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葛玄、葛洪与葛阳山关系考

2016-03-05李文

志苑 2016年6期
关键词:葛洪晋书阳山

●李文/文

葛玄、葛洪与葛阳山关系考

●李文/文

葛阳山在今马鞍山市区东北,与江苏江宁区接壤,山高170多米。传说晋代葛洪曾在此山修隐。明嘉靖《太平府志·仙释》载:“葛洪,字稚川,丹阳人,少好学寡欲,以儒学知名,有炼丹术。初家句容,后至姑孰之慈湖山,乐其幽胜,遂居焉……”慈湖山就是葛阳山。葛洪在葛阳山炼丹隐居是本地古已有之的一个传说。那么,这座小山真的是葛洪修道隐居的所在吗?

葛洪是中国道教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根据其自著的 《抱朴子外篇·自叙》篇来看,约生于晋太康四年(283),《晋书》虽言其81岁而卒,但其卒年多有争议。任继愈 《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中国道教史》均取王明 “洪卒于363年之说 (即卒81岁)”,今从之。从道教史来看,葛洪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医学、药物学、原始化学炼丹术、气功、养生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晋书·葛洪传》称其“博闻深恰,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辨玄赜”,给予很高的评价。日本学者小林正美在《六朝道教史研究》中,将葛洪列为“葛氏道”一流中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和思想集大成者。就道教本身而言,葛洪最大的成就是对民间道教的抨击和对神仙道教的提倡,自他以后,民间道教走向了衰落,而神仙道教从此取得了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上次社会盛行不息,这才是他之所以在道教史上有如此重要地位的根本所在。

那么,葛洪到底有没有在葛阳山隐居修行过呢?由于史料所限,考察葛洪的生平和历经实属不易。从记载其生平的《抱朴子外篇·自叙》《晋书》本传等文献入手,结合其他资料,大致梳理出葛洪生平的主要经历和活动区域。

少年时代的葛洪应该生活于句容故里或随其父生活于仕宦之地,其父先仕于吴,任五官郎、中正、建城、南昌二县令,入晋后任邵陵(今属湖南)太守。葛洪13岁时其父殁于邵陵太守任上,家道中落,贫困异常,躬自耕穑,伐薪以贸纸笔。17岁拜郑隐为师在庐江马迹山修道。(《抱朴子内篇·金丹》:“余亲事之,洒扫积久,乃于马迹山中立坛盟受之,并诸口诀之不书者。”)

