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教育技术视阈下教师与学生元认知发展的探究

2016-03-05刘丽徐淑慧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元认知教育教师

刘丽,徐淑慧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264011)



现代教育技术视阈下教师与学生元认知发展的探究

刘丽,徐淑慧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264011)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技术”融合于教育活动的一大举措,其目的是为教育服务。在数据化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各种弊端也开始显现。本文在探寻这些问题根源性因素的同时,提出了对教育主体元认知能力进行培养的解决建议。

教育技术 元认知 自我意识

一、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一)现代教育技术概念

“教育技术”,从构词上来看,是由“教育”加“技术”组合而成,海涅克曾说:“探究任何事物的根本都要抓住它的根基, 教育技术的根基是技术。”[1]所以,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应由“技术”入手。《辞海》中将技术定义为: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广义地讲, 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 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和方法[2]。这里的技术定义趋向于工具说或功能说。固然教育技术借鉴了“技术”这一概念,但对其的理解却不可机械地用加法来确定。目前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学者大抵偏向于从描述性的角度来理解。前面确定教育技术的根基为技术,那么对技术的诠释最为根源性的当属于技术哲学了。换言之,对教育技术的理解要追溯到哲学这一科学之母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技术的本质是人本质的外化,是和生产劳动相关的。[3]这一对技术的解释亦阐释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即是现代技术在遵守教育规律、教育理论的前题下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以发展人为最终目的,是人对技术的解构,体现为教育活动的新方式。这是对现代教育技术从哲学高度的解释,也是可以经历时空检验的一种阐释方式。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负荷

教育技术存在促进教育发展的正向价值毫无疑问。从哲学高度探讨技术以及教育技术,得知教育技术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是教育主体对教育活动规律的把握,是对教育的一种解构和展现,目的是使教育活动更加规范和具有科学性。而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负荷则是通过教育主体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来体现的,人及其发展成为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唯一标准。对于人的发展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和最终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现代技术融入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的这些发展。这亦是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的应然状态。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上文论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然状态,而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在理想和现实中间总是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的存在也是促进事物成长的弹性空间。在现代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表现为“异化”。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学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会使得教师十分偏爱“技术”。比如对PPT的制作很讲究花样,看重动漫、音乐、以及超级链接等看起来很“高大上”的课件设置,但却没有抓住课程的重难点。大大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损耗掉对课程重点难点投入的心理资源。其次,很多教师对“技术”已到了上瘾的状态。十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如果计算机或者其辅助教学的多媒体存在问题,那么教师的反应不是脱离掉“技术”,靠自身去完成当堂教学任务,而是不停地去寻找专业人员修复“技术”,方可完成教学任务。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如此之深,不得不引起注意。再次,对教育技术的“臣服”。教师会把授课内容成功的做成PPT,内容也很丰富,形式也很绚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完全照读PPT上的内容,在此过程中,会丧失掉“自我”,沦为PPT的奴仆。对于文科性质的课程,展示PPT倒没有致命的损失,但是对于一些理工科类的公式推导,如果仅仅展示PPT,那么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是否会有效?而且,有的教师对PPT的内容不随形式加以修改,而是当做“一劳永逸”的工具。只要讲相关内容,就会拿着已经制作好的课件去讲授。在信息时代,信息的更新度是如此之快,这种做法与信息技术发展严重相悖。

二、教育技术现存问题的归因

(一)对技术本质的认识有所偏颇

技术的本质是人本质的外化,那么教育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能力通过技术对教育活动的影响。技术是作为人的一种附属品而存在的,人和技术的关系中,人始终是占据主导性地位的。如果本末倒置,就会为技术所累、所控制,这也是“技术至上”的结果。“技术至上”者认为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类的一切问题都是技术不发达所致,这种看法不能正确认识到技术自身的属性和别的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制约和规范。在教育技术中,这种思维表现为对技术的特别推崇和敬畏,忽略了作为具有能动性主体的“人”的根本性作用。

