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屈原曾与大通古镇结缘

2016-03-05吴华

志苑 2016年6期
关键词:楚怀王大通屈原

●吴华/文

屈原曾与大通古镇结缘

●吴华/文

屈原生活在距今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其时正是中国“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即将实现大一统前夕。贵族出身的屈原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很得楚怀王信任。因此一开始仕途挺顺,官至“左徒”,内 “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得力大臣。

战国“七雄争霸”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变得日益强大,经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其时只有楚、齐两国能与之抗衡。为实现中原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此举曾让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因与楚国贵族集团在内政外交上产生尖锐矛盾,屈原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和诬陷,导致楚怀王开始逐渐疏远他。据《史记》介绍:靳尚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常在怀王面前诬陷他,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屈原被免左徒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教育工作。

楚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给楚名义诱骗楚怀王,致使齐楚两国断交。过后“商于之地六百里”并未献楚,楚怀王觉得受骗上当了,恼羞成怒之下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在此情形下,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旧好。这时,张仪再次由秦至楚,瓦解“齐楚联盟”,并终使齐楚结盟未成。楚怀王二十四年,秦楚结“黄棘之盟”,楚彻底投入秦国怀抱。屈原因此被逐出郢都,流放汉北(今汉江以北地区)。

直至楚怀王三十年,屈原才返回郢都。同年,秦王约楚怀王武关相会,怀王小儿子子兰等力主怀王入秦,屈原力劝不可,但怀王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被秦扣留,3年后客死秦国。

楚怀王被扣后,楚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即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在楚顷襄王接位第七年,楚秦结姻以求暂时苟安。因屈原坚决反对,并指斥子兰等人对怀王屈辱之死负有责任,子兰遂指使上官大夫靳尚等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他再次流放沅、湘。

在怀王被骗客死秦国后,流放沅湘的屈原极其气愤,更加坚决反对楚向秦屈辱求和,因此遭到政敌们更加严重地迫害。新即位的楚顷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竟听信谗言将他从沅湘放逐到吴楚边界的陵阳 (今安徽青阳境内),其时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屈原第三次流放陵阳,从湖南沅湘出发顺长江而下,在2300多年前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一路十分辛苦。当他赴陵阳途中路过必经之地大通时,曾在此中转休息。那时的大通名“鹊头镇”,因青通河与长江在此交汇,作为九华山余脉的长龙山形如鸟头伸入江中而得名。春秋周景王八年(前537),吴楚两国为争霸天下,曾在此打过著名的 “鹊岸之战”;此后在宋元时期,“鹊头”前的长江中逐惭长出一个江心洲(名荷叶洲),与长江南岸间形成一条夹江,即是因“鹊头镇”而名“鹊江”的。屈原在大通作短暂休息后,继续乘船沿着青通河溯流而上抵达陵阳的。

大通古镇

屈原曾在《招魂》一文中说,“乱曰:献岁发春,汨吾南征。菉蘋齐叶兮,白芷生。路贯庐江兮,左长薄。倚沼畦瀛兮,遥望博……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其中的“路贯庐江”,是指陵阳东南的“青弋江”。说明那时他虽流放陵阳不能回楚都郢城,但在陵阳周边可以游走。大通距陵阳仅20千米水路,作为当时的水运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因流放途中还曾在此休息过,对大通已有深刻印象,所以在他陵阳流放这9年间,应该绝不是来回路过两趟那么简单的,他应该还曾多次到过大通,进行游历、访友。因现存史料并未找到屈原到过大通的资料,笔者曾因此咨询受访老人,说学术界现对屈原从湖南沅湘流放安徽陵阳已无争论,鉴于远古时交通主要依赖水路,因此他流放陵阳必经大通中转当是自然。鉴于屈原的才学与名望,陵阳周边的官员与才子肯定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定会去陵阳拜望他;另外按照屈原的个性风格,他也不可能不回访附近的朋友。因此,屈原那时不仅多次到过大通,还应到过大通对江北岸的枞阳县汤沟镇,这可从汤沟镇境内的龙王庙里供奉的不是龙王爷而是屈原塑像看得出来。据当地居民介绍,屈原投江自尽后,大通、汤沟一带的老百姓认为他是龙王托生的水神,所以在龙王庙里供奉他的塑像,每年农历五月端午开展龙舟竞渡纪念他。那时,屈原每次来到大通,一定都会凝视奔流西来的长江,向西、向北怅然地观望,怀想如何尽快结束这流放生涯,回归郢都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期的流放生活并没让他屈服,坚持己见的他不愿随波逐流,时刻准备着回归郢都报效祖国。因此,在陵阳流放的9年间,他奋笔写下了《离骚》《九歌》《九章》等著名诗篇,以抒心声。如《九章﹒哀郢》诗中:“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不可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蹙。”抒写着他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不朽的诗篇,他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离骚》是其代表作,也是他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句,诗中叙述了诗人为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遭受的打击和迫害,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对人民和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都郢 (今湖北江陵),楚国从此危机四伏。次年,秦军再次深入楚境。眼看一度兴旺的国家面临即将灭亡,屈原虽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终因不舍故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时年大约62岁。