郑隐,字思远,是西晋著名的道教人物,兼修儒道。后天下将乱郑隐归隐霍山,(《抱朴子内篇·遐览》:“太安元年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扑,将入室弟子,东投霍山,莫知所在。”)葛洪辞师返回故里。此后,张昌在江夏叛乱,其部将石冰率众攻扬州,为避免故乡遭兵燹之祸,葛洪应大都督吴兴太守顾秘之邀,担任将兵都尉,募兵数百人保卫桑梓,在战斗中击败石冰一之部,被朝廷授予伏波将军。(《晋书·葛洪传》:“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为义军都督,与周玘等起兵讨之,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迁伏波将军。”)兵事结束后,葛洪并未在朝廷任职,而是北上当时的都城洛阳,以图在道学上有所精进。适逢八王之乱,中原地区已乱,右将军陈敏又在历阳(今属安徽)反叛,归路已断。进退不得,葛洪只好在徐、豫、荆、襄、江、广一代流离。(《抱朴子外篇·自叙》:“正遇上国大乱,北道不通,而陈敏又反于江左,归途隔塞”)此间,他的朋友嵇含将任广州刺史,举荐葛洪任刺史参军,葛洪随即到达广州,未想嵇含还未赴任却被郭劢所杀。葛洪遂滞留广州一带十数年。葛洪在广州罗浮山隐居期间,遇见了南海太守鲍靓,拜其为师,并娶了鲍靓的女儿鲍姑为妻。(《晋书·葛洪传》:“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玄亦内学,逆占将来,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鲍玄即鲍靓,靓字太玄。在南方羁留十余年后,葛洪再次返回故里。此间,葛洪还去拜访了当时在浙江余杭大辟山隐居的郭文,郭文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位隐士,葛洪此去也是慕名而往。(《晋书·郭文传》:“余杭令顾颺与葛洪共造之,而携與俱归。”)东晋王朝建立后,葛洪因为曾破石冰有功被赐爵关中侯,食句容邑二百户。(《抱朴子外篇·自叙:“晋王应天顺人,拨乱反正,结皇纲于垂绝,修宗庙之废祀,念先朝之滞赏,并无报以劝来。洪随例就彼。庚寅诏书,赐爵关中侯,食句容之邑二百户”》)此后,葛洪应该一直在故乡,闲居养性,著书立说。这从他作文赞张闿建曲阿新丰湖抗旱之事,可以证明,其间葛洪应一直留在故里。后因生计原因,咸和初,葛洪40多岁时,受王导之召再次入仕,任州主簿,后又任司徒掾,升为谘议参军。(《晋书·葛洪传》:“咸和初,司徒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谘议参军。”)此间,豫州刺史祖约、历阳太守苏峻以诛庾亮为名,起兵反叛。此外,郭文也于此间病死。有感于世道的无常,无意于仕进的葛洪选择再次归隐于会稽 (今属浙江)一带。(《水经注》卷四十:“县南有兰风山,山少木多石,驿路带山;傍江路边皆作栏干。山有三岭,枕带长江,苕苕孤危,望之若倾。缘山之路,下临大川,皆作飞阁栏干,乘之而渡,谓此三岭为三石头。丹阳葛洪遁世居之,基井存焉”。)此后,日感年华渐老的葛洪,为成仙道,上书求任句漏令(属交阯郡,亦作苟屚,汉置隋废,在今越南境内,位于河内西北。)那时,句漏一般是犯官远谪之地,皇帝因为葛洪资历和名望都比较高,没有批准他的请求。葛洪言明心志,不是为做官求荣,实在是因为交阯出丹砂之故,皇帝于是答应了葛洪的请求。葛洪带着自己的子侄一路南下,达到广州后,为广州刺史邓岳(邓岱)所挽留,遂止于广州罗浮山修道炼丹,后于此辞世。(《晋书·葛洪传》:“以年老,欲炼丹以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炼丹。”“岳得疏,狼狈往别。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岳至,遂不及见。”)

从上面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葛洪一生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少年时代、从事学艺、募兵抗敌、游于荆襄、滞留广州、返乡隐居、重入仕途、再次归隐、滞留罗浮直至老死。从葛洪的历经中,我们难以发现和葛阳山有联系的直接线索。

葛洪一生有两段时间是最有可能和葛阳山发生联系的,一个就是葛洪青年时代,去洛阳不得而在各地游历的时候。但徐、豫、荆、襄、江、广等州均不是当时葛阳山(属扬州之丹阳郡)所在的地域。第二个阶段是平定苏峻之乱,葛洪再次归隐之时,他也有可能会在葛阳山隐居,但那时葛阳山附近先有王敦之乱,后有苏峻之乱,都是最直接受到冲击的地方。(《晋书·苏峻传》:“峻遣将韩晃、张健等袭姑孰,进逼慈湖,杀于湖令陶馥及振威将军司马流。”)葛洪早年往广州投嵇含任广州刺史参军即为避祸。(《抱朴子外篇·自叙》:“虽非所乐。然利可避地于南,故黾勉就焉。”)当此战乱频仍之地,他没有理由选择在此隐居。综合看来,虽不能武断地说葛洪没有到过葛阳山,但其在葛阳山修行隐居的可能性真的不大。

葛洪既然在葛阳山隐居的可能性不大,那么还有没有可能是其他人?《太平府志·舆地志》中关于葛阳山有这样的记载:“葛阳山,在府城北,上有古洞,藤萝蔽隐。洞前方有方石,相传为葛仙翁棋局。”此处记载可与《太平府志·仙释》中的记载相参照印证。但这条记载仅言“葛仙翁”而未及葛洪的名字。且措辞使用的是“相传”。以此看来,当时也只是传闻,并无确证。但府志的记载,也并非空穴来风,这一传说在当时肯定是存在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既然葛洪不太可能在此隐居,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可能是另外一个叫“葛仙翁”的人在此隐居呢?