(二)人类自我意识感缺失

在地球上,唯有人类这种物种在真正意义上具备意识。但是人类在发展进程中,往往会忽略自己的这一优越于其他万物的特征。在教育技术中,“人”被架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我意识的弱化。在技术与人之间,人类的自我意识弱化到居然意识不到在教育技术活动中,人才是活动的主体。德国技术哲学家德尔索在研究“技术是如何可能”这一技术哲学问题时,指出任何技术客体的创造都必定包含三种成分:第一种成分是人类的目的,第二种成分是自然定律,第三种成分是人类的运思。即人们可以在自然定律的限制之内去想办法达到目的,实现预想的目标[3]。这便是技术能够实现的人的自我意识的体现。而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教育技术的那种奴仆心态和表现,对技术的瘾君子似的依赖,对PPT内容的宣读,对技术本身的重视超过对教学内容的重视,这正是对人在教育技术中建设性地位的折损。

(三)传统文化功利性的集体暗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衣锦还乡、学而优则仕”,表现出了古人读书的实用性特点。目前的网络环境下,各种网络文化所传播的功利性、实用性思想无处不在,“白富美”、“高富帅”、“屌丝逆袭”等等网络文化背后是广大民众对社会目标的认同。而整个社会所认同的成功的标准便是:“富”,至少是标准之一。就连教育部及各省教育厅所出资支持的科研项目也都有服务社会发展的功利性特点,纯粹支持学术兴趣的项目较少。在这种功利实用的文化背景下,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难免不受影响,教师采取多媒体教学不是为了服务教学,而是为了“表现”其水平或者其教学形式的“高端性”。所以,多媒体教学往往成了取悦学生的一场“无比绚丽的盛宴”,而忽略了对教学突出重点、难点的解构;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加大了信息量,导致学生心理疲倦。教育技术学本身的研究渐渐倒向于追求“新技术”,因为这些形式上的革新比那些从道德或者情感上培养学生更为便捷、迅速和具有成就感。

三、现代教育技术用问题的解决途径——元认知

(一)元认知概述

元认知是Flavell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元认知包含两个主要成分,即元认知知识(metacognitive knowledge)和元认知体验(metacognitive experience)[4]。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对有关认知资源的认知;而元认知体验是对认知活动的体验的认知。但目前实证研究认为,元认知具有三要素: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5]。元认知知识是主体具有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系列知识。例如学生对自己认知风格的认知、对自己所学课程内容的认知等。元认知体验是伴随着认知活动的情感和认知体验。只有通过元认知体验,主体才可分析元认知知识,并对当下的认知活动进行有效调节。元认知技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主体对认知活动进行的监控和调节,是促使其朝向预期目标发展的过程。所以元认知技能是元认知核心要素。

实证研究表明,学习不良儿童的元认知能力都很欠缺[6]。元认知作为个体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是一种高级认知。在元认知的活动系统中,大多反映的是个体自身的各种认知知识和体验,所以也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这是将自己的认知活动作为对象的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并且据此来监控和调节自身认知的客观世界,促使自身认知活动达到期望状态。元认知作为一种高级思维,相当于皮亚杰的形式运算能力,其可以作为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问题的一种救赎方式。

(二)发展个体元认知符合教育目的

使受教育者掌握何种技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的对象是人,不断提高他们的身心发展的水平是教育的基本目标。最本质意义上保证教育对人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措施是努力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能力;形成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发展个体的差异性,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最终促使个体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而这些教育目标和元认知所具备的特征不谋而合。

(三)元认知是解决教育技术异化的根本

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捷,同时也让做为教育主体的人受控于其中。这个与技术发展预期效果相反的结果正是技术的异化表现。技术本来应该是为人类服务的,如今人类却被技术束缚,这便是技术对人的异化。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难以表现自我,都会不由自主的去配合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消弱了做为主体的人对现实的体验,使得青少年书写能力下降,创造性被抑制。这种使人被物化的教育技术引发了人精神空虚、价值感缺失的现象。元认知的发展能够从主体意识的高度解放人、发展人的自觉性。

四、现代技术教育环境下教育主体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提高主体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更能促使教师清楚地知道如何去教,学生如何去学。所以在现代技术教育环境下关注主体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应对措施。

