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的课堂更生动——小学品德课堂有效活动初探
2016-03-05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第二小学沈小奇
□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第二小学 沈小奇
生“动”的课堂更生动——小学品德课堂有效活动初探
□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第二小学沈小奇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我们的品德课“活动型综合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品德课堂更应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为载体开展教学,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然而怎样才能把握行之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动”出精彩呢?
一、找准基点,寻求品德活动原动力
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体验活动教学,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时空是开放的,有课堂中的活动,也有走出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主题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选择活动的方式时,要有儿童意识,即活动方式要注意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考虑学生的需要、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
二、走进生活,激发品德活动内驱力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研读当前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我们也不难发现,字里行间凸显着“关注儿童生活,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品德教师始终关注“生活课堂”的理念,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还原成“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田园里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
1.活动源于生活。以笔者执教过的二年级上册《我的好习惯》一课为例。二年级的孩子对什么是习惯,哪些习惯是好习惯不是很明确。因此,我将生活引入课堂教学,自编了一首《好习惯拍手歌》,并专门拍摄了孩子们平时自己可能也并未在意的一些好习惯为配图。整堂课就始终以孩子生活中最常遇到的生活、学习习惯为素材,用一边拍手一边念儿歌这种他们熟悉又喜爱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一桩桩实例是孩子们身边时时刻刻正在发生的事;一张张照片是孩子们身边最熟悉的伙伴;一个个好习惯也正是每个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为……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这样的活动设计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2.活动指导生活。真正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能源于儿童生活,更应指导儿童生活。所以,在教学实际中努力走进生活,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的同时,更应关注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同样以《我的好习惯》一课为例,活动在儿歌声中开始,也在儿歌声中走向高潮。让孩子们学一学儿歌中提到的好习惯,夸一夸身边的好习惯小明星,练一练我应有的好习惯,帮一帮遇到困难的小伙伴……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在指导孩子内化行为,使他们形成一种好习惯意识并实践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在之后的生活中,笔者留意了孩子们的变化,确实如我最初预设,不少孩子在生活、学习、卫生等方面都悄悄地、或多或少发生着变化。事实证明,这样的品德课真正是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三、共同参与,提升品德活动影响力
1.面向全体学生,让花儿朵朵绽放。“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因此,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创设条件,力求让全体学生参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活动过程,在活动中确有所得。
2.教师有效引导,使活动扎实有效。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精彩的活动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碰到很多活动组织方面的问题,因此开展有效的活动教学,还要求始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活动成为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
四、全程关注,焕发品德活动生命力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体验,切实保证儿童通过积极参与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获得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塑造健康的人格。
1.课前活动,初步形成道德认知。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从课堂上开始的。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么做的目的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课前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可以去体会、去感受,初步形成道德认知,从而为课堂上的学习提供前提基础。总而言之,我们应开放地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的资源,提供一个无所不有的“渔场”。
2.课堂活动,体验生成道德行为。活动是品德课程实施的“灵魂”。在品德课堂上,我们创设多种活动情境,设计丰富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发展,使课堂的教学焕发生命的色彩。
3.课后活动,内化养成道德习惯。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因此,《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品德的人。
课后活动使导行生活化、社会化、常态化,营造起学生活动的大环境,形成教育的强磁场,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亲身实践,发展道德能力。
生活是教材,活动是生命。在品德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综合、动态地对儿童及其活动进行支持、合作与引导,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样,我们的品德课堂也才能真正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