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困惑点,让学生思维更深入
2016-03-05江苏南京市六合区实验小学211500王芝兰
江苏南京市六合区实验小学(211500) 王芝兰
立足困惑点,让学生思维更深入
江苏南京市六合区实验小学(211500)王芝兰
数学课堂上“满堂灌”和“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的思维明显参与不足。因此,教师要注意点拨与引导,立足学生的混淆点、模糊点和断层点,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使他们的思维走向深刻。
困惑学生数学
江苏省特级教师陆丽萍说过:“数学课,思维不能缺席,有益的思考方式和应有的思维习惯应放在数学教育的首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循着学生的困惑展开探索与交流,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一、立足混淆点,凸显知识本质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构建数学知识大厦的基石,也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要优化教学方法,注重概念教学,凸显概念的本质,要抓住学生概念学习中的混淆点,让学生辨一辨、比一比,在辨中分清概念的本质,弄清概念的含义。
如教学“认识倒数”时,在初步揭示倒数的定义后,让学生举出倒数的例子。生1:“,所以互为倒数。”师:“要找到一个数的倒数,关键是什么呢?”生2:“就想这个数×( )=1。”很明显这个学生抓住了问题的本质。马上有学生问:“1×1=1,说明什么?”立即有学生答:“说明1的倒数是1。”突然有学生说:“13÷13=1,所以13的倒数是……”(这个学生觉得自己不对,又不知道哪里不对)教师追问:“有什么问题?”立即有学生说:“13÷13=1,是相除的商是1,而不是乘积是1,所以不对。”师:“这个同学提醒大家,只有相乘的积为1的2个数,才能说互为倒数,对于倒数是什么,我想大家已经理解透彻了……”
上述案例中,在学生对倒数这个概念混淆时,教师并没有忽略,而是通过追问,给了学生思考辨析的空间,通过思维的碰撞,澄清了倒数概念的本质: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对于两数相加、相减、相除都不应当属于倒数的范畴。
二、立足模糊点,增强知识体验
数学是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数学体验和数学感悟是学生最好的教育。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数学概念还很模糊,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涵,增强学生的体验。
如习题:把一块木条锯成5段,一共用8分钟,如果把木条锯成10段,需要多少分钟?”学生都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16分钟。”教师此时并没有立即否定学生,而是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并在“10÷5×8=16”后面画了个问号,很显然,学生对间隔排列的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教师追问:“你们有办法验证一下这个算式的正确性吗?”学生有的拿纸条折,有的摆小棒,有的画图进行分析……都在开动脑筋动手验证自己的结论。不一会儿,学生发现了其中的错误,纷纷举起小手:“,我通过折纸发现,只折了4次,就可以把纸条折成5段。”这时,其他学生也若有所悟,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结论,并列出了正确的算式。
上述案例,学生由于惯性思维,没有把握用间隔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质,列出了错误的算式,教师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寻找到出错的原因,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三、立足断层点,促进知识建构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由惑到不惑的过程,尤其是学生对计算规则的学习需要经历理解算理,进而掌握算法,最终形成计算技巧。然而,在探讨算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究其原因,有些是粗心,数字写错,或者乘法口诀不熟练,更主要的还是学生对运算中的算理没有真正理解。因此,教师要及时抓住计算教学中的“断层点”进行教学,为学生理解算理创造条件。
例如,在教学“小数除以整数”时,有些学生计算“44.8÷8=?”出现了错误,认为结果是56。很明显,学生把小数除法当成了整数除法,没有及时点上小数点。
师:44.8÷8,进行竖式计算时,应先算什么?
生1:44÷8=5……4。
师:余数4与0.8加起来是多少?
生2:4.8。
师:4.8÷8=?如果写成48÷8=6,这时48表示多少?6表示多少?
生3:48表示48个十分之一,6表示6个十分之一,也就是0.6。
师:那么,6要写在哪一位上?
生:6要写在十分位上,所以正确的结果是5.6。
上述案例,教师围绕学生的“断层点”教学,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抓住了有利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而少走弯路。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启发者与引导者的作用,立足学生的“困惑点”,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责编童夏)
G623.5
A
1007-9068(2016)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