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2016-03-05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陈悦蕾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 陈悦蕾
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陈悦蕾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所创立的教育理论。当我们再次研究他在80多年前提出的这些理论时,发现其中体现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最新教学理念。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细细研读,这些语文课程的新要求不正是对陶行知教育理论更具体化和更富有时代性的表述吗?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较低,总的来讲,以具体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来源于生活实际,而个体又是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对于不少事物也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结合生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促进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定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资源生活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关于自然的佳作,传统教学使我们的学生长期困于校园,困于教材,获得的感知也是肤浅、间接的。由于小学生天生好奇,对事物充满了认识和探究的渴望和热情。因此,我们要走出课堂,走出文本,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悟、去体验,借助大自然的课堂,引导学生去捕捉课文所显示的大自然的生命活力,通过符号和语言去感知自然与生灵。作为教师,应该仔细地观察周边的事物,创造条件让他们发现和感悟生活世界的一切美好事物,更好地理解书本中的知识。努力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去发现课本中已经呈现的或无法呈现的美景。
例如,《找春天》是低年级口语交际中的一个教学内容。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好这一教学内容,达到让学生学会观察并按一定顺序进行景色描述的教学目标,我扔掉了书本上的插图,带着学生来到操场寻找春天。绿色的草坪,暖暖的阳光,微微的春风,经历了一个多星期的绵绵春雨,我和学生沐浴在了明媚的春光中。学生个个都是那么专注投入:有的蹲在地上轻轻抚摸着刚刚冒出泥土的小草;有的在草坪上追赶着一只低飞的小鸟;有的指着外走道边一树绚烂的桃花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还有的正趴在跑道上,用手扒着道边的泥土,观察小虫子……
随后汇报交流的效果在我的意料之中,有了丰富的体验与素材后,孩子们的发言十分踊跃,小草鲜花、阳光微风、昆虫飞鸟,孩子们从自己的视角感受着春天,描述着春天。孩子们的描述是那么生动、具体,他们在尽情地表达着自己对春天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我把孩子们找到的春天以简洁的词组一一写在了黑板上,并配上了简笔画,然后让孩子以《找春天》为题,根据各自刚才观察的结果,将春天的景色向同桌说一说。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每个孩子都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起来……这节课,我带着孩子走出了教材中的插图,走出了教室,走进了有声有色的大自然,走进了绚丽明媚的春天。这节课,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懂得了感受,在感受中产生了对春天最真切而又生动的情感体验,为口语的表达打下了基础,做好了准备。
除了将课本上的学习资源生活化,教师还应努力地在生活中挖掘学习资源。如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可指导学生通过旅游、看电视、读课外书籍、逛商场等途径来自主识字,并做好记录。这样的做法能有效地增加识字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为阅读与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学会观察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生活,触及社会焦点,能使学生更深切的理解阅读内容,增强表达能力。
二、教学策略生活化
1.情境创设生活化。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这样淡化了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了主体意识、生活意识,从而能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如教学写景类的课文,可以运用多媒体呈现学生没有欣赏感受过的景色:大自然中的风霜雪月、花鸟虫鱼、山川湖泊,让形象生动的画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2.学习方式生活化。教学与生活教育是双向互动的,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采取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方式。同时,还可以运用表演、交流讨论、辩论赛等形式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体验。要尊重学生,以激励的语言,欣赏的态度,商量的口吻去调动学生学习,让他们体验到被关注重视的感觉,使他们乐于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进而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3.作业设计生活化。作业是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重要手段,除了发挥它的基本作用之外,教师还应发挥它的桥梁功能,实现教学生活化的再扩展,即通过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4.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置,如读报和剪报、说名道姓、节约用水、我的成长册等,这些学习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因而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内容。此外教师根据教材也可以自主设计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了《海底世界》后,布置学生以“大海”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学生阅读大量相关的文章,通过众多的材料选出适合自己报纸的内容,通过排版、书写、绘画,在合作的过程中创作了自己出版的报纸。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比较、选择、筛选材料的能力。同时,这些文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
三、情感体验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历各不相同,生活经验有限,因而在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障碍,无法深刻地体会文本所要表现的情感。因而教师要从学生主体的生活入手。
1.从生活入手激发情感的共鸣。如教学《骑牛比赛》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与学生进行对话:(1)这位选手,你从牛背上摔下来疼吗?(2)你不怕疼吗?(3)为了练成这一高超的技艺,摔下来多少次了?并在对话过程中及时称赞、肯定:你真是一位英雄;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你表现得多勇敢;我敬佩你的勇气……最后让学生对骑手说几句话。这样的互动对话,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自己平时摔跤、受伤的感受中去体会骑手的伤痛与坚强,体会到成功的来之不易,从而理解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由于自身的遗传素质、所生活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以及生活阅历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情感世界”,有着不同于别人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孩子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世界,充满了童真和童趣。为此,阅读教学再也不能对课文只做人性化、概念化、不切实际的处理,而应对这一份“童心”、“童趣”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持,充分尊重孩子个性的、独特的体验,甚至在成人看来不尽合理的感受。
“生活即教育”,语文就是生活。分析语文的教材,了解我们的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努力为语文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引向生活,把生活带进语文课堂,让学生触摸鲜活的亲切可感的生活化语文,学生便更能感受语文的生命脉动,从而感受语文的精彩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