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语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03-05周有健
周有健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语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周有健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语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横向和纵向重复性供给的“产能过剩”、有效供给相对不足、供给手段失当、供给所处环境紊乱等问题。整合教学内容、去产能、实现“优供给”,关注学生需求实现“精准性”供给,改变教学手段实现“有效性”供给,提升教师素质实现“引领性”供给,整治供给所处环境实现同向发力等,是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语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供给侧存在问题的对策。
供给侧 高校思政课教学 对策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可以看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是提高供给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手段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解决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战略思想。这一概念的提出突破了其经济学领域的意义,成为了一种普适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哲学话语。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立足于经济活动的供给端来解决供需矛盾的新思维,而人类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其实也就是解决政治供需、文化供需、教育供需等矛盾的活动,也存在一个能否从供给端解决供需矛盾的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显然处于供给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想为我们反思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供给侧存在的问题,进而思考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存在的问题的对策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在经济活动的供给侧存在的产能过剩,结构失衡,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提出来的。比照我国经济领域供给侧存在的这些问题,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也存在着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供给手段失当、供给环境紊乱等问题。
(一)教学内容“产能过剩”
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产能过剩”是指教学内容重复供给。这一重复体现在纵向重复和横向重复两个方面。所谓纵向重复是指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与高中甚至初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重复。比如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包括三个大单元即经济常识单元、哲学常识单元和政治常识单元,这三大单元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高校思政课教材虽然在编写时不再采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的提法,改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名称,但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上的重复性并没有因名称的改变而改变。相比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而言,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理论性、逻辑性更强,但一些基本的范畴、原理却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完全相同。再比如高校思政课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其相当部分内容在高中历史教材中都有涉及,有些内容甚至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内容详细、丰富。所谓横向重复,是指高校四门必修政治理论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现行高校思政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必修课程,这四门必修课程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和体系,但这些课程之间又存在着部分内容重复交叉的情形。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的情形十分明显。由于高校思政课程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之间,高校四门必修思政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交叉,造成了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出现“产能过剩”,这一“产能过剩”导致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时学生产生知识负迁移[1],成为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内容有效供给相对不足
经济学有效供给不足是指供给不能满足有消费能力的需求,是供需不平衡的一种表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教学内容供给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应当承认现行高校思政课程教材内容丰富、体系严谨,从思想道德、法律、中国近现代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方面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教材的编写总是滞后于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着的实际,特别是我们的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我们党新的理论成果和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在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层出不穷,而这些新理论成果和新的治国理政理念从提出到进教材、进课堂需要一个时间周期,不会马上写入教材、进入课堂中。这些新的理论成果和治国理念常常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但在教材中学生却往往找不到与这些新理论成果和新治国理念相关的内容,使其大惑不解。除此之外,现实社会生活中,学生本身也会经常遇到一些困惑的问题,想急于获得答案,但在教材中却恰恰找不到现成的。由此说明,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在某些方面与社会实际相脱节,还不能满足学生所思、所想、所盼的要求,由此造成了教学内容有效供给不足的局面。当然这种有效供给不足不是绝对不足,而是相对不足,即相对于学生对我们党提出的新理论成果、新的治国理政理念、社会热点以及自身遇到的困惑的理解和了解的需求与教材现有内容不能满足学生这些需求的不足。
(三)教学供给手段失当
教学手段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2]。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学手段对教学成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建国以来经历过两次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抹杀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只看到供给侧,忽视需求侧,在教学手段上一味强调单向度的灌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手段从供给侧转移到需求侧,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出现过分迎合学生需求的倾向。这两次大的变化都没有能处理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如何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寻求有效教学手段的问题,而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事实证明,单方面强调从供给侧或需求侧寻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都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3]。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审视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手段会发现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供给手段上存在以下几种不良方式:即越俎代庖的“保姆式”供给、千人一面的“粗放式”供给、管中窥豹的“臆断式”供给。所谓越俎代庖的“保姆式”供给即教师大包大揽,凡是教师事必躬亲,学生读什么书、做什么题、参加什么社会实践等都由教师指定布置,这种包办模式,客观上造成了“教师主动、学生不动”的尴尬局面。所谓千人一面的“粗放式”供给,即教师授课统一有余,分而不足,不分层次,不划类别,文史哲、音体美一个样,不注重个性需求,不研究现实问题和活思想,不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点不到穴位,击不中要害。所谓管中窥豹的“臆断式”供给,即凭主观想象,靠直觉而不是靠理性给学生把脉问诊,存在“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认知模式,把个性问题当普遍现象看待。这些失当的供给手段造成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彼此背离,成为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教学供给所处环境紊乱