(一)教师元认知发展

1.丰富教师元认知知识。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教学对象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行自我反思。这一过程实质就是教师运用元认知知识的过程。教师可通过参加教学观摩、专家讲座的形式,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进行分析和反思,从而丰富其元认知知识。

2.注重教师的元认知体验。研究表明,教师积极的元认知体验、较高水平的特殊教学效能感与较高水平的教学动机是成正相关的,并且较高水平的特殊教学效能感有助于减少教师在教学中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无助等[7]。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善于利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思想及其教学原理指导教学,但它不是"拿来主义",而是改革中的经验、实验中的反思、实践中的批判。[8]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和专业水平从而增强教师的元认知体验。所以,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教师产生积极的元认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策略的使用使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满意的程度,进而提高其教学效能感及积极的元认知体验水平。

3.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实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经验的反思。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透过教学对象的表现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优缺点,并谦虚地与学生交流自己教学的效果;也可以和同伴进行交流,或者互相观摩,增加其对自己教学的反思意识;还可通过录像,直观地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反思。通过这些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学的元认知能力。

(二)学生元认知的发展

1.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学生应了解自身的特征,自身的认知风格、背景知识、学习偏好以及对学习资源的占有度等。这些主体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所以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之反馈于学生。而对学习任务的认知知识是有赖于教师的引导的,老师应该明确学生学习的内容、步骤以及目标等。对于较难理解的任务,教师可通过分解图,将任务的认知起点和目标的认知空间予以细化,从而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学习任务的相关知识。在认知知识中,还要让学生掌握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教师通过普及学习策略的元认知知识,并于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策略。

2.促进学生的元认知体验。教师通过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把握,进行教学设计,这样便可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加深其元认知体验。因为对学习任务完成的满意度会影响其元认知体验,故需要教师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增加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和成就感。另外,学生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反思,从整体上俯视其学习过程,这种从全局上掌握学习主动权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提高,也可以提高其对学习的元认知体验效果。

3.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技能。元认知技能的提高需要学生对其学习任务进行有效调节和监控,逐步靠近自己预期的目的,进而对学习的内容、目标、所用时间予以规划。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对教学内容进行质疑,与教师进行切磋。通过质疑和切磋,可发现自己认知过程的优缺点,这有助于其元认知调节监控能力的提高。学生只有对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主动思维”,才能达到对任务过程的清晰理解,提高其学习的体验水平,加强其元认知技能训练。

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提高,能为其在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做好基础性工作,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不管教育环境如何变化,有元认知存在,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会永远不变。

[1]Sonia Livingstone, The Changing Nature and Uses of Media Literacy[J].MEDIA.LSE Electronic Working Papers, 2006 (4): 1-10.

[2]辞海(缩印本)[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669-669.

[3]许良. 技术哲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6.

[4]Flavell, J. H. 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 In: L. B. Resnick (Ed.).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 Hillsdale, NJ: Erl-baum, 1976. 232.

[5]汪玲,郭德俊,方平.元认知要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44-49.

[6]俞国良,张雅明.元认知理论与学习不良儿童研究[J].教育研究,2004(11):46-51.

[7]霍涌泉,栗洪武. 教师元认知技能研究及其培训途径[J].教育研究,2003(6):38-41.

[8]苏春景. 当代中国特色教学流派的生成机制[J].教育研究,2015(09):104-110.

(责任编辑:刘爽)

O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Metacognitiv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IU Li, XU Shuhui

(LudongUniversity,Yantai,Shandong264011,China)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which integrates modern technology in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serves the education. Various shortages appear in the proc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fundamental factors of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best way to solve this is developing the metacognitive ability of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s solving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i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eta-cognition; self-consciousness

2016-06-10

刘丽(1989—),女,山东成武人,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问题青少年教育。徐淑慧(1987—),女,陕西榆林人,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问题青少年教育与矫正。

G45

A

1005-5843(2016)011-0095-04

10.13980/j.cnki.xdjykx.2016.11.019

猜你喜欢

元认知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元认知:领域一般还是领域特殊?
网络环境下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策略相关性探析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