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核心理念的界定

2016-03-05□童

新闻爱好者 2016年4期

□童 兵



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核心理念的界定

□童兵

【摘要】新闻观念是人们关于新闻传播的看法与思想,是物化的新闻活动及新闻作品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科学的新闻观念来自对新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又经过长期的社会变革和新闻实践的反复检验。我们从耳目喉舌、传媒功能、新闻真实性、新闻价值、新闻宣传、新闻舆论、新闻自由、社会责任、新闻受众九个核心理念对新闻理论作了全面的历史回顾和要义分析。

【关键词】新闻观念;内涵分析;沿革变化

观念是一种思想意识,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观点,指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观念是一系列观点的累积和整理,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性的形象。新闻观念,是人们关于新闻传播的看法、思想,是人们对新闻传播行为、现象、新闻传媒及新闻作品等进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物化的新闻活动及新闻产品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

观念是人的认识活动,观念来自客观世界,又指导人的社会实践,作用于客观世界,不同的客观环境和社会实践形成不同的观念,而在不同的观念支配下又会产生不同的社会行为,导致不同的社会实践。在不同的新闻传播环境和传播制度下,有着不同的新闻传播实践,形成不同的新闻传播体制、机制和方法,因而生产不同的新闻传媒和新闻作品,由此形成不同的新闻传播观念。在这些新闻传播观念的指导下,又会有相应的新闻传播实践,生产相应的新闻产品和新闻传媒,维护和巩固相应的新闻传播机制、体制和方法。在基本新闻传播环境不变和媒介生态照常的情况下,新闻观念和新闻实践这种相辅相成、生生不息的互动一直会继续下去。一旦传播环境或媒介生态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等更为基础性的因素变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新闻传播体制、机制和方法的改变。面对变化了的新闻实践,人们的新闻传播观念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观念的更新,也就是原有观念同新的现实的冲突。

科学的新闻传播观念来自对新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又经过长期的社会变革和新闻实践的反复检验。因此,不同社会制度、历史时期和不同传播环境、媒介生态中人们的新闻观念,只要是来自新闻传播实践又经过新闻传播实践检验的,都有可能获得一定的真理性。同时,这些新闻传播观念又难以避免地受到该时代的政治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制度及传播环境中形成的新闻文化。因此,我们在研究和界定当代新闻传播观念的时候,有必要了解分析西方国家相关新闻传播观念的特点,有必要对中西新闻传播观念进行观照比较,掌握它们之间的共性和歧义,这既有助于增进对西方新闻传播观念的了解,又有助于扬长避短,推动我国新闻传播观念的调整和更新,坚守我们的长处和优势。

一、关于“喉舌耳目”

关于党的媒体的性质,最经典的表述是胡耀邦在《新闻工作的性质问题》中的讲话。他说:“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事业呢?就它最重要的意义来说,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可以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1]

以胡耀邦这一论述为代表的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界定,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工人报刊和党的报刊是“独立思考的人们的集合点”,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对工人进行政治训练的学校。他们对报刊性质的经典表述是:“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2]

列宁在苏共建党时期提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3]这宣传员和鼓动员的内涵,同喉舌也是直接相关的。

当代中国对新闻媒体性质的认识,首先是对中国新闻史上早期代表人物关于媒体性质论述的理解和继承。在维新变法中起擎旗鼓荡作用的梁启超最早把报纸的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他指出“其(报刊)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4]他以西谚作比,指出,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后来,孙中山对报刊也有类似的认知和表述。

毛泽东在大量总结党报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够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他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还指出,报刊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运用新闻手段反映社会经济的产物。毛泽东概括地提出,党的报刊具有“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后来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也有同样的思想。这既说明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说明了它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则经典地提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些论述,对新时代的新闻媒体的性质作了新的诠释和新的界定。

二、传媒的功能

系统论认为,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重复现象谓之功能。新闻传媒的功能,则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作用。新闻传媒的功能主要是通过传媒所载的新闻实现的,因而“新闻第一”成为美国早期新闻理论家约斯特的重要理念。他指出,报纸是一种反映人类本性对于新闻的普遍需要的东西,所以报纸最初的作用在于出版新闻,而新闻乃成为报纸的主要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的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完成的报告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指出,当今传媒应具有的主要功能是:获得消息情报、社会化、动力、辩论和讨论、教育、发展文化、娱乐、一体化。互联网技术用于新闻传播之后,新媒体的社会功能较传统媒体的功能有了新的发展。互联网在新闻信息的采集发布、多渠道反馈、把关权分散以及多种形式的新闻信息产品等方面显示出卓越的新功能。