环境是围绕在主体周围的一切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总和。供给环境是指产品进行生产和销售的外在条件。无论是供给侧改革还是需求侧改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有序还是无序直接决定着供给活动和需求活动能不能展开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展开。理想的供给侧环境是环境的高和性,即供给侧外在环境的高度和谐性。作为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脱离环境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主要有课堂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理想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是上述四种环境的协调一致,同向发挥作用而不是相向抵触和消耗。但在实际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由于社会存在的多样化、思想意识的多元化、个体知识构成的差异化、具体利益的差别化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处的课堂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紊乱,即课堂所授的具有真理性和向上性的内容常常会被课堂外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存在的消极、负面的东西所冲击,使得高校思政课所教学的内容弱化,有时甚至出现学生在课堂上所接受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见所闻格格不入的情形,造成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迷茫和困惑。
二、从供给侧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让我们观照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供给侧存在的问题,更为有价值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们思考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指导。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整合教材内容去产能,实现教学内容的“优供给”
经济领域的产能过剩会造成人、材、物的浪费。相比于经济领域的产能过剩所造成的影响而言,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的“产能过剩”不仅造成人、材、物的浪费,而且会对人才的培养、社会的发展进步造成影响,而这种影响远大于经济领域产能过剩所造成的影响。针对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横向和纵向重复的产能过剩,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去产能。一是重组高校思政课教材编写成员,保留教材编写咨询委员会委员、审议专家、首席专家和教材编写主要成员,同时吸纳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编写专家、成员参与到高校思政课教材的编写队伍之中,消除高校与高中之间的壁垒,打通高校与高中之间有机关联的通道,让高校教材编写专家知晓高中教材的内容,从而避免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的过度、过多重复,让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陌生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高校思政课的兴趣,消减学生“似曾相识”的主观认知。二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认真研读高校思政课教材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有意识地整合教学内容,既要从纵向上找出高校与高中政治课教材内容的异同点,又要从横向上找出高校思政课教材之间内容的异同点,在教学时做到舍同存异,轻同重异,略同详异[4]。三是优化增量,盘活存量。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取得实效,不能靠单一的课堂教学供给,需要建立包括学工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在内的综合立体供给体系,形成思政课教学的“力的平行四边形”。同时整合线上和线下的教育资源,调整资源要素构成,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均衡化发展,打造“精品”教学资源,修正“次品”教学资源,淘汰“废品”教学资源。实现教学“产品”的“优库存”,从而达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优供给”。
(二)拓展教学内容,做到“精准性”供给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质是把我们党所确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观念、意识和道德的活动。这一转化能否成功取决于作为供给主体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坚持三大原则,即党性原则、社会发展规律性原则、人民利益性原则。这三大原则规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阶级性、社会性和人民性。只有坚持这三大原则,高校思政课教师才能在教学过中成功地实现把党所确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观念、意识和道德。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背离这“三大原则”,不仅不能实现上述转化,而且会使高校思政课教学丧失正确方向,偏离正确轨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体现这三大原则的重要载体之一是高校思政课教材。现行高校思政课教材是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马工程”教材,很好地体现了上述三大原则。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无条件地遵循“马工程”教材,不得“另起炉灶”。但严格遵循“马工程”教材进行教学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照本宣科。由于“马工程”教材某些内容编写滞后于社会实际,使得“马工程”教材不能把立即把我们党提出的一些新理论、新理念以及学生急需理解的新的社会热点问题编写入教材中去,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即要在遵循三大原则的前提下有意识地把我们党提出的一些新理论、新理念及时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去,同时又要密切关注社会实际,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所讲的内容是学生关注的,所讲的内容是学生喜欢的,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及时“精准性”供给[5]。
(三)改善教学手段,确保教学内容供给的实效性
毛泽东同志讲:“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6]完整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包含供给侧、手段和需求侧三个要素,在这三要素中,手段是供给侧与需求侧链接的媒介,没有手段供给侧和需求侧是彼此无关联的虚无,脱离手段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的高校思政课内容也无法进入学生的耳、脑、心。在供给侧语境下,探究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的改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分类指导,探索适合文史哲类、理工类、艺体类等不同专业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做到有针对性地授课,不搞一刀切,不搞授课内容的同质化,实现对不同专业学生有差别地供给。二是转变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体现理论性、发展性和真实性,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活动多元化、情景化和生动化。三是重视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强化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在育人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拓宽对课堂概念的理解,让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践基地成为仅次于学校课堂的第二课堂,此外,还要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达到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正强化作用,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服务模式,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的实效性。
