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弟子规》中“孝”文化的弘扬

2016-03-05冯文全王馨兰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弟子规子女

冯文全,王馨兰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论《弟子规》中“孝”文化的弘扬

冯文全,王馨兰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蒙学的典范之一,其中所倡导的“孝”文化思想,对我们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深入研究《弟子规》中的“孝”文化思想,将《弟子规》中的“孝”文化渗透到现实生活,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和平友善的人际关系,构筑和谐稳定的社会坏境,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奠定基础。

《弟子规》 “孝”文化 青少年 道德品质

《孝经》里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青少年的道德培养都是从“孝”开始的。《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2]指的就是老人与儿女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血缘亲情。司马迁说:“父母者,人之本也。”因此子女理应对父母尽“孝”,并且从少时做起。研究《弟子规》中的“孝”文化,总结《弟子规》中的“孝道”思想,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使青少年具备崇高道德品质,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

一、弘扬“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孝”道在我国传统道德品质里占有重要地位。孟子云:“尧舜之道,孝悌而已。”[3]尧帝与舜帝教化天下的道理、国家昌盛的原因,就是人人“孝”。一个国家,如果人人都能行“孝”,那么这个国家民众的道德修养水平也一定较高。如果人人都能具备高标准的道德品质,那么美满家庭的形成、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就能拥有坚实的文化基础了。因此,大力弘扬《弟子规》中的“孝”文化,让青少年学习《弟子规》中“孝”文化的精髓,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孝”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品质

《弟子规》说要“首孝”,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当一个孩子早早就能懂得尊重自己的长辈,孝敬自己的父母,那么他一定也学会克己复礼了。《弟子规》中不但提倡“孝”,还强调“悌”,这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悌”的对象不单是家里的兄弟姐妹,还能引申至邻里乡亲、陌路生人等等。当一个孩子能够对自己周遭的所有人都恭敬有礼,那么他的道德修养水平也一定很高了。

(二)“孝”文化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近年来,有许多关于子女与父母发生矛盾,或学生与老师发生矛盾,然后这些孩子做出不良行为产生恶劣后果的新闻。这主要是现代家庭独生子女较多,如果父母对孩子无底限地娇惯和纵容,就会让孩子变得自我、自大,任性妄为,不顾长幼尊卑,不懂礼节礼貌,进而做出许多大逆不道的事情。因此,应从小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学会敬老、尽“孝”。《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4]当与父母产生矛盾时,青少年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态度谦逊、尊重父母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方式好好和父母沟通,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推而广之,青少年在面对老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时,也应当以兼爱礼让的态度对待。当“孝”成为与人相处的良好生活态度时,和谐的家庭情况和稳定的社会状态也就得以维系了。

(三)“孝”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弟子规》是清代的童蒙读物,其中所编撰的内容正是对中华民族历朝历代都大力弘扬的优秀品质的总结。让青少年仔细品读《弟子规》里面的“孝”文化,用心学习,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践行这种优秀的道德品质,然后代代“孝”、辈辈传,就能够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下去。

(四)“孝”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应对当下大量空巢老人的问题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尚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也很不平衡,所以许多年轻人都踏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这就导致大量留守空巢老人的出现。根据调查显示,空巢老人有许多都存在着心理、生理以及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孝”文化的教育,可以让他们对家中长辈更加关注和关心,也可以提醒他们的父母多多和家中的老辈联系,常回家看看。青少年外出学习或工作后,也会更加关心父母,即使不能经常和他们见面,也会托人照顾他们,或者多给他们打电话,陪他们聊天,尽量避免空巢老人产生不良的情绪或者心理问题。

二、践行“孝”文化的具体要求

《弟子规》总叙中指出:“首孝悌,次谨信。”[5]“孝”是中华民族首要的道德品质。《诗经》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6]。父母生育子女,教养子女,含辛茹苦,因此子女要报答父母的恩德,对他们尽“孝”。具体该如何尽“孝”呢?《弟子规》认为“孝”首先应该体现在对待父母的良好态度上。当父母有需求、欲教诲、亦或问责子女的时候,子女应当以积极的、恭敬的、虔诚的态度回应。其次,孝顺父母还应当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生活实处。

(一)要赡养父母

在身体养护方面,要照顾好父母的生活、养老、生病及至送终;在日常生活中,每天早上都要早起主动向父母请安,每天夜晚都要尽量让父母睡得安稳。冬日里要注意让父母保暖,夏日里要让他们感到清爽凉快;当父母生病的时候,要日夜不休地守护在他们身边,全身心照顾他们,让他们能及早康复;当父母亡故以后,内心要永远惦记着他们,要因他们的离世时感悲戚,并且要求自己在三年之内都不要饮酒吃肉、作乐享受;在祭祀父母的时候,要怀有一颗诚挚的心,该注意的规矩以及该行的礼数都要做到位,对父母的恭敬态度要和父母在世时一样。正如《孝经》中所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就做到养父母之身了[7]。