近代中国报人认识报刊的功能是“开眼看世界”“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外情于内”。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认为政党报刊的功能主要是“发扬大义,鼓舞大众”。而梁启超则强调报刊的主要功能是耳目喉舌,去塞求通。他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对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受马克思主义先驱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活动家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对传媒的功能有自己的界定。李大钊指出,中国报纸的使命以“青春中华之创造为唯一使命”,其作用一是对活的社会现实加以真实报道,二是对社会现实加以批评指导,三是传播知识,把死的材料变成活的知识。陈独秀强调,党报第一要提倡和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二要引导青年走正路,三要鼓吹和主持公理。毛泽东高度重视报刊在政策宣传方面的功能。

学者们对报刊的功能思考视野更宽,争论也多。王中认为报纸有两重性,一是宣传工具,二是商品,要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发挥宣传工具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对传媒功能认知的多元化成为中国传媒功能观的重要特点。

近几年,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特点,传媒功能观朝着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两个方面深化,同时又延伸着多主体的议程设置、多渠道的知情权利获得等观点。习近平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座谈会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他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结中外、沟通世界。”这48字方针,把党领导下的新闻传媒的功能观,概括得相当全面和到位。

三、新闻真实性

新闻传播中的“事实”,是传播的本源、传播的根据和传播的内容。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5]新闻真实性这一新闻学重要理念,就是基于这种唯物论的观点而提出来的。

西方新闻学者对新闻真实性有许多深刻的论述。他们在报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赋予新闻真实性丰富的理论内涵。早期美国新闻学理论代表作之一《新闻学原理》对真实性是这样论述的:一切新闻的主要因素是真实。如果一条新闻不真实的话,刊登这条新闻的报纸也就和这个荒谬的报道一样荒谬。新闻是对所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报告,或者是对某种存在状态的一种报告,如果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或者这种状态根本就不存在,那么这个报告就是伪造的;它既然是伪造的,就不能算是新闻。

在不少西方国家,真实性的要求是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和有关法规的主要内容。美国1923年颁布的《新闻规约》第4条规定:真诚、真实、准确——对读者的忠实,是一切报纸名副其实的基础。从各方面考虑,报纸一定要忠实。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如果不能做到完整或正确,或者不去力求得到这些必要的品质,都是不可原谅的。法国1944年5月6日公布的条例规定,凡是发表出于恶意制造并有可能扰乱公众安宁的消息者都要受到惩处。散布任何与事实不符的消息都将构成犯罪。

当然,西方国家一些学者也有持相反立场的观点。有人主张,“为了国家利益”,真实性也可以牺牲。日本的小野秀雄是一位比较严肃的新闻学者,他在《新闻学原理》里说,新闻是人们在创造未来生活中的一种强有力的杠杆,它促使读者主动地判断问题。正因为它有这种职能,所以绝对不能错误地引导读者,报道的内容一定要根据事实真相去编写。当然,这里并不一定必须如实地把真相发表出来,有的时候甚至还需要歪曲事实加以报道。他认为这样操作,是为民众整体的利益考虑。

中国学者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多数持同西方学者相似或相同的立场。甘惜分教授在他的《新闻理论基础》一书中说,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在根本观点上分歧很多,唯独在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一主张上有着惊人的一致。当然,同西方一样,真实性在中国报业实践中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当代中国学者认识真实性,受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刻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真实性是新闻客观性的必然要求。新闻客观性指的是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而新闻真实性则强调对事实的客观叙述。由于读者相信的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因此,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列宁对真实性的论述也为中国学者所理解和掌握。列宁主张通过公开性的原则,向群众作广泛的公开报道,实行讲真话的方针。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使新闻报道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真相。他强调:“我们需要的是完整和真实的情报,而真实性不应该以它该为谁服务而变化。”[6]

毛泽东关于真实报道的论述在中国深得人心。他声明:“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7]他要求:“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8]

