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模型在数学课堂基本环节中的运用
2016-03-05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费晓燕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费晓燕
“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模型在数学课堂基本环节中的运用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费晓燕
当下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点式课堂”,具体表现为教学对象的点对点,教学内容的点对点,思维方式的点对点;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并没有真正投入到主动学习中,缺少成长的“空间感”。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模型能突破“点式课堂”的困境,帮助学生打开学习空间,构建整体思维模式,呈现出一种师生对话型的互动关系。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模型课堂基本环节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评价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集中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既定的学习目标。课堂模型,简称“课型”,是课堂教学结构形态的抽象描述,可以表述为教学的“程序建构”,阐述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模型是指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针对既定的学习目标,将构成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抽象为呈现评价任务(明确告知要做什么)、执行评价任务(围绕评价任务的学习)、交流与分享评价信息(学习结果的展示、评价)。下面笔者选取典型课堂中的实例,结合数学课堂中的基本环节作具体分析——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模型在导入环节中的运用
【片段1】解决问题的策略。
1.呈现评价任务。教师展示130元一套的运动服和85元一双的鞋子,提问:带300元去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鞋子,还剩下多少元?
2.执行评价任务。学生列式:130+85=215(元)
300-215=85(元)。
3.交流与分享评价信息。学生回答:我先算出一套运动服和一双鞋子总共需要215元,再用带去的300元减一共用去的215元,得到剩下的85元。
4.呈现评价任务。在原来已知条件中增加一套148元的运动服,提问:带300元去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鞋子,最多剩下多少元?
5.执行评价任务。
方法1:130+85=215(元)300-215=85(元)
148+85=233(元)300-233=67(元)
答:最多剩下85元。
方法2:130+85=215(元)300-215=85(元)。
6.交流与分享评价信息。方法1的学生回答:这里运动服和鞋子的搭配一共有两种,我将每一种搭配总共需要多少元分别算出来,再用带去的300元减用去的,分别得到剩下多少元,比较一下大小,得到最多剩下85元。方法2的学生回答:我看到了题目中有个“最多剩下”,那么反过来想,就是要用去的最少;看看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应该选130元一套的运动服和鞋子搭配才行,所以得到最多剩下85元。
【分析】这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导入环节,书上的例题图总共展示了六样商品,教师在执教时进行了分层次的揭示。第一层次是简单的一种情况的搭配,第二层次是学生有出现分歧的两种搭配,虽是旧知导入,但我们也可以将其抽象为三步走的课堂模型,先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再自主列式,然后交流分享。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这样处理教材的好处:能引导学生联系数量关系,有条理地解释算理,初步感受“从问题想起的策略”的优势,激发自主运用策略的内需,为后续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模型在新授环节中的运用
【片段2】折线统计图。
1.呈现评价任务。教师将学生熟悉的条形统计图中的柱子擦除,只留下横线和数据,再演变成小圆点和数据,并将点用线连接起来,提问:(1)如果统计图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你还能读到刚才的信息吗?(2)你能一下子看出哪个月份旅游人数最多?哪个月份最少?
2.执行评价任务。学生思考后举手。
3.交流与分享评价信息。学生回答:读过刚才的信息,发现5月份的旅游人数最多,1月份的旅游人数最少。
5.执行评价任务。学生沉思,并伴有小声的讨论。
6.交流与分享评价信息。学生回答:从2月到3月增加的最多,我想可能是春天到了,温度有所上升,人们一下子从寒冷的氛围中解放出来,很想去外面走走,俗话说“阳春三月”嘛,所以这个阶段的人数增加的最多;7月到8月减少的最多,可能的原因是前面有五一黄金周和7月的暑假,想出去旅游的人已经去过了,再加上8月温度很高,大多数人宁愿呆在家里吹空调而不愿忍受酷暑,所以这个阶段的旅游人数相应减少得最多。
7.呈现评价任务。根据沙家浜1月到8月旅游人数的变化,你能预测一下9月到12月旅游人数的变化趋势吗?请说明你的预测理由。
8.执行评价任务。学生现在小组间进行讨论,深思熟虑后举手。
9.交流与分享评价信息。(某小组的代表)我们小组认为9月份不会太多,因为这个时候已经开学了;10月份会达到一个高峰,因为人们会趁着七天国庆小长假好好放松放松;11月份和12月份都会相应减少,因为气温又有所下降了。
【分析】这是“折线统计图”的新授环节,我们为教师的精心设计所折服,更为学生有理有据的回答拍案叫绝。细细想来,这也正是课堂模型的魅力所在,通过一环扣一环的任务设计,强调学生的整体思考,层层递进;通过自主或合作发现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同时在这个不断深入的课堂模型中发展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增加获得新知的快感。
地方政府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深入接触、学习和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和内容,要明白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从而以正确的农业经济管理意识组织和引导当地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经济管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政府下达的农业经济管理任务。农民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成员,应提高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在乡村振兴建设背景下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
三、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模型在巩固环节中的运用
【片段3】认识负数。
1.呈现评价任务。下面是顾老师收集到的五个“-2”,这里的每个-2各表示什么意思?结合你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在小组里说一说。
2.执行评价任务。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位学生至少说出了一个。
学生A:前面四个都很好理解,但是最后一个,身高是-2厘米,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学生B:我也不太懂。学生C、D:等会我们认真听老师是怎么讲的。
3.交流与分享评价信息。
(1)汽车停在-2楼:地下2楼;
(2)汾湖最低气温-2℃:零下2℃。
(3)银行信用卡上还剩-2元:透支了2元。
(4)某盆地海拔高度约-2米:比海平面低2米。
(5)顾老师儿子的身高是-2厘米:比标准身高矮2厘米。
【分析】这是“认识负数”的巩固环节。在学生认识了负数、知道了负数表示的意思后,教师展示了五个数值一样但在特定情况下表示含义不同的-2,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尝试理解负数在具体情境下的特定含义。整个过程活跃、和谐,学生分工明确,有讨论,有质疑,而且在进行评价信息的交流与分享时,也注重自己回答问题的完整性、系统性,这点也正是课堂模型的优势所在。
四、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模型在总结环节中的运用
【片段4】简单的周期现象。
1.呈现评价任务。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用海龟、海星、鱼设计一条按周期排列的队形。
2.执行评价任务。学生用学具摆一摆,两位同学上黑板进行操作。
3.交流与分享评价信息。学生1回答:我的规律是:四个一组,每组按海龟、海龟、海星、鱼的顺序排列;学生2回答:我的规律是:三个一组,每组按海龟、海星、鱼的顺序排列。
4.呈现评价任务。根据自己设计的周期规律,用自己的学号算一算你能得到哪个小动物。
5.执行评价任务。学生列算式进行计算。
6.交流与分享评价信息。学生1回答:我的学号是15号,15÷4=3(组)……3(个),我能得到的小动物是海星;学生2回答:我的学号是25号,25÷3=8(组)……1(个),我能得到的小动物是海龟。
【分析】这是“简单的周期现象”的总结环节。教师没有循规蹈矩地问学生今天有什么收获,而是设计了更为开放有趣的环节,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设计周期规律,并用自己的学号算一算能得到什么奖励。这样的设计既能综合运用本堂课的所学,又能让新课得以延续,究其原因,也正是课堂模型带来的积极效应,进一步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兴趣。
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型能为教学活动提供指导意义,让教学行为从散乱走向结构、规整。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课有千千万万,但其中蕴含的教学本质却是相似的,我们都可以把它们抽象为呈现评价任务、执行评价任务、交流与分享评价信息;可以看出,结构下的变化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