据后人考证,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相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知道了,立即纠集民众划船到汨罗江上进行捞救,可人们顺着汨罗江一直捞至洞庭湖,也没见到他的遗体。因那天恰逢下雨天,当人们驾小舟汇集湖边时,湖上正风大浪高,人们便说这是蛟龙作怪,抢走了屈原的身体。于是大家冒雨将船划进茫茫的洞庭湖,想出各种办法打捞,但仍没捞出。为寄托哀思,楚国人每年端午这天都荡舟江河开展祭祀活动纪念他。从此,端午这天逐渐由单一的祭祀发展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蒿,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一系列活动。随着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楚人的迁徙,每年端午投五色粽子于水中祭祀屈原的活动逐渐传开。唐代文秀曾作《端午》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晋人周处则在《风土记》上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说明端午纪念屈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否则不可能绵延至今。

大通古镇

屈原流放陵阳时,大通一带名士对他十分尊崇,得知他自投汨罗江后,这些名士们便也组织开展端午“裹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的风俗活动。这天人们除吃粽子、悬艾草、划龙舟外,还兴盛傩俗避邪驱鬼,开展独具特色的跳钟馗舞施威捉鬼活动:即小鬼们扛着 “钟进士出巡”“肃静”“回避”等牌子,表演小鬼捧酒钵等,钟馗则手持利剑,戴着破伞,斩杀恶鬼,此风俗一直绵延至今2000多年。如今,傩戏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38年,日寇连续轰炸大通时,被迫离家逃难的大通人广泛传唱的民谣 《大通和悦洲十不舍》中就有“……七舍不得“八帮大会”上的千奇百怪;八舍不得五月端午的龙舟竞赛……”。这“八帮大会”,即是指当时大通的八大商帮举办的商帮大会。这“八帮大会”上的千奇百怪,则是指“八帮大会”上戴着鬼脸壳子唱傩戏纪念屈原的这种风俗。“大通龙舟赛”也因此成为长江沿线闻名全国的龙舟竞渡赛会。唐代张建封曾写《竞渡歌》赞云:“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棹影如剑,鼓声如雷,千桨击水,百舸竞渡。可以想象,当时大通的龙舟竞渡场面多么热闹,多么激动人心!明嘉靖年间,铜陵知县李士元曾写过《观竞渡》诗,赞颂龙舟竞渡。大通鹊江龙舟赛,参加者以本地龙舟居多,有和悦洲大关口的“黄龙”、清字巷的“菜花龙”、河南嘴的“乌旗龙”、缸窑的“红龙”,江南青阳、贵池和江北枞阳六百丈等地的各色龙舟也常来加盟,因此在安徽及长江中下游沿线具有广泛影响。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人格与文学的影响。人格即“屈原精神”:铮铮傲骨,为理想献身,义无反顾。作为修身洁行的中国士大夫传统,屈原精神千百年来成为文人学者的典范。文学影响是指他创立了“楚辞”文体(词赋),影响了后来的汉赋文风。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可见其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评价之高。

2014年2月,国家住建部和文物局联合发文公布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大通古镇入列其中,成为安徽铜陵首次入选的唯一古镇,促使其修复整治工作因此提上议事日程。在全市上下共同关注和支持下,大通古镇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修缮建设。我们相信,大通通过充分挖掘、保护、利用好深厚的历史文化,结合古镇依山、襟江、含湖、江心生态湿地优美等特点,将其“天下民国首镇、九华佛国源头、江豚生活乐园、江南诗意水乡”的独有特色真正展现出来,保持古镇原有的韵味,其文化影响力就一定能够得到大力提升,真正打响铜陵的旅游品牌,展示出铜陵转型发展的良好形象。

猜你喜欢

楚怀王大通屈原
距离完美只差一点 上汽大通MAXUS G90
楚怀王贪小失大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剪碎”与“凑成”
寻找你心中的完美之车
——上汽大通D90……虞展
楚怀王:我也曾雄才大略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屈原送米