从马克思到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上述观点对中国新闻学者影响深远。他们的基本理念是,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不仅要求所写的事例、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引语准确无误,而且要求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界定指出了新闻真实性的三个层面的要求:细节真实、总体真实和揭示事物的本质。对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不仅要做到所报道的单个事情的真实、准确,尤其要注意和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去把握新闻的真实性。

四、新闻价值观

随着信息传播的便捷和快速,人们要求新闻传媒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新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闻产业的发展,新闻传媒有可能在新闻的数量和质量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这样,新闻的价值含量问题就被提到了社会和新闻业面前。

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新闻价值有不同的理解。从信息传播看,新闻价值指新闻事实自身含有能够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要素。从传播效果看,新闻价值则是新闻在社会传播之后产生的社会反响即社会效果。从传播者看,新闻价值又是传播人和传媒调控机构衡量与取舍新闻的标准。但中外新闻学者和新闻业者多数人主张从本源上认识新闻价值,即认为新闻价值主要指新闻事实自身含有的能够满足社会和受众需要的特殊素质的总和。应该指出,这种新闻价值观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原则精神。

在中国新闻学术界,有人提出,政治上有利无利、风尚上有益无益、编写上有趣无趣,三个因素的权衡是影响新闻价值的关键。有人认为,舆论导向、政治民主、新闻功能的考量,是影响新闻价值的三个因素。还有人表示,新闻敏感、政治敏感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新闻价值的实现。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影响新闻价值取向和实现的最大因素是新闻政策。因此,新闻工作者不能以新闻价值作为唯一的取舍新闻的依据,但也不能以新闻政策取代新闻价值,把新闻政策作为取舍新闻的唯一标准。笔者认为,所有这些不同主张与见解的讨论,对提升新闻传播的有效性,对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导向,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都是有益的。

五、新闻宣传观

宣传是个人或团体通过传媒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以影响受众态度与行为的一种社会活动。新闻与宣传的相关性在于:二者共生于同一传媒,这一传媒既要传播新闻,又要作为宣传传播的园地;二者又共生于同一篇新闻作品,这篇新闻作品既要传播新闻信息,行使新闻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又要传播宣传信息,行使宣传的功能。

令人费解的是,西方新闻学者鄙视宣传,西方传媒忌言宣传。据查,1913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中还没有宣传一词的条目。现代意义上使用宣传这个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传播学者拉斯韦尔对宣传的界定是:从最广泛的含义说,就是以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为的技巧。所谓表述,可以采用语言、文字、图片、音乐诸形式。

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和新闻文化传统,新闻学者对于宣传传播、传媒的宣传功能向来都十分看重。鉴于历史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讨论宣传主要围绕的议题是:宣传行为与新闻行为的共性与个性。讨论中多数学者认为,新闻与宣传都是传播行为,都是社会性活动,两者又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新闻是传播关于新的变动的事实信息的手段,宣传则是传播思想观念的手段。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宣传是主观意见的灌输。新闻传播的主要要求是定量准确,宣传传播的主要要求是定性正确。近年来关于“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有过热烈的争论。提出这个方针,目的是为了正确地实行新闻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实行这个方针,并不是不要和减少、也不是排斥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习近平最近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六、新闻舆论观

舆论即公众意见。详言之,舆论是社会群体对新近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有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新闻传媒对舆论的发生和走势有一种职业的敏感和冲动。新闻传媒对舆论有反映、影响、引导甚至组织的功能。因此,人们又称新闻界为舆论界。

从汉字语源学考察,舆论乃舆人之论,即下等人的意见,意同西方的大众意见。及至近代,中国报人才将舆论同民主政治联系起来,赋予舆论以新的含义。被称为“舆论界骄子”的梁启超说:“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孙中山则十分明确地说明舆论与报刊之关系,指出:“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又为舆论之母。”

中国共产党人也有自己的舆论观。这种舆论观一则受之于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驱,一则受之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说,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有声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报刊是社会舆论的产物,同样它也制造这种舆论。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十分重视舆论工作的领导人。他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

中国新闻学人就是在这样的关于舆论的总思路下理解舆论和从事舆论工作的。在新闻理论的各种著作和教材中,大致研究了关于舆论的定义、特点、功能、舆论的形成和引导、舆论与新闻的关系等论题,其中,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是近年讨论得最多的两个问题。在“2·19”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对新闻舆论工作发表了不少深刻的、富有针对性的观点。他说,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他特别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七、新闻自由观

