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研究生教育历程与趋势展望——“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论坛(2015)”会议综述
2016-03-05王顶明杨力苈
王顶明 杨力苈
世界研究生教育历程与趋势展望——“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论坛(2015)”会议综述
王顶明杨力苈
摘要:对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论坛(2015)进行综述。本次论坛以“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展望2020”为主题,主要围绕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提升跨境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会议认为,要进一步明确和发挥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在充分梳理的基础上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采取系统性保障措施推进跨境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建设。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战略;治理;质量保障
2015年10月25日,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共同举办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本次论坛吸引了国内外政府机构、研究生教育领域管理者和高等教育知名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培养单位代表400多人参会。无论是从主题内容、国际化程度,还是规模上来看,本届国际论坛都是一场研究生教育的盛会。
大会主题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展望2020”,两个平行论坛主题分别为“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和“跨境研究生培养与质量保障”。论坛嘉宾和与会代表就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生教育治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具体内容包括如何发挥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如何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服务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如何保障和提高跨境研究生教育质量,如何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开放化、国际化等。
一、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宏观战略引导。论坛发言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阐述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战略主题。一是研究生教育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宏观问题;二是科研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三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开幕辞中回顾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肯定了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的积极进展,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国际形势、机遇与挑战。他指出,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需要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等宏观战略,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职能转变,实现管办评分离,加强第三方组织积极参与的外部质量评估、评价与监督。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赵沁平围绕研究生教育的地位、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生教育规模调节机制、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研究生教育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二十个问题”。赵沁平会长期望通过更多的国际合作,解决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而把国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交流合作推上新的台阶。
关于科研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作了题为“基础研究的中兴与研究生教育的勃发”的报告,基于统计数据阐述了科学基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唇齿关系。他认为中国在许多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却在研究生教育和基础研究两方面仍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与社会的期望,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漫长的过程与艰苦的努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任务就是对基础研究进行支持,进一步实现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撑作用。杨卫在三维空间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基础研究的源流、意志和传播,并按“源流维”、“意志维”和“传播维”将基础研究划分为四类,即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行业或地区特色的基础研究、体现国家意志的基础研究、具有全球挑战性的基础研究等,并针对每一类基础研究分析了其支持资金来源、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等。他认为,中国基础研究的动力发展需要有三个同步,即数量发展与质量攀升同步、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与中科院同步、国内发展与国际融合同步;三个并行,即总量并行、贡献并行和源头并行。最后,他从基金审批出发,对博士生的规模、结构、源流和交叉培养进行阐述,提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在未来加大投入并提升对年轻研究者的支持力度,以刺激基础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的进步。
