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教学反思的再反思,适应教师发展的新常态
2016-03-05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金彩娟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金彩娟
开展教学反思的再反思,适应教师发展的新常态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金彩娟
反思是一种意识、能力和智慧,教师成长资于有效的教学反思。当前教学反思呈现“五多”、“五少”现象:被动反思多,主动反思少;课后反思多,课前课中反思少;现象反思多,理论探究少;思想认识多,行动研究少;个体反思多,同伴互助少。直面当前教学反思的五大常态问题,用“五大反思”的新常态,即主动反思、全程反思、深入反思、践行反思、合作反思指导教学反思的推进,才能适应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常态。
教学反思专业成长新常态
成长资于反思。再涉教学反思话题,恐有老生常谈、了无新意之嫌。但反观近年来推进的教学反思,许多老师依旧喟叹:每篇教案后面的教学反思栏目写了这么多年,效果有多大,这本身值得反思。鉴于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和现阶段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借用“新常态”这一热词对教学反思继续老调重弹,以求正本清源,寻求教学反思的有效开展,推动教师专业的持续成长。
一、当前教学反思的常态:呈现“五多”“五少”现象
1.被动反思多,主动反思少。教师职业倦怠是目前一个热议的话题,一定意义上讲,职业倦怠与教师自身成长要求的消极心态有关。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类现象:教师接受教育培训,撰写教育教学反思,都是为了完成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任务,而非教师自己的主动要求。由于考试压力、职业倦怠等原因,有些教师还没有把教学反思看成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须和内在责任,而是晋职晋级压力的结果。一旦评定完某一等级的职称完成,原先的教学反思、专业成长都被认为是额外的负担了。
2.课后反思多,课中、课前反思少。教学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决策、行动和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其中的对与错、效果的好与坏。目前,教师的教学反思多在课后,课后反思是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但是,课后反思怎么才能更深入呢?课前、课中的反思也不可或缺。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教师如果课前就反思以下问题:本课需要达成的三维目标有哪些?怎样的材料和情境有助于生成这些知识和观点?哪些学生需要特别的关注?就会使课堂教学更有科学性和计划性。课中的反思,能及时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同步性,能使教学高质量地进行。
3.现象反思多,理论学习少。教学反思的实践性很强,它起始于对教学现象的反思,大部分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个人水平、视野等限制,教学反思显得片面或肤浅,多为“这个内容我讲得快了些”、“那个内容还可以怎么教”等内容,把反思的方向仅局限在知识目标的达成和教师的教这一层面上,教学反思程度不深,缺少对问题深入而持久的思考。教学反思是为了教学需要而反思,也是为了专业发展而反思。基于问题的理论学习可以俯瞰自己的专业发展,精进专业学识。只有把教学现象与相关理论结合起来,吸收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的高度,才能改进反思质量,从而推动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4.思想认识多,行动研究少。目前,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还仅仅停留在“思”“想”阶段,这种反思是内隐的,瞬息而过,能坚持写下来的少,因为写反思就涉及到内容的逻辑性、可操作性了,相比之下,写反思更趋向于合理性。部分教师即使到了写反思阶段,还没有把反思认识和实践结合。实际上“教学反思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元认知过程,它本质上属于行动研究,不仅来自于实践,也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发展,教学反思的有效性和真理性同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教学反思要历经实践到反思,再从新的实践到新的反思的全过程,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的。
二、教学反思的新常态:“五大反思”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1.主动反思:坚持自觉反思和科学反思相结合。教师应该重视自身专业的发展,小而言之,它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大而言之,它关系到教育的未来。行成于思,形思相随,教学过程中的丝毫火花、点滴感受,都是反思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反思的基础,它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应该覆盖教师工作的全部。从“教学生手”到“站稳讲台”,从“教学熟手”到“教学能手”,再到教学专家,我们只有主动反思,科学反思,才能实现教师专业的可持续成长。
2.全程反思:坚持课前、课中、课后反思相结合。唐玉光博士认为:“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门职业,把教师视为一个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反思是一种意识和能力,持续的教学反思会固化成一种习惯,我们要随时随地地启动反思,谨慎而深入地审视我们刚刚经历的教学问题,并形成反思成果。
全程反思要求我们坚持课前、课中、课后反思相结合。课前反思:我们可以对教学案的编排、课件的制作、情景问题的设计等进行反思;教案完成后,教师还可以对问题预设、教法学法预思考,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学习障碍进行预估。课中反思:要及时捕捉瞬间的感悟、课堂的亮点、意外的生成等,都是有价值的。课间反思:有些老师同时教几个班级,在上一个班级的教学有不满意的地方,还要在下一个班及时修正。课后反思:有些反思是灵动的、瞬息的,就要在课后及时整理,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抓住最难忘的细节。
3.深入反思:坚持经验反思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当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效果欠佳又一筹莫展的时候,就应该阅读一些专业期刊,查找成功的反思案例,学习别人优秀的做法;当对反思的零散心得不知道如何整合时,教师要阅读理论著作,学习相关理论,提高反思的深度;当日常的教学困惑阻碍反思的推进时,教师应该借助理论支撑,研究应对策略,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过去常讲,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现在看来是远远不够的。“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不断筛滤旧知,增进新知,积淀学养,才能使教育高屋建瓴,使教学游刃有余。
4.践行反思:坚持理论反思和深入实践相结合。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教学反思本质上属于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把解决问题放在首位,它强调理论需要实践的修正、证伪,强调知识和理论说到底还是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体现其有效性和真理性。因此,教师在反思中要走完“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新的教学计划——改进的行动”这一研究的全程,要让教学反思有效,就必须走完全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学反思没有终点,这个行动研究的结束,同时是下一个研究过程的开始。
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失尊严!”真正的教育智慧来自于实践,教师实践是教师智慧生长的沃土。教师不仅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还要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反思,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5.合作反思:坚持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相结合。教学反思具有个性化特征,我们应该重视自我反思。然而,同伴互助也是提升反思质量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名师课堂观摩、学术研讨抑或是集体备课、小组讨论都是反思与学习的好机会。常见的同伴互助有以下三种形式:
(1)相同学科的教师互助。这种互助形式通过听课、评课实现互动,通过对教材、课堂教学设计的不同理解实现优势互补,同学科互助还可以通过同课异构、教师团队竞赛等形式实现反思互动。
(2)不同学科的教师互助。在这种互助中,变化的是教材,不变的是学生,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法都是研究的课题。这种互助对学生的关注远高于教材,它可以促进一些有效的教学经验在不同学科间推广。
3.学生应该成为反思的重要伙伴。这种合作可以通过师生谈话、作业面批、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开展。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在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只有始终怀着一颗“不安分的心”勤于、善于进行教学反思,并自觉地把反思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我们才能做一个不辱时代使命、无悔教育人生的“中国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