确实,历史上还真有被称为“葛仙翁的人”,此人是谁呢?他就是葛洪的伯祖(祖父之兄)——葛玄。葛玄,字孝先。其后世子孙葛巢甫构建灵宝谱系,将其奉为是道教灵宝派的创始人。《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称:“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又天真皇人授帝喾于牧德之台,夏禹感降于钟山,阖闾窃窥于句曲。其后有葛孝先之类,郑思远之徒,师资相承,蝉联不绝。”在道教史上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后世道书常常以 “二葛、三张”并称。葛洪所学也是承自从祖(葛洪师从郑隐,郑隐正是葛玄的弟子)。小林正美正是鉴于此,将左慈—葛玄—郑隐—葛洪等一脉相承的这一道流称之为“葛氏流”(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

葛玄被后世道家尊称为 “葛仙公”“太极左仙公。”《晋书·葛洪传》载:“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从隐学,悉得其发焉。”陶弘景《华阳陶隐居集》亦载:“仙公姓葛讳玄,字孝先,丹阳句容都乡吉阳里人也。”《三洞群仙录》引《高道传》:“葛孝先,人呼仙翁。尝从吴王船行至三江口,阻风,船多漂没,仙翁船亦不知所在,吴王叹曰:仙翁有道,何不能免此乎……”赵道一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仙公姓葛名玄……仙公本大罗真人下降,以后汉桓帝延禧七年甲辰岁四月八日诞世……”

此类文献尚有许多,不一一列举。从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葛玄被称为葛仙公,乃是后世道家统一称谓,葛仙公指的就是葛玄其人。那么,葛玄是否曾在葛阳山上隐居修道呢?

以《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太极葛仙公传》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葛仙公传”等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文献,梳理葛玄生平大致:

葛玄约生于公元164年,卒于244年。少年时代的葛玄应该随父生活于其任职之所,这点从其青年时代的归隐和活动范围主要在浙江天台一带可以看出来端倪。葛玄的父亲葛焉主要任职于山阴(今属浙江)一带。(太极葛仙公传》:“祖矩安平太守黄门郎,父焉字德儒,州主簿、山阴令、散骑常侍、大尚书。”)感父母之早亡,玄遂立志于学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怅然曰:山川不改色,严父已归空。天下有长生不死之道,何不修之。”)精研老黄,年纪轻轻就很有声名,州郡欲征召其作属官,却被其拒绝,16岁在上虞山受太极真人徐来勒传授 《洞玄大洞灵宝经》(《真一自然经》:“徐来勒等三真”,以巳卯年正月一日日中时,于会稽上虞山,传仙公葛玄。)十八九岁时往括苍(今属浙江)探视从祖葛弥,便言明了修道的志向。(《太极葛仙公传》:玄禀性愚钝,不适世用,负愧先绪,谢干禄之客,辞负鼎之士,“当绝志岩穴,栖心烟霞,流浪山水,期与涓子为友,赤松结交”)此后,葛玄周游名山,开始了游历的生涯。(《太极葛仙公传》:“恒周旋括苍、南岳、罗浮、金精、玉笋、长山、盖竹、天台、兰风等山,虽历游名岳时还京邑,或止石头四望山所,或游於烈州。恒与谢稚坚、黄子阳、郭声子相随。”)其游历远至朝鲜半岛,但应该肯定的是其长期隐居的所在,就在天台山左近。检各类葛玄资料,无论是言其隐居赤城、上虞、四明之所,均与天台山相接近。《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言:“天台兰风,是焉游憩。”似乎可以作为证明。