(二)要心忧父母

“儿行千里母担忧”,要虑及父母的担忧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言行:在外行事的时候,出远门一定要告诉父母一声,平安归家后也要立即告知父母。倘若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就尽量要让自己有稳定的住所,少搬家,工作不要换太勤;在处理自身事务的时候,做的决定以及准备的行动都要告诉父母,和他们商量完以后再行事;身边的好东西、小物件,不要偷藏着自己享用,私自偷藏这种行为会让父母感到寒心;在行为习惯方面,要按着父母的规矩来要求自己。父母喜欢的、想要的,要想尽办法去满足,父母不喜欢的,要尽量避免;要时刻谨记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良好的品质,让父母不再为自己忧心和操劳。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8]这就做到了乐父母之心了。

(三)要维护父母良好的声望,不能愚忠愚孝

《吕氏春秋》里说:“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面对父母的过失时,子女要以虔诚的、耐心的、温和的态度,对父母的过错“进谏”。《十三经注疏》中赵岐对孟子“不孝有三”的解读,其一便是“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10]。因此子女对待父母的过错,要以恰当的方式去谏言,不要让父母因一些过错或不当行为而落人口实。《孝经》里有云:“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11]这就做到了护父母之名了。

《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12]当一个人对父母在其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都照顾周到,真正做到“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13],就是正确行“孝”,也就具备诸德之本了。

三、培养“孝”德的具体方法

《后汉书》说:“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14]既然“孝”是“众善之始”,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一个人具有“孝顺”的良好品德呢?我们可以从《弟子规》中总结出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

(一)故事教育法

《弟子规》“入则孝”篇一共168个字,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共16韵。每一韵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历史故事。例如,与第一韵对应的故事就是“孟宗哭竹”,它讲的是孟宗多病的母亲冬日里想吃春笋,孟宗在竹林里没有找到而后大哭一场孝感天地,萌发出无数春笋的故事,这正是当父母召唤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赶紧做出行动的典范;第二韵对应的是“孟母断机”的故事,讲的是孟子小时候逃学回家,正在纺织的母亲看见了很气愤于是剪断了织布机上的布,并责备教育了他,最后孟子虚心受教并勤奋刻苦学习的故事,这正是当父母教育乃至责备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诚恳聆听并且接受教诲的典范;第四韵对应的是“聂政孝母”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叫聂政的侠客,他母亲在世时别人总叫他出门帮忙行侠仗义,他都婉言拒绝,只因不愿让母亲操心他的安危,这正是“父母在,不远游”的典范。还有许多诸如“扇枕温衾”“怀橘遗亲”“鹿乳奉亲”“芦衣顺母”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由于青少年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因此容易对枯燥的理论教诲缺乏兴趣,出现“左耳听,右耳冒”的情况。而这些历史故事能够使青少年快速融于情景之中,激发他们与故事中人物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帮助他们从故事中汲取孝文化,陶冶情操,然后逐步习得如何行“孝”。因此故事教育法有助于调动青少年学习“孝”文化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以形成“孝”当先的道德品质。

(二)移情教育法

移情是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能力[15]。移情能够促进个体对他人思想精神的理解,对他人生活体验的感同身受,然后以此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他人之所想,避他人之所忌。《弟子规》中有许多内容都涉及移情,比如私藏物品会让父母会感到伤心,因此子女考虑到父母的感受,就不该再私藏物品惹他们伤心;父母喜好的要尽量满足,父母厌恶的要竭力改变;自己身体状况不佳时,父母会为此担忧,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6],因此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让父母对自己放心;当自己有不良的道德行为时,父母更会为此蒙羞,所谓“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17],因此要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成为一个德行俱佳的人,为父母争光。

《弟子规》中关于行“孝”的这些要求,都是子女对父母在移情的基础上,为了不让父母伤心和担忧,从言行举止等方面对自我的要求和约束,来体现其“孝”的。因此培养青少年的“孝”道,可以使用移情教育法,让他们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理解父母的担忧所在,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揣摩父母的心意,做到行父母之所想的“孝”。这正是孟子所说的“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18]。

(三)感恩教育法

现代家庭里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长辈的宠溺中长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父母长辈对他的关爱都是理所应当的。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会慢慢变得自私,变得只会享受,不懂付出。因此学会“感恩”,对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学会感恩父母,首先就要教会他们理解父母的恩情。《诗经》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19]。父母生养子女,辛苦操劳一生,身心交瘁。因此我们要正确教育和引导青少年,要让他们理解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感恩父母的无私奉献,最后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父母尽“孝”。《弟子规》中有许多所有关于孝敬父母的要求以及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对父母做到的事情,但即使全部做到,也仅仅只能表达子女们的“寸草心”,不足以报答父母的“三春晖”。因为父母的恩情是为人子女无论做什么都无以回报的。因此充分利用传统蒙学读物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能够让他们自动自觉、心甘情愿地对父母尽“孝”。