就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问题,欧洲大学联盟博士生教育委员会主席梅丽塔·克瓦塞维克(Melita Kovacevic)对欧盟博士生教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述。克瓦塞维克首先简要介绍了欧洲大学联盟博士生教育委员会的基本情况,并就中国与欧洲大学的体制进行了对比,在分析欧洲大学的历史、政治背景、全球趋势等宏观因素的基础上介绍了“欧洲2020战略”,尤其是有关博士生教育的几项重要文件:《萨尔茨堡原则》、《萨尔茨堡2010》以及《创新的博士培养原则2011》等。她认为,欧洲博士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需要从欧盟内部和外部两个层次展开,可以通过联合办学、大学联盟、国际战略和合作研究等方式实现。梅丽塔指出,过去欧洲大学中导师与博士生之间是个人化的师徒关系,而现在,建立博士生院是欧洲大学的普遍选择。截至2013年,欧盟内85%的大学建立了博士生院。虽然博士生院的设置形式具有多样性,但是这些博士生院在内部质量保障方面具有共同的关注点。在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导师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调查中满意度相对较低的环节,对此欧盟已经展开针对性的行动,包括导师培训、为导师提供配套行政支持与指导工具等。最后,梅丽塔指出,欧洲大学的博士生教育制度框架包括研发能力、国际化、制度结构和流动性等四个维度。各个大学需要有好的研发环境、支持国际化的战略和资金、把握好教师与学生流动性的适宜程度、保障博士生培养的治理架构等。在国际协作方面,好的国际监管是关键。国际化对欧洲博士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博士生培养模式正是在“博洛尼亚进程”中被打破的。换言之,国际化对欧洲大学博士生培养的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研究生教育治理
在10月25日下午的“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平行分论坛中,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的四位专家分别从系统层面、院校层面和个体层面对研究生教育治理等进行了有益探讨。
系统层面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黄宝印先围绕“地位、改革、质量”三个关键词进行了题为“适应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演讲。黄宝印强调,从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来看,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创新升级、人才升级的双重使命”,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器、国家科技创新的倍增器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推进器。从研究生教育系统改革来说,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进行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从理念、目标、模式等方面区分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质量保障的角度讲,需要建设科学、健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内部保证和外部监督的有机结合。从组织管理的角度讲,需要改变过去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方式,构建注重内涵、质量的治理体系。通过优化类型结构、鼓励特色发展、提升指导能力、改革评价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支持力度等对研究生的招生、培养、投入机制进行系统改革,主动放权,给地方、高校更多的自主权,从而推动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发展。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国际关系主管克利福德·汉考克(Clifford Hancock)从财政拨款角度切入,介绍了英格兰的研究生教育治理。英格兰高校的经费来源约有55%来自政府,政府通过拨款委员会对高校进行财政拨款。其他的办学经费来源于社会投入和学生的学费,如国际学生、市场与慈善组织、其他行业部门等。英格兰高校,无论是公立大学或是私立大学都拥有办学自主权,能够独立制定发展战略并对教育质量负责。拨款委员会根据办学质量、多维评价对英格兰的高校进行数额不同的拨款。
院校层面上,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顾问米切尔· S·布莱恩(Brian S.Mitchell)对美国院校治理进行了解读。他首先整体概览式介绍了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美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再进一步解读美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在美国,大学的治理是由教职工主导的,由教职工组成的研究生教育委员会有很大的权限,包括制定培养方案、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研究领域等,并给大学的委员会或者董事会提供建议,包括如何授予学位、授予哪些人学位,校长通过听取建议来作出最终的决定。大部分情况下校长都应该听从该委员会的建议。布莱恩进一步以多所美国大学作为案例,解释院系内部治理体系的运作。他指出,美国大学的独立性是其能够建立有效治理体系的关键,无论是公立大学或是私立大学都需要对自身的办学质量负责,并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联邦政府教育部并不对高校进行直接的评价与认证,外部质量评价与认证主要是通过各类院校质量咨询委员会等第三方组织实现的,如新英格兰地区、中部地区、南部地区、中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院校认证委员会等地区性认证机构。以辖区范围最大的南部地区院校认证委员会为例,该委员会每10年开展一次评审,包括过程评估、总结评估和结束后评估等,主要围绕联邦政府制定的11个标准开展,包括教职工绩效、资金安排、行政管理、本科到博士生满意度评价等。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从三个层面对研究生教育治理进行了专题报告,包括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与大学之间的权力,学校内部的治理和研究生院的权限,以及清华大学的治理体系建设等。他以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为例,指出“校本管理”的重要性。针对中国大学的实际情况,他进一步就“研究生院应该如何定位”、“权力归谁”等话题展开了探讨。最后,杨斌认为,打破“路径依赖”是实现治理的关键。
个体参与治理是实现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关键。在本次会议中,学者同样围绕个体参与展开了讨论。杨斌认为,当前大学治理程度不高的一项重要原因是教师、学生难以参与。各类委员会,如研究生课程委员会、培养委员会等是个体参与治理的重要途径。如何发挥教师、学生的在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值得深入思考。
三、跨境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
