到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使他们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其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教师习惯性地认为教科书中所说的就是真理,这导致学生的思维被权威束缚住。学生如果自己不思考问题,只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就很难有所提高。笔者认为,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他们在独立思考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他们自觉摆脱权威观点的束缚,帮助他们通过思考得出新颖的符合逻辑的结论。

(四)教学方法生本化

“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4]。这是时代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所谓教学方法生本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施教对象的知识水平和心智特点。如果由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必定会成为一潭死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也将无法达成。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当进行如下改革。

其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知识积累,二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三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例如,在讲解“郑和下西洋”时,听了教师的介绍,学生们都会对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赞叹不已,进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师此时应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郑和下西洋和西方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有什么不同?航海史上的壮举为何不能持久?这样的提问,切入自然,且紧扣教学重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注意的是,情境的创设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其二,确保师生之间实现平等交流。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如果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就会被认为是对教师不敬。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师生应当平等交流[5]。从“知”的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从“情”的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着自己独特内心世界的个体。教育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探究意识的人才这一重任,因此必须打破传统课堂上信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的模式。要注意安排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允许他们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倡导师生平等交流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

(五)教学评价科学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教师而言,如果没有教学评价就无法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也就无法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了。对学生而言,教学评价不是区分优劣的“筛子”,而是促进他们成长的动力。

为了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必须将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单元测试、过关考试等传统评价方式对于考查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和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效果较好;安排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这种评价方式新颖、有趣,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最为恰当的评价方式。为了确保评价具有科学性,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评价指标要涵盖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提升情况以及学习习惯养成情况等。

开展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其实现智力和品德的提升。

(六)情感引导理性化

黑格尔指出:“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得到道德的教训:因为历史学家治史常常给人以道德的教训,不消说,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做道德的教材,以灌输善良的品质。”[6]历史事件往往能够引发人们的遐想,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经常处在变化之中。中职生情感丰富,但涉世不深,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不强,因而容易走极端。在历史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这些特点,简单机械地进行情感渗透,将不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学实践证明,“贴标签”式的情感引导不仅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而且还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因此,注重情感引导的理性化,在培养学生历史情感的同时,不断提升他们的认识水平,是历史课教师应当自觉担负的责任。

不少教师在讲到近现代史上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暴行时都会投入很多感情。而在了解了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备受欺凌的情形之后,青年学生一般都会情绪激昂,表现出朴素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主义精神。应当说,这是学生在学习历史之后的一种正常反应,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反应应该持赞许和褒扬的态度。但在肯定学生爱国情感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他们进行理性引导。对于一部分学生主张实行民族复仇的过激言论,教师应当及时指出其不妥之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建设国家,而不是进行狭隘的民族复仇。历史课教师就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在课堂上,应当从“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高度去分析史实,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

三、结语

中职学校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方案,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通过课堂学习,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均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EB/OL].[2015-08-08].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pJkW5lRx0XJugnRV0xT1dmMl5GBxxAPA522ZTLyCs

a6px7WHcxy1wLO8BuyNwhwzrXRbWmrTwZHEexLnq

zsq.

[2]周成平.新课程名师100条建议[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5:9.

[3]斯托扬诺维奇.法国的历史方法[M].纽约: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76: 26.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教育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17-218.

[5]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G]//“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209-218.

[6]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44.

【责任编辑王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26(2016)02-0074-03

作者简介:王遵义(1971—),男,河南长垣人,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JB15116)

收稿日期:2015-09-24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思辨能力历史教学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