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难点症结 提升教学效能
2016-03-05江苏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224500王兆素
江苏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224500) 王兆素
把握难点症结提升教学效能
江苏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224500)王兆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突破教学难点,这是提高教学效能的关键。教师要把握难点症结,选择采用直观图示、让学生经历表征过程等教学方法,凸显数学本质,实现高效课堂。
难点症结教学策略教学效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难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能的因素之一。如何才能把握教学难点,实现课堂高效呢?教师要吃透教材,从学情出发,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握难点症结,做到对症下药,由此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能。
一、采用直观图示,凸显数学本质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为活跃,因而,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明晰知识的本质属性,借助直观图示,选择教材中的典型实物进行教学,带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准确感知数学概念,突破教学难点,彰显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
例如,苏教版教材“圆的认识”的教学难点就是学生对圆的本质属性不甚了解。其一,圆是平面内一条封闭的曲线;其二,圆上任何一点到一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如何让学生准确认识“圆是平面内一条封闭的曲线”是难点症结所在。教师通常会不假思索,选择圆形纸片、圆柱体物品底面等实心圆的实物或者实物图来进行直观引导,但无形中却让学生产生这样一个误区:圆就是一个面,由此不利于对圆这个本质属性的认知和建构。基于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直观图示来进行展示:层次一,先出示实物,让学生根据实物来认识圆,学生认识了圆形铁环、圆形手镯、圆形电扇,对空心圆有了初步认知;紧接着展示一些实心圆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并认识到方向盘、茶杯口、自行车车轮等外圈都是圆的物体,然后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如1元、5角的硬币外圈都是圆,透明胶带的内圈外圈都是圆,等等。由此,学生准确感知圆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以上教学,教师精心设计,选择了空心圆和实心圆的实物和实物图,让学生直观感知圆的本质属性,从而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能。
二、经历表征过程,实现概念突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抽象概念的建构需要一个生成和表征的过程。教师要带领学生经历这个过程,通过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最终实现难点的突破,正确建构数学概念。
例如,教学苏教版教材“圆的认识”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数学表征,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教材大多是采用抽象表征方式: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半径和直径的数学表征过程:先随手在圆内、圆外、圆上分别点上一个点,标上A、B、C,然后提问:“这三个点分别在圆的什么位置?现在将这几个点和圆心连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我先将圆心和圆上的一点连接起来,学生认为这个线段叫做半径。我又将圆上的两个点连接起来,中间经过圆心,学生认为这个线段叫做直径。此时我追问:“半径是如何形成的?直径呢?”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了本质所在:圆的半径是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连接形成的;圆的直径是两端都在圆上,并且通过圆心。由此,学生经历了整个数学表征的过程,对数学难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以上教学,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经历概念的定义过程,通过抽象和概括准确揭示圆的半径、直径的概念,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大大提升了教学效能。
三、自主探究推理,建构数学规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的内在规律是一个教学难点,需要有效的探究推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自主思考,从而建构数学规律。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个圆内有多少条半径和直径,理解半径的长度和直径的长度之间的关系,这是教学中要突破的难点。通常教师会要求学生画圆,将画有半径的圆形纸片对折后进行比较,但这样却制造了认知难点,学生无法自主探究。因此,我提出问题:“想一想,在一个圆中能画多少条半径?半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如何比较?”学生画出圆的半径并展开探究,有的认为可以通过测量的办法,也有的认为可以通过折叠比较的方法,还有的认为,画圆时圆规的两脚尖的距离不变,这个定长就是圆的半径,由此可以证明圆有无数条半径,圆的半径都相等,同理得到圆也有无数条直径,直径是半径的2倍。
以上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根据操作要领,彰显出圆规画圆时定长的内在规律,从而有效建构了“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的数学规律,让数学课堂更为高效。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入手,把握难点症结,选择典型的直观图示,让学生经历数学表征过程,自主探究操作要领,建构数学规律,由此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性。
(责编童夏)
G623.5
A
1007-9068(2016)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