建安年间左慈避乱来江东,在茅山中修隐,葛玄往而从之,受左慈 《金液丹经》《太清丹经》《九鼎丹经》。(《抱朴子内篇·金丹》:“昔左元放于天柱山中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经,会汉末乱,不遑合作,而避地来渡江东,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余从祖仙公,又从元放受之”;《真诰》卷十一:“传闻江东有此神山,故渡江寻之……”)赤乌初吴大帝孙权因好神仙道,邀留葛玄于身边,《神仙传》《搜神记》中多有孙权与葛玄交往的神异传说。(《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是时,吴主以宾礼待遇仙公……”)

晚年的葛玄隐于閤皂山。(《玉堂闲话》:“南中有閤皂山,山形如合,山色如皂,故号合皂山。乃葛仙翁得道之所,七十二福地。”)赤乌七年(244),葛玄在閤皂山丹成飞升而去。(《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仙公凡经二十二处修炼,未见功效,如近境有赤城、长生、招仙杯山、麻岭、西山、冲虚,皆有仙坛炼丹灵迹,惟于閤皂方得成就。”)关于葛玄传说升仙的方式,记载有所不同。葛洪《神仙传》记载的是“尸解”。(风止燃烛,失玄所在,但见委衣床上,带无解者。)《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则记载为白日飞升。(后仙公于閤皂白日飞升,至今方山犹有煮药铛、丹臼在焉)飞升也好,尸解也罢,不过都是后世将葛玄神仙化后的传说,无需过多关注。《神仙传》《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虽成书时间不一,但记载葛玄逝世的时间,均为赤乌七年八月十五日,可见在此点上是没有争议的。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葛玄生于汉末之际,由于战乱和割据,其主要活动范围在当时吴国境内,一生之中多有游历,好入名山,多地均有与葛玄相关的遗迹。年轻时主要在天台一带修隐,中年后随左慈在茅山,老来在江西閤皂修隐。后世有《葛仙公别传》,言说葛玄曾在七十二处修隐炼丹,是书不可见,因此所言七十二处修道之所,也不可知。言七十二处,多有附会。但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所记“仙公凡经二十二处修炼,未见功效,如近境有赤城、长生、招仙杯山、麻岭、西山、冲虚,皆有仙坛炼丹灵迹”看来,葛玄修道之处还是比较多的。

从以上分析来看,葛玄常游于江东,很有可能会与葛阳山有所联系。至少较之于葛洪的可能性要大。然而在历代文献中,除本地方志中的记载,再也找不到与此相关的印证了。考唐前本地文存,慈姥、采石、青山、灵墟、天门多见,然未见有“葛阳”者。李白在当涂期间,曾游历各处胜迹,留下诸多诗文,凡涉及前代名人之胜迹,必览之,并有诗文为之记。《姑孰十咏》于当时胜迹几乎全有罗列,此外横山、石门、龙山等也见诸诗端。十咏之中有《灵墟山》一首,提及丁令威事。丁令威和葛洪是同一时代人,葛玄、葛洪在世之声名远较丁令威显著,在道教史上的地位更是丁令威所不能比拟的,如若葛玄、葛洪曾在葛阳山上修隐,以白之好道(《旧唐书·李白传》:“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焉有不访葛阳、不记葛仙之理?

综合看来,葛玄、葛洪在葛阳山修隐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葛洪在葛阳山修道这个传说,至少应该是唐以后才有的。然万事皆有因果,为何此山偏偏就叫作“葛阳山”呢?《民国当涂县志稿·舆地志》卷四:“折而北曰葛阳山……。旧志谓:洞前方石传为葛稚川棋局,或曰葛姓阳名,元人。”原来传说不仅有葛洪这一说,还有葛阳这一说。只是葛阳相较于葛洪来说,声名实在不显,故历代对葛洪多书,而忽略了葛阳的存在。元代道士“葛阳”或曾在此修隐,葛阳山有可能正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虽然葛阳其人,史无确载,无迹可寻,但推断之下,倒是他在葛阳山修隐的可能性更大些。

猜你喜欢

葛洪晋书阳山
The First Lesson of School
闻鸡起舞
Spring Outing
嵇绍重礼
闻鸡起舞
小刺猬的烦恼
《医心方》引录《葛氏方》探析
枕戈
地方特色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初探
超级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