(四)榜样教育法

榜样教育法是借助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进行德育影响的一种方法[20]。《弟子规》中有一则典故是“卧冰求鲤”,故事中的主人公王祥,他有一个对他并不太好的继母,冬日里有一天继母生了重病,心心念念着想要吃鱼,王祥不顾一切解衣卧于冰河之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解冻冰河捉鱼给继母吃。虽然现在我们也许不会再面对这种物资上极度匮乏的情况了,但王祥这种竭力尽孝的精神,却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在《弟子规》入则孝篇的14个典故中,像王祥一样具备这种高尚品质的人还有许多,虽然他们行孝的方式或者方面有所不同,但都能让人体会到他们努力尽孝的用心。因此用榜样教育法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能够促进他们对“孝”文化的认识,引发他们与榜样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认同榜样在行“孝”方面的各种作为,并把榜样的这些行为内化为对自身的要求,从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一个恭敬父母、孝顺父母的人。

四、践行“孝”文化的教育路径

毛主席说过一句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21]因此,要大力弘扬“孝”文化,推行“孝”当先的优秀品质,首先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

(一)学校要组织阅读和学习传统经典蒙学著作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也是个人一生所受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不但肩负着传授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使命,还承担着培养青少年形成优秀道德品质以及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任务。蒙学著作是中国古代以道德教育为主的儿童课本,涵盖了我国众多源远流长的美好品德,因此特别适合作为青少年培养良好品德的读物。《弟子规》中的“孝”篇正是关于青少年如何行“孝”的优秀典范,因此学校可以结合《弟子规》,推出符合各种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的专项道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孝”文化的教育和培养,帮助他们解疑答惑,指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

(二)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种践行“孝”文化的主题活动

校园文化往往对青少年有着举足轻重的潜移默化功能。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好诸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与“孝”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精心布置与之相关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各种有关的主题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各种传统民俗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寓教于乐,在实践活动中,汲取“孝”文化的精髓,学会感恩父母,不忘长者先辈。

(三)学校与家庭通力合作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家长亦是青少年成长中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家里,家长要对子女起表率作用,恭敬对待自己的父母。家长也可以陪同子女一起阅读蒙学教材,探讨关于“孝”文化的知识。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不但要关注子女的学业成绩,还应当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家长还应当和学校多沟通常联系,让家长和老师都能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在家与在外待人处事的情况,以便及早发现问题,正确引导和教育,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入则孝,出则悌”的优秀青少年。

(四)社会要营造赏罚分明的“孝”道德环境

近年来,关于独身老人摔倒或受伤无人敢上前帮忙的新闻层出不穷,这应该说是社会在道德方面的一种倒退。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呢?一方面,有些人本身行径恶劣,故意摔倒意图讹人,因此让许多愿意行善的人遭遇不白之冤,于是以后不敢再帮助困难老人。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在某些方面对帮扶“老弱病残”这种善行的鼓励和嘉奖力度不够大,因此有许多人也许一瞬善念闪过,却因不想耽误自己的时间或者自己的事情,于是不愿帮助困难老人。因此社会应建立弘扬“孝”道的奖励机制,鼓励青少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2],对他人伸出自己的帮扶之手。此外,国家和社会还应该有一套完善的法规制度,让那些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的热心人,能够避免被讹骗的情况发生。

梁启超曾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23]而“孝”,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与基础,是中国国民的优秀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先导。这种倡导“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传统教育,是实现“中国梦”,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助力。当国家的国民都能够做到尊敬孝顺长辈,恭亲友爱同伴,和谐社会也就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能早日实现了。

[1][11][12][16][17]喻岳衡等译注.孝经[M].长沙: 岳麓书社, 2014: 2,16,7,2,2.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171.

[3][18][22]孟子.孟子[M].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4: 170,105,9.

[4][5]赵卫华译注.声律启蒙·弟子规[M].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8: 111,109.

[6][19]李寅生编著.“五经”名篇赏析[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46,46.

[7]田启燕.《弟子规》中的孝悌思想与中国梦[J].新西部: 理论版, 2014(4):4-5.

[8][13]任宏点校.日讲礼记解义[M].北京: 华龄出版社, 2012: 243,403.

[9]刘生良评注.吕氏春秋[M].北京: 商务印刷馆,2015: 45.

[10]金良年撰.孟子译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15.

[14]章惠康.后汉书:文白对照[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2: 709.

[15]田标.审美移情的神经心理基础及其对诗学的启发[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0, 13(1).

[20]王赛.多元化背景下榜样教育中的榜样选取问题[D].河南大学, 2013.

[21]毛泽东.毛主席在苏联的言论[M].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59: 14.

[23]刘继林.民间话语与五四新诗[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

(责任编辑:刘宇)

On Promoting th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in “Disciple Rules”

FENG Wenquan , WANG Xinlan

(Facultyofeducation,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637002,China)

The “disciple gauge”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Mongolian China model and the filial piety culture, which advocated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our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Deeply research “filial piety” in the “disciple gauge” in deep and pushing it integrate into our real life help to cultivate young people to develop good moral quality, establish friendl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uild a harmonious and stabl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arly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disciple rules”; “filial piety” culture; teenagers; moral quality

2016-07-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BEA150074)。

冯文全(1960-),男,汉族,四川渠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王馨兰(1990-),女,汉族,四川绵阳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B823.1

A

1005-5843(2016)11-0039-05

10.13980/j.cnki.xdjykx.2016.11.008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弟子规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弟子规
弟子规
“好奇”的代价
弟子规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