新闻自由的最初表述是出版自由。从语义上看,新闻自由和出版自由是相互覆盖、相互交叉的。从政治文化上看,新闻自由日受重视,显示出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新闻舆论的强大威力,显示出新闻事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出版自由口号的是英国政论家和新闻记者约翰·弥尔顿。他以天赋权利说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主张实行出版自由制度。此后,法国《人权宣言》和美国《权利法案》都对此项权利作了明确的规定。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庄严地规定了该项自由权利。西方学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宪法和法律保护的新闻自由,它作为一种成熟的政治制度,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后确立,正是从那时起,新闻自由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根本标志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关于新闻自由的理论与实践,则属于另一个意识形态体系和另一种实现机制。新闻自由的理论首先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自由的论述,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自由是人民群众的自由权利。为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新闻自由权利不受侵害,新闻工作者要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党的政策与纪律。在这个前提下,新闻工作者才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新闻自由同西方社会不同,这种自由是有领导的自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由。

八、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是相对新闻传媒和从业人员的新闻权利而言的。新闻舆论界的社会责任是指新闻传媒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活动中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公众身心健康所承担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从总体上看,西方新闻界是重视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的。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自由而无法律,必然失足自毁。所以,出版自由一定要有限制,既不能侵犯他人的权利,也不能滥用出版自由。

中国新闻学者对社会责任总的看法是:社会责任是新闻传媒和新闻从业人员对社会、国家和民众所应负的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这种理解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文件,新闻法规和新闻政策,新闻道德规范,以及西方新闻学者著作中的部分论述和西方优秀记者的部分言行。中国新闻舆论工作主管部门对社会责任高度重视,新闻工作者也经常自觉地对照上述各种规定和规范,尽心尽责地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但近年来也出现部分媒体和从业人员无视社会责任,败坏媒体声誉的恶劣行为。有关方面从2014年起执行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这是一个有效的确保社会责任得到落实的举措。

九、新闻受众观

受众是新闻传媒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又称受传者、阅听人。新闻受众是新闻信息流程中的终端,是新闻传媒及其承载信息的消费者,是使用现代传媒的用户,又是对新闻传媒、新闻信息产品和新闻舆论工作本身的检验人。

在政党报纸阶段,西方新闻界对受众并不重视。到了大众化报纸、商业报纸时代,报纸成了谋利赚钱的工具,这时,受众成了“上帝”。大众化报纸的创办者声称,只有独立于政党和政府的报纸,为广大读者和公众服务的报纸,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众化报纸。

也有无视读者或轻视读者的人及观点,“魔弹论”和“浇铸铅版论”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一战和二战期间在欧美产生过大众传媒万能的迷信心理,认为传媒影响读者就像枪弹射向靶子一样。实际上,它是被德国纳粹主义的侵略宣传鼓动起来的一种社会思潮。到了20世纪40年代,这种思潮的影响已逐渐减弱。“浇铸铅版论”也称“刻板印象论”,由美国学者李普曼首先提出,指人们由于生活在狭小的一隅,使该环境中生活的某些人或某些事形成固定而笼统的看法。这种看法一旦形成,轻易不会改变。因此,他们常常按这种刻板成见去观察和思考来自外界的信息。

中国早就懂得要重视自己的传播对象。中国近现代政党办报,也将读者视作自己的宣传对象。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人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有关政策的问题,一般都应当在报纸上或者刊物上进行宣传。”胡耀邦后来发展了这一思想,他指出,“既然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工作路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那么党的新闻事业要能够充分发挥党的喉舌的作用,就理所当然地包含着既要使上情下达,又要使下情上达的作用,包含着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的作用,包含着在各方面满足人民群众获得信息的需要的作用。”[9]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新闻学者对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习近平也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求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通过这些,加强同受众的联系,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

上述九个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不可或缺的核心观念。除此之外,类似党性、人民性等观念,可列入耳目喉舌之中,本文不再展开论述。对这些核心观念的形成、发展、延伸、变革,本文所作的只是探索性研究,求教于各位学者与读者。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研究”批准号为14@ZH03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新闻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28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619.

[3]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

[4]时务报:第1册[N].1886-08-09.

[5]陆定一新闻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2.

[6]列宁文稿: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57-458.

[7]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5.

[8]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125.

[9]新闻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288.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文科资深教授、志德书院院长)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