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整合生态因子,让数学课堂生态化
2016-03-05江苏海门市四甲小学226141俞小平
江苏海门市四甲小学(226141)俞小平
有机整合生态因子,让数学课堂生态化
江苏海门市四甲小学(226141)俞小平
[摘要]生态是一个和谐的自然概念,将其引入数学教学中,涵盖了教师、教材、学生等多个生态因子。教师应有机整合多个生态因子,使自然生态、类生态、内生态三重生态互融互摄,从而实现数学课堂的生态化,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生态有机因子和谐生态
生态是一个自然概念,指的是生物在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将这一生态概念引入数学教育中,目的是要顺应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倡导系统、平衡、和谐的生态智慧,发展生态数学。在生态数学中,教师、教材、学生成为有机的生态因子,相互协调共生,从而构建数学教育的自然生态、学生主体间的类生态和学生思维的内生态。那么,如何有机整合生态因子,实现和谐生态呢?
一、整合学生个性,展现自然生态
生态数学要遵循的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并且积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个性与所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本着自由开放的教育原则,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畅所欲言。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24时计时法”时,教师先播放《新闻联播》的音乐,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电视节目。学生答出这是《新闻联播》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个节目的播出时间是几点?学生立刻展开讨论,有的说是7:00,有的说是19:00,还有的说是晚上7:00。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答案呢?此时,教师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视频,学生很快就发现了正确的时间应该是19:00。这时,一部分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同样都是表示7:00,有时却要写成19:00点呢?”有学生回答:“在生活中我们习惯说成‘晚上7:00’,但在数学中用‘19:00’来表示更规范。”由此,教师导入新课“24时计时法”,并追问学生:“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这个问题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兴趣,有的说《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播出时间是18:00,有的说《巴啦啦小魔仙》是在20:00播出……整个课堂教学变得自然真实,学生与课堂和谐互融,实现了数学课堂的生态化。
二、整合教学对话,展现类生态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其生态本质是一种有机对话,这种对话是基于对教材文本的探究和理解下进行的平等对话。但在实践中,教师往往缺乏研究和设计,导致课堂对话多而乱,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在生态课堂中,教师要削弱话语的主权地位,将与学生的对话有机整合。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百分数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对百分数有深入理解,教师进行课堂拓展,设计问题:“学习了百分数,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提出了非常有趣的问题:“老师,既然有百分数,有没有十分数、千分数、万分数呢?”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你很聪明。同学们找找看,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数呢?”立刻有学生叫起来:“我见过十分数!超市促销广告上的打折提示,就是十分数。”也有学生指出,银行的利率就是用千分数表示的。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路引导:“想象一下,千分数应该怎么表示呢?”学生根据刚学到的百分数的知识进行猜想,认为百分数的百分号有2个圈,推断千分数的千分号就有3个圈。有的学生根据猜想动手画出千分号,有的学生直接上网搜索出标准的千分号。由此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眼界,而且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数学所具有的实用价值,数学课堂展现出学生主体之间的类生态,充分实现了教学对话的有机整合。
三、整合教材反思,展现内生态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数学技能,通过观察、推理、操作等途径使其内化,使学生自身获得数学能力的发展。这种数学能力的内化可以称之为思维的内生态。教师要将教材与学生的反思有机整合,带领学生自我检视,自我反思。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圆柱的体积”时,学生在掌握了圆柱体积推导公式之后,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反思问题:将圆柱转化成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转化?转化中发生了什么变化?针对这几个关键问题,学生经过反思后,对这一概念有了透彻的认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侧面积和表面积变了,但体积不变。教师让学生继续反思:“如果摆放位置不同(如侧放),底面积有何不同?如何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通过这样的反思,教师不但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渗透了转化、极限和对应的思想方法,而且也帮助学生积累了空间观念,使其内化为数学能力,由此展现出思维的内生态。
总之,生态数学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课堂模式,当学生和教师、教师和教材、教材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机整合,就能够让数学课堂呈现勃勃生机,自然而和谐,成为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乐于享受的课堂。
(责编李琪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4-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