(四)教师提质增优,实现“引领性”供给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的主体。古代教育家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更为明显,要求也更高。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为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供给,必须顺应社会实际的变化推动自身转型,补足自我思想和精神之“钙”。一是要树立自信意识,即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对社会主义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高校思政课教师唯有坚持上述自信,授课时才能以自我的自信吸引学生,以自我的自信引领学生的自信。二是要树立看齐意识。看齐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提出来的。这一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自觉地把看齐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经常主动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看齐意识,才能言传身教,确保所授内容学生愿意听,听后学生愿意行。三是要善于解疑释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存在变化日新月异、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就业压力加大等问题常常困扰着学生。为此,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主体的思政课教师,除了具有“传道授业”基本教学素质外,还应该具备科学和人文并重、规范和个性并存、基础和创新融通的教育服务理念;具备渊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软”能力和丰富的实践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硬”能力;具备解释学生知识之惑、专业之惑、生活之惑、情感之惑等的真功夫,以便实现“引领性”供给。
(五)整治环境,实现思政课教学与环境影响同向发力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高校思政课教学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思政课教学成败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学所处环境决定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处环境包括课堂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语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重视环境,注重环境的优化,确保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环境具有高和性。就课堂环境而言,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要努力做到秩序性;就学校环境而言,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要做到学校的人文性;就家庭环境而言,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要做到家庭的和睦性;就社会环境而言,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要做到社会的向上性。只有置身于秩序性的课堂环境、人文性的学校环境、和睦性的家庭环境、向上性的社会环境,高校思政课教学才能实现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的影响一致。为此,第一,必须重视校园自然条件、校园文化、文体设施等客观实在物构成的物质环境建设,使校园充满人文气息,体现人文关怀,让物质环境具有教育感染意义。第二,必须凝炼学校精神,强化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软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的文化环境、学术环境、校园网络环境等人文环境圈。第三,必须重视家风建设,良好的家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经过良好的家风的熏陶,会形成平和的人生态度,公道的人生准则,理性的认知习惯,从善厌恶的伦理品质。第四,必须深入整治社会环境,特别是整治非主流意识的思想环境、官员贪腐的制度环境、某些政府部门消极不作为的体制环境。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人们头脑,清除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反马克思主义、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东西。坚持“打老虎”“拍苍蝇”,形成风清气正的官场环境。积极推进政府改革,提升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公信力。通过环境的优化,使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协调一致,同向发力。
总之,作为具有供给侧和需求侧特征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语境下,应该正视在供给侧存在的教学内容“产能过剩”、有效供给相对不足、供给手段失当、所处供给环境紊乱等问题。要通过采取整合教学内容去产能实现“优供给”、关注学生需求实现“精准性”供给、改变教学手段实现“有效性”供给、提升教师素质实现“引领性”供给、整治供给所处环境实现同向发力等措施,来解决供给侧改革语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以达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1]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85.
[2]冯建军.现代教育学基础[M].南京: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4.
[3]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2016-03-16(16).
[4]周有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毛泽东著作结合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2):21.
[5]李奕.教育改革,“供给侧”是关键[N].人民日报,2016-01-14(8).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责任编辑:向欣)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ntext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
ZHOU Youjian
(TaizhouCollege,NanjingNormalUniversity,Taizhou,Jiangsu225300,China)
In the context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hows some problems, such a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excess capacity”, relative lack of effective supply, improper supply means, supplying environment disorders and so on. Integrating of teaching content to achieve “excellent supply”, meeting the needs of student to achieve “precision” supply, changing teaching methods to achieve “effectiveness” supp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 to achieve leading supply and mending the environment are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above problems in the context of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
supply-sid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untermeasures
2016-06-21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结合的路径研究”(2016SJD710213)。
[基金项目]周有健(1971-),男,硕士,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G420
A
1005-5843(2016)11-0049-05
10.13980/j.cnki.xdjykx.2016.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