随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跨境合作办学的数量、种类逐年扩大,学者们就如何提升与保障跨境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平行分论坛“跨境研究生培养与质量保障”中展开了讨论。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立生在主题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的演讲中,围绕跨境教育及质量保障发展形势、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质量保障面临的挑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在推动跨境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业务工作等三方面展开论述。他强调经济全球化、教育服务贸易促进了教育国际化,尤其是促进了跨境教育形式、种类的多样化。但跨境教育也带来了诸如出口质量挑战、有机协调有待提升、资历互认与质量保障对接不足等挑战与问题,鉴此,王立生提出四项解决思路:建设平台,增强跨境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质量保障机构的能动性与积极作用;加强资历互认与质量保障的有效对接;发挥已有区域间、区域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的作用等。他从国家层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框架,明确政府、高校、社会机构的职能及相互间的关系,并进一步介绍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最后,王立生阐述了我国在跨境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中做出的努力和已有的措施,提出未来需要结合“一路一带”、“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国家宏观战略,进一步推进跨境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针对跨境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不同国家、院校有不同的策略与实践。日本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主席野尚志(Tommoyuki Nogami)介绍了日本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以下简称“NJAD-UE”)及日本在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做法。他首先介绍了日本国内人口与大学、研究生等规模与变化趋势,指出日本政府针对高等教育目前有三类政策,包括适应日本整体发展战略、增强学生流动性、推进国内部分顶尖大学的发展等。尤其是在顶尖研究生院的建设方面,日本政府、企业、慈善组织等提供了大量资助。在整体介绍日本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他指出,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在不断提升,日本政府针对跨境高等教育进行了大力扶持,包括政府资助、营造有利的环境、吸引社会投资等。在此过程中,NJAD-UE提供了很多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信息工具。他提出,目前日本正在进一步搭建合作框架,促进亚洲国家之间的高等教育质量监管合作,同时在内部建立控制体系,包括审查教学项目,搭建实现院系间合作的组织机构等。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龚旗煌院士就北京大学跨境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进行了系统介绍,他从研究生跨境培养的原因、怎么走出去、怎么吸引外国学生、接下来的做法等方面展开论述,并且对燕京学堂的做法进行了剖析。他认为,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对学生长期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北京大学借助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以及自主设立的国际交流资助项目、校级交流项目等将学生送出去联合培养。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阶段开展与其相适应的质量保障。对于如何吸引留学生来北京大学,他认为,一方面要改变选拔录取机制,给院系和教授更大自主权;另一方面需要提供更多的英文授课项目。北京大学接下来会通过多渠道改善办学资源、优化培养方式等途径,提升跨境研究生培养质量。“北京大学2018年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提出启动“燕京学堂”,其学科设置基于中国学交叉学科,为所有燕京学者提供全额奖学金,并设置一定规模的博士奖学金,从加强国际学术顾问、教学与师资等方面做好质量保障,日常的管理以住宿学院制、导师制作为核心制度,吸引了来自北美洲、南美洲、非洲等多个地区、国家的国际学生。
最后,澳大利亚研究生教育院长与主任委员会召集人劳拉·普尔-沃伦女士(Laura Poole-Warren)从博士生教育的结构、资金来源、录取政策、博士候选人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介绍了针对澳大利亚跨境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为了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澳大利亚从资金支持、资源支持、招生和培养标准等方面做出了努力。政府为博士生培养提供必要的资源,尤其是建立良好的学术环境;澳大利亚博士生教育有系统的管理,对博士生的语言能力、专业技能、独立完成项目能力、接受专业培训的经验等进行考察,将博士生培养划分为课程学习、最初研究阶段、中期阶段和完成阶段,不同阶段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澳大利亚对于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有专门立法,具体的评价标准适用于所有大学。所有大学均需要由内部的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进行自我审核。招生标准、导师制、导师指导学生跨领域习得技能与知识、评估和反馈都是保障培养质量的关键措施。
四、启示
本次论坛组织的主题报告与讨论,展现了研究生教育战略、治理、质量保障等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尤其凸显了势不可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趋势。
与会者一致认为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第一,明确研究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也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第二,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治理本质上关心的是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谈论治理问题实际上是需要厘清权力的分配方式,尤其是梳理清楚制衡、均衡和协同的方式,这是构建和完善治理体系、实现有效治理的必要条件。第三,系统性保障。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涉及研究生培养的多个环节,尤其是国际化浪潮带来的跨境研究生教育对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各个主体、环节,实现系统性保障,是完善治理保障体系的关键。
(责任编辑刘俊起)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治理视角下研究生教育省级统筹权研究”(编号:CIA150198)
作者简介:王顶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北京100084;杨力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生,北京100084。
DOI:10.16750/j.